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暉:京東的技術化轉型之路

在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消費者對個性化的追求越來越強烈,差異化、場景化的內容因可鮮明展現個性、獲取直觀信息,越來越受到用戶青睞。隨著電商平臺大數據的收集與分析技術的逐漸成熟,越來越多的技術可以作用於更多的應用場景當中。

過去20年,如果是“人效”讓京東把“用戶體驗、效率和成本”做到了極致,在未來20年,隨著人口紅利消失,如何還能保證京東高效運轉,保持競爭力?“技術”被劉強東認為是最終的解決之道。近年來電商平臺用戶增速下降,獲客成本上升,電商流量紅利時代已成過去。在出貨量大、收益高、吸引眼球等利益的驅使下,電商“造節”的現象愈演愈烈。經粗略統計,全年以電商“造節”形式為促銷手段的節日近40個。儘管促銷節日繁多,活動規則複雜,但消費者對活動卻日漸無感。那麼如何通過技術手段結合大數據,精準地抓取消費者需求,從龐大的數據中分析出有用的信息,成為電商平臺利潤增長的重要因素。

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多以電商平臺起家的企業,不僅僅專注於電商領域,而且越來越注重技術升級和大數據應用。從龐大的數據鏈當中,獲取到對消費者需求有用的信息,並通過數據分析幫助上游製造商製造出更適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從而更通過線上的數據幫助打通線下場景賦能實體經濟。本期《數據》雜誌採訪到京東大數據研究院首席數據官劉暉,共同解讀現階段京東在大數據方面的先進技術。京東作為一家以技術為成長驅動的公司,在以應用服務為核心的自有技術平臺開發上,京東投入了大量資源。劉暉表示,京東未來將全面走向技術化,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自動化等技術。

劉暉:京東的技術化轉型之路

此外,劉暉也提到,線上線下目前融合的形式從後端供應鏈到前端客戶體驗,覆蓋全價值鏈多場景,一方面是基於供應鏈效率提升與渠道下沉的融合,另一方面是基於消費體驗重構的融合,此外還包括消費場景延伸的融合。

打通線下場景、賦能實體經濟

《數據》:京東如何通過技術和大數據打通線下場景、賦能實體經濟?

劉暉:實體經濟是近幾年以來非常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京東是從線上起家的一家企業,所以我們在看實體經濟的時候視角是不太相同的。京東發現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儘管實體經濟領域有非常多的優勢,但線下對數據的採集挖掘和應用可能和線上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由於線下實體經濟在數據的採集過程中不同於線上,後者每一步都能夠留存下完整的數據,在很多過程中,如果你不是刻意的用一些傳感器將線下流程記錄存儲,很多東西都是一閃而過的,那麼沒有全面的基礎數據就有很多是你想做卻做不了的。京東在給實體經濟賦能時,做的最重要也是最早做的一件事兒,就是幫助實體店鋪,設立一個更好的收集數據、整理數據以及應用數據,指導他們運營的流程。在線下實體店的經營當中,每個店經營的好壞往往與店長有著很大的關係,如果經營實體店面的店長很有經驗很用心,會通過自己的觀察去了解消費者,這樣可以形成類似於我們在數據領域當中的用戶畫像,店長會了解這家店鋪的用戶群、年齡段以及購買的品牌傾向,會根據這些因素的指導完成進貨、運營以及促銷等活動。

如此實體店就會依賴於以人為單位和個體相關的內容。特別對當下很多的連鎖店和一些便利店來說,每個店鋪的經營情況就會與店長的作用和習慣密切相關。為解決這一問題,更好地將線上線下融合,京東的模式會將很多的傳感器放到實體店鋪當中,幫助實體店鋪分析,並用攝像頭來判斷,走進店裡人的年齡段、性別、時尚程度,以及消費者在購物場景內停留的不同區域,這樣就能明確地用數據來做很精準的指導,讓實體店也能更好的運營,同樣這種模式也適用於上游製造商。

《數據》:技術一直是京東最為重視的話題之一,零售巨頭的技術巨頭標籤,對京東來說意味著什麼?

劉暉:技術巨頭這個標籤對京東來說意味著兩層含義,過去十多年來技術幫助京東降低了運營的成本,提升了京東整體的運營效率,技術成為改善用戶體驗的核心能力。近年來京東的業務規模一直在成長,特別是京東以自營和自營配送為核心的業務,如果我們的配送、倉儲、進貨和其他的同事一直跟隨著業務規模在同步擴展的話,那我們會變成一個非常龐大的勞動力密集型公司,所以京東一直是在努力用技術,把人從繁瑣的腦力勞動,或者是繁瑣的手工勞動中解放出來,在我們的整個供應鏈、智能物流方面,通過大量的設備和系統來替代人力手工勞動,把京東自己的運營能力大幅度量提升。這是技術對於京東的第一層含義。

那對於京東來說技術的第二層含義,2017年京東對外明確的表達了未來要成為一個技術驅動型和技術輸出型的公司,那技術對京東來說就不僅僅是自己在用,而是需要把京東內部成熟的對於行業有價值的技術,變成模塊化的,然後開放出去幫助更多的企業一塊來增強其競爭力。比如目前京東在雲方面有基礎架構雲、數據雲,包括在人工智能方面,我們開放了人臉識別、語音識別、智能客服等很多很多的工具,這會成為京東未來的一個核心業務成長模式。未來京東會大量地將技術作為核心能力對外輸出,之前大家看待京東可能是一個零售企業,那逐漸外部看待京東可能會變成一個,以輸出零售基礎設施使用的企業,而且這個設施有很多都是技術驅動服務的一家企業了。

全面走向技術化助推場景應用

《數據》:2016年京東對外宣佈成立X事業部和Y事業部,這兩個頗為神祕的部門對京東來說意味著什麼?帶來了哪些改變?

劉暉:X、Y事業部是京東的技術在應用層的一個明確轉折點,一般來說一家企業的技術分為幾個層面,大致包含核心技術層和技術應用層以及對外賦能層,那X、Y事業部剛好是處於技術應用層。X事業部代表的是智能物流,包括無人車、無人機、無人倉和無人超市,其努力的方向就是將人從繁瑣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現在X事業部已經幫助京東在物流領域全面提升了效率。特別是無人倉方面,目前京東已經有20多個倉庫應用了分揀機器人,可以替代人做高效率的搬運分揀工作,極大地提升了效率。尤其是在大促活動期間,海量的訂單可以利用機器人進行處理。

Y事業部作為智能供應鏈部門,其核心價值就是利用大數據的算法和人工智能的判斷來替代之前採銷助理所做的工作,通過數據計算以及人工智能來幫助每個庫房商品的匹配,以及上游供應商的協調,幫助他們來確定下一步的商品生產規格、類型和數量,這一部分也逐漸成為京東的核心競爭力。京東是一個以自營起家的電商企業,一直擁有進銷存這樣的完整流程,所以也使京東對供應鏈的掌握,以及跟上游企業的合作會更加緊密。X、Y事業部都是將一些先進的技術應用在京東的具體場景實踐中,未來X、Y事業部也會繼續將自己的能力更多地開放出去。

《數據》:對於京東或者電商行業來說,哪些是最有價值的、核心的數據?

劉暉:京東在看待自己的數據時會分為很多層面,一般大家能想到的是京東會有交易數據,會知道貨品銷售的數量以及對象,針對這些交易數據京東又做了很多分析。京東擁有在行業中最長價值鏈的數據,即從用戶一開始瀏覽到後來的選擇、支付配送以及後期的客戶服務,這一系列完整的數據,京東可以將其結合起來,然後在內部通過大量的數據模型形成一整套的畫像體系。比如說用戶畫像可以有很多的標籤,這個用戶是什麼樣子的,然後基於購買這個商品的用戶附加屬性,實現了區域內的群體畫像,這些內容對於京東來說價值會非常高,通過這些畫像可以實現對消費者的精準商品推薦。另一方面這樣也可以讓京東更好的去預測用戶的需求。此外也包括京東在與上游製造商的合作,也是通過大量的用戶畫像,用系統去判斷這個用戶,他們對商品的潛在需求在哪裡,然後幫助廠商去生產更適合消費者需求的商品。

交易數據可以間接來判斷和預測,但交易背後的數據是哪些消費者,他們的行為是怎麼樣的,通過數據預測消費者的行為和下一步的需求,這就是外界很難實現的。這時就需要京東的長數據鏈,然後通過數據的挖掘和知識架構體系形成的一些畫像才能完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