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為什麼非要征服西域,為錢?為糧?為交流?'

"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最早是從中原地區發展起來的,自從秦朝統一之後中原政權的統治者們才開始慢慢的向外擴張,將周邊的很多民族和地區吸納進來。

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將疆域開拓的越來越廣袤,還將生活在這裡的民族融合進了漢民族,簡單一點來說就是將其完全的漢化了。然而,有一個民族歷史上長期歸屬於中原政權,卻避開了被漢化的命運,這裡就是西域。

"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最早是從中原地區發展起來的,自從秦朝統一之後中原政權的統治者們才開始慢慢的向外擴張,將周邊的很多民族和地區吸納進來。

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將疆域開拓的越來越廣袤,還將生活在這裡的民族融合進了漢民族,簡單一點來說就是將其完全的漢化了。然而,有一個民族歷史上長期歸屬於中原政權,卻避開了被漢化的命運,這裡就是西域。

古代中國為什麼非要征服西域,為錢?為糧?為交流?

西域在歷史上總與中原政權是分分合合。從漢朝開始到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都沒有放棄在當地的存在。重建後的隋唐帝國,也很快就將勢力範圍延伸至當地。

為什麼中國人非要征服西域?因為它就在那裡!中國自漢武帝北擊匈奴始,就對西域這塊寶地充滿了渴望,以至於之後的中原王朝只要國力強盛那麼必定會派兵駐守西域,除了以揚國威外還有的就是保護商隊的安全。

從地圖上看,西域是中原王朝中伸出的一隻小手,其中有著比較狹長的走廊,就是這比較狹長的一塊,往西走就是絲綢之路,這條路承載在中國對外交流、貿易的重要使命。

"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最早是從中原地區發展起來的,自從秦朝統一之後中原政權的統治者們才開始慢慢的向外擴張,將周邊的很多民族和地區吸納進來。

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將疆域開拓的越來越廣袤,還將生活在這裡的民族融合進了漢民族,簡單一點來說就是將其完全的漢化了。然而,有一個民族歷史上長期歸屬於中原政權,卻避開了被漢化的命運,這裡就是西域。

古代中國為什麼非要征服西域,為錢?為糧?為交流?

西域在歷史上總與中原政權是分分合合。從漢朝開始到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都沒有放棄在當地的存在。重建後的隋唐帝國,也很快就將勢力範圍延伸至當地。

為什麼中國人非要征服西域?因為它就在那裡!中國自漢武帝北擊匈奴始,就對西域這塊寶地充滿了渴望,以至於之後的中原王朝只要國力強盛那麼必定會派兵駐守西域,除了以揚國威外還有的就是保護商隊的安全。

從地圖上看,西域是中原王朝中伸出的一隻小手,其中有著比較狹長的走廊,就是這比較狹長的一塊,往西走就是絲綢之路,這條路承載在中國對外交流、貿易的重要使命。

古代中國為什麼非要征服西域,為錢?為糧?為交流?

然而以我們今天的視角來看,對外交流、貿易是對國家發展非常重要的可是這些古人並不這麼認為。有些反而認為正是這些文化的融合讓中華文明"不純",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讓國人滿足現狀

中國古代的經濟體系是農耕經濟,這個體系的最大特點就是自產自銷,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我們生產的東西就能滿足自己的生存,並不需要和其他國家交換。這也是"天朝地大物博,是萬國上邦"這句話的來歷。

"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最早是從中原地區發展起來的,自從秦朝統一之後中原政權的統治者們才開始慢慢的向外擴張,將周邊的很多民族和地區吸納進來。

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將疆域開拓的越來越廣袤,還將生活在這裡的民族融合進了漢民族,簡單一點來說就是將其完全的漢化了。然而,有一個民族歷史上長期歸屬於中原政權,卻避開了被漢化的命運,這裡就是西域。

古代中國為什麼非要征服西域,為錢?為糧?為交流?

西域在歷史上總與中原政權是分分合合。從漢朝開始到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都沒有放棄在當地的存在。重建後的隋唐帝國,也很快就將勢力範圍延伸至當地。

為什麼中國人非要征服西域?因為它就在那裡!中國自漢武帝北擊匈奴始,就對西域這塊寶地充滿了渴望,以至於之後的中原王朝只要國力強盛那麼必定會派兵駐守西域,除了以揚國威外還有的就是保護商隊的安全。

從地圖上看,西域是中原王朝中伸出的一隻小手,其中有著比較狹長的走廊,就是這比較狹長的一塊,往西走就是絲綢之路,這條路承載在中國對外交流、貿易的重要使命。

古代中國為什麼非要征服西域,為錢?為糧?為交流?

然而以我們今天的視角來看,對外交流、貿易是對國家發展非常重要的可是這些古人並不這麼認為。有些反而認為正是這些文化的融合讓中華文明"不純",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讓國人滿足現狀

中國古代的經濟體系是農耕經濟,這個體系的最大特點就是自產自銷,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我們生產的東西就能滿足自己的生存,並不需要和其他國家交換。這也是"天朝地大物博,是萬國上邦"這句話的來歷。

古代中國為什麼非要征服西域,為錢?為糧?為交流?

在中國的小農經濟體系中,農民每當豐收之後都會把自己的糧食儲存起來,因為當時的生產水平低下,可能今年是個一個豐年,明年就發生大饑荒。所以每當糧食有結餘時,農民們都會保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在中國古代,重農抑商是國之根本政策,除了宋朝之外,各朝各代對商人都是持著打壓的態度,認為他們低買高賣,哄抬物價,動搖國本。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如果每個人都去當商人去了,那麼地誰來種?沒人種就意味著沒飯吃,沒飯吃就意味著必定有人要造反。

所以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中國人征服西域不是為了經濟交流。

古代中國文化圈包容性強,但交流的意願不大

自從漢武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大一統思想後,儒家學派逐漸成為了中國古代的主體思想,儒家思想的特點就是,所有人的言論都需要在儒家經典中找到依據,這樣才是有說服力的話。既然對待本國思想都是如此限制,更不用提外來文化了。

"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最早是從中原地區發展起來的,自從秦朝統一之後中原政權的統治者們才開始慢慢的向外擴張,將周邊的很多民族和地區吸納進來。

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將疆域開拓的越來越廣袤,還將生活在這裡的民族融合進了漢民族,簡單一點來說就是將其完全的漢化了。然而,有一個民族歷史上長期歸屬於中原政權,卻避開了被漢化的命運,這裡就是西域。

古代中國為什麼非要征服西域,為錢?為糧?為交流?

西域在歷史上總與中原政權是分分合合。從漢朝開始到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都沒有放棄在當地的存在。重建後的隋唐帝國,也很快就將勢力範圍延伸至當地。

為什麼中國人非要征服西域?因為它就在那裡!中國自漢武帝北擊匈奴始,就對西域這塊寶地充滿了渴望,以至於之後的中原王朝只要國力強盛那麼必定會派兵駐守西域,除了以揚國威外還有的就是保護商隊的安全。

從地圖上看,西域是中原王朝中伸出的一隻小手,其中有著比較狹長的走廊,就是這比較狹長的一塊,往西走就是絲綢之路,這條路承載在中國對外交流、貿易的重要使命。

古代中國為什麼非要征服西域,為錢?為糧?為交流?

然而以我們今天的視角來看,對外交流、貿易是對國家發展非常重要的可是這些古人並不這麼認為。有些反而認為正是這些文化的融合讓中華文明"不純",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讓國人滿足現狀

中國古代的經濟體系是農耕經濟,這個體系的最大特點就是自產自銷,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我們生產的東西就能滿足自己的生存,並不需要和其他國家交換。這也是"天朝地大物博,是萬國上邦"這句話的來歷。

古代中國為什麼非要征服西域,為錢?為糧?為交流?

在中國的小農經濟體系中,農民每當豐收之後都會把自己的糧食儲存起來,因為當時的生產水平低下,可能今年是個一個豐年,明年就發生大饑荒。所以每當糧食有結餘時,農民們都會保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在中國古代,重農抑商是國之根本政策,除了宋朝之外,各朝各代對商人都是持著打壓的態度,認為他們低買高賣,哄抬物價,動搖國本。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如果每個人都去當商人去了,那麼地誰來種?沒人種就意味著沒飯吃,沒飯吃就意味著必定有人要造反。

所以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中國人征服西域不是為了經濟交流。

古代中國文化圈包容性強,但交流的意願不大

自從漢武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大一統思想後,儒家學派逐漸成為了中國古代的主體思想,儒家思想的特點就是,所有人的言論都需要在儒家經典中找到依據,這樣才是有說服力的話。既然對待本國思想都是如此限制,更不用提外來文化了。

古代中國為什麼非要征服西域,為錢?為糧?為交流?

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古代中國還有一種文化優越感,就是中原文化才是最先進的文化,四方蠻夷都應該來學習我們,而不是我們去學習他們,我是文化的輸出者,所以中原國家對周邊國家都只是進行文化輸出,如鄭和下西洋,就不是為了去掠奪經濟,地盤,而是向那些綽爾小國展現大國形象。

那麼既不是為了經濟地盤,也不是為了文化交流那會是什麼?

國家戰略安全

首先,不得不說西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西域位於今中國新疆大部及中亞部分地區,北接匈奴,東連中原,西通西亞歐洲,處於歐亞大陸中心,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西域向北可以出擊匈奴,東出可以襲擾中原,同時處於絲綢之路的咽喉位置,牽一髮而動全身。此外,西域還是一個很好的戰略緩衝,可以維護中原王朝的側翼安全。

所謂守江必守淮,而中原王朝對西域的需求就是為了保證其政權的穩定性,例如中原王朝總是會面臨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每當中原王朝強盛時,他們可以俯首稱臣,可一旦衰弱,他們必定群起而攻之,五胡亂華就是這樣一個慘痛的例子。

"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最早是從中原地區發展起來的,自從秦朝統一之後中原政權的統治者們才開始慢慢的向外擴張,將周邊的很多民族和地區吸納進來。

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將疆域開拓的越來越廣袤,還將生活在這裡的民族融合進了漢民族,簡單一點來說就是將其完全的漢化了。然而,有一個民族歷史上長期歸屬於中原政權,卻避開了被漢化的命運,這裡就是西域。

古代中國為什麼非要征服西域,為錢?為糧?為交流?

西域在歷史上總與中原政權是分分合合。從漢朝開始到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都沒有放棄在當地的存在。重建後的隋唐帝國,也很快就將勢力範圍延伸至當地。

為什麼中國人非要征服西域?因為它就在那裡!中國自漢武帝北擊匈奴始,就對西域這塊寶地充滿了渴望,以至於之後的中原王朝只要國力強盛那麼必定會派兵駐守西域,除了以揚國威外還有的就是保護商隊的安全。

從地圖上看,西域是中原王朝中伸出的一隻小手,其中有著比較狹長的走廊,就是這比較狹長的一塊,往西走就是絲綢之路,這條路承載在中國對外交流、貿易的重要使命。

古代中國為什麼非要征服西域,為錢?為糧?為交流?

然而以我們今天的視角來看,對外交流、貿易是對國家發展非常重要的可是這些古人並不這麼認為。有些反而認為正是這些文化的融合讓中華文明"不純",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讓國人滿足現狀

中國古代的經濟體系是農耕經濟,這個體系的最大特點就是自產自銷,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我們生產的東西就能滿足自己的生存,並不需要和其他國家交換。這也是"天朝地大物博,是萬國上邦"這句話的來歷。

古代中國為什麼非要征服西域,為錢?為糧?為交流?

在中國的小農經濟體系中,農民每當豐收之後都會把自己的糧食儲存起來,因為當時的生產水平低下,可能今年是個一個豐年,明年就發生大饑荒。所以每當糧食有結餘時,農民們都會保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在中國古代,重農抑商是國之根本政策,除了宋朝之外,各朝各代對商人都是持著打壓的態度,認為他們低買高賣,哄抬物價,動搖國本。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如果每個人都去當商人去了,那麼地誰來種?沒人種就意味著沒飯吃,沒飯吃就意味著必定有人要造反。

所以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中國人征服西域不是為了經濟交流。

古代中國文化圈包容性強,但交流的意願不大

自從漢武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大一統思想後,儒家學派逐漸成為了中國古代的主體思想,儒家思想的特點就是,所有人的言論都需要在儒家經典中找到依據,這樣才是有說服力的話。既然對待本國思想都是如此限制,更不用提外來文化了。

古代中國為什麼非要征服西域,為錢?為糧?為交流?

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古代中國還有一種文化優越感,就是中原文化才是最先進的文化,四方蠻夷都應該來學習我們,而不是我們去學習他們,我是文化的輸出者,所以中原國家對周邊國家都只是進行文化輸出,如鄭和下西洋,就不是為了去掠奪經濟,地盤,而是向那些綽爾小國展現大國形象。

那麼既不是為了經濟地盤,也不是為了文化交流那會是什麼?

國家戰略安全

首先,不得不說西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西域位於今中國新疆大部及中亞部分地區,北接匈奴,東連中原,西通西亞歐洲,處於歐亞大陸中心,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西域向北可以出擊匈奴,東出可以襲擾中原,同時處於絲綢之路的咽喉位置,牽一髮而動全身。此外,西域還是一個很好的戰略緩衝,可以維護中原王朝的側翼安全。

所謂守江必守淮,而中原王朝對西域的需求就是為了保證其政權的穩定性,例如中原王朝總是會面臨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每當中原王朝強盛時,他們可以俯首稱臣,可一旦衰弱,他們必定群起而攻之,五胡亂華就是這樣一個慘痛的例子。

古代中國為什麼非要征服西域,為錢?為糧?為交流?

所以為了對北方的鄰居有足夠的威懾力,避免他們打不過就向西逃竄,因此在西域駐軍,時刻威脅著北方鄰居的後方,只要他們向南侵擾中原王朝,那麼駐紮在西域的士兵便可以捅他們屁股。

歷史上,中原王朝統治的核心地區一直包括陝西,而西域距陝西較近。從陝西往西出了嘉峪關就進入了古人所稱的西域地區。自此向西可直達西部邊疆。雖然中途要穿越沙漠,但畢竟一路平川,與東、南、北三個戰略方向相比,從陝西向西進軍,易於攜帶補給,而且西域異族人口較少。所以中原王朝軍事力量可以順利抵達西域、控制西域。

絲綢之路

西域處在絲綢之路的咽喉之處,通過絲綢之路將中原的絲綢等產品銷往西域,同時,也將西方的特有資源帶入中原,如:葡萄、黃瓜、核桃、大蒜、石榴、苜蓿、棉花等。

"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最早是從中原地區發展起來的,自從秦朝統一之後中原政權的統治者們才開始慢慢的向外擴張,將周邊的很多民族和地區吸納進來。

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將疆域開拓的越來越廣袤,還將生活在這裡的民族融合進了漢民族,簡單一點來說就是將其完全的漢化了。然而,有一個民族歷史上長期歸屬於中原政權,卻避開了被漢化的命運,這裡就是西域。

古代中國為什麼非要征服西域,為錢?為糧?為交流?

西域在歷史上總與中原政權是分分合合。從漢朝開始到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都沒有放棄在當地的存在。重建後的隋唐帝國,也很快就將勢力範圍延伸至當地。

為什麼中國人非要征服西域?因為它就在那裡!中國自漢武帝北擊匈奴始,就對西域這塊寶地充滿了渴望,以至於之後的中原王朝只要國力強盛那麼必定會派兵駐守西域,除了以揚國威外還有的就是保護商隊的安全。

從地圖上看,西域是中原王朝中伸出的一隻小手,其中有著比較狹長的走廊,就是這比較狹長的一塊,往西走就是絲綢之路,這條路承載在中國對外交流、貿易的重要使命。

古代中國為什麼非要征服西域,為錢?為糧?為交流?

然而以我們今天的視角來看,對外交流、貿易是對國家發展非常重要的可是這些古人並不這麼認為。有些反而認為正是這些文化的融合讓中華文明"不純",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讓國人滿足現狀

中國古代的經濟體系是農耕經濟,這個體系的最大特點就是自產自銷,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我們生產的東西就能滿足自己的生存,並不需要和其他國家交換。這也是"天朝地大物博,是萬國上邦"這句話的來歷。

古代中國為什麼非要征服西域,為錢?為糧?為交流?

在中國的小農經濟體系中,農民每當豐收之後都會把自己的糧食儲存起來,因為當時的生產水平低下,可能今年是個一個豐年,明年就發生大饑荒。所以每當糧食有結餘時,農民們都會保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在中國古代,重農抑商是國之根本政策,除了宋朝之外,各朝各代對商人都是持著打壓的態度,認為他們低買高賣,哄抬物價,動搖國本。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如果每個人都去當商人去了,那麼地誰來種?沒人種就意味著沒飯吃,沒飯吃就意味著必定有人要造反。

所以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中國人征服西域不是為了經濟交流。

古代中國文化圈包容性強,但交流的意願不大

自從漢武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大一統思想後,儒家學派逐漸成為了中國古代的主體思想,儒家思想的特點就是,所有人的言論都需要在儒家經典中找到依據,這樣才是有說服力的話。既然對待本國思想都是如此限制,更不用提外來文化了。

古代中國為什麼非要征服西域,為錢?為糧?為交流?

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古代中國還有一種文化優越感,就是中原文化才是最先進的文化,四方蠻夷都應該來學習我們,而不是我們去學習他們,我是文化的輸出者,所以中原國家對周邊國家都只是進行文化輸出,如鄭和下西洋,就不是為了去掠奪經濟,地盤,而是向那些綽爾小國展現大國形象。

那麼既不是為了經濟地盤,也不是為了文化交流那會是什麼?

國家戰略安全

首先,不得不說西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西域位於今中國新疆大部及中亞部分地區,北接匈奴,東連中原,西通西亞歐洲,處於歐亞大陸中心,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西域向北可以出擊匈奴,東出可以襲擾中原,同時處於絲綢之路的咽喉位置,牽一髮而動全身。此外,西域還是一個很好的戰略緩衝,可以維護中原王朝的側翼安全。

所謂守江必守淮,而中原王朝對西域的需求就是為了保證其政權的穩定性,例如中原王朝總是會面臨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每當中原王朝強盛時,他們可以俯首稱臣,可一旦衰弱,他們必定群起而攻之,五胡亂華就是這樣一個慘痛的例子。

古代中國為什麼非要征服西域,為錢?為糧?為交流?

所以為了對北方的鄰居有足夠的威懾力,避免他們打不過就向西逃竄,因此在西域駐軍,時刻威脅著北方鄰居的後方,只要他們向南侵擾中原王朝,那麼駐紮在西域的士兵便可以捅他們屁股。

歷史上,中原王朝統治的核心地區一直包括陝西,而西域距陝西較近。從陝西往西出了嘉峪關就進入了古人所稱的西域地區。自此向西可直達西部邊疆。雖然中途要穿越沙漠,但畢竟一路平川,與東、南、北三個戰略方向相比,從陝西向西進軍,易於攜帶補給,而且西域異族人口較少。所以中原王朝軍事力量可以順利抵達西域、控制西域。

絲綢之路

西域處在絲綢之路的咽喉之處,通過絲綢之路將中原的絲綢等產品銷往西域,同時,也將西方的特有資源帶入中原,如:葡萄、黃瓜、核桃、大蒜、石榴、苜蓿、棉花等。

古代中國為什麼非要征服西域,為錢?為糧?為交流?

此外,西域三十六國(後分裂為五十多個)之間也存在不和,一旦有野心之輩趁機作亂,或者多國征伐,對絲綢之路的影響將是巨大的。所以,必須將西域牢牢的把控在自己手上,讓西域只有一個聲音:中原王朝的聲音。

對西域戰馬的需求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一直是戰爭的主角,而對騎兵最重要的是戰馬。而西域戰馬又以其質量高而著名,在古代往往騎兵的質量易決定一場戰爭勝敗,如宋朝就是因為沒有養馬的地所以戰馬稀少,根本不敢於北敵在野外作戰,只能龜縮城內防禦。在漢朝時就有著武帝為了幾匹汗血寶馬而發大軍去征伐,所以說馬匹是中原王朝對西域嚮往的一個重要原因。

"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最早是從中原地區發展起來的,自從秦朝統一之後中原政權的統治者們才開始慢慢的向外擴張,將周邊的很多民族和地區吸納進來。

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將疆域開拓的越來越廣袤,還將生活在這裡的民族融合進了漢民族,簡單一點來說就是將其完全的漢化了。然而,有一個民族歷史上長期歸屬於中原政權,卻避開了被漢化的命運,這裡就是西域。

古代中國為什麼非要征服西域,為錢?為糧?為交流?

西域在歷史上總與中原政權是分分合合。從漢朝開始到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都沒有放棄在當地的存在。重建後的隋唐帝國,也很快就將勢力範圍延伸至當地。

為什麼中國人非要征服西域?因為它就在那裡!中國自漢武帝北擊匈奴始,就對西域這塊寶地充滿了渴望,以至於之後的中原王朝只要國力強盛那麼必定會派兵駐守西域,除了以揚國威外還有的就是保護商隊的安全。

從地圖上看,西域是中原王朝中伸出的一隻小手,其中有著比較狹長的走廊,就是這比較狹長的一塊,往西走就是絲綢之路,這條路承載在中國對外交流、貿易的重要使命。

古代中國為什麼非要征服西域,為錢?為糧?為交流?

然而以我們今天的視角來看,對外交流、貿易是對國家發展非常重要的可是這些古人並不這麼認為。有些反而認為正是這些文化的融合讓中華文明"不純",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讓國人滿足現狀

中國古代的經濟體系是農耕經濟,這個體系的最大特點就是自產自銷,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我們生產的東西就能滿足自己的生存,並不需要和其他國家交換。這也是"天朝地大物博,是萬國上邦"這句話的來歷。

古代中國為什麼非要征服西域,為錢?為糧?為交流?

在中國的小農經濟體系中,農民每當豐收之後都會把自己的糧食儲存起來,因為當時的生產水平低下,可能今年是個一個豐年,明年就發生大饑荒。所以每當糧食有結餘時,農民們都會保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在中國古代,重農抑商是國之根本政策,除了宋朝之外,各朝各代對商人都是持著打壓的態度,認為他們低買高賣,哄抬物價,動搖國本。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如果每個人都去當商人去了,那麼地誰來種?沒人種就意味著沒飯吃,沒飯吃就意味著必定有人要造反。

所以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中國人征服西域不是為了經濟交流。

古代中國文化圈包容性強,但交流的意願不大

自從漢武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大一統思想後,儒家學派逐漸成為了中國古代的主體思想,儒家思想的特點就是,所有人的言論都需要在儒家經典中找到依據,這樣才是有說服力的話。既然對待本國思想都是如此限制,更不用提外來文化了。

古代中國為什麼非要征服西域,為錢?為糧?為交流?

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古代中國還有一種文化優越感,就是中原文化才是最先進的文化,四方蠻夷都應該來學習我們,而不是我們去學習他們,我是文化的輸出者,所以中原國家對周邊國家都只是進行文化輸出,如鄭和下西洋,就不是為了去掠奪經濟,地盤,而是向那些綽爾小國展現大國形象。

那麼既不是為了經濟地盤,也不是為了文化交流那會是什麼?

國家戰略安全

首先,不得不說西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西域位於今中國新疆大部及中亞部分地區,北接匈奴,東連中原,西通西亞歐洲,處於歐亞大陸中心,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西域向北可以出擊匈奴,東出可以襲擾中原,同時處於絲綢之路的咽喉位置,牽一髮而動全身。此外,西域還是一個很好的戰略緩衝,可以維護中原王朝的側翼安全。

所謂守江必守淮,而中原王朝對西域的需求就是為了保證其政權的穩定性,例如中原王朝總是會面臨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每當中原王朝強盛時,他們可以俯首稱臣,可一旦衰弱,他們必定群起而攻之,五胡亂華就是這樣一個慘痛的例子。

古代中國為什麼非要征服西域,為錢?為糧?為交流?

所以為了對北方的鄰居有足夠的威懾力,避免他們打不過就向西逃竄,因此在西域駐軍,時刻威脅著北方鄰居的後方,只要他們向南侵擾中原王朝,那麼駐紮在西域的士兵便可以捅他們屁股。

歷史上,中原王朝統治的核心地區一直包括陝西,而西域距陝西較近。從陝西往西出了嘉峪關就進入了古人所稱的西域地區。自此向西可直達西部邊疆。雖然中途要穿越沙漠,但畢竟一路平川,與東、南、北三個戰略方向相比,從陝西向西進軍,易於攜帶補給,而且西域異族人口較少。所以中原王朝軍事力量可以順利抵達西域、控制西域。

絲綢之路

西域處在絲綢之路的咽喉之處,通過絲綢之路將中原的絲綢等產品銷往西域,同時,也將西方的特有資源帶入中原,如:葡萄、黃瓜、核桃、大蒜、石榴、苜蓿、棉花等。

古代中國為什麼非要征服西域,為錢?為糧?為交流?

此外,西域三十六國(後分裂為五十多個)之間也存在不和,一旦有野心之輩趁機作亂,或者多國征伐,對絲綢之路的影響將是巨大的。所以,必須將西域牢牢的把控在自己手上,讓西域只有一個聲音:中原王朝的聲音。

對西域戰馬的需求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一直是戰爭的主角,而對騎兵最重要的是戰馬。而西域戰馬又以其質量高而著名,在古代往往騎兵的質量易決定一場戰爭勝敗,如宋朝就是因為沒有養馬的地所以戰馬稀少,根本不敢於北敵在野外作戰,只能龜縮城內防禦。在漢朝時就有著武帝為了幾匹汗血寶馬而發大軍去征伐,所以說馬匹是中原王朝對西域嚮往的一個重要原因。

古代中國為什麼非要征服西域,為錢?為糧?為交流?

西域經過安史之亂後,過了一千年左右才被清朝人收回,也才有了我們現在的版圖。對於古代中國來講哪個王朝能夠實際控制河西走廊,打通絲綢之路並加以利用哪個王朝就有很大可能夠成為歷史上強大的王朝,這也是為何北宋皇帝沒滅掉西夏時當著朝中大臣的面痛哭流涕,南宋詩人陸游"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成輪臺"的原因。如果沒有了為國戍輪臺的機會就表明了中原王朝在一定層面上失去了戰略主動權,無異於一個人的一隻胳膊被折斷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