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方向與民心向背

經濟 中國人民大學 時政 大眾日報 2018-11-29

□ 王海龍

《天下為公》這本書提出“社會主義道體”“超級資本主義”等新概念,從文明、歷史、哲學、新技術等角度探討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未來發展趨勢,為我們解決中國今天面臨的矛盾和困難,更好地推進改革開放,以及更加主動地應對中美貿易戰打開了思路。任何國家都有問題和矛盾。國家存在問題不可怕,哪怕問題很嚴重,關鍵是實事求是地承認問題並找到產生問題的根源,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

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理解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目前流行的看法是從政治經濟制度方面定義社會主義,報刊上有大量文章談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的最大優勢,這也是中國取得巨大成就的“密碼”之一。但僅在制度層面理解社會主義是不夠的,《天下為公》第一章即從中國和西方數千年文明傳統的角度提出並論證了“平等”和“覺悟”是社會主義的道體,這是極其深刻並極具創意的,有助於我們深化、拓展對社會主義的認識。

“平等”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反映的是生產關係、社會關係、利益關係、分配關係等。要實現平等的生產關係、社會關係,不僅靠社會主義制度,還要靠社會主義的經濟社會政策。社會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它體現在一項項以人民為中心、促進社會平等的具體的經濟社會政策中。這樣我們就可以從社會關係和生產關係、政府政策的層面認識社會主義。

“平等”主要是指經濟社會地位和生存發展能力的平等,平等不等於沒有差距,不是平均主義。合理的差距有助於提高經濟效率,但如果差距過大則會損害經濟效率。不平等已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阻力。實體經濟、中小民營企業為什麼困難重重?網上的大量輿論認為是企業稅負和社保負擔重,但更深次的根源在於:一、因貧富分化導致的中下層老百姓有購買能力的需求不足;二、中小企業的生存和利潤空間受金融資本、國際壟斷資本、房地產資本的擠壓。普通老百姓為什麼感覺生活越來越難,乃至青年人生育意願降低?根源在於,教育、住房、醫療、養老這四大民生領域的過度市場化、資本化和幹部特權化,造成各階層間的不平等,導致普通勞動者的收入、積蓄向少數投機者和利益集團手裡急劇集中。

在當今中國,中低端產品生產過剩與中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同時並存。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和房地產經濟的依賴也反映了生產過剩、實體經濟不振。中美貿易戰有可能引發外需萎縮,進一步加劇生產過剩。如何解決生產過剩、振興實體經濟?如何實現產業升級,提供更多的中高端產品?如何在抑制高房價的同時,培育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只有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改革的實質是不同階層間利益關係的調整,深化改革應著眼於改變不平等的生產關係和社會關係。改革的方向只能是社會主義的,如果任由以資本為中心的新自由主義主導經濟社會政策,只會造成更大的不平等,讓矛盾越積越深。只有採用社會主義的方式,才能根本解決中國經濟社會所面臨的深層次問題。

《天下為公》

鄢一龍 等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