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需求的社會演變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芝諾有一句經典名言:“人的知識就好比一個圓圈,圓圈裡面是已知的,圓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圓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我們不討論哲學問題,說一下交換經濟學中的關鍵要素——需求!

先說一個歷史知識問題。中國的原始社會一般是指170萬年前元謀人至公元前2224年夏王朝建立,奴隸社會指公元前2224年至公元前221年(夏商周三個朝代),封建社會是指公元前221年至1912年(秦朝——清朝)。在中國還處於原始社會的時期,公元前3500年,尼羅河流域出現了古埃及奴隸制城邦,同期誕生了古埃及象形文字,而中國的甲骨文,是到公元前1300年才誕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這段時間(春秋戰國時期),是歷史動盪的分裂期,也是中華文化的燦爛期,孔子、老子、孟子、莊子、墨子、孫子、韓非子等諸子百家、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在這一時期蹦發。這一時期,地球的另一端,古希臘文明輝映下,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提出來影響至今的西方哲學思想。東方和西方,交互輝映,可惜那個時候沒有飛機,地球是圓的這個理論還沒有誕生,旅行也不是符合時宜的需求,否則如果能讓亞里斯多德與孟子來一次文化交流,那麼歷史將如何發展,也許我就不存在了。

從人類歷史看需求的演變會很有意思,原始社會,人處於起步階段,那個時候人還不對地球有統治地位,老虎、獅子、鱷魚、蛇都會讓人恐懼並造成死亡,那個時代的需求很簡單,吃飽,活下去!

進入奴隸社會,伴隨人類分工的進化及人群的聚集,伴隨人類掌握了青銅的冶煉,伴隨戈、矛、斧、刀等殺傷性武器的發明,人類開始在已知區域內佔有統治地位,對於統治階級而言,吃飽、活下去已經不再難以實現。穿暖、壯大社群、征服更多領地、佔有更多奴隸、更有統治力成為統治階級的主要需求,對於奴隸而言,吃飽、穿暖、活下去依然是奴隸社會的主要群眾需求。在這個階段,最有意義的當屬《易經》的誕生(記錄時間約為公元前1100年),陰陽、二進制、週轉等理論均開始主導中華文化的推進。文字的出現並流傳,對於社會進步的推動起到了爆炸式增長,而需求,也伴隨著文字及經濟的發展出現量式增長。衣、食、住、行等物質需求得到大幅度釋放,伴隨物質需求的演進,精神文化需求開始得到增長,在此基礎上,出現了四書五經六藝。

進入封建社會,現有歷史學較多傾向於把秦王朝建立(公元前221年)視為封建社會的開始。皇權、天命、君臣、市場、法律均在這個時代得以快速發展。這個階段,基於東西方文明的差異,中國基於相對完善的管理體制及激勵政策,經濟快速發展,而西方依然在奴隸制社會中不斷衝突,不斷戰亂,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中國進入快速發展的漢唐宋明王朝,造紙、印刷、火藥、指南針相繼發明,貨幣、地主、商戶也快速發展,中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在這一階段,需求已經遠遠突破了衣、食、住、行的範疇,陶瓷、書法、國畫、石雕等滿足精神需求的產品誕生,需求相比奴隸社會而言,增長顯著。

進入近代,經歷了約110年(1840年至1949年)的戰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這110年,西方伴隨工業革命的成果轉化,大範圍的機械生產讓西方國家勞動生產率跳躍式提升,槍炮、軍艦、飛機、炸彈等劃時代的武器被生產出來,而汽車、火車、電影、電燈、電報、抗生素髮明,讓需求得到高速發展。而中國,到19世紀末,還有80%的老百姓不知道地球是圓的,不知道世界上除中國外還有其他的國家,不知道電燈,不知道資本主義,不知道市場經濟…… 就如本文開始所引用的知識是一個圓,而需求其實也是一個圓,圓的大小是由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決定的,你去向一個19世紀的中國農民去推銷環球旅行、去推銷電影票,唯一的結果就是被罵為神經病。

新中國成立的前30年,因為當時的統治階級對經濟發展缺乏知識及經驗,並源於對私有財產的不完善理解,需求在這一階段幾乎發展停滯了,經濟增長也就成了無水之源。而西方國家在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教訓,埋頭髮展經濟,資本主義發展進入高速通道。

1978年,改革開放,黑貓白貓理論象一個原子彈在中華大地炸響,40年時間,勤勞的中國人民對經濟的增長,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物質及精神需求的提增,讓整個社會猶如坐火箭般,高速發展。這一時期,世界也沒閒著,計算機、互聯網、石油美元、電子支付等等劃時代的產品誕生,火星旅行、人類永生、量子力學、人工智能等的誕生,讓人類的需求,再一次進入了高速發展。而需求,在這一個階段,體現出了極大的社會分化。

本文在敘述過程中,較少研究為什麼,歷史學家的角度看這沒有錯,因為無論什麼原因,在目前的認知體系下,歷史是無法修改的,正如已經過世的親人,我們無法用懷念,用科技將其喚醒一般。當歷史發展到我們生活的現在時,過去、現在、未來在今天綜合碰撞。過去無法改變,現在正在發生,而未來將受到現在的影響。很多我們已經習慣的認知體系,也許50年後看會覺得似乎很可笑。50年後也許會出現這些現象:人均壽命已經可達到150歲,90%的服務業被人工智能替代,大街上不再有交警或者協警,餐館裡吃東西也不用帶手機或者錢包,貨幣也將只是一種記錄模式,無人再用現金收支,國家的概念大為弱化,也許已經可以和外星人對話,也許火星或者月球上已經有了人類可以臨時居住的景點……

腦袋可以無窮想象,這個時候,研究為什麼就非常重要,因為這種研究能影響我們對未來的判斷,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未來的發展。比如1945年7月16日,美國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第一顆原子彈引爆,核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寫到“現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也許那個時候羅伯特認為世界可能20年內就將毀滅,因為原子彈的濫用。

實際上:除了試驗場之外,在1945年8月6日,爆炸當量14000噸的代號“小男孩”的原子彈在廣島爆炸,1945年8月9日,爆炸當量20000噸的代號“胖子”的原子彈在長崎爆炸後,不到一週,二戰結束。在這之後的70年、也許170年也不會看到原子彈會在戰爭中被使用,原因只有一個,原子彈能毀滅人類,這已經成為了人類的共識,而大國之間互相都有核威懾力及核報復能力,我願意相信在我有生之年,不會看到人類會再次喪生於自己發明的一種武器手中。

若歷史真的發展到人工智能佔統治地位,機器人評估認為原子彈爆炸可以毀滅人類但不會完全毀滅人工智能系統,那麼我們就需要當心了。

回到當下,在不考慮極端主義的現實狀況下,追求“美好生活”應該是可擴展到全世界的一個需求理論。因為我們不再擔心會餓死,不再擔心會凍死,不再擔心活下去的物質條件。

而美好生活的需求落實到實際產業,有這麼幾個產業會明顯受益。

1、新農業:我們現在不缺吃的了,但缺高品質且安全的,比如非轉基因的、無農藥殘留的、野生養殖的、新鮮的。說起來簡單,但實際做起來可不容易。

2、新材料:中國當前相對落後的產業中,材料必屬於一類,比如圓珠筆筆芯、芯片,在已有材料不佔競爭優勢的情況下,換一個車道,新材料就是和全球一個起點,比如石墨烯、比如量子材料,這些產業的發展對經濟增長有強大的促進作用,反饋到社會生活中就是會讓從業者提高工資,伴隨工資增長能更好的實現美好生活。

3、養老養生:老齡化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怕死是人的天性,養生類的保健品、中草藥、養老社區、針對老年人的康養服務,這必然是美好生活需求的一個很重要的體現。如何治療癌症、人如何能活到150歲,這些都可以包含在這個產業中。

4、人工智能:這個不用累述,AI對現在社會生活的滲透已經算是無孔不入,能降低成本、節約資源、提高效率,人工智能在未來十年佔促進經濟增長的主導地位,這應該是一個毋庸置疑的共識。

5、文體娛:這個是現實案例存在的,比如NBA在美國的火爆、足球在歐洲的瘋狂、好萊塢動輒幾十億的單片電影投入、上海迪斯尼一年就實現盈虧平衡、跨國旅行的風行……,這些都將是中國的普通大眾追求美好生活的直觀體現。

生活涉及內容太多,肯定無法都進行羅列,但現代中國的需求體現,綜合表述可以用:吃的放心,穿的暖心,住的舒心,行的開心,玩的稱心,活的安心!

綜述,需求是伴隨社會發展而不斷髮展的,每一個時代,都會結合該時代的社會特徵形成與該時代匹配的需求,此為交換經濟學的需求發展理論。

謝謝閱讀

"

需求的社會演變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芝諾有一句經典名言:“人的知識就好比一個圓圈,圓圈裡面是已知的,圓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圓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我們不討論哲學問題,說一下交換經濟學中的關鍵要素——需求!

先說一個歷史知識問題。中國的原始社會一般是指170萬年前元謀人至公元前2224年夏王朝建立,奴隸社會指公元前2224年至公元前221年(夏商周三個朝代),封建社會是指公元前221年至1912年(秦朝——清朝)。在中國還處於原始社會的時期,公元前3500年,尼羅河流域出現了古埃及奴隸制城邦,同期誕生了古埃及象形文字,而中國的甲骨文,是到公元前1300年才誕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這段時間(春秋戰國時期),是歷史動盪的分裂期,也是中華文化的燦爛期,孔子、老子、孟子、莊子、墨子、孫子、韓非子等諸子百家、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在這一時期蹦發。這一時期,地球的另一端,古希臘文明輝映下,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提出來影響至今的西方哲學思想。東方和西方,交互輝映,可惜那個時候沒有飛機,地球是圓的這個理論還沒有誕生,旅行也不是符合時宜的需求,否則如果能讓亞里斯多德與孟子來一次文化交流,那麼歷史將如何發展,也許我就不存在了。

從人類歷史看需求的演變會很有意思,原始社會,人處於起步階段,那個時候人還不對地球有統治地位,老虎、獅子、鱷魚、蛇都會讓人恐懼並造成死亡,那個時代的需求很簡單,吃飽,活下去!

進入奴隸社會,伴隨人類分工的進化及人群的聚集,伴隨人類掌握了青銅的冶煉,伴隨戈、矛、斧、刀等殺傷性武器的發明,人類開始在已知區域內佔有統治地位,對於統治階級而言,吃飽、活下去已經不再難以實現。穿暖、壯大社群、征服更多領地、佔有更多奴隸、更有統治力成為統治階級的主要需求,對於奴隸而言,吃飽、穿暖、活下去依然是奴隸社會的主要群眾需求。在這個階段,最有意義的當屬《易經》的誕生(記錄時間約為公元前1100年),陰陽、二進制、週轉等理論均開始主導中華文化的推進。文字的出現並流傳,對於社會進步的推動起到了爆炸式增長,而需求,也伴隨著文字及經濟的發展出現量式增長。衣、食、住、行等物質需求得到大幅度釋放,伴隨物質需求的演進,精神文化需求開始得到增長,在此基礎上,出現了四書五經六藝。

進入封建社會,現有歷史學較多傾向於把秦王朝建立(公元前221年)視為封建社會的開始。皇權、天命、君臣、市場、法律均在這個時代得以快速發展。這個階段,基於東西方文明的差異,中國基於相對完善的管理體制及激勵政策,經濟快速發展,而西方依然在奴隸制社會中不斷衝突,不斷戰亂,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中國進入快速發展的漢唐宋明王朝,造紙、印刷、火藥、指南針相繼發明,貨幣、地主、商戶也快速發展,中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在這一階段,需求已經遠遠突破了衣、食、住、行的範疇,陶瓷、書法、國畫、石雕等滿足精神需求的產品誕生,需求相比奴隸社會而言,增長顯著。

進入近代,經歷了約110年(1840年至1949年)的戰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這110年,西方伴隨工業革命的成果轉化,大範圍的機械生產讓西方國家勞動生產率跳躍式提升,槍炮、軍艦、飛機、炸彈等劃時代的武器被生產出來,而汽車、火車、電影、電燈、電報、抗生素髮明,讓需求得到高速發展。而中國,到19世紀末,還有80%的老百姓不知道地球是圓的,不知道世界上除中國外還有其他的國家,不知道電燈,不知道資本主義,不知道市場經濟…… 就如本文開始所引用的知識是一個圓,而需求其實也是一個圓,圓的大小是由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決定的,你去向一個19世紀的中國農民去推銷環球旅行、去推銷電影票,唯一的結果就是被罵為神經病。

新中國成立的前30年,因為當時的統治階級對經濟發展缺乏知識及經驗,並源於對私有財產的不完善理解,需求在這一階段幾乎發展停滯了,經濟增長也就成了無水之源。而西方國家在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教訓,埋頭髮展經濟,資本主義發展進入高速通道。

1978年,改革開放,黑貓白貓理論象一個原子彈在中華大地炸響,40年時間,勤勞的中國人民對經濟的增長,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物質及精神需求的提增,讓整個社會猶如坐火箭般,高速發展。這一時期,世界也沒閒著,計算機、互聯網、石油美元、電子支付等等劃時代的產品誕生,火星旅行、人類永生、量子力學、人工智能等的誕生,讓人類的需求,再一次進入了高速發展。而需求,在這一個階段,體現出了極大的社會分化。

本文在敘述過程中,較少研究為什麼,歷史學家的角度看這沒有錯,因為無論什麼原因,在目前的認知體系下,歷史是無法修改的,正如已經過世的親人,我們無法用懷念,用科技將其喚醒一般。當歷史發展到我們生活的現在時,過去、現在、未來在今天綜合碰撞。過去無法改變,現在正在發生,而未來將受到現在的影響。很多我們已經習慣的認知體系,也許50年後看會覺得似乎很可笑。50年後也許會出現這些現象:人均壽命已經可達到150歲,90%的服務業被人工智能替代,大街上不再有交警或者協警,餐館裡吃東西也不用帶手機或者錢包,貨幣也將只是一種記錄模式,無人再用現金收支,國家的概念大為弱化,也許已經可以和外星人對話,也許火星或者月球上已經有了人類可以臨時居住的景點……

腦袋可以無窮想象,這個時候,研究為什麼就非常重要,因為這種研究能影響我們對未來的判斷,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未來的發展。比如1945年7月16日,美國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第一顆原子彈引爆,核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寫到“現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也許那個時候羅伯特認為世界可能20年內就將毀滅,因為原子彈的濫用。

實際上:除了試驗場之外,在1945年8月6日,爆炸當量14000噸的代號“小男孩”的原子彈在廣島爆炸,1945年8月9日,爆炸當量20000噸的代號“胖子”的原子彈在長崎爆炸後,不到一週,二戰結束。在這之後的70年、也許170年也不會看到原子彈會在戰爭中被使用,原因只有一個,原子彈能毀滅人類,這已經成為了人類的共識,而大國之間互相都有核威懾力及核報復能力,我願意相信在我有生之年,不會看到人類會再次喪生於自己發明的一種武器手中。

若歷史真的發展到人工智能佔統治地位,機器人評估認為原子彈爆炸可以毀滅人類但不會完全毀滅人工智能系統,那麼我們就需要當心了。

回到當下,在不考慮極端主義的現實狀況下,追求“美好生活”應該是可擴展到全世界的一個需求理論。因為我們不再擔心會餓死,不再擔心會凍死,不再擔心活下去的物質條件。

而美好生活的需求落實到實際產業,有這麼幾個產業會明顯受益。

1、新農業:我們現在不缺吃的了,但缺高品質且安全的,比如非轉基因的、無農藥殘留的、野生養殖的、新鮮的。說起來簡單,但實際做起來可不容易。

2、新材料:中國當前相對落後的產業中,材料必屬於一類,比如圓珠筆筆芯、芯片,在已有材料不佔競爭優勢的情況下,換一個車道,新材料就是和全球一個起點,比如石墨烯、比如量子材料,這些產業的發展對經濟增長有強大的促進作用,反饋到社會生活中就是會讓從業者提高工資,伴隨工資增長能更好的實現美好生活。

3、養老養生:老齡化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怕死是人的天性,養生類的保健品、中草藥、養老社區、針對老年人的康養服務,這必然是美好生活需求的一個很重要的體現。如何治療癌症、人如何能活到150歲,這些都可以包含在這個產業中。

4、人工智能:這個不用累述,AI對現在社會生活的滲透已經算是無孔不入,能降低成本、節約資源、提高效率,人工智能在未來十年佔促進經濟增長的主導地位,這應該是一個毋庸置疑的共識。

5、文體娛:這個是現實案例存在的,比如NBA在美國的火爆、足球在歐洲的瘋狂、好萊塢動輒幾十億的單片電影投入、上海迪斯尼一年就實現盈虧平衡、跨國旅行的風行……,這些都將是中國的普通大眾追求美好生活的直觀體現。

生活涉及內容太多,肯定無法都進行羅列,但現代中國的需求體現,綜合表述可以用:吃的放心,穿的暖心,住的舒心,行的開心,玩的稱心,活的安心!

綜述,需求是伴隨社會發展而不斷髮展的,每一個時代,都會結合該時代的社會特徵形成與該時代匹配的需求,此為交換經濟學的需求發展理論。

謝謝閱讀

需求的社會演變(《交換經濟學》第四章第一節)

歷史與人類一起發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