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人才聚集“窪地”?龍泉驛區是這麼做的'

"

人才是最寶貴的財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龍泉驛歷來高度重視人才工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關於人才工作的系列要求,大力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始終堅持開放引才、戰略育才、科學用才,全區人才事業發展呈現出蓬勃向上的良好勢頭。

"

人才是最寶貴的財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龍泉驛歷來高度重視人才工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關於人才工作的系列要求,大力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始終堅持開放引才、戰略育才、科學用才,全區人才事業發展呈現出蓬勃向上的良好勢頭。

如何打造人才聚集“窪地”?龍泉驛區是這麼做的

6月19日,龍泉驛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2019年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會議要求要做好“引才”“育才”文章,優化人才服務。為此,區委組織部相關職能部門結合職能職責,進企業走基層,以查擺問題、研究討論、廣泛徵集等方式,收集意見建議,深入剖析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研究制定針對性措施加以整改和提升。

"

人才是最寶貴的財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龍泉驛歷來高度重視人才工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關於人才工作的系列要求,大力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始終堅持開放引才、戰略育才、科學用才,全區人才事業發展呈現出蓬勃向上的良好勢頭。

如何打造人才聚集“窪地”?龍泉驛區是這麼做的

6月19日,龍泉驛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2019年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會議要求要做好“引才”“育才”文章,優化人才服務。為此,區委組織部相關職能部門結合職能職責,進企業走基層,以查擺問題、研究討論、廣泛徵集等方式,收集意見建議,深入剖析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研究制定針對性措施加以整改和提升。

如何打造人才聚集“窪地”?龍泉驛區是這麼做的

查擺問題深刻剖析

01

存在問題一

政策精準性和落地兌現效率有待提高,在引育對象鎖定、資源協同對接等方面的精準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在政策發佈宣傳、評審等環節上有待進一步優化。

02

存在問題二

人才結構與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匹配度還需增強,產業領軍型人才不足,區級以上人才計劃專家僅120餘人;產業骨幹人才力量不強,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口占比為5.1%,遠低於全市17%的平均水平,技能人才(汽車產業人才)僅佔常住人口10%。

03

存在問題三

人才發展需求和服務內容供給上有待進一步平衡,人才服務的平臺載體建設還需要加速,現有的服務內容創新不夠,缺乏一些特色性、品牌性活動。

反思總結立即行動

01

行動一

【突出政策定力創新工作體制機制】

堅定推進“1+8+N”人才政策體系建設,發佈《“驛都工匠”評選管理辦法》《“智匯英才工作站”管理辦法》等專項政策,區縣範圍內率先制訂“蓉港(澳)人才合作示範區”專項實施方案。優化調整人才工作運行機制,根據“政區合一”體制機制優化調整方案和全區機構改革方案,調整成員單位和職能職責,進一步健全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議事規則。抓好重點人才工程實施,探索多元主體評審模式,完成第二批“龍泉驛英才計劃”20名專家人才的終審考察工作;推薦入選省“千人計劃”專家1名、創新團隊1個,助力30餘名高技能人才獲評2019“成都工匠”。

02

行動二

【突出資源協同搭建人才發展平臺】

建強雙招雙引協同工作平臺,研究制訂“雙招雙引”協同推進政策,聯合產業部門先後赴深圳、無錫參加人才交流大會,共同舉辦新經濟和人才推介會,協助推動8個企業項目簽約落地,與歐陽明高、秦嶺、程泰毅等10名院士專家團隊達成初步落地意向。拓展校地企協同創新平臺,在經開孵化園揭牌成立全區首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工作站,完成同創谷、清華啟迪年度考核工作,探索與同濟大學聯合打造“產教融合共同體”。赴川大、電子科大、西南交大等高校推介人才政策、對接科技成果轉化需求。做優青年人才實踐平臺,制定《高校學子暑期社會實踐管理辦法》和《“蓉漂青年人才實習季”項目方案》,規範實踐模式、確保實踐成效,形成青年人才“蓄水池”,引導青年人才向“東進”區域流動。

03

行動三

【突出特色品牌升級人才系列活動】

持續升級“蓉港人才合作”品牌,以桃花節為契機舉辦“驛”花“驛”世界·蓉港青年匯活動,吸引300多名在蓉港籍及四川青年參與,相關經驗在《人民日報》、新華網等媒體推廣。持續唱響“蓉漂”系列人才活動品牌,整合多方資源舉辦21場體現國際水準、貼近行業發展需求的系列人才活動,打造極富區域特色的“蓉漂嘉年華”,吸引工信部、中科院等科研院所103位行業精英、數百家創新型企業加盟,4000餘人現場參與,受到市委領導肯定。持續提檔青年幹部人才引育品牌,充分利用和發揮現有400多名青年幹部人才優勢,策劃開展人才英語角、人才大講堂等活動,為世大會舉辦、簡州新城整體成勢等城市多重發展機遇貢獻人才力量。

04

行動四

【突出需求導向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加強人才政治引領,深入落實黨委聯繫服務專家制度當好人才的“後勤部長”,全區四大班子領導帶頭為532名專家人才送上新春慰問和祝福,切實提升人才的政治認同感和向心力。提升人才精準服務水平,打造無紙化、智能化政策申報平臺,增強政策申報便捷性和可獲取性;保持“蓉城人才綠卡”項目領跑優勢,開展49名持卡人才回訪調研工作,根據人才需求優化第二期平臺建設方案;加快人才公寓和產業園區配套住房建設,累計提供租賃型人才租賃住房150套,製作發放人才公寓安全手冊200多份。強化人才活動宣傳,品牌化打造22期“驛路有你·龍泉英才專訪”、12期“人才服務直通車”等5個人才宣傳欄目,強化區域人才工作知名度,推動“龍泉驛人才”IP化運營。

短評

做好人才工作要有戰略眼光

"

人才是最寶貴的財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龍泉驛歷來高度重視人才工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關於人才工作的系列要求,大力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始終堅持開放引才、戰略育才、科學用才,全區人才事業發展呈現出蓬勃向上的良好勢頭。

如何打造人才聚集“窪地”?龍泉驛區是這麼做的

6月19日,龍泉驛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2019年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會議要求要做好“引才”“育才”文章,優化人才服務。為此,區委組織部相關職能部門結合職能職責,進企業走基層,以查擺問題、研究討論、廣泛徵集等方式,收集意見建議,深入剖析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研究制定針對性措施加以整改和提升。

如何打造人才聚集“窪地”?龍泉驛區是這麼做的

查擺問題深刻剖析

01

存在問題一

政策精準性和落地兌現效率有待提高,在引育對象鎖定、資源協同對接等方面的精準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在政策發佈宣傳、評審等環節上有待進一步優化。

02

存在問題二

人才結構與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匹配度還需增強,產業領軍型人才不足,區級以上人才計劃專家僅120餘人;產業骨幹人才力量不強,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口占比為5.1%,遠低於全市17%的平均水平,技能人才(汽車產業人才)僅佔常住人口10%。

03

存在問題三

人才發展需求和服務內容供給上有待進一步平衡,人才服務的平臺載體建設還需要加速,現有的服務內容創新不夠,缺乏一些特色性、品牌性活動。

反思總結立即行動

01

行動一

【突出政策定力創新工作體制機制】

堅定推進“1+8+N”人才政策體系建設,發佈《“驛都工匠”評選管理辦法》《“智匯英才工作站”管理辦法》等專項政策,區縣範圍內率先制訂“蓉港(澳)人才合作示範區”專項實施方案。優化調整人才工作運行機制,根據“政區合一”體制機制優化調整方案和全區機構改革方案,調整成員單位和職能職責,進一步健全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議事規則。抓好重點人才工程實施,探索多元主體評審模式,完成第二批“龍泉驛英才計劃”20名專家人才的終審考察工作;推薦入選省“千人計劃”專家1名、創新團隊1個,助力30餘名高技能人才獲評2019“成都工匠”。

02

行動二

【突出資源協同搭建人才發展平臺】

建強雙招雙引協同工作平臺,研究制訂“雙招雙引”協同推進政策,聯合產業部門先後赴深圳、無錫參加人才交流大會,共同舉辦新經濟和人才推介會,協助推動8個企業項目簽約落地,與歐陽明高、秦嶺、程泰毅等10名院士專家團隊達成初步落地意向。拓展校地企協同創新平臺,在經開孵化園揭牌成立全區首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工作站,完成同創谷、清華啟迪年度考核工作,探索與同濟大學聯合打造“產教融合共同體”。赴川大、電子科大、西南交大等高校推介人才政策、對接科技成果轉化需求。做優青年人才實踐平臺,制定《高校學子暑期社會實踐管理辦法》和《“蓉漂青年人才實習季”項目方案》,規範實踐模式、確保實踐成效,形成青年人才“蓄水池”,引導青年人才向“東進”區域流動。

03

行動三

【突出特色品牌升級人才系列活動】

持續升級“蓉港人才合作”品牌,以桃花節為契機舉辦“驛”花“驛”世界·蓉港青年匯活動,吸引300多名在蓉港籍及四川青年參與,相關經驗在《人民日報》、新華網等媒體推廣。持續唱響“蓉漂”系列人才活動品牌,整合多方資源舉辦21場體現國際水準、貼近行業發展需求的系列人才活動,打造極富區域特色的“蓉漂嘉年華”,吸引工信部、中科院等科研院所103位行業精英、數百家創新型企業加盟,4000餘人現場參與,受到市委領導肯定。持續提檔青年幹部人才引育品牌,充分利用和發揮現有400多名青年幹部人才優勢,策劃開展人才英語角、人才大講堂等活動,為世大會舉辦、簡州新城整體成勢等城市多重發展機遇貢獻人才力量。

04

行動四

【突出需求導向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加強人才政治引領,深入落實黨委聯繫服務專家制度當好人才的“後勤部長”,全區四大班子領導帶頭為532名專家人才送上新春慰問和祝福,切實提升人才的政治認同感和向心力。提升人才精準服務水平,打造無紙化、智能化政策申報平臺,增強政策申報便捷性和可獲取性;保持“蓉城人才綠卡”項目領跑優勢,開展49名持卡人才回訪調研工作,根據人才需求優化第二期平臺建設方案;加快人才公寓和產業園區配套住房建設,累計提供租賃型人才租賃住房150套,製作發放人才公寓安全手冊200多份。強化人才活動宣傳,品牌化打造22期“驛路有你·龍泉英才專訪”、12期“人才服務直通車”等5個人才宣傳欄目,強化區域人才工作知名度,推動“龍泉驛人才”IP化運營。

短評

做好人才工作要有戰略眼光

如何打造人才聚集“窪地”?龍泉驛區是這麼做的

“人才之難萬冀一,一士其重九鼎輕”。人才作為第一生產力,這已經是當今社會各界的一種共識。一個地方要真正形成人才窪地,必須要有戰略眼光,要有真心求才的韌勁,才能最終形成人才的嚮往之地。

構建更加靈活精準的政策體系,吸引人才。青年人朝氣蓬勃,是全社會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創造性的群體。對於青年人才的引培留用,我們應緊貼需求,構建更為精準的人才服務體系,努力實現人口紅利與人才紅利的雙重疊加。要結合我區長遠發展戰略和產業發展規劃,精準描繪本地人才結構需求分佈圖、人才流動動態示意圖,適時發佈人才發展狀況白皮書和主導產業領域人才指數。

策劃更具特色的人才工作活動品牌,集聚人才。如何擴大品牌磁石效應,引領人才集聚?以更加開懷的姿態廣納海外英才,繼續深化“蓉港(澳)人才合作先行區”建設;進一步激發人力資源產業園平臺效能,打造成為招才引智樞紐和產才融合一體化平臺;將人才中心升級為融合服務機構、人才學院及省市區特色工作載體在內,集宣傳教育、服務培訓等功能一體的綜合性人才共享服務中心。

營造更加宜居宜業的生態環境,留住人才。圍繞人才發展“生命週期鏈”式需求,強化人才安居、子女入學、醫療服務等綜合保障。讓人才在為我區發展注入新能量的同時,有幸福感、獲得感、歸屬感。

"

人才是最寶貴的財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龍泉驛歷來高度重視人才工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關於人才工作的系列要求,大力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始終堅持開放引才、戰略育才、科學用才,全區人才事業發展呈現出蓬勃向上的良好勢頭。

如何打造人才聚集“窪地”?龍泉驛區是這麼做的

6月19日,龍泉驛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2019年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會議要求要做好“引才”“育才”文章,優化人才服務。為此,區委組織部相關職能部門結合職能職責,進企業走基層,以查擺問題、研究討論、廣泛徵集等方式,收集意見建議,深入剖析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研究制定針對性措施加以整改和提升。

如何打造人才聚集“窪地”?龍泉驛區是這麼做的

查擺問題深刻剖析

01

存在問題一

政策精準性和落地兌現效率有待提高,在引育對象鎖定、資源協同對接等方面的精準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在政策發佈宣傳、評審等環節上有待進一步優化。

02

存在問題二

人才結構與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匹配度還需增強,產業領軍型人才不足,區級以上人才計劃專家僅120餘人;產業骨幹人才力量不強,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口占比為5.1%,遠低於全市17%的平均水平,技能人才(汽車產業人才)僅佔常住人口10%。

03

存在問題三

人才發展需求和服務內容供給上有待進一步平衡,人才服務的平臺載體建設還需要加速,現有的服務內容創新不夠,缺乏一些特色性、品牌性活動。

反思總結立即行動

01

行動一

【突出政策定力創新工作體制機制】

堅定推進“1+8+N”人才政策體系建設,發佈《“驛都工匠”評選管理辦法》《“智匯英才工作站”管理辦法》等專項政策,區縣範圍內率先制訂“蓉港(澳)人才合作示範區”專項實施方案。優化調整人才工作運行機制,根據“政區合一”體制機制優化調整方案和全區機構改革方案,調整成員單位和職能職責,進一步健全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議事規則。抓好重點人才工程實施,探索多元主體評審模式,完成第二批“龍泉驛英才計劃”20名專家人才的終審考察工作;推薦入選省“千人計劃”專家1名、創新團隊1個,助力30餘名高技能人才獲評2019“成都工匠”。

02

行動二

【突出資源協同搭建人才發展平臺】

建強雙招雙引協同工作平臺,研究制訂“雙招雙引”協同推進政策,聯合產業部門先後赴深圳、無錫參加人才交流大會,共同舉辦新經濟和人才推介會,協助推動8個企業項目簽約落地,與歐陽明高、秦嶺、程泰毅等10名院士專家團隊達成初步落地意向。拓展校地企協同創新平臺,在經開孵化園揭牌成立全區首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工作站,完成同創谷、清華啟迪年度考核工作,探索與同濟大學聯合打造“產教融合共同體”。赴川大、電子科大、西南交大等高校推介人才政策、對接科技成果轉化需求。做優青年人才實踐平臺,制定《高校學子暑期社會實踐管理辦法》和《“蓉漂青年人才實習季”項目方案》,規範實踐模式、確保實踐成效,形成青年人才“蓄水池”,引導青年人才向“東進”區域流動。

03

行動三

【突出特色品牌升級人才系列活動】

持續升級“蓉港人才合作”品牌,以桃花節為契機舉辦“驛”花“驛”世界·蓉港青年匯活動,吸引300多名在蓉港籍及四川青年參與,相關經驗在《人民日報》、新華網等媒體推廣。持續唱響“蓉漂”系列人才活動品牌,整合多方資源舉辦21場體現國際水準、貼近行業發展需求的系列人才活動,打造極富區域特色的“蓉漂嘉年華”,吸引工信部、中科院等科研院所103位行業精英、數百家創新型企業加盟,4000餘人現場參與,受到市委領導肯定。持續提檔青年幹部人才引育品牌,充分利用和發揮現有400多名青年幹部人才優勢,策劃開展人才英語角、人才大講堂等活動,為世大會舉辦、簡州新城整體成勢等城市多重發展機遇貢獻人才力量。

04

行動四

【突出需求導向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加強人才政治引領,深入落實黨委聯繫服務專家制度當好人才的“後勤部長”,全區四大班子領導帶頭為532名專家人才送上新春慰問和祝福,切實提升人才的政治認同感和向心力。提升人才精準服務水平,打造無紙化、智能化政策申報平臺,增強政策申報便捷性和可獲取性;保持“蓉城人才綠卡”項目領跑優勢,開展49名持卡人才回訪調研工作,根據人才需求優化第二期平臺建設方案;加快人才公寓和產業園區配套住房建設,累計提供租賃型人才租賃住房150套,製作發放人才公寓安全手冊200多份。強化人才活動宣傳,品牌化打造22期“驛路有你·龍泉英才專訪”、12期“人才服務直通車”等5個人才宣傳欄目,強化區域人才工作知名度,推動“龍泉驛人才”IP化運營。

短評

做好人才工作要有戰略眼光

如何打造人才聚集“窪地”?龍泉驛區是這麼做的

“人才之難萬冀一,一士其重九鼎輕”。人才作為第一生產力,這已經是當今社會各界的一種共識。一個地方要真正形成人才窪地,必須要有戰略眼光,要有真心求才的韌勁,才能最終形成人才的嚮往之地。

構建更加靈活精準的政策體系,吸引人才。青年人朝氣蓬勃,是全社會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創造性的群體。對於青年人才的引培留用,我們應緊貼需求,構建更為精準的人才服務體系,努力實現人口紅利與人才紅利的雙重疊加。要結合我區長遠發展戰略和產業發展規劃,精準描繪本地人才結構需求分佈圖、人才流動動態示意圖,適時發佈人才發展狀況白皮書和主導產業領域人才指數。

策劃更具特色的人才工作活動品牌,集聚人才。如何擴大品牌磁石效應,引領人才集聚?以更加開懷的姿態廣納海外英才,繼續深化“蓉港(澳)人才合作先行區”建設;進一步激發人力資源產業園平臺效能,打造成為招才引智樞紐和產才融合一體化平臺;將人才中心升級為融合服務機構、人才學院及省市區特色工作載體在內,集宣傳教育、服務培訓等功能一體的綜合性人才共享服務中心。

營造更加宜居宜業的生態環境,留住人才。圍繞人才發展“生命週期鏈”式需求,強化人才安居、子女入學、醫療服務等綜合保障。讓人才在為我區發展注入新能量的同時,有幸福感、獲得感、歸屬感。

如何打造人才聚集“窪地”?龍泉驛區是這麼做的

來源:見證龍泉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