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庭的債務危機會出現嗎,敬畏風險到底有多重要?

作者:包希仁

中國家庭的債務危機會出現嗎,敬畏風險到底有多重要?

縱觀歷史,中國人特別愛存錢,總認為“寅吃卯糧”是可恥的。可自從1998年商品房改革以來,中國人逐漸改變固有觀念,敢於“舉債度日”了。特別是在住房按揭貸款上,真的是竭盡所能去借錢,似乎從不擔心“還不起錢”!

超50%的家庭負債率,經濟學家居然說沒事

那麼問題來了,買房人真的不擔心債務風險嗎?

我曾經問過幾個按揭買房的朋友,他們異口同聲的說“不擔心”。我問為啥?他們支吾半天也沒說出個“子午卯酉”。

這前一個回答更像是動物的條件反射,根本就沒加思考,便脫口而出。與其說不擔心債務風險,倒不如說不擔心房價下跌。

中國家庭的債務危機會出現嗎,敬畏風險到底有多重要?

可事實上,據權威數據顯示,中國居民負債率從2018年就已經突破50%,就這還不包括信用卡、消費貸、P2P現金貸等其他居民負債。目前,我們正向發達國家60%的家庭負債率發起“總攻”。

更讓人驚奇的是,歐美髮達國家居民負債率上升到50%左右,大約需要40到50年。以美國為例,美國居民負債率從20%上升到50%以上用了接近40年的時間,而中國僅在短短10年就超過部分歐美髮達國家。

這一傑作,說到底都是“房地產繁榮”帶來的財富效應。不過在這份財富的背後,難道真的毫無風險,傻子都能創富嗎?難道真的不會有家庭債務危機嗎?

對此,曾經有經濟學家聲稱,中國不會出現類似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的債務危機。其理由也很搞笑,他說中國人視房子如身家性命,誰會把身家性命扔掉。其言外之意就是,“房奴”們會“砸鍋賣鐵”保住自己的房子。

可要是“砸鍋賣鐵”也扛不住房貸壓力呢?中國還不是高福利國家,生老病死沒飯碗之事,大多還需自家解決。若真有事,最終還得走賣房還債的老路!

從年入三十萬到月入五千,生活還得繼續

我一個多年的朋友此前突然找我借錢,說要還房貸,臨時週轉一下。我頓時感到納悶,我說你可是年收入三十萬的人,怎麼會找我借錢呢?

他的回答只有三個字,失業了!

記得兩年前,他剛買了一套位於南京燕子磯的房子,總價265萬首付85萬,單價約26000左右,每月還貸8200元。

說實話,當時他是膨脹的,以他的收入兩套房都還得起。結果沒多久,他又買了一套。

這一套買在安徽全椒縣,總價50萬首付30萬,單價約4500左右,每月還貸1800多點,據說是用來給父母養老的。

結果兩套加起來正好大約一萬塊錢按揭。此時此刻他依舊“風華正茂”,債務壓力似乎和他沒啥關係!

可就連他自己都沒想到,自己居然也會失業,老婆又在家帶小孩,瞬間感覺跌到谷底。有人會想,失業有啥奇怪的,再找就行了。說到這點,我要著重介紹一下我朋友的工作。

他原本是南京信和財富的一名團隊經理,年收入三十萬不在話下。熟悉這行的人都知道,這家投資公司的團隊經理年收入高的都一兩百萬。

可沒成想,好景不長。2018年下半年,該公司突然出事了,投資人的錢“拿不出來”,公司經營似乎出現巨大漏洞。於是,投資人開始找我朋友要錢,在巨大的壓力下,不得不決定辭職。

這一辭職不要緊,他所以的資源幾乎全都作廢了。他或許再也過不上“年入三十萬”的好日子了。但他還得養家餬口,於是就找了一份月薪五千的工作,繼續幹老本行,因為別的也不太會做,人到中年改行不易。

最終就出現上述情況,還貸壓力越來越大,父母早已被掏空,不得已才向朋友低頭。

從個人層面到國家層面,敬畏風險很有必要

看完這個故事,我不知道大家有何想法,我先談談我的觀點。

首先是從個人角度出發,我們永遠要對生活,對風險抱有強烈的敬畏感。不要高估自己的未來,很多時候忽視風險才是最大的風險。

每個人都有失業的風險,都有收入減少的可能,因為任何國家或地區都會出現經濟增長減緩,甚至倒退。當風險降臨時,真的會出現“砸鍋賣鐵”也還不起房貸!

其次從宏觀角度來看,中國這些年的高速增長並不完全是靠房地產拉動的,房地產繁榮本質上經濟繁榮的結果,而不是起因。

講白了,房子賣的多,證明老百姓有錢了,銀行敢“拿著聖旨”放貸了,畢竟政府在大力推動城市化建設。老百姓有錢,就說明收入高了,收入高了,就說明實體經濟增長了,要不然哪有錢給老百姓加工資呢?

而製造業又是中國實體經濟最大組成部分,“世界工廠”的地位始終是經濟穩定增長的前提之一。

那由此反過來說,如果哪天“世界工廠”的地位沒了或者弱了,會不會出現失業潮,會不會出現收入增長減緩或負增長,會不會出現還貸困難?

理論上,我們每個人的未來都與國家發展捆綁在一起,正所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就拿中美貿易戰來說,對我們真的沒有影響嗎,真的不會威脅就業穩定嗎?

我認為一定會有影響,要不然政府也不會在近期再次提出,要盡最大努力保就業!畢竟就業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礎,也是一切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沒什麼比飯碗更重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