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經濟”讓陝西走向更開放

經濟 黃河 英國 地理 金三角 陝西傳媒網 2018-11-28

當世界擁有了開放與合作,距離不再遙遠。

從世界文明史來看,公元前,當地中海成為羅馬的“內湖”時,文明、商貿在此碰撞、交融,輝煌燦爛的古羅馬文明在此興盛;隨著大西洋貿易的興起,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先後登上了歷史的舞臺,近現代文明由此勃興;20世紀之後,人類又將目光投向了太平洋,全球化由此開始書寫新的篇章。

從中國發展史來說,近代以來,上海因其樞紐、門戶之利,得風氣之先,成為富庶繁華之地;20世紀50年代,香港迅速發展,成為全球最富經濟活力的自由貿易港之一;改革開放後,深圳這個昔日的小漁村,一躍成為中國經濟新引擎。

從陝西來解讀,陝西地處中國內地幾何中心,歷史上曾是世界的樞紐、對外開放的門戶、生產要素的聚集地;“街衢洞達,閭閻且千。九市開場,貨別隧分。人不得顧,車不得旋”,描述了漢代長安市場的繁忙;“灞上煙柳長堤,關中風情廣運”,反映了唐代在廣運潭舉辦博覽會的盛況;“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展示的是盛唐的恢宏氣象。

因為樞紐,而成門戶;因為流動,而更繁榮。不管是世界文明,還是中國發展,無論是歷史過往,還是現代化進程,帶給陝西的啟示,都是要用開放包容的發展理念,讓自身成為優勢資源聚集地,讓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激發出發展的磅礴之力。

奮進新時代。從“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大西安,到三省通衢處,從陝北塞上的鐵馬秋風,到陝南小城的旖旎風光,“三個經濟”在廣袤的三秦大地上有了最生動的註腳、最明晰的實現路徑。古老而又年輕的陝西,昂首走向充滿希望、充滿生機的新天地。

講不完的故事 說不盡的陝西

作為一個不沿邊、不靠海的內陸省份,陝西如何在新時代把握機遇,變優勢為勝勢,融入全球經濟大循環,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

“‘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把陝西推向了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我們要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創新、促發展,大力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進一步放大優勢、補齊短板,加快打造陸空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在今年7月召開的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上,省委書記胡和平的講話擲地有聲。

為何要發展“三個經濟”?發展“三個經濟”的重要性何在?

沿著時代的脈絡溯源追流,置身風起雲湧的世界格局之中,就能看清“三個經濟”的發展邏輯,就能感受“三個經濟”順時應勢、擊水行舟的發展潮流。

發展樞紐經濟,陝西得地利之便。陝西位於我國南北、東西分界線的交會處,西安是距離亞歐大陸地理中心最近的國家中心城市,3小時航程基本覆蓋全國大部分城市。“米”字形高鐵網四通八達,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是全國八大航空樞紐之一,西安是全國高速公路網中最大節點城市之一,西安國際港務區是全國最大的國際內陸港。

發展門戶經濟,陝西得天時之勢。陝西自古就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門戶,先後有13個王朝在西安建都。漢代張騫從陝西出發開闢了橫貫亞歐的古絲綢之路,唐代長安城生活的外國人曾多達10萬人。如今,陝西正積極打造“一帶一路”交通商貿物流中心、國際產能合作中心、科技教育中心、國際文化旅遊中心和絲綢之路金融中心。

發展流動經濟,陝西得人和之利。陝西自貿試驗區,陝西的物流中心、保稅區、出口加工區、高新綜合保稅區等平臺,正在不斷增強對國際高端資源要素的吸附力和整合力;絲博會、“一帶一路”論壇、歐亞論壇、楊凌農高會等各種國際高端會議,聚全球之精英,展歐亞之輝煌,人流、物流、能量流、信息流、資金流在這裡加速流動。

陸空內外聯動 東西雙向互濟

大開放造就大格局,大格局成就大發展。如果說追趕超越和“五個紮實”為陝西提供了根本遵循,“五新”戰略任務為陝西確定了發展目標,那麼“三個經濟”則是陝西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最佳路徑。

“長安號”中歐班列鳴笛啟動,沿黃公路風景更加秀麗,西蘭高鐵、西成高鐵演繹“雙城記”,西安咸陽國際機場通達47個國外城市;

陝西“智造”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大顯身手,西安全力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陝西自貿試驗區“虹吸效應”初顯;

全球商業、文化、金融、科技領域的各界精英雲集陝西,深耕“一帶一路”,各類要素暢通其流、匯聚融合。

我們看到了“三個經濟”展現的無窮魅力。

2018年上半年,陝西交出了一份驚豔的成績單:經濟增速位居全國第五,進出口增速和出口增速分別位居全國第二和第一,中歐班列開行列數同比增長6.1倍……“三個經濟”為陝西高質量發展開闢了新的空間,讓陝西以開放的胸懷擁抱世界。

“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是建設具有陝西特色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骨架。通過這個骨架發揮向西開放、向東集聚、輻射全國的門戶作用,描繪的是開放、國際化的經濟空間架構。”陝西省知名經濟專家任保平說。

雞鳴傳三省 “邊關”沐春風

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正律動在陝西經濟奔流的血脈之中。

陝西南北最長800多公里,東西最寬500多公里。漫長的邊關線形成了8處“一腳踏三省”的特殊座標點——

潼關、商南、鎮坪、紫陽、寧強、定邊、府谷,雖然地處“邊關”,卻又是陝西對外交流的前沿,在千百年的“流動”中形成了獨特的“門戶”和“樞紐”,多姿的風景和多彩的文化極大地豐富了陝西的文化內涵,促進了陝西的經濟社會發展,提升了陝西人民的生活水準。

潼關,三河交匯,黃河東流,與古代著名的黃河漕運碼頭風陵渡隔河相望;

商南,地連八縣,銜豫接楚,是西安的後花園、大秦嶺的封面、陝西的會客廳;

寧強,襟隴帶蜀、南北交會,扼守西北通西南的黃金通道,是“三千里漢江第一城”;

定邊,南接甘寧北抵內蒙古,有“旱碼頭”“三秦要塞”之稱,邊塞文化、黃土文化與草原遊牧文化在此匯聚交融;

府谷,地連晉蒙,萬里長城橫亙,九曲黃河環繞,這裡是“能源金三角”;

……

相對省會西安,這裡是邊遠地帶;相對鄰省,這裡卻是開放前沿。人流、物流、信息流在這裡匯聚、融合,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層出不窮。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落實,“三個經濟”的春風漸漸拂遍“邊關”,這裡正成為陝西經濟新的增長極。

當前,“一帶一路”、陝西自貿試驗區、創新型省份、關中平原城市群等一系列國家戰略規劃密集落地,陝西的區位、交通、人文、科教、人口等優勢更加突出。在“三個經濟”激發下,陝西對外開放的程度更高、範圍更廣、力度更大,奮力追趕超越的號角響徹三秦大地!

大道終致遠,海闊納百川。

從省會到“邊關”,用好“三個經濟”這把金鑰匙,陝西全面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陝西以更開放、更自信、更寬廣的胸懷擁抱未來。落實“五個紮實”和“五新”戰略任務,奮力追趕超越的陝西,以“三個經濟”為發力點,正加速融入全球經濟大循環,在“一帶一路”上綻放新的光芒! 記者 李蕊 見習記者 劉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