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動能重塑發展新優勢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 周躍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明確“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實踐表明,創新能力愈發成為國際經濟競爭甚至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所在,科技創新在哪裡興起,發展動力就在哪裡迸發,競爭新優勢就在哪裡體現。新時代,以創新發展激發經濟新動能,正逐步重塑我國發展的新優勢。

以新經濟為核心的新動能 驅動產業發展

“動能”一詞源於物理學的一個概念,指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量。經濟新動能即新動力作用於經濟運行而產生的前進能量,是指以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為基礎,一系列相關技術突破為支撐,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湧現並匯聚而成的產業發展新勢能。發展“新經濟”是培育“新動能”的重要措施,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四新”經濟為核心的產業驅動力量。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發揮我國人力人才資源豐富、國內市場巨大等綜合優勢,改革創新科技研發和產業化應用機制,大力培育專業精神,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從經濟發展動力看,新動能宏觀上可以理解為改革、開放、創新,作用於不同行業、不同領域,又有多維度的表現,比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的改革新動能、技術創新代替技術模仿形成的技術新動能、雙向高水平開放形成的開放新動能,區域、行業結構優化形成的結構新動能,電子商務帶動的消費新動能,勞動者素質提升形成的人口新動能等。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正式出現“新經濟”,並將“新經濟”和“新動能”聯繫在一起。報告指出要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成長,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這樣,“新經濟”與“新動能”就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換句話說,由於技術進步,一種新的產業形態或模式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所謂新技術,指以移動互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支付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創新和應用為基礎,其他相關新技術迅速向其靠攏,並集成了可植入技術、無人駕駛、3D打印、基因測序等一大批顛覆性創新的技術體系。新技術具備可以推廣或者實現替代的特點,且能夠迅速形成市場力量、產生較為顯著的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

從這個角度講,“新經濟”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而“新經濟”的核心又是“新技術”。由此可見,歸根結底,新技術的創新是“新動能”的根源所在。

以創新發展的新動力 凸顯經濟發展新優勢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成長,衡量新動能發展情況的新動能指數逐年攀升,每年增幅超過20%,表明我國經濟活力進一步釋放,以創新發展形成的“新經濟”“新動能”成為緩解經濟下行壓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

數據顯示,2015年到2017年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分別為123.5、156.7、210.1,分別比上年增長23.5%、26.9%和34.1%。其中,網絡經濟發展最快、貢獻最大。數據顯示,2018年,網絡經濟指數高達363.8,對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的貢獻為35.6%,依託互聯網平臺,線上消費繼續保持旺盛增長勢頭,智慧零售、跨界零售等新消費模式異軍突起。

與此同時,嫦娥四號等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相繼問世。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推進,日均新設企業超過1.8萬戶,市場主體總量超過1億戶。新動能正在深刻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塑造中國發展新優勢。截止到2018年底,我國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30%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58.5%。我國新登記市場主體數量穩定增加,市場活力不斷激發。2017年,經濟活力指數比上年增長38.4%。

此外,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以及扶持創新創業政策的落地,科技企業加快成長,企業研發投入不斷增加,創新成果轉化能力明顯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製造業較快增長。與此同時,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廣泛普及並加速滲透到交通、製造、金融、醫療、教育等各個領域,我國經濟社會湧現出大量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既催生了一批新產業並帶動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也培育了新的消費模式,創造大量新的消費需求,重塑我國發展新優勢。

以更加有力的舉措 推動新舊動能轉換

當前,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美國對華為、中興等企業實施的“靶向打擊”,也警示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沒有自身強大的實力,就難以抵禦外界的風險和衝擊。下一步,我們要以更加有力的舉措,大力推動創新發展,不斷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韌性和競爭力。

第一,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實體經濟是築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圍繞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強化工業基礎和技術創新能力,促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建設製造強國。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為製造業轉型升級賦能。支持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將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優惠政策擴大至全部製造業領域。強化質量基礎支撐,推動標準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接,提升產品和服務品質,讓更多國內外用戶選擇中國製造、中國服務。

第二,促進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群,壯大數字經濟。堅持包容審慎監管,支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促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健康成長。加快在各行業各領域推進“互聯網+”。持續推動網絡提速降費。開展城市千兆寬帶入戶示範,改造提升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網絡,推動移動網絡擴容升級,讓用戶切實感受到網速更快更穩定。

第三,提升科技支撐能力。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強化原始創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抓緊佈局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完善重大科技項目組織管理。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支持企業牽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加快建設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平臺,強化對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服務。擴大國際創新合作。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健全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促進發明創造和轉化運用。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要在推動科技體制改革舉措落地見效上下功夫。大力簡除煩苛,使科研人員潛心向學、創新突破。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

第四,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引向深入。鼓勵更多社會主體創新創業,拓展經濟社會發展空間,加強全方位服務,發揮“雙創”示範基地帶動作用。強化普惠性支持,落實好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起徵點從月銷售額3萬元提高到10萬元等稅收優惠政策。改革完善金融支持機制,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鼓勵發行“雙創”金融債券,擴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支持發展創業投資。改革完善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機制,優化歸國留學人員和外籍人才服務,更好地吸引各國人才為我國經濟發展服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