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像“人”

經濟 創業 文章 程序員 斷舍不離 斷舍不離 2017-09-01

都市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像“人”

小李連續三天穿著同一件T恤上班了,他的頭髮凌亂已經許久沒剪,下一次或許會剪成寸頭。在地鐵上,他漫無目的地刷著手機,看到大數據推薦的“潮男服裝”飛快地滑了過去,一如滿屏的七夕促銷。畢竟,他很長時間沒有買東西的慾望了。

都市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像“人”

都市裡,如同小李一樣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他們上班下班,彷彿也努力地生活著。可是從心底裡,好像不再產生慾望——購物、戀愛、學習乃至於玩樂,在本該澎湃渴望的年紀裡,枯竭了。

中國有多少夢想,就有多少無望。這是個慾望橫流的時代,卻有很多人,在此間失去了本該令他們鮮活的慾望。沒有慾望的年輕人,越來越不像“人”。

而這些崩壞的、凋零著的人,也各有各的人生際遇。

1.路徑都被“規劃”好,難以產生慾望

蜜雪正在努力準備著公務員考試和各類事業單位的選拔,畢業之後,她已經在這件事上花了近4年時間了。父親是個好面子的人,一定要讓她抱一個鐵飯碗,一如當年高考一定要讓她上一本,哪怕那是偏遠省市的機械工程專業。蜜雪從前唯一的愛好大概就是小女生的打扮了,但最近一次見到她,似乎連這件事也放棄了。

都市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像“人”

高中是最應該探索未來憧憬的時光,但絕大多數人都被現實所困,沒有心力去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等到了可以決定的時候,就已經失去了這種能力。

小張比蜜雪要幸運很多,畢業之後在家裡人的安排下進了國企,身邊都是比自己大10歲以上的“社會哥”,為了融入他們,小張拋棄了所有“高調”的慾望——蘋果手機、有logo的揹包等等。但是小張是有些消費能力比較強的同學和朋友的,偶爾他也想在朋友圈“小確幸”一把,於是帶著炫耀的心態吐槽晚上回家打不到車,卻被留言告知“專車好打很多~”

“小確幸”其實沒什麼幸福的,不過就是格局太小,眼界裡只能存在這樣的可能。這一切是被規劃,但其實也是一種選擇。

2.天花板太低,不敢有慾望

求職APP廣告裡充滿了半年當總監、兩年月入百萬的正能量案例,但事實是許多人工作五六年,仍然奮鬥在最一線的執行崗位上。北京越來越像香港,大多數人做的都是銷售類的工作。

並不是他們不努力,而是職場和生活中的天花板,是切實存在的。慾望有時等於夢想,而夢想,也隨著慾望在枯竭。

阿滿在她的年紀,算是經驗非常豐富了,她對職場、生活充滿了野心,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就想知道自己能爬多快”。換了幾家公司之後,薪資水漲船高,一切看起來很美。直到她無意中聽到大領導和直屬manager之間的對話“阿滿這個孩子不錯,但畢竟是普通本科,也沒出過國,做做執行就行了,總監不考慮了。”

學歷、出身、財富、人脈,在年輕人的頭上設置了無數看不見的天花板,以至於一抬頭就觸頂了,太多的慾望似乎成了讓自己失望的源頭,那不如平心靜氣,知足常樂。

3.沒有保障,哪來的慾望

之前有篇10W+的文章斥責年輕人沒有追求,想進事業單位貪圖安穩。可是啊,在今天的都市裡,年輕人是不是承受了太多朝不保夕?

不符合年齡的壓力把他們的慾望一點點地壓得扁平。

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從基礎到高級劃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如果下層的需求難以滿足,就很難產生出更高級的需求。

“飽暖思淫慾”聽起來封建餘孽,卻是需求金字塔的精闢概括。北上的年輕人雖然不至於餓死街頭、衣不蔽體,但有房有車這種在二線城市看來最基本的人生軌跡,許多一線城市的優秀年輕人想都不敢想。

都市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像“人”

安全感已經成了這麼奢侈的需求麼?

家居廣告拼命灌雞湯“房子是租來的,生活不是。”難道不是在暗示,生活在出租屋裡,是多麼沒有生活的一件事情,這樣的焦慮深深困擾著年輕人,根本原因是它似乎不是暫時的,終點在哪裡看不到。

4.工作消磨慾望

不久前,德勤女員工罹癌被開除,連社保都不給交到月底,也掀起了一陣狂瀾。只是離老闆不明白的是,為什麼非要等到這麼血肉模糊,才正視年輕人無節制加班的問題呢?社會快速發展,創業公司努力奮進,這些都沒有錯,但是把瘋狂加班當成日常,真的是社會的病啊。

36氪發佈了一個挺有趣的報告,是關於職業人群性生活的調查,超過40%的職場人表示工作影響了性生活,同樣比例的人對性已經失去了慾望。而還有50%的職場新人人生中都沒有過性生活。

即便不考慮那些四大、後廠村裡將人性都消磨殆盡的工作,許多年輕人已經不再努力將生活和工作區分開來了:加班、和同事吃宵夜、週末和同事一起玩、買和同事一樣的東西。慾望很多時候來自社交——只有看到不一樣的人和人生,才能產生購買、改變、學習的慾望。

都市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像“人”

關鍵是,這樣的無止無盡的工作生活,是沒有盡頭的,除非到了零件要被淘汰的時候。

5.年輕人正在學會“剋制慾望”

小王是個程序員,來北京工作了幾個月,算不上特別忙,每天9點下班吧,但程序員不都這樣嗎?可突然有一天小王說要回重慶老家了,我問他為什麼,他想了想說:“我吃不慣北京的飯,回去讓奶奶給我做飯。”

可是,北京真的找不到吃得慣的飯菜嗎?北京真的沒有可以期待的生活嗎?

有的,只是小王剋制了自己的慾望,他相信回到重慶,生活會更容易“有質量”。和小王一樣,還有很多人回到更加貧窮的老家,也覺得,挺好的。

日本曾經歷了經濟的高峰,繼而遭遇了泡沫的破碎,時至今日年輕人的慾望已經達到了冰點——因為消費、戀愛乃至於努力,都不能帶來太多的幸福感。所以有了“斷舍離”,以及社會經濟的一路下滑。我們常常讚揚日本人的“分寸感”,某種程度上也是慾望消沉的表現。

而我們甚至沒有達到那樣的高峰,就已經開始學習斷舍離,和背後那四下瀰漫的“反慾望”。那你的慾望,到底還剩多少餘額呢?

微信搜索“youliao1991”,關注《斷舍不離》微信公眾平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