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創業”激活傳統產業

經濟 江西銅業 紡織 國企改革 南昌新聞網 2017-05-22

“新舊動能轉換,不能拋棄傳統經濟、放棄傳統動能。”日前,《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調研期間瞭解到,作為欠發達的內陸省份江西,勞動密集型、傳統資源型工業比重仍然偏高,加快發展和轉型升級是江西新常態下的雙重任務。

在新的形勢下,江西借梯登高靠大聯強,推動國有企業整合重組,以“互聯網+”、工業4.0、跨界融合、分享經濟等新經濟思維全面改造提升傳統工業,實現傳統經濟“二次創業”。

今年一季度,全省傳統產業穩步回暖,預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1%,鋰電、汽車、電子、鋼鐵等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20%以上;全省工業增值稅增長58.3%,部分行業龍頭企業效益較好,江銅集團、省建材集團、方大特鋼利潤分別增長226%、280%、307%;新鋼集團扭虧為盈,實現利潤3.2億元。傳統產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借梯登高”靠大聯強

江西九江,世界500強中船工業集團投資的海洋裝備製造產業園項目建設工地上,工人們熱情高漲,忘我工作。這裡將被打造成為長江中游重要的海洋裝備製造基地,預計2020年,產業園可實現主營收入過百億元。

九江是江西的老工業基地,江西第一根釘子、第一艘輪船等皆誕生於此。今年2月,80餘家央企集聚這裡與江西省的企業洽談合作。從2013年開始,央企把目光越來越多投向中部崛起的江西。3年來,已有61家央企穿針引線,給山清水綠的江西注入強勁動力。

工業大而不強,產業結構層次偏低。江西千億產業中的鋼鐵、水泥、有色金屬冶煉均屬傳統產業,產品結構不合理,資源型產業特徵突出,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如不推動產業升級,加快向中高端邁進,必然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失去競爭力。

接受《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中,江西省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陳德勤說,“實施央企入贛工程,有利於藉助優勢企業力量推動江西企業和資源的整合重組,為推進新型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注入新的動力;有利於加速形成大企業、大集團,引領帶動產業集群發展,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推進發展方式轉變。”

比如,江西蘆溪是我國電瓷發源地之一,工業化制瓷已有110多年曆史。就在這麼一個偏遠小縣,如今聚集了7家央企,兼併重組推動了電瓷高端化、集約化、集群化發展。2016年蘆溪電瓷產業逆勢上揚,產量、產值、利稅分別增長15.2%、16.1%、27.4%。

再比如,在我國銅產業重鎮鷹潭,江南銅業公司的廠房一角,一個烏黑碩大的陽極銅冶煉爐閒置已久。上千噸粗銅產品積壓,資金鍊幾近斷裂。困境中的江南銅業關停粗銅加工生產線,轉向生產技術含量高和市場潛力大的終端產品。

傳統優勢產業靠大聯強,落後產能則堅決淘汰。位於贛西的萍鄉市湘東區,以“黑”為主色調的煤炭是當地重要支柱產業。近年來,湘東區一口氣關掉了17家小煤礦。

萍鄉是全國首批12個資源枯竭型城市之一。去年全市的煤炭、鋼鐵去產能的量,分別佔全省總量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面對重重壓力,決策者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去產能、抓轉型,把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高附加值的產業拓展。2016年萍鄉市GDP增速達9.1%,從多年居全省地市後列躍居第四位;全市進出口總額亦增長18.3%,列全省第一。這些數字透露出,轉型發展已讓這個資源枯竭型城市迸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萍鄉市的變化是江西去產能促轉型的一個縮影。2016年,江西省退出粗鋼產能433萬噸,生鐵產能50萬噸,提前完成“十三五”鋼鐵去產能任務;江西關閉退出煤礦232處、退出煤礦產能1547萬噸,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製造”邁向“智造”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瞭解到,江西推動傳統產業“二次創業”,關鍵在緊跟時代“換腦”,用新思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強企業技術改造,提升企業管理,變“江西製造”為“江西智造”,進而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採訪中,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厚度只有12微米,比企業原來生產的常規銅箔薄了一半多,作為中國最大的銅工業企業,江銅集團旗下公司生產的這種薄如蟬翼的“柔性銅箔”,已廣泛用於穿戴設備、醫療器械等,倍受市場追捧。限制低端常規銅箔接單量,轉向輕量化、薄型化新產品研發生產,不僅加工費比常規銅箔高出50%,還提高了市場話語權。

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針紡服裝產業自從上世紀90年代興起以來,逐漸發展成為總產值超300億元、相關企業740家的產業集群,出口貨值佔全省比重近50%,文化衫出口量佔全國三分之一。但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針紡織業存在著效益低、利潤低、科技含量低、產業配套不完善等缺點,在產業鏈中處於“上無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下無獨立營銷渠道”的尷尬地位。

近年來,青山湖區通過建立創意產業園、聯手電商、搭建服務平臺、創立自有品牌等舉措,不斷提升針紡織產品的生產效率和附加值,走出了一條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新路。《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少紡織服裝企業“機器換工”,實現了由“製造”到“智造”的轉變。不但降低了企業用工成本,而且提高了產品的品質。

陳德勤解讀說,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等新經濟,既是新動能的支撐,也是改造提升傳統動能的利器。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江西提出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在有色、石化、建材、鋼鐵、紡織、食品等行業開展大規模技術改造,推動產業鏈條向高端延伸,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智能製造,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

2015年盈利1個億,實現18年來首次扭虧為盈;2016年,九江石化稅收首破100億元,實現稅金122.56億元,摘下江西省“納稅金牌”。

感知實時化、裝置數字化、應用集成化……通過智能工廠再造生產流程,九江石化大大提升了生產敏捷性和準確性。智能工廠建設和油品質量升級技改項目的投產,讓九江石化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讓煉化的每一滴石油都飽含科技力量,已經成為這家企業的核心理念。通過十萬多個數據的運算,得出煉化裝置高效的運行組合,甚至精確到每個閥門是打開1%還是2%。曾經1噸原油只能煉出75%的成品油,如今提高到82%。對企業而言,產出率提升這幾個百分點,不僅意味著增加了五六個億的收益,更在於生產從“製造”邁向“智造”。

在陳德勤看來,著力推動傳統產業技改升級,是為了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江西注重引導有色、鋼鐵、化工等傳統產業提高產業附加值與產業鏈競爭力。

2017年,江西省提出,製造業產業投資基金要更多用於支持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加快有色、石化、建材、紡織等傳統優勢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和個性化方向轉變。

“放權”引來源頭活水

經濟下行的背景下,負重前行的傳統企業尤需良好的發展環境。《瞭望》新聞週刊記者瞭解到,江西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嚴格實施清單管理,用制度管住“政府的手”。

首先,能減則減、應放盡放。2016年,全省精簡行政審批事項32項、其他權力事項99項,行政審批事項累計精簡率達到56%。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77項,出臺行政權責清單管理辦法。

深圳江銅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從決定通過到正式成立只用了38天。“審批權限下放,公司看準了,立刻就可以做。”為增強企業市場主體地位,江銅集團開展“自主拓展、自主決策、自主經營”的“三自”試點,下放投資決策、薪酬分配等6方面26項審核備案及相關事權。

“‘三自’改革給企業鬆綁,增添了企業應對市場的騰挪空間,激發了企業直面市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江銅集團董事長李保民對《瞭望》新聞週刊記者介紹說。

其次,改革以“人”為本,員工是企業的核心。在“混改”試點的江鹽集團,設計全新的核心骨幹員工持股方案,堅持“同股同價”、“人走股退”等原則,有效調動員工工作和創新積極性。圍繞打造國企改革“江西樣板”,抓住改革痛點和難點,江鎢、江銅等一批“江”字號國企混改和兼併已取得實質性進展。

最後,放權並不意味著一放不管。江西省市縣三級機關萬名幹部深入園區,掛點幫扶企業,為企業降成本、解難題、出實招,千方百計破解企業發展難題。自2016年5月以來,江西連續打出降成本優環境“組合拳”,推出100條政策措施為企業減負超過500億元,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成本綜合下降0.3元。

為振興工業,九江市通過設立常委專題辦公會、政企“茶敘會”、“經濟110投訴中心”等機制……從制度、政策、考核等多維度,推動各級領導幹部下沉到經濟一線,把心思真正用到解決企業困難上去。

得益於政企合力,九江工業提速增量初顯。2016年,九江市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5400億元,利稅總額突破630億元,增速均位居全省第一。今年一季度,九江市財政總收入完成137.6億元,同比增長15%,實現首季開門紅。(《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高皓亮 李美娟)

(轉自5月13日《瞭望》新聞週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