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尚未完成的成功轉型

經濟 投資 金融 外匯 財新網 財新網 2017-09-18

【財新網】(專欄作家 葉翔)中國經濟已經成功轉型,但尚未完成。說成功,是因為轉型的主體目標已經實現,或者說,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已經成型;說未完成,是因為轉型帶來的影響尚未完全體現。

中國改革開放後前30年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來自對外加工製造,或者說外需,其次是基礎設施投資,包括軟與硬的,第三是消費。在全球化背景下,外生性工業化是後發經濟體工業化的必由之路,即走外向型經濟之路。隨著加工製造業的廣度與深度的提高,基礎設施需求也因之擴大與增加,拉動了基建投資的不斷高漲。外需與基建投資的發展,帶來國民就業與收入的提高,自然地提高了國民的消費。當然,以上三個要素在發展過程中,往往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依賴的。但是總體上說,三個要素呈現了不同的重要性與獨立性。對外加工製造之動力是原生的、第一性的,消費則是附屬的、第二性的。之所以說外需是原生性的,是因為外需會隨著加工製造能力的提高而不斷增加,並不受國內消費需求或其他因素的影響。中國經濟的這個特點已經表現在中國的高儲蓄率、高貿易順差與高外匯儲備上。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標誌著發達國家經濟體較快發展的終結,表明發達經濟體形態的演變已進入尾聲,儘管互聯網業與移動互聯網的突出發展,給已顯疲態的美國等發達經濟體注入些許活力,但並沒有在本質上促進經濟形態的進一步演變,表現為消費需求無法升級,消費需求不再較快增長。發達經濟體消費需求增長的滯緩,使得中國經濟的第一增長動力衰竭,經濟增長的第一個週期終結。

中國經濟轉型的目的就是要找到新的增長動力。

從經濟統計上看,經濟增長總是表現三個部分的增長,資本形成的增長,最終需求支出的增長和外部淨需求的增長。不過,最終需求的增長並非全部來自消費,有一部分來自投資,即資本形成的增量與投資的增長並不是一一對應。因此,如果不計及外部需求,最終需求的增長與投資的增長是能夠部分地相互強化的,即投資的增長促進消費,消費的增長也可以拉動投資。因此,表面上看,投資與消費都可以成為經濟增長的終極動力,但是,投資要成為持久性動力,投資對消費的促進,其效用係數不能低於一,否則投資對消費的促進作用就會衰減,不可持續。客觀現實是,這個係數必定小於一,通常情況下,小於0.5。因此,投資並不能作為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但可以是補充的、從屬的,或調節性的。

由於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總是為了不斷滿足人的需求,人的需求是經濟社會的起點也是終點,因此一個經濟體持續增長的深層動力只能來自需求,或者是外部的,如改革開放後的第一個三十年,或者是內部的。既然2008年危機之後,外部需求之動力已經衰竭,新的動力只能是內部需求。

因此,轉型的目標是要把中國經濟增長從外需為第一動力,轉為內需為第一動力,讓內需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內生的、自在的內力。通過內需擴張帶來製造業的擴張與基建投資的擴張。

內需要能成為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不僅有量的擴張,更要有質的不斷提高。因為,人對消費品與服務的量的邊際需求是遞減的,對質的提高的需求卻是遞增的。

內需的形成總體趨勢上看,總是由人的消費需求形成。這裡的消費是廣義的,不僅是對有形的商品物的消費,也包括人的居住環境或者人的生存環境等無形“物”的存在的消費或佔有。

人的消費無論是量上還是質上要能持續提高,人的收入必須持續增加,或者說人在經濟中的價值要能不斷提升。這就意味著人必須成為經濟社會的中心,人是經濟活動的主導,意味著人的勞動與人的知識(智慧)必須成為經濟社會的中心。換言之,經濟必須把人的價值提升了,人才能提升對經濟的需求。

人成為經濟社會的中心,有兩層含義:一、經濟活動的主體應該圍繞實現人的需求(要求)來進行,即由人的需求帶動商品與服務的供給;二、人的勞動與人的知識的價值應該由“人”自己來直接定義,而不是藉助商品物來間接定義。勞動與知識如果藉助物來確定其價值,物的價格就成為了人的價值的邊界,人的價值受限於物的價格,人的價值就無法得到持續的提升。

這與工業化第一階段中,以物為主導的時期,有本質的不同。在第一階段,人依附於物,人為物服務,人的存在是因為物的存在。勞動越低廉,商品物存在的越廣泛。所以我們看到,在經濟發展的這個階段,強調、鼓吹“人口紅利”,低廉的勞動力,經濟的增長主要表現為商品物的擴張,強調商品物的量,勞動價值的提高總體上遠低於經濟增長的速度。

經濟存在的形式是市場,沒有市場,也就沒有了市場經濟。人作為經濟中的核心要素,只能通過市場去表現其價值,即人的價值需要通過勞動的市場與知識的市場表現出來。人的價值的提高,需要表現在勞動與知識的市場價值的提高。

當經濟成功轉型後,雖然還是勞動力市場,但是已經不同於工業化第一階段的勞動力市場。工業化第一階段的勞動力市場是商品物市場的派生物,是商品物市場的附庸,它的存在是為了勞動交換商品物的需求。

新時期的勞動力市場,是獨立的,是自我發展的,是勞動與勞動交換的市場,是勞動與知識交換的市場,是知識與知識交換的市場。

因此,中國經濟轉型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就是是否發展出一個獨立的勞動與知識的市場。

一個獨立的勞動與知識的市場發展起來後,不是不需要勞動與商品物的交換市場,而是說勞動與知識的市場引領並主導勞動與商品物交換的市場。這樣的經濟體裡,商品物的價格不再界定勞動與知識的價值,不再是勞動與知識價值的約束,而是反過來,勞動與知識的價值開始定義了商品物的價格。這樣的經濟社會,必然會鼓勵勞動,鼓勵創新。

一個獨立的勞動與知識市場一旦成型,就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是一個自組織系統,不斷髮展壯大,必將如燎原之火,燒遍經濟體的各個方面、各個角落。

對製造業來說,勞動力成本將因之而上升。製造業會有兩種應對措施,一種是不改變生產工藝結構,但是將企業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經濟體。過去數年有不少低端企業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一帶,是對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的第一種反應。

另一種可能是,改變生產工藝結構,提高勞動生產率,繼續留在中國。當勞動與知識的成本提高,資本的相對成本就會下降,只要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投入成本與產出比,高於勞動與知識的成本的提高,企業就有動力改變這種結構。過去幾年我們同樣看到,不少企業用機器替代人,進行大規模的自動化改造,重塑生產工藝,以及企業管理的流程再造,則是對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另一種反應。

可見,我們強調新時期經濟體中勞動與知識的主體性,並非拋棄製造業,而希望增強勞動與知識在商品物價值體系中的主導作用,並因此提高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以及市場適應性。隨著製造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與知識在商品物的成本構成或價值體系構成的比例也會越來越高,勞動與知識就會開始定義商品物的價格。

勞動與知識的價值不斷提高,會促進製造業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升,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將會始終伴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

服務業正是勞動與知識市場的藉以表現的形式。一個牙科醫生的收入總體來說應該是人願意為解除牙齒痛苦或美麗牙齒所願意付出的經濟代價。當人的收入提高,人對牙痛的忍受力就會下降,對美牙的要求會增加,人在牙醫上的支出會增加。牙科醫生的收入增加,會增加他們旅遊的慾望,增加他們美容的慾望。即某一項服務業的發展,會產生更多的服務業需求。這是消費性服務業。

對生產性服務業,如AI工程師、軟件工程師,他們的收入顯然是要比肩具有相應社會地位的其他行業的服務人員,其收入水平並不受其所在企業的盈利狀況的影響。這裡我們看到,許多公司尚不盈利,或只是微利,但是並不妨礙企業付出市場價格吸引研發人員加入公司,而資本市場也並不因為企業盈利低下而降低估值。這完成不同於傳統制造業,工業化第一階段的製造業,需要企業的盈利大小來決定員工的收入高低。

生產性服務業工作人員收入的提高,對消費服務的需求也就提高了。

今日,中國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經遠超過了50%,過去幾年的發展表明,服務業已經不再依附於製造業而獨立發展。中國經濟體中的勞動與知識通過服務業的形式自我定義,勞動與知識的價值不斷提升。因此,可以說中國經濟的轉型已經成功。但獨立的不斷提升的勞動與知識價值市場,對經濟的影響,是無遠弗屆的。因此,只能說中國經濟的轉型尚完成。

既然新增長動力已經成型,中國經濟自然開啟了新的增長週期。■

作者為匯信資本董事總經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