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中國經濟“發展新優勢”,讀讀人民時評這八篇文章

新優勢,激盪內生增長力量

——感受中國經濟“發展新優勢”①

李拯

新技術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新供給形成新需求、新消費,這些新動能正在深刻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塑造中國發展新優勢。

當前的中國經濟,既有從0到1的顛覆式創新,也有從1到N的迭代式創新;既有“無中生有”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也有“有中出新”的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感受中國經濟“發展新優勢”,讀讀人民時評這八篇文章

剛剛閉幕的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新經濟有著觸手可及的呈現形式。自動清掃機器人,人臉識別技術,城市交通數據分析,健康監測高端儀器……從新技術的應用中,人們感受到濃厚的“未來感”,看見了創新發展的美好未來。

當製衣企業根據消費端的大數據進行“定製生產”,當遠程醫療與遠程診治成為可能,“互聯網+”滲透到更多行業;當工業鍋爐能夠運用雲計算進行生產優化,當“無人碼頭”實現全自動化集裝箱,智能化成為普遍趨勢;當移動支付讓人可以攜帶手機走天下,當共享經濟改變著出行方式,新模式刷新著人們的消費體驗。新技術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新供給形成新需求、新消費,這些新動能正在深刻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塑造中國發展新優勢。中國經濟不斷衍生出全新的可能性,正如一家國際媒體的判斷,“未來,中國的發展也將描繪世界的方向”。

感受中國經濟“發展新優勢”,讀讀人民時評這八篇文章

中國新經濟的開疆拓土、新優勢的不斷匯聚,也反映在宏觀統計數據上。一季度,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7%,比規模以上工業快0.2個百分點,這背後是一大批新產業、新產品的蓬勃生長;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同比增長21.2%,這背後是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充分湧流;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5.1%,這背後潛藏著消費升級的大勢所趨。可以說,蓬勃生長的新經濟、新優勢,正在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經濟學界有一個共識:從長期來看,技術進步是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源泉。當前的中國經濟,既有從0到1的顛覆式創新,也有從1到N的迭代式創新;既有“無中生有”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也有“有中出新”的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可以說,凝聚技術創新的力量,不斷激發中國經濟的創新創業創造動能,就是要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中國經濟新優勢,背後是強大的制度優勢。中國的經濟制度能夠把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和市場經濟優勢結合起來。一個有為的政府,既能最大限度激發“看不見的手”的活力,又能更好發揮“看得見的手”的作用。未來學家傑里米·裡夫金認為,迎接變革所需要的大量基礎設施建設、交通物流、新能源的推廣、數字化的生態互聯網建設等等,將這些需要落地,“國家力量扮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國“可以引領下一次全球變革浪潮”。從5G技術到物聯網,中國強大的國家能力能夠提供基礎設施,為新經濟的生長創造生態系統。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對於新事物的包容審慎監管,能夠在避免社會風險的同時最大限度促進新技術、新事物的湧現。

感受中國經濟“發展新優勢”,讀讀人民時評這八篇文章

中國經濟新優勢,根植於深厚的社會基礎。一位“天使投資人”講過一個生動的故事:美國加州硅谷的一家創新公司想出了點子,要造一個新產品的樣品,因為當地的工業生產已經不齊備,所以計劃用6個月來生產這個樣品;而在中國深圳,只需要兩個星期就能找齊配件、生產樣品。我國不僅有全世界門類最齊全的工業生產體系,還有全球規模最大、上網人數最多的互聯網,有全球最豐富的數據資源,有世界矚目的“人才紅利”,這些都為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等的生長創造了土壤。在這些看得見的基礎上,中國還有一個看不見的認知優勢,就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高速增長,讓中國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這讓中國社會對於新技術、新事物抱有更大的包容、更強烈的追求。

有這樣兩組統計數據意味深長。有市場機構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球共有429家獨角獸企業,中國的獨角獸企業達到205家,數量位居第一;在全球前二十大互聯網企業中,目前中國擁有9家,幾乎與美國平分秋色。當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恰好與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產生歷史性交匯,激發這個文明古國的新優勢,就能推動中國經濟爬坡過坎,贏得更長遠的未來。

新動能,深刻改變產業供給

——感受中國經濟“發展新優勢”②

陸婭楠

在外部經濟環境總體趨緊、國內經濟存在下行壓力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好於預期,新舊動能加快轉換功不可沒。

為新動能的生長創造更好的制度環境,讓一切創新的活力充分湧流,讓一切創造的動力競相迸發。如此,中國經濟才能花開四季,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舒展今日中國的經濟畫卷,新動能所演繹的神奇篇章躍然紙上。

在福建,幾十萬噸雞糞每年被轉化為2.1億千瓦時電;在陝西,空間大數據技術精確統計每一棵蘋果樹開花的數量,讓農民胸有成竹;墨子“傳信”,嫦娥“奔月”,北斗組網,磁浮競速……神州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創新的迴響格外嘹亮,新動能正在匯聚起強大的發展勢能。

感受中國經濟“發展新優勢”,讀讀人民時評這八篇文章

中國的新舊動能轉換,正在以看得見的方式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正如國際媒體所言,“在大眾創新的推動下,中國正變成高科技的巨大實驗室。這讓中國在過去5年裡從質量上而非數量上變成了大國。”的確,在外部經濟環境總體趨緊、國內經濟存在下行壓力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好於預期,新舊動能加快轉換功不可沒。

動能轉換來自“別開生面”。更輕薄的運動裝、可變形的柔性屏、能美顏的自拍手機……這些新產品、新產業的加速孕育、快速迭代,恰與高質量發展需求無縫對接。一季度,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4%、9.4%,增速均明顯快於規模以上工業;移動通信基站設備、城市軌道車輛、新能源汽車同比分別增長153.7%、54.1%和48.2%。近14億人對美好生活的“剛需”,就是做大蛋糕的不竭動力。

動能轉換也來自“取長補短”。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拼成本、耗資源的粗放發展老路走不通,也不能走。中國製造由大到強,既要充分發揮產業體系完整的傳統優勢,更要夯實根基,破除瓶頸,補足短板。近年,我國研發投入強度已超歐盟初創15國的平均水平,製造業技改投資增速大幅高於製造業投資增速,以中高端消費品、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技術為代表的新動能,正引領實體經濟加快結構優化升級。

感受中國經濟“發展新優勢”,讀讀人民時評這八篇文章

動能轉換更來自“此消彼長”。“騰籠”才能“換鳥”。過去三年,中國累計壓減粗鋼產能1.5億噸以上,退出煤炭落後產能8.1億噸,舊產能的淘汰為新動能騰挪出巨大空間。如今,中國每天新登記逾1.8萬家企業、1年誕生800多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技術市場年成交合同額逾萬億元……一位位材料、醫學、信息技術界的創業典範跨界合作、攜手前行,使新動能快速崛起、加力融合,更加煥發出市場的勃勃生機。

動能轉換有賴於改革發力。要讓創新引擎轉得穩,轉得持久,還是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在八字方針上下足功夫算細賬。如果將中國經濟比為一座大花園,算清“鞏固”的減法,方能去蕪存菁,給新芽破土留足空間;做好“增強”的加法,猶如殺蟲除草,可為發芽抽穗提供保障;用準“提升”的乘法,好比施肥剪枝,能讓新苞如期盛放;而算好“暢通”的除法,則像是適時適度鬆土、澆水、控溫,換來花開不敗。八字方針協同發力,就能為新動能的生長創造更好的制度環境,讓一切創新的活力充分湧流,讓一切創造的動力競相迸發。如此,中國經濟才能花開四季,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有這樣一個細節對比意味深長:在2000年,全球市值前十大公司中沒有一家中國公司;現在,中國的科技企業阿里和騰訊已經躋身其中。在未來,隨著改革深入推進,將會有更多優秀企業生長起來,用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匯聚成新動能,為中國經濟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新職業,讓更多人夢想成真

——感受中國經濟“發展新優勢”③

何鼎鼎

不斷湧現的新職業,不僅為更多人提供了人生出彩的機會,更能激發中國經濟創新驅動發展的潛能。

新職業如同一面鏡子,照見的是中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是中國經濟不斷實現自我迭代的內在活力,是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步伐。

高新技術領域正成為我國新職業的密集誕生地。雲計算工程技術人員、電子競技運營師、無人機駕駛員……前段時間,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部門發佈了13個新職業,這些頗具科技含量又充滿未來感的職業讓人眼前一亮。

感受中國經濟“發展新優勢”,讀讀人民時評這八篇文章

從某種意義上說,技術進步史與職業迭代史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技術進步帶來分工細化,催生更多職業,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科技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的職業正朝著高價值、數字化、個性化方向發展。近年來,當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技術得以廣泛運用,市場對相關崗位已形成了穩定需求。一系列新職業從無到有的快速生長,正是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的最好註腳,本身就表明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活力。

這幾年摘棉時節,新疆的棉田會出現大批噴灑脫葉劑的無人機飛手,他們是走上全新崗位的能手。新職業裡有時代的新意。從供給的角度來看,新興產業正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新職業形態的出現提供了無限可能,從而催生了大量新就業形態;從需求角度看,一些崗位本身就是需求的代名詞,從度假房產諮詢師到運動治療師,從私人旅行線路定製師到遊戲架構師,光聽這些崗位的名字,就能感知到人們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社會發展的巨輪,正是由不同行業的勞動者努力向前推動,而不斷湧現的新職業,不僅為更多人提供了人生出彩的機會,更能激發中國經濟創新驅動發展的潛能。

職業的更新換代既彰顯了產業的新陳代謝,也與新技術的應用息息相關。比如說,人工智能、大數據和雲計算的廣泛運用,對從業人員的需求大幅增長,這是產業結構的升級催生高端專業技術類新職業;比如說,工業機器人的大量使用,對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和系統運維員的需求劇增,這是科技提升引發的傳統職業變遷;再比如說,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發展迅猛,農業經理人應運而生,這是信息化的廣泛應用衍生的新職業。可以說,新職業如同一面鏡子,照見的是中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是中國經濟不斷實現自我迭代的內在活力,是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步伐。

感受中國經濟“發展新優勢”,讀讀人民時評這八篇文章

當然,一些新職業之所以降臨,有賴於企業和個人的大膽探索,也離不開國家層面對新業態的包容和推進。比如,正是因為我國出臺全球首個國家層面管理辦法規範引領網約車發展,網約車司機最快速度拿到了運營資質;正是因為官方對電子競技的認可,讓電子競技員、電子競技運營師變成了正規職業。這也說明,新職業的培育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當政府監管給予新業態、新模式更多空間,社會給予新事物、新職業更多包容,就能為新職業的生長提供更好的土壤。

進一步說,新職業的快速發展,更具有了穩增長、穩就業的意義。據《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19年)》顯示,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領域就業崗位為1.91億個,增速大大高於同期全國總就業規模增速。數字經濟吸納就業能力顯著提升是顯而易見的,一個典型例子是物流業。儘管智能物流大大降低了對分揀工的需求,看似“擠出”了一些勞動密集型崗位,但是“機器換人”後,大量物聯網設備、機器人都有賴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部署、維護,更多人機合作的工種誕生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經濟轉型升級,或許順勢關上了一扇窗,但也會打開一扇更大的門。

新職業之所以總能引發關注,歸根到底是因為它代表了新方向,展現出發展的新優勢。可以預計,隨著技術革命的加速推進、改革步伐的持續加快,更多高技術含量的新職業將接踵而至,連接起你我更美好的生活,描繪出中國經濟的美好圖景。

新業態,向未來開疆拓土

——感受中國經濟“發展新優勢”④

陳 凌

新業態,新技術,把一個新產業從無到有創造出來,向未知世界開疆拓土。

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能夠讓傳統產業實現“老樹新芽”的增量變革,讓傳統產業“新”起來,更讓其“潮”起來。

感受中國經濟“發展新優勢”,讀讀人民時評這八篇文章

前不久,“中國品牌日”活動在上海舉行,向全世界展示中國產品的魅力。全新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可以邊彈邊錄的智能鋼琴、服務型智能機器人、用降解材料製作的中性筆……近200家自主品牌企業、13個自主品牌消費品體驗區,以一系列面向未來的新產品,展示著中國經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蓬勃活力。

我們常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實際上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科技自身的創新,另一層則是新技術的應用,正是兩者的共同作用,為經濟增長點燃了引擎。以此來看今日之中國,一方面,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領域的新技術不斷湧現、高速發展,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堅實基礎,打開了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廣闊的市場,巨大的人口規模,又為新技術落地生根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為新業態活力的迸發提供了適宜的環境。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的新業態,不僅是中國經濟活力十足的風向標,更是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重要原因所在。

新業態,新技術,把一個新產業從無到有創造出來,向未知世界開疆拓土。比如,無論是家庭的服務型機器人,還是生產車間的智能製造,無論是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還是“算法”應用的鋪開,人工智能正在打開新業態的巨大想象空間。又如,移動支付引領支付體系、消費方式變革,金融大數據分析可直接為客戶的風險畫像,區塊鏈開創著新的商業應用場景……數字技術正在重新塑造現代金融的運行方式。再比如,從網絡約車到共享單車,從電商購物到網絡眾籌,平臺經濟的興起,為新業態的生長提供了全新的孵化器。不斷產生新業態、新模式,不斷通過“創造性破壞”實現新的可能性,這正說明中國經濟具有強勁的內生動力與創新動能,能夠在已知世界的邊緣向未知世界進發。

感受中國經濟“發展新優勢”,讀讀人民時評這八篇文章

新業態,還表現為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能夠讓傳統產業實現“老樹新芽”的增量變革。新業態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特點,讓越來越多的傳統產業在擁抱“互聯網+”“智能+”的過程中萌發新芽、煥發活力。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家傳統的服飾企業,利用雲計算對門店進行數據化改造,不僅打通線上線下銷售,隨時跟蹤各種尺碼、款式產品的銷售情況,還將門店銷售的動態實時數據與工廠相對接,用數據優化供應鏈,實現快速跟蹤市場變化、以銷定產。當有的品牌還在為店鋪租金上漲、人工成本走高頭疼時,這家企業卻在去年創下成立20多年以來的最好業績。用消費端的數據逆向優化生產端的供給,農業種植運用大數據分析可以提升效率,化工生產運用雲計算適時調整參數大幅降低成本……新業態不僅讓傳統產業“新”起來,更讓其“潮”起來,進而為市場提供品類更多、品質更好、品牌更優的有效供給。

不僅如此,新業態的出現還具有自我生長的特點,每一種新業態的出現,都會為下一個新業態的出現奠定基礎,從而激發著更多人的創新創業熱情。有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才有手機APP和“算法”推薦的興起;有云計算、大數據的支撐,上億人同時搶紅包才具有可操作性;有地圖導航、移動支付等技術支持,才會出現網絡約車、共享單車等新業態。而這些新業態的不斷湧現,反過來又為創業提供了新的舞臺,新業態的出現因而不斷自我加強。未來將會是一個“大、智、移、雲、物”網絡,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通信、雲計算、物聯網這些先進技術的落地運用,將打開未來的無限可能,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可以說,新業態為創新創業孕育了一片熱土,讓創新的源泉進一步湧流,創業的活力進一步迸發,成為中國經濟的繁盛景象。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勢頭強勁的新業態,無疑是一個力證。放眼當下中國,新技術層出不窮,新業態風起雲湧,新模式百舸爭流。這既是中國經濟的活力所在,也是中國經濟的底氣所在。

新消費,提升美好生活體驗

——感受中國經濟“發展新優勢”⑤

王珂

新消費既有傳統需求的轉型升級,又有新興需求的強勢拉動;既有實物消費的持續火熱,也有服務消費的快速崛起,推動中國消費需求的蛋糕不僅越做越大,而且越做越優。

近日,第九個“中國旅遊日”如期而至,恰逢週末,在全國3500多條旅遊惠民措施作用下,大小景區遊人如織,國內旅遊市場迎來小陽春。在旅遊消費的規模之外,消費方式的變化也引人注目:智能門票、智慧停車、掃碼講解等新服務的應用,給人們帶來了全新的消費體驗,成為消費升級的生動縮影。

感受中國經濟“發展新優勢”,讀讀人民時評這八篇文章

中國的消費市場,正在以一個驚人的速度,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移動支付的普及,讓賣早餐的煎餅攤都用上掃碼支付,給顧客帶來更多方便;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把無人超市帶到百姓身邊,購物體驗再度刷新;智慧物流的不斷升級,讓網購配送速度從次日達,到當日達,再到定時達,配送時效持續改善;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使無人機助力農業植保、電力巡檢、物流運輸等,新科技帶來新便利……這些真實發生在每個消費者身邊的場景,講述著中國消費市場不斷形成新需求、釋放新體驗的精彩故事。

新消費在不斷提升人們體驗的同時,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國經濟增長的澎湃動力。去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貢獻率為76.2%,比上年提高18.6個百分點,高於資本形成總額43.8個百分點,消費連續5年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今年一季度,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鞏固。新消費背後,有強勁的需求做基礎。近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的強大購買力,是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巨大消費力量,成為支持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可靠保障。

感受中國經濟“發展新優勢”,讀讀人民時評這八篇文章

新消費,除了消費方式、消費體驗的“新”,更有消費結構的自我迭代、優化升級。有人注意到,無論是去年,還是今年一季度,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同比增速,都沒有達到兩位數。事實上,這背後主要體現的是“消費結構優化中實物消費佔比下降、增速回落”的發展規律。去年,我國服務性消費佔總消費支出已經達到49.5%,這“半壁江山”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並沒有體現。可以說,新消費既有傳統需求的轉型升級,又有新興需求的強勢拉動;既有實物消費的持續火熱,也有服務消費的快速崛起,推動中國消費需求的蛋糕不僅越做越大,而且越做越優。

新需求背後,有優質供給做支撐。“漂洋過海去消費”,曾經是不少國內消費者的無奈之舉,突顯了國內市場有效供給不足的窘境。近年來,國內一些企業主動創新,從以前“悶頭搞生產”到現在“擁抱新需求”,不斷推出更合消費者口味的產品和服務;採用柔性製造技術,大批量個性化定製的產品,更好滿足了多樣化、個性化需求;人工智能、大數據引入生產,把消費者需求數據化,確保生產線上的產品就是人們需要的產品。可以說,新消費、新體驗在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需求的背後,正是新業態、新供給的不斷形成,是供給水平的不斷優化提升,反映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效。

感受中國經濟“發展新優勢”,讀讀人民時評這八篇文章

新消費背後,還有消費政策做保障。今年初,《進一步優化供給推動消費平穩增長 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方案(2019年)》出臺,多措並舉促進汽車消費、促進農村消費提質升級、進一步優化消費市場環境等政策“大禮包”,為居民消費升級注入了新動力。近幾年,消費市場的質量和標準體系逐漸改善,更加匹配消費提質擴容的需要;信用體系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更加完善,為消費提供了更好的制度框架……在各方努力下,制約消費的障礙正逐步清除,消費的活力與紅利將進一步釋放。

消費關乎經濟,更關乎民生。讓人們更加能消費、願消費、敢消費,就能讓消費繼續成為經濟增長的壓艙石,讓新消費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亮色,讓中國經濟的發展更具韌性與活力。

新技術,佔據創新制高點

——感受中國經濟“發展新優勢”⑥

餘建斌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在新技術尤其是人工智能、空間技術等顛覆性、戰略性技術上佔據制高點,需要下好“先手棋”。

北京地鐵的南北向骨幹線路16號線成為國內首條覆蓋5G信號的地鐵線路;重慶招募首批5G“體驗官”,感受幾秒鐘下載一部1G高清電影等數字新體驗……5月的世界電信日前後,5G成為最搶眼的技術新星,反映出人們對這種關係未來的新技術的熱情期待。

感受中國經濟“發展新優勢”,讀讀人民時評這八篇文章

新技術由發展需求孕育,也是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引擎。融合機器人、數字化、新材料的先進技術加速推進製造業升級轉型;以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安全清潔高效的現代能源技術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新技術一旦走出實驗室,進入廣闊的市場天地,就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推動新業態新模式的打開和蓬勃發展。

新技術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催生新動能。工業互聯網集成了遠程實時操控、虛擬現實技術協同、無人駕駛、高精度定位等前沿技術,不僅能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還能代替人工適應更復雜惡劣的環境。而以物聯網技術為神經中樞,一個建築群可以變得“有生命”——鋼結構、門板、水管、螺絲型號,電能消耗、用水量、空氣質量等數據都可以“互聯互動”;一個城市也能裝上“智慧大腦”,對城市交通進行智能調度,有效調配公共資源。從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人工智能等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高技術領域持續取得重大突破,到“互聯網+”廣泛融入各行各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58.5%,體現著新技術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牽引力。快速崛起的新技術正在深刻改變生產生活方式,成為中國創新發展的新標誌。

感受中國經濟“發展新優勢”,讀讀人民時評這八篇文章

新技術能夠改變生活方式,帶來新業態。看似普通的外賣行業,用上蘊含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的智能配送技術,通過對天氣、路況、時間等統籌,在消費者、騎手、商家三者中實現最優匹配。新技術不僅催生新業態新模式,也更加精準傳送高質量的服務。2018年,全國每百位手機網民中,超七成用手機購物和支付,近五成用手機訂外賣和預訂旅行;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3萬億元,佔GDP比重34.8%,供需兩端“雙升級”成為行業新一輪增長驅動力……隨著信息技術快速迭代更新,數字經濟在中國越來越多地觸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新技術能夠重塑力量對比,塑造新格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在新技術尤其是人工智能、空間技術等顛覆性、戰略性技術上佔據制高點,需要下好“先手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加速全球組網進程,相關應用產品已進入70多個國家和地區,GPS這個美國全球定位系統,不再是衛星導航的代名詞。正是憑藉技術創新,多家中國高科技公司躋身世界級科技巨頭之列,中國北斗、中國高鐵、中國核電等逐漸成為國家名片。緊緊圍繞經濟競爭力提升的核心關鍵、社會發展的緊迫需求、國家安全的重大挑戰,把“先手棋”下好下實,才能積累起自己的新優勢。

新技術的進步映照著創新的厚度和活力。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年均增速世界領先、投入強度逐年提升,為技術創新源源不斷地提供著原始創新、基礎研究的源頭活水;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為新技術真正有“用武之地”開闢通途。技術創新的浪潮奔湧向前,必將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持續送上強勁動力。

新制造,讓生產更加智能化

——感受中國經濟“發展新優勢”⑦

李拯

新制造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正在中國大地掀起創新熱潮。

數字技術不僅能連接生產與消費,更能從內部改變生產自身的運行方式,在只動數據、不碰生產線的情況下優化生產效率。

日前,第二十一屆大連國際工業博覽會開幕,聚焦“智能製造”、關注工業轉型升級,成為本屆盛會的一大亮點。智能化設備、3D打印技術、工業機器人、現代生物醫藥……4萬平方米的展出面積,集中展示著智能化工業生產的發展潮流。如今,數字化進程正在重塑傳統生產鏈,匯聚成中國新制造的強勁勢能。

感受中國經濟“發展新優勢”,讀讀人民時評這八篇文章

數字技術正在重新定義生產鏈條,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新制造呼之欲出。在數字化車間,生產鏈條的各個環節進行積極的交互、協作、感染與賦能,提高生產效率;在智能化生產線上,身穿深藍色制服的工人與機器人並肩工作,形成了人機協同的共生生態;而通過3D打印這一顛覆性技術,零部件可以按個性化定製的形狀打印出來……一家國際媒體曾這樣設想第三次工業革命:軟件更加智能,機器人更加靈巧,網絡服務更加便捷。這樣的趨勢,正在越來越多的中國工廠中展現出來。

微觀層面的創新活力,呼應著宏觀層面的統計數據。超過200個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初步建成,工業機器人產量突破14萬臺,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增至68%,有分析報告預計今年中國智能製造行業市場規模將突破1.9萬億元……這些數字說明,新制造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正在中國大地掀起創新熱潮。

新制造,能夠藉助大數據與算法成功實現供給與消費的精準對接,從而實現定製化製造與柔性生產。比如,中華老字號“朱府銅藝”通過消費端數據分析,製造出更適合年輕人偏好的生活化銅雕製品,讓傳承了5代人的老品牌獲得新生;再比如,申洲國際作為一家服裝代工企業,得益於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的賦能,能夠對小批量、多批次的市場需求實時響應,實現了高利潤、高增長和高市值。通過大數據和雲計算分析,可以把線上消費端數據和線下生產端數據打通,運用消費端的大數據逆向優化生產端的產品製造,為製造業轉型升級提供新路徑。

感受中國經濟“發展新優勢”,讀讀人民時評這八篇文章

事實上,數字技術不僅能從外部打通生產與消費,更能從內部改變生產自身的運行方式。比如說,阿里雲的工業大腦藉助機器學習等技術對數據進行建模,並傳授給機器,讓機器來幫助解決日常生產環境當中的問題。有這樣一個直觀的案例:一家太陽能電池片生產企業,把上千個參數傳入“工業大腦”,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對所有關聯參數進行深度學習計算,在生產過程中實時監測和調控變量,最終將最優參數在大規模生產中精準落地,大幅提升了生產的良品率。在光伏、橡膠、能源、通信、鋼鐵、石化、水泥等傳統行業,通過大數據和雲計算,可以在只動數據、不碰生產線的情況下優化生產效率。

展望未來,隨著5G邁向商用,萬物互聯將會從願景變為現實。而當生產過程中的人、設備、產品、物料等產生的即時海量數據能夠連接起來,工業互聯網平臺將逐步搭建起來。在這樣的平臺,生產車間將變成各個環節合作共生的“有機生命體”,生產線將會像人一樣思考。而隨著人、機、物以及服務間的邊界被打破,隨著產品全生命週期的數字化和模型化,生產效率將得到質的飛躍。這正是工業互聯網展現的新制造願景,也是中國“互聯網+製造”正在努力的方向。

中國的發展靠的是實體經濟,中國的強大還要靠實體經濟。在這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與世界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的中國,將抓住新工業革命的機會,用新制造推動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新建造,挺起發展的脊樑

——感受中國經濟“發展新優勢”⑧

彭飛

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到系統能力的提升,中國新建造越來越大型化、標準化、工廠化、裝配化,越來越有“科技範兒”。

新建造不僅集中展示中國建造深厚的“硬功夫”,也在傳遞中國標準、中國服務等“軟實力”。

近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首次真機試飛成功,引發全世界對這個新建機場的關注。航站樓屋頂使用8000多塊玻璃,且沒有兩塊玻璃是一樣的;採用國內首創的層間隔震技術,將成為全球最大單體隔震建築;航站樓採取雙進雙出模式,讓乘客換乘效率大大提高……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展現出中國新建造的氣勢與魅力,被國際媒體盛讚。

感受中國經濟“發展新優勢”,讀讀人民時評這八篇文章

以新機場為代表的中國新建造,已經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的亮麗名片。擁有領先全球的“核心技術群”,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條高寒高鐵、唯一熱帶地區高鐵的建設者;身懷絕技的中國公路建設者,無論在高原凍土、膨脹土還是沙漠中,都無懼挑戰;隨著離岸深水港建設關鍵技術的突破,我國已經具備在任何海洋環境下都能建設港口的能力……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到系統能力的提升,中國新建造越來越大型化、標準化、工廠化、裝配化,越來越有“科技範兒”。

橋樑大師茅以升曾說過,“從一座橋的修建上,就可以看出當地工商業的榮枯和工藝水平。”新建造碩果累累,根本原因在於我國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的大幅提升。新建造,是在應對地理環境挑戰中的自我超越,是在不斷實踐過程中的自我創新。在細砂噴湧的胡麻嶺隧道,建設者開創了九宮格隧道挖掘法,為世界難題交上了完美的“中國答卷”。新建造,是在提升科技水平上的不懈追求,是不斷給基礎設施建設注入創新動能。在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施工中,上千名科技工作者開展專題研究300餘項,獲得發明專利授權逾百項、創建工法40項,打破了外國的技術壟斷。中國建造者們擁有空前廣闊的舞臺,於幹中學,在學中幹,積澱下的技術、標準、經驗乃至教訓,都化為中國建造自信的基石,更挺起了國家發展的脊樑。

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代表的中國建造,已經成為開展國際交往、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抓手和平臺。新建造不僅集中展示中國建造深厚的“硬功夫”,也在傳遞中國標準、中國服務等“軟實力”。通過參與共建“一帶一路”,中國建造的足跡已遍及世界各地。從“世界最大規模全預製裝配式橋樑”文萊淡布隆跨海大橋,到“東非地區首條現代化電氣鐵路”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至吉布提鐵路,再到“中歐陸海快線的重要支點”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可以說,中國具有當今世界最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輸出能力,中國建造正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現代化的基礎設施。致力於提升標準線的中國新建造,不僅為世界各地的發展做出卓越貢獻,也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工程設計、運營、諮詢等橫向產業的飛速進步。

感受中國經濟“發展新優勢”,讀讀人民時評這八篇文章

建造是應用型技術,實踐得越多、建造得越多,經驗就越多、創新就越多,人才積累也就越多。新建造更是我國產業工人、專業技能人才、高級工程師的“搖籃”。在隧道開掘領域,採用盾構機進行施工是一種世界通用方法。我國曾經面臨核心技術缺失、經驗不足的問題,但隨著我國在隧道挖掘中越來越多采用盾構法,中國工程師和技術工人苦鑽技術,甚至不顧個人安危投入實踐,在盾構機施工方法、盾構機刀頭設計和加工等領域已經成為創新者、引領者。像這樣從門外漢到專家、從學生到老師、從試水到精通的過程,在中國建造的各個領域十分常見。大江南北千千萬萬個施工現場,不僅是揮灑汗水的舞臺,更是培育技術尖兵、大國工匠的生動課堂。也正因為有了人才的保障,中國建造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交通地圖上還沒有一條高速公路,平均路網時速僅30公里。誰能想到,今日一條條高速公路順著壯美山川交錯成網,中國能在全球交通建設舞臺上收穫一系列“世界第一”?中國建造所迸發的力量,不僅將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鋪就堅實路基,也將為世界發展、人類進步注入動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