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監管走錯了道,“平臺經濟”思路糾偏'

經濟 交通 設計 紅網 2019-08-14
"

近日,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負責人表示,交通運輸新業態發展迅速,每天網約車的訂單量是2000萬單,為民眾出行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但在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新業態需要量身定製監管方式,建立健全適應平臺經濟特點的監管制度,促進和規範交通運輸新業態的健康發展。

網約車這一新業態出現多年,發展越來越快,給民眾出行帶來了變革,便捷出行成為社會常態。但值得警惕的是,網約車監管並沒有跟上發展的步伐,或者說是走錯了道,比如盲目限制網約車司機戶籍,盲目抬高網約車准入門檻,很多限制與安全性並無關係,卻成了准入的最重要因素。如此一來,司機的合規成本越來越高,進而出現運力緊張和打車難等問題。

直言不諱地說,網約車正在走出租車的老路,整個行業在倒退,共享經濟色澤黯淡。在如此背景下,進一步反思問題,明確網約車監管的正確打開方式,積極脫離網約車“一管就死”的現實怪圈,便顯得格外重要。

交通部這次的表態,可以看作是對網約車等平臺經濟的監管思路的現實糾偏。

交通部表態,強調了監管與平臺經濟特點相結合和相適應,實質上所追求的就是一種“量體裁衣”的網約車監管模式,從中能看出對平臺經濟和網約車的支持。包容審慎的網約車監管精神,是符合實際,符合社會利益的,“公平公正”的底色已清晰可見。

同時我們也需要認識到,網約車有關的很多制度和政策,初衷都是好的,頂層設計層面開明開放,與現實生態相契合,但等到具體落地時,就會出現各種各樣問題,與初衷發生偏離。

三年前,網約車正式合法化,本意是對新興業態的理解、尊重和支持,助力其更加合規健康發展,輿論一片叫好,網約車司機看到了希望,乘客看到了便捷出行的未來,可誰知幾個月後各地出臺的具體標準明細,與實際嚴重脫節,讓人惋惜。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在新的監管理念指引下,具體踐行要規避之前的教訓,要有更多抓手,使各地踐行與交通部理念完美契合,讓包容審慎式監管成為主流。

平臺經濟是新生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難免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不分青紅皁白就對互聯網平臺喊打喊殺,不仔細分析背後的原因,顯然有違情理和法理,更與社會發展的大方向相左。說到底,平臺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各方共同呵護,在呵護中追求量體裁衣和包容審慎。網約車的發展,需要為安全託底,也需要為便捷負責,更要為整個業態的未來發展保駕護航,這也是在守民生、護民意。否則,網約車就只是第二個出租車,監管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文/默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