'“譚門七代傳人”譚正巖:我為京劇而生'

"

兩百多年的京劇歷史,繞不開一個姓氏——譚。自第一代譚門代表譚志道出湖北江夏、經津門入京,與京劇鼻祖程長庚合演《硃砂痣》,時稱“雙絕”,譚門風雲人物輩出。

從清末的伶界大王譚鑫培,到“四大鬚生”之一的譚富英,再到譚元壽先生繼承家學,塑造現代京劇《沙家浜》郭建一角家喻戶曉,更在85歲高齡出演譚家經典《定軍山》……

“譚家的歷史就是一部濃縮的京劇史,生在這樣的家庭,我從一出生就與京劇形成了無法割捨的緣分。”作為“中國京劇第一世家”的第七代傳人,譚正巖肩負著譚門和京劇的榮光。

"

兩百多年的京劇歷史,繞不開一個姓氏——譚。自第一代譚門代表譚志道出湖北江夏、經津門入京,與京劇鼻祖程長庚合演《硃砂痣》,時稱“雙絕”,譚門風雲人物輩出。

從清末的伶界大王譚鑫培,到“四大鬚生”之一的譚富英,再到譚元壽先生繼承家學,塑造現代京劇《沙家浜》郭建一角家喻戶曉,更在85歲高齡出演譚家經典《定軍山》……

“譚家的歷史就是一部濃縮的京劇史,生在這樣的家庭,我從一出生就與京劇形成了無法割捨的緣分。”作為“中國京劇第一世家”的第七代傳人,譚正巖肩負著譚門和京劇的榮光。

“譚門七代傳人”譚正巖:我為京劇而生

懵懂到成熟:二十八載勤學苦練,只爭朝夕

自1991年考入北京戲劇學校,到如今,譚正巖已經有28年的學習與演藝生涯。“從小就會看家裡人演出,但那是更多的是覺得好玩,當時的偶像是孫悟空,看得最多的就是猴戲。”初入戲校的譚正巖如同劉姥姥進大觀園一般,對周邊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沒有見過那麼大的練功廳,也從沒有經歷過集體生活,第一年就這樣新鮮過去了。”

為此,譚正巖的爺爺譚元壽老先生語重心長地對譚正巖說:“老是處於新鮮的狀態是不行的,走這條路要吃別人吃不了的苦,要練‘私功’,別人練功你要練,別人休息你還要練,你要記住你姓譚。”

或許是因為爺爺的殷切期盼,或許是老師對他無數次的鞭策,又或許是因為那一句“你要記住你姓譚”。天生肩負的責任和使命讓譚正巖重新開始審視自己對京劇的情感。

"

兩百多年的京劇歷史,繞不開一個姓氏——譚。自第一代譚門代表譚志道出湖北江夏、經津門入京,與京劇鼻祖程長庚合演《硃砂痣》,時稱“雙絕”,譚門風雲人物輩出。

從清末的伶界大王譚鑫培,到“四大鬚生”之一的譚富英,再到譚元壽先生繼承家學,塑造現代京劇《沙家浜》郭建一角家喻戶曉,更在85歲高齡出演譚家經典《定軍山》……

“譚家的歷史就是一部濃縮的京劇史,生在這樣的家庭,我從一出生就與京劇形成了無法割捨的緣分。”作為“中國京劇第一世家”的第七代傳人,譚正巖肩負著譚門和京劇的榮光。

“譚門七代傳人”譚正巖:我為京劇而生

懵懂到成熟:二十八載勤學苦練,只爭朝夕

自1991年考入北京戲劇學校,到如今,譚正巖已經有28年的學習與演藝生涯。“從小就會看家裡人演出,但那是更多的是覺得好玩,當時的偶像是孫悟空,看得最多的就是猴戲。”初入戲校的譚正巖如同劉姥姥進大觀園一般,對周邊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沒有見過那麼大的練功廳,也從沒有經歷過集體生活,第一年就這樣新鮮過去了。”

為此,譚正巖的爺爺譚元壽老先生語重心長地對譚正巖說:“老是處於新鮮的狀態是不行的,走這條路要吃別人吃不了的苦,要練‘私功’,別人練功你要練,別人休息你還要練,你要記住你姓譚。”

或許是因為爺爺的殷切期盼,或許是老師對他無數次的鞭策,又或許是因為那一句“你要記住你姓譚”。天生肩負的責任和使命讓譚正巖重新開始審視自己對京劇的情感。

“譚門七代傳人”譚正巖:我為京劇而生

臺下到臺前:無畏艱苦,不敢懈怠

談起這28年的付出與努力,譚正巖記憶最深的是還在戲校學習《八大錘》與《白水灘》的時候。

“《八大錘》對演員腿功要求極高,有個技巧叫朝天蹬,也就是單腿站立,用單手把另一條腿搬過頭頂,並完成三起三落的蹲起。除了每天要壓腿踢腿,老師還會給你綁在凳子上搬腿撕腿。為了練好這個技巧,我帶著沙袋負重練習十起十落。每天保證踢腿400次,時時刻刻把腿放在牆上,連睡覺都保持這個姿勢,第二天腿都下不來了,要同學幫忙才能下床。”

在學習《白水灘》的那段時間,譚正巖唯一一次在戲校掉眼淚。“教戲的老師對我的要求格外的嚴,這個戲需要有甩髮。為了保證在甩髮的過程中不把辮子甩掉,需要把頭緊緊勒住,一場戲拉下來那個疼痛感真的很難忍受。”

除了要忍受常人無法想象的練功強度,譚正巖身上所承受的壓力也是外人所無法體會的,作為譚派直系傳人,他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傳承。無數人的期待與目光都落在了譚正巖身上。

"

兩百多年的京劇歷史,繞不開一個姓氏——譚。自第一代譚門代表譚志道出湖北江夏、經津門入京,與京劇鼻祖程長庚合演《硃砂痣》,時稱“雙絕”,譚門風雲人物輩出。

從清末的伶界大王譚鑫培,到“四大鬚生”之一的譚富英,再到譚元壽先生繼承家學,塑造現代京劇《沙家浜》郭建一角家喻戶曉,更在85歲高齡出演譚家經典《定軍山》……

“譚家的歷史就是一部濃縮的京劇史,生在這樣的家庭,我從一出生就與京劇形成了無法割捨的緣分。”作為“中國京劇第一世家”的第七代傳人,譚正巖肩負著譚門和京劇的榮光。

“譚門七代傳人”譚正巖:我為京劇而生

懵懂到成熟:二十八載勤學苦練,只爭朝夕

自1991年考入北京戲劇學校,到如今,譚正巖已經有28年的學習與演藝生涯。“從小就會看家裡人演出,但那是更多的是覺得好玩,當時的偶像是孫悟空,看得最多的就是猴戲。”初入戲校的譚正巖如同劉姥姥進大觀園一般,對周邊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沒有見過那麼大的練功廳,也從沒有經歷過集體生活,第一年就這樣新鮮過去了。”

為此,譚正巖的爺爺譚元壽老先生語重心長地對譚正巖說:“老是處於新鮮的狀態是不行的,走這條路要吃別人吃不了的苦,要練‘私功’,別人練功你要練,別人休息你還要練,你要記住你姓譚。”

或許是因為爺爺的殷切期盼,或許是老師對他無數次的鞭策,又或許是因為那一句“你要記住你姓譚”。天生肩負的責任和使命讓譚正巖重新開始審視自己對京劇的情感。

“譚門七代傳人”譚正巖:我為京劇而生

臺下到臺前:無畏艱苦,不敢懈怠

談起這28年的付出與努力,譚正巖記憶最深的是還在戲校學習《八大錘》與《白水灘》的時候。

“《八大錘》對演員腿功要求極高,有個技巧叫朝天蹬,也就是單腿站立,用單手把另一條腿搬過頭頂,並完成三起三落的蹲起。除了每天要壓腿踢腿,老師還會給你綁在凳子上搬腿撕腿。為了練好這個技巧,我帶著沙袋負重練習十起十落。每天保證踢腿400次,時時刻刻把腿放在牆上,連睡覺都保持這個姿勢,第二天腿都下不來了,要同學幫忙才能下床。”

在學習《白水灘》的那段時間,譚正巖唯一一次在戲校掉眼淚。“教戲的老師對我的要求格外的嚴,這個戲需要有甩髮。為了保證在甩髮的過程中不把辮子甩掉,需要把頭緊緊勒住,一場戲拉下來那個疼痛感真的很難忍受。”

除了要忍受常人無法想象的練功強度,譚正巖身上所承受的壓力也是外人所無法體會的,作為譚派直系傳人,他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傳承。無數人的期待與目光都落在了譚正巖身上。

“譚門七代傳人”譚正巖:我為京劇而生

技藝到藝德:忠厚傳家久,京劇世家初心不忘

沒有人能輕而易舉成角兒,身負使命的譚正巖更是有著自己的認識。“光是舞臺上唱得好那是不行的,那僅僅是技藝。想要成角兒必須臺上認認真真演戲,臺下老老實實做人,既要有藝術也要有藝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京劇藝人靠的是點滴積累,臺下的叫好絕不是投機取巧能賺來的。”當畫上臉譜,登上舞臺,鑼鼓點一響,表演就成了一個儀式。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唱唸,不僅僅是為了去換取掌聲,更要經得起良心的拷問。

除了譚派絕學,譚正巖深知譚門京劇能傳七代之久,是倚靠道德、精神、藝術的一脈相承。“我的爺爺總說,咱們老說技藝技藝,其實技和藝是分開的。技在外,藝在心。咱們譚家祖祖輩輩都是先做人,後作藝。”

隨著時代的發展,欣賞京劇的人正在慢慢流逝,這個現象譚正巖也察覺到了,為了吸引更多人來觀看,他開始了自己的京劇創新之路。

在譚正巖看來,京劇的創新弘揚,不只是簡單的編幾齣新戲那麼簡單,要想讓京劇重新煥發生機,就必須用新的思維和視角正視京劇,認清制約京劇發展的現實所在。戲中每一個故事、每一句唱詞、每一個動作的背後,都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支撐。表演也已經不僅僅停留在是技的表現上,而更多的是去追尋藝的深厚。因為只有藝術是博大精深的,是沒有邊界的。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