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來山東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充分展示山東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巨大變化和偉大成就,從今天開始,省政府新聞辦舉辦山東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主題系列發佈會,邀請省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我省各領域發展成就。今天下午召開第一場,邀請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新聞發言人關兆泉先生,總經濟師張中英女士介紹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並回答記者問題。

"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充分展示山東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巨大變化和偉大成就,從今天開始,省政府新聞辦舉辦山東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主題系列發佈會,邀請省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我省各領域發展成就。今天下午召開第一場,邀請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新聞發言人關兆泉先生,總經濟師張中英女士介紹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並回答記者問題。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山東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充分展示山東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巨大變化和偉大成就,從今天開始,省政府新聞辦舉辦山東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主題系列發佈會,邀請省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我省各領域發展成就。今天下午召開第一場,邀請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新聞發言人關兆泉先生,總經濟師張中英女士介紹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並回答記者問題。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山東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山東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充分展示山東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巨大變化和偉大成就,從今天開始,省政府新聞辦舉辦山東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主題系列發佈會,邀請省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我省各領域發展成就。今天下午召開第一場,邀請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新聞發言人關兆泉先生,總經濟師張中英女士介紹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並回答記者問題。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山東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山東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山東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山東產業結構發生的巨大變化

  ▶一是經濟綜合實力實現歷史性跨越。全省生產總值由1952年的43.8億元提升到2018年的7.65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是1952年的344.4倍;現在我省1天創造的財富量,相當於1952年全年的4.8倍。經濟地位日益凸顯,1952年山東生產總值佔全國的比重只有6.4%,2018年提高到8.5%,穩居各省區市前三位。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六千億元,由1950年的4.4億元提升到2018年的6485.4億元,增長1474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1952年的91元提高到2018年的7.6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82倍,年均增長8.2%;按當年平均匯率折算為11525美元,處於中高收入國家人均水平。

▶二是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三次產業結構由1952年的67.4:16.6:16調整為2018年的6.5:44:49.5,實現了由“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歷史性轉變,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近年來,我們抓住國家批覆山東建設全國首個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的重大機遇,全面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堅決淘汰落後產能,“十三五”以來累計壓減粗鋼產能1152萬噸、煤炭產能3577萬噸,關停電解鋁違規產能321萬噸。加快改造提升高端化工、現代高效農業、文化創意、精品旅遊、現代金融等五大優勢傳統產業,煙臺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高端鋁業、日照精品鋼基地等項目建設紮實推進。著力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海洋、醫養健康等五大新興產業,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近兩年平均增速分別達9.3%和10.3%,海洋生產總值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比重提升到20.3%,新舊動能轉換實現全面起勢。

▶三是開放型經濟優勢不斷增強。1950年,全省貨物進出口總額僅為4149萬美元;改革開放之後,全省對外貿易進入快速發展軌道,進出口總額由1978年的8.7億美元增長到2018年的2923.9億美元,年均增長15.7%。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進出口、對外投資、對外承包工程佔全省比重分別達到26.9%、27.4%、60.2%。不斷加大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力度,外商投資企業從1981年的1家發展到2018年的1.5萬多家,累計吸引214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741個;越來越多的高端人才匯聚齊魯,目前住魯院士達到73人。高水平規劃建設中國-上合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加快推進中日韓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區建設,積極融入中國-中東歐“16+1”合作機制,全方位開放格局基本形成。

▶四是城鄉區域發展更趨協調。著力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 1953年的7.3%提高到2018年的61.18%。統籌城鎮發展與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出臺山東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意見以及“五個振興”工作方案,選擇10個縣、100個鄉鎮、1000個村實施“十百千”示範創建工程,開展美麗村居建設4大風貌區、10條風貌帶、300個示範村“四一三”行動,努力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加快推進農村改路、改電、改校、改房、改廁、改水、改暖“七改”工程,道路、給排水、環衛、通信、電力等公共服務不斷向農村延伸,全省99%的村通達客車,行政村實現光纖全覆蓋。大力推進膠東半島一體化發展,著力提升濟南都市圈影響力和帶動力,促進魯西魯南地區加快崛起,區域協調聯動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五是人民生活邁向全面小康。1952年,山東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僅為121元和60元,2018年分別達到39549元和16297元,分別是1952年的326倍和270.7倍。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就業狀況持續改善,2018年全省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6.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35%。精準扶貧成效明顯,緊盯“黃河灘”,聚焦“沂蒙山”,鎖定“老病殘”,387.6萬省定標準以下貧困人口實現脫貧,1.1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易地扶貧搬遷,60萬黃河灘區居民脫貧遷建工作全面鋪開。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山東產業發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農業方面,山東是全國重要的農業產區,農產品品種多、品牌多。糧食產量由1949年的174億斤提升到2018年的1063.9億斤,已連續5年穩定在1000億斤以上;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8%,穩居全國第三位。蔬菜產量佔全國的12%,水果佔全國的11%,水產品佔全國的13%,均居全國第一位;農產品出口達到1150.3億元,佔全國的22%,連續20年領跑全國。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總數分別達到20.3萬家和6.4萬家,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3%。

工業方面,新中國成立初期,山東工業總產值只有9.2億元,原煤170萬噸,原油0.11萬噸,鋼材產量634噸,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省工業落後100多年。今天,山東已經由一個昔日極端落後的農業省份成長為一個工業大省,優勢產業集聚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化工、建材、醫藥、裝備製造生產基地,工業增加值由1952年的6.8億元提高到2018年的2.89萬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了2620倍。目前,我省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的全部41個工業大類和197個工業中類;其中,輕工、化工、機械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兩萬億元,冶金、紡織、電子信息行業均超過萬億元。主要產品產量大幅增長,2018年,全省原油產量2231萬噸,鋼材產量9600萬噸,分別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2萬倍和16萬倍,電子計算機、改裝汽車、拖拉機、發電量、水泥、化肥、紗、布、機制紙及紙板、啤酒、葡萄酒等產量均居全國第一位。骨幹企業支撐帶動作用明顯,魏橋集團、山東能源集團、兗礦集團、青島海爾躋身世界500強,濰柴、萬華、海信、重汽、浪潮等一批優秀企業成長壯大。

▶服務業方面,2018年,全省實現服務業增加值3.79萬億元,居全國第三位;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6.5:44:49.5,預計今年服務業佔比將首次突破50%,“三二一”的產業結構進一步得到鞏固。信息、金融、科研、技術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增勢強勁,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引領作用不斷增強。服務業對就業的帶動作用尤為明顯。改革開放初期,我省約80%的勞動力從事農業,1995年以前轉移勞動力主要流向工業,1996-2010年流向工業、服務業的數量大體相當,2010年以後主要流向服務業。目前,我省三次產業就業比例達到29.1:35.4:35.5,其中新增就業中70%來自服務業。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山東在推動科技創新方面的經驗做法和突出成績

▶一是科技創新投入持續增長。從全社會研發經費看,2000年-2018年,全省研究與試驗經費從52億元增長到1643.3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15%,超過2017年歐盟15國平均水平。從財政支出看,省級財政科技支出由15.7億元增長到230.8億元,年均增長16.1%。去年,我省啟動實施了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整合科技財政資金100億元,重點投向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平臺、大科學裝置以及大科學中心建設。從支持方式看,2018年,通過省級創新券給予使用共享科研設施與儀器費用補助過億元,推動全省900餘家企業、科研機構的4000多臺(套)科研設施與儀器實現共享,在全國率先實現與國家重大科研設施和大型科研設施與儀器網絡平臺的對接,共享單位和儀器數量均居全國首位。

▶二是創新主體數量和投入顯著增加。企業在技術創新、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不斷強化,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加快構建。創新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全省有R&D活動的單位數接近1萬家,高技術企業中開展R&D活動的企業達到1001家,佔比近50%。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由2014年的3410家增長到2018年的8916家,提升了2.6倍,居全國第6位。企業創新投入不斷加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開發經費由2000年的65億元提升到1383億元,年均增長18.5%。

▶三是企業創新實力不斷增強。1952年,青島四方機車廠成功研製我國第一臺“八一號”蒸汽機車。1960年,濟南汽車製造廠黃河牌重型汽車出廠,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產重型汽車的歷史。1993年,浪潮集團研製出第一臺小型機服務器,開創了我國服務器產業的新紀元。進入新時代,全省65%以上的大中型企業建立了技術研發機構,企業研發投入佔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重達到91%,歌爾、萬華躋身全國首批企業創新百強,煙臺睿創微納成功登陸科創板。

  ▶四是創新平臺體系不斷完善。重大科技平臺建設取得突破,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有望成為我國海洋領域首個國家實驗室,濟南超算中心是國家佈局的六大超算中心之一,青島國家深海基地成為“科學號”科考船的停靠母港、深海勘探開發的重要研究基地。技術創新平臺體系不斷完善,全省共擁有國家工程實驗室16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家、國家重點實驗室21家、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68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89家,累計培育省級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713家,企業技術中心1973家。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高等技術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產業創新中心等正在有序組建,與中科院、武漢理工大學、江蘇省產研院等20餘家科研院所、企業、機構建立了全面戰略合作關係。

▶五是科技人才隊伍迅速壯大。研發人員數量增長較快,全省R&D人員由2000年的9.1萬人增長到50萬人,提高了近6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人員由2000年的6.3萬人增長到38.6萬人,提高6.1倍。研發人員層次不斷提高,住魯院士達73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超過200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260人,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416人、泰山學者1243人、首席技師1509人。

山東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有哪些亮點和成就

▶“放管服”改革方面,切實加強有效制度供給,全面推行“一次辦好”改革,開展了優化營商環境十大行動,做到省、市、縣、鄉四級政務服務體系全覆蓋,基本實現了新企業開辦不超過3個工作日、不動產登記不超過5個工作日、新項目從立項到投資開工不超過45個工作日的“3545”目標。2018年底,我省已超額完成省級行政審批事項削減二分之一的目標。加快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全面清理負面清單之外違規設立的准入許可、許可環節的隱性門檻以及違規制定的其他准入類負面清單,實現不同市場主體間的“權力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2018年底,我省實有各類市場主體905.6萬戶,註冊資本20.5萬億元,分別是1980年的35.2倍和756.3倍。

▶農業農村改革方面,1983年,全省普遍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農村雙層經營體制。不斷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探索實踐“高產優質農業”戰略,在全國率先提出農業產業化經營新模式,農業產業化“壽光樣板”全國聞名。截至2018年底,基本完成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確權耕地面積佔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98.1%。“兩權”抵押貸款試點、供銷社改革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紮實推進,土地經營規模化率達到40%以上。

▶企業改革方面,健全國企國資改革系統配套的制度設計,持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山東國企改革走到了全國前列。首批58戶國有企業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25戶國有企業推行了高管人員契約化管理,創造了萬華、濰柴集團等國企改革典型。2018年,省屬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707億元,實現利潤總額66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和40%。20世紀80年代中期,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山東湧現出“周村試驗”“膠東模式”“諸城模式”等全國典型。近年來,圍繞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省委、省政府陸續出臺了支持非公經濟發展10條、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35條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佔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8.4%提升到2018年的57.8%。

▶財稅金融改革方面,持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2013年在全國率先調整財政體制,2014年在全國率先制定關於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意見,又相繼印發了40個專項配套改革辦法,形成“1+40”的財稅改革制度體系。全面推進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預決算公開實現全覆蓋,各級政府債務管理進一步規範。率先建立地方金融監管體系,農村信用社銀行化改革全面完成,成為全國唯一的新型農村合作金融改革試點省份;村鎮銀行達到126家,數量居全國首位。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山東基礎設施方面發生的變化

  ▶交通建設實現突破。以前有個說法叫“廣東的橋、山東的路”,我省交通發展在一定時期是全國發展的標杆。1993年,全省第一條、全國第四條高等級公路——濟青高速公路竣工通車;1998年-2008年,山東的高速公路里程連續十年領跑全國;2008年,全國第二條鐵路客運專線——膠濟客專建成通車,代表了當時國內領先的技術水平。“十二五”以來,我省累計投入6800億元,基本形成了運輸方式齊全、安全便捷高效的綜合交通網絡,總體水平處於全國前列。近年來,我們又以加密、提速、擴通道為重點,著力構建“四橫五縱”綜合運輸大通道,山東交通發展進入了歷史上在建項目最多、在建里程最長、投資力度最大的一個時期。截至2018年底,全省鐵路營運里程達到6222公里,其中高速鐵路營運里程1747公里,居全國第5位;公路通車裡程27.6萬公里,居全國第2位,其中高速公路達到6057.4公里;山東是全國唯一擁有3個年吞吐量過4億噸大港的省份,年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16.1億噸,居全國第2位;擁有運輸機場9個、通用機場6個,開通航線676條。山東省機場管理集團、山東省港口集團先後掛牌成立,全省機場、港口整合工作邁出實質性步伐。

  ▶二是能源保障持續加強。長期以來,山東煤電裝機比重偏高,可再生能源消費佔比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近年來,我省加大煤電結構調整力度,積極推進高效燃煤機組建設,逐步淘汰、關停落後燃煤機組,同時大力發展核電、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電源結構不斷優化。截至2018年底,全省電力總裝機容量達到13106.5萬千瓦;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佔電力總裝機的比重達到22.9%。此外,我省持續加強輸配電網建設和改造力度,協調推進“外電入魯”,電力供應保障能力穩步增強。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成錫盟至濟南、榆橫至濰坊、扎魯特至青州、上海廟至臨沂“兩交兩直”特高壓送電通道,以及辛安至聊城、黃驊至濱州、寧東至青島三條超高壓送電通道,2018年接受電量698.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2%,佔到全社會用電量的12%,相當於減少省內煤炭消耗約3000萬噸。

▶三是水利設施不斷完善。新中國成立初期,全省就進行了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通過連續不斷的水利會戰,興修了一大批水庫、水井和引黃、引河等灌區配套水利工程,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增強,其中很多工程至今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們持續加大水利建設力度,一大批重大水利項目相繼投用,南水北調山東段幹線工程2013年底正式通水,膠東調水主體工程實現貫通,輻射全省的“T”型水網骨幹框架逐步形成;在全國率先完成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實施雨洪資源利用工程,新增供水能力近20億立方米;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全面完成規劃任務目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