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

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其文化璀璨奪目。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在各行各業,甚至是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有體現。而這些東西正是大國底蘊。北京,中國首都,近代三朝皇城所在,天子腳下!京韻文化更是我國重要文化分支之一。因為一部電影“老炮兒”,讓全國人民認識到地道北京人骨子裡的傲氣和“爺”氣。但除了這些,每個地方的美食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們就淺談一下京味文化。


"

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其文化璀璨奪目。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在各行各業,甚至是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有體現。而這些東西正是大國底蘊。北京,中國首都,近代三朝皇城所在,天子腳下!京韻文化更是我國重要文化分支之一。因為一部電影“老炮兒”,讓全國人民認識到地道北京人骨子裡的傲氣和“爺”氣。但除了這些,每個地方的美食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們就淺談一下京味文化。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每個地方的文化,如果沒有深入腹地且長時間的薰染,接觸到的絕對是皮毛。就如我對北京菜的理解,僅停留在北京烤鴨和京醬肉絲這兩種菜品身上。因為這兩種菜是大家普遍比較熟悉的,也是很容易分辨出是北京菜系的(名字帶有京字,自報家門嘛)。從這兩種菜品出發,我對北京菜的總結是,喜歡用醬,口味偏甜。但這次北京行,在京城真正去品嚐一次北京菜後,我的感受更加的全面。


"

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其文化璀璨奪目。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在各行各業,甚至是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有體現。而這些東西正是大國底蘊。北京,中國首都,近代三朝皇城所在,天子腳下!京韻文化更是我國重要文化分支之一。因為一部電影“老炮兒”,讓全國人民認識到地道北京人骨子裡的傲氣和“爺”氣。但除了這些,每個地方的美食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們就淺談一下京味文化。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每個地方的文化,如果沒有深入腹地且長時間的薰染,接觸到的絕對是皮毛。就如我對北京菜的理解,僅停留在北京烤鴨和京醬肉絲這兩種菜品身上。因為這兩種菜是大家普遍比較熟悉的,也是很容易分辨出是北京菜系的(名字帶有京字,自報家門嘛)。從這兩種菜品出發,我對北京菜的總結是,喜歡用醬,口味偏甜。但這次北京行,在京城真正去品嚐一次北京菜後,我的感受更加的全面。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

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其文化璀璨奪目。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在各行各業,甚至是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有體現。而這些東西正是大國底蘊。北京,中國首都,近代三朝皇城所在,天子腳下!京韻文化更是我國重要文化分支之一。因為一部電影“老炮兒”,讓全國人民認識到地道北京人骨子裡的傲氣和“爺”氣。但除了這些,每個地方的美食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們就淺談一下京味文化。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每個地方的文化,如果沒有深入腹地且長時間的薰染,接觸到的絕對是皮毛。就如我對北京菜的理解,僅停留在北京烤鴨和京醬肉絲這兩種菜品身上。因為這兩種菜是大家普遍比較熟悉的,也是很容易分辨出是北京菜系的(名字帶有京字,自報家門嘛)。從這兩種菜品出發,我對北京菜的總結是,喜歡用醬,口味偏甜。但這次北京行,在京城真正去品嚐一次北京菜後,我的感受更加的全面。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1:醬汁是北京菜的靈魂

縱觀當天的菜品,幾乎一大半都是由麻醬拌著,北京人鍾愛麻醬的程度,猶如我們重慶人熱愛辣椒一樣。在地道的京菜裡面,很多經典的菜品都是由麻醬作出。吃麵要放一些,吃點心要放一些。而今天我品嚐到的是麻醬土豆泥。其實北京所謂的麻醬就是芝麻醬,這個東西在全國也不算稀有,在我們老家也是有它的出現。但不得不說,一個地方一個特色,就像在外地同樣有辣椒,但就是沒有四川的舒服。麻醬同樣如此。北京的麻醬,除了香,還十分的有口感。聽說這小小的醬料,不僅僅光是芝麻,裡面還有花生以及各種輔料,可謂是大有乾坤。除了麻醬之外,甜醬也是經常見到的,比如開篇的京醬肉絲就是由甜醬作出的經典菜品。


"

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其文化璀璨奪目。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在各行各業,甚至是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有體現。而這些東西正是大國底蘊。北京,中國首都,近代三朝皇城所在,天子腳下!京韻文化更是我國重要文化分支之一。因為一部電影“老炮兒”,讓全國人民認識到地道北京人骨子裡的傲氣和“爺”氣。但除了這些,每個地方的美食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們就淺談一下京味文化。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每個地方的文化,如果沒有深入腹地且長時間的薰染,接觸到的絕對是皮毛。就如我對北京菜的理解,僅停留在北京烤鴨和京醬肉絲這兩種菜品身上。因為這兩種菜是大家普遍比較熟悉的,也是很容易分辨出是北京菜系的(名字帶有京字,自報家門嘛)。從這兩種菜品出發,我對北京菜的總結是,喜歡用醬,口味偏甜。但這次北京行,在京城真正去品嚐一次北京菜後,我的感受更加的全面。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1:醬汁是北京菜的靈魂

縱觀當天的菜品,幾乎一大半都是由麻醬拌著,北京人鍾愛麻醬的程度,猶如我們重慶人熱愛辣椒一樣。在地道的京菜裡面,很多經典的菜品都是由麻醬作出。吃麵要放一些,吃點心要放一些。而今天我品嚐到的是麻醬土豆泥。其實北京所謂的麻醬就是芝麻醬,這個東西在全國也不算稀有,在我們老家也是有它的出現。但不得不說,一個地方一個特色,就像在外地同樣有辣椒,但就是沒有四川的舒服。麻醬同樣如此。北京的麻醬,除了香,還十分的有口感。聽說這小小的醬料,不僅僅光是芝麻,裡面還有花生以及各種輔料,可謂是大有乾坤。除了麻醬之外,甜醬也是經常見到的,比如開篇的京醬肉絲就是由甜醬作出的經典菜品。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2:由擺盤來宣傳文化,不僅獨特,還意義深遠

當天的菜品,還是那道麻醬土豆泥。但實際上別人的全名是兔爺土豆泥。簡單的說就是土豆泥做成兔爺的形狀。


"

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其文化璀璨奪目。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在各行各業,甚至是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有體現。而這些東西正是大國底蘊。北京,中國首都,近代三朝皇城所在,天子腳下!京韻文化更是我國重要文化分支之一。因為一部電影“老炮兒”,讓全國人民認識到地道北京人骨子裡的傲氣和“爺”氣。但除了這些,每個地方的美食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們就淺談一下京味文化。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每個地方的文化,如果沒有深入腹地且長時間的薰染,接觸到的絕對是皮毛。就如我對北京菜的理解,僅停留在北京烤鴨和京醬肉絲這兩種菜品身上。因為這兩種菜是大家普遍比較熟悉的,也是很容易分辨出是北京菜系的(名字帶有京字,自報家門嘛)。從這兩種菜品出發,我對北京菜的總結是,喜歡用醬,口味偏甜。但這次北京行,在京城真正去品嚐一次北京菜後,我的感受更加的全面。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1:醬汁是北京菜的靈魂

縱觀當天的菜品,幾乎一大半都是由麻醬拌著,北京人鍾愛麻醬的程度,猶如我們重慶人熱愛辣椒一樣。在地道的京菜裡面,很多經典的菜品都是由麻醬作出。吃麵要放一些,吃點心要放一些。而今天我品嚐到的是麻醬土豆泥。其實北京所謂的麻醬就是芝麻醬,這個東西在全國也不算稀有,在我們老家也是有它的出現。但不得不說,一個地方一個特色,就像在外地同樣有辣椒,但就是沒有四川的舒服。麻醬同樣如此。北京的麻醬,除了香,還十分的有口感。聽說這小小的醬料,不僅僅光是芝麻,裡面還有花生以及各種輔料,可謂是大有乾坤。除了麻醬之外,甜醬也是經常見到的,比如開篇的京醬肉絲就是由甜醬作出的經典菜品。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2:由擺盤來宣傳文化,不僅獨特,還意義深遠

當天的菜品,還是那道麻醬土豆泥。但實際上別人的全名是兔爺土豆泥。簡單的說就是土豆泥做成兔爺的形狀。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兔爺是什麼呢?其實外地人對於這個還真不明白,但通過網上的解釋,你就會知道,兔爺其實是有著北京特色的傳統手藝品。一開始是玩具,後來把這個形象擬人化,比如雕塑成金盔甲武士,騎著獅子,大象的勇士等。兔爺兼具神聖和世俗的品性,融祭祀和遊樂功能為一體。現在兔爺已經成為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

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其文化璀璨奪目。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在各行各業,甚至是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有體現。而這些東西正是大國底蘊。北京,中國首都,近代三朝皇城所在,天子腳下!京韻文化更是我國重要文化分支之一。因為一部電影“老炮兒”,讓全國人民認識到地道北京人骨子裡的傲氣和“爺”氣。但除了這些,每個地方的美食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們就淺談一下京味文化。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每個地方的文化,如果沒有深入腹地且長時間的薰染,接觸到的絕對是皮毛。就如我對北京菜的理解,僅停留在北京烤鴨和京醬肉絲這兩種菜品身上。因為這兩種菜是大家普遍比較熟悉的,也是很容易分辨出是北京菜系的(名字帶有京字,自報家門嘛)。從這兩種菜品出發,我對北京菜的總結是,喜歡用醬,口味偏甜。但這次北京行,在京城真正去品嚐一次北京菜後,我的感受更加的全面。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1:醬汁是北京菜的靈魂

縱觀當天的菜品,幾乎一大半都是由麻醬拌著,北京人鍾愛麻醬的程度,猶如我們重慶人熱愛辣椒一樣。在地道的京菜裡面,很多經典的菜品都是由麻醬作出。吃麵要放一些,吃點心要放一些。而今天我品嚐到的是麻醬土豆泥。其實北京所謂的麻醬就是芝麻醬,這個東西在全國也不算稀有,在我們老家也是有它的出現。但不得不說,一個地方一個特色,就像在外地同樣有辣椒,但就是沒有四川的舒服。麻醬同樣如此。北京的麻醬,除了香,還十分的有口感。聽說這小小的醬料,不僅僅光是芝麻,裡面還有花生以及各種輔料,可謂是大有乾坤。除了麻醬之外,甜醬也是經常見到的,比如開篇的京醬肉絲就是由甜醬作出的經典菜品。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2:由擺盤來宣傳文化,不僅獨特,還意義深遠

當天的菜品,還是那道麻醬土豆泥。但實際上別人的全名是兔爺土豆泥。簡單的說就是土豆泥做成兔爺的形狀。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兔爺是什麼呢?其實外地人對於這個還真不明白,但通過網上的解釋,你就會知道,兔爺其實是有著北京特色的傳統手藝品。一開始是玩具,後來把這個形象擬人化,比如雕塑成金盔甲武士,騎著獅子,大象的勇士等。兔爺兼具神聖和世俗的品性,融祭祀和遊樂功能為一體。現在兔爺已經成為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用菜品擺盤打造一個造型其實並不稀奇,但能做到造型和文化同步的就不多。再好的造型,如果沒有故事,頂多就是多看一眼。但有了故事,文化做支撐,這個菜會讓人過目不忘!

3:吃北京烤鴨,為什麼總覺得麵皮不夠

其實這個問題,也是一直困擾我的。在老家,我們也點北京烤鴨吃,但每次都發現他配送的麵皮不夠,每次都需要另外花錢再買一份。而這個問題,在郭德綱的一段相聲裡得到了解答。


"

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其文化璀璨奪目。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在各行各業,甚至是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有體現。而這些東西正是大國底蘊。北京,中國首都,近代三朝皇城所在,天子腳下!京韻文化更是我國重要文化分支之一。因為一部電影“老炮兒”,讓全國人民認識到地道北京人骨子裡的傲氣和“爺”氣。但除了這些,每個地方的美食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們就淺談一下京味文化。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每個地方的文化,如果沒有深入腹地且長時間的薰染,接觸到的絕對是皮毛。就如我對北京菜的理解,僅停留在北京烤鴨和京醬肉絲這兩種菜品身上。因為這兩種菜是大家普遍比較熟悉的,也是很容易分辨出是北京菜系的(名字帶有京字,自報家門嘛)。從這兩種菜品出發,我對北京菜的總結是,喜歡用醬,口味偏甜。但這次北京行,在京城真正去品嚐一次北京菜後,我的感受更加的全面。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1:醬汁是北京菜的靈魂

縱觀當天的菜品,幾乎一大半都是由麻醬拌著,北京人鍾愛麻醬的程度,猶如我們重慶人熱愛辣椒一樣。在地道的京菜裡面,很多經典的菜品都是由麻醬作出。吃麵要放一些,吃點心要放一些。而今天我品嚐到的是麻醬土豆泥。其實北京所謂的麻醬就是芝麻醬,這個東西在全國也不算稀有,在我們老家也是有它的出現。但不得不說,一個地方一個特色,就像在外地同樣有辣椒,但就是沒有四川的舒服。麻醬同樣如此。北京的麻醬,除了香,還十分的有口感。聽說這小小的醬料,不僅僅光是芝麻,裡面還有花生以及各種輔料,可謂是大有乾坤。除了麻醬之外,甜醬也是經常見到的,比如開篇的京醬肉絲就是由甜醬作出的經典菜品。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2:由擺盤來宣傳文化,不僅獨特,還意義深遠

當天的菜品,還是那道麻醬土豆泥。但實際上別人的全名是兔爺土豆泥。簡單的說就是土豆泥做成兔爺的形狀。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兔爺是什麼呢?其實外地人對於這個還真不明白,但通過網上的解釋,你就會知道,兔爺其實是有著北京特色的傳統手藝品。一開始是玩具,後來把這個形象擬人化,比如雕塑成金盔甲武士,騎著獅子,大象的勇士等。兔爺兼具神聖和世俗的品性,融祭祀和遊樂功能為一體。現在兔爺已經成為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用菜品擺盤打造一個造型其實並不稀奇,但能做到造型和文化同步的就不多。再好的造型,如果沒有故事,頂多就是多看一眼。但有了故事,文化做支撐,這個菜會讓人過目不忘!

3:吃北京烤鴨,為什麼總覺得麵皮不夠

其實這個問題,也是一直困擾我的。在老家,我們也點北京烤鴨吃,但每次都發現他配送的麵皮不夠,每次都需要另外花錢再買一份。而這個問題,在郭德綱的一段相聲裡得到了解答。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原來吃北京烤鴨是非常講究的。每隻鴨片出108片鴨肉,而且形狀呈丁香葉。去頭去尾,放在一小碟裡,放在當天用餐最尊貴的人面前,俗稱有頭有尾。麵皮攥起來成坨,鬆手還要成張,如果黏住了就不過關。重點來了,5片鴨肉蘸料放在麵皮裡,加上大蔥黃瓜絲等輔料,裹在一起,這是一卷。行家之間問:“您吃了幾卷?”這才是正解。所以這裡就不難看出為什麼外地人吃北京烤鴨,總感覺麵皮不夠,因為我們基本上從來沒有一張皮放5片肉。感覺那樣太奢侈,總是1-2片肉,在放一些輔料入口。所以才會導致皮總是不夠。


"

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其文化璀璨奪目。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在各行各業,甚至是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有體現。而這些東西正是大國底蘊。北京,中國首都,近代三朝皇城所在,天子腳下!京韻文化更是我國重要文化分支之一。因為一部電影“老炮兒”,讓全國人民認識到地道北京人骨子裡的傲氣和“爺”氣。但除了這些,每個地方的美食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們就淺談一下京味文化。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每個地方的文化,如果沒有深入腹地且長時間的薰染,接觸到的絕對是皮毛。就如我對北京菜的理解,僅停留在北京烤鴨和京醬肉絲這兩種菜品身上。因為這兩種菜是大家普遍比較熟悉的,也是很容易分辨出是北京菜系的(名字帶有京字,自報家門嘛)。從這兩種菜品出發,我對北京菜的總結是,喜歡用醬,口味偏甜。但這次北京行,在京城真正去品嚐一次北京菜後,我的感受更加的全面。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1:醬汁是北京菜的靈魂

縱觀當天的菜品,幾乎一大半都是由麻醬拌著,北京人鍾愛麻醬的程度,猶如我們重慶人熱愛辣椒一樣。在地道的京菜裡面,很多經典的菜品都是由麻醬作出。吃麵要放一些,吃點心要放一些。而今天我品嚐到的是麻醬土豆泥。其實北京所謂的麻醬就是芝麻醬,這個東西在全國也不算稀有,在我們老家也是有它的出現。但不得不說,一個地方一個特色,就像在外地同樣有辣椒,但就是沒有四川的舒服。麻醬同樣如此。北京的麻醬,除了香,還十分的有口感。聽說這小小的醬料,不僅僅光是芝麻,裡面還有花生以及各種輔料,可謂是大有乾坤。除了麻醬之外,甜醬也是經常見到的,比如開篇的京醬肉絲就是由甜醬作出的經典菜品。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2:由擺盤來宣傳文化,不僅獨特,還意義深遠

當天的菜品,還是那道麻醬土豆泥。但實際上別人的全名是兔爺土豆泥。簡單的說就是土豆泥做成兔爺的形狀。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兔爺是什麼呢?其實外地人對於這個還真不明白,但通過網上的解釋,你就會知道,兔爺其實是有著北京特色的傳統手藝品。一開始是玩具,後來把這個形象擬人化,比如雕塑成金盔甲武士,騎著獅子,大象的勇士等。兔爺兼具神聖和世俗的品性,融祭祀和遊樂功能為一體。現在兔爺已經成為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用菜品擺盤打造一個造型其實並不稀奇,但能做到造型和文化同步的就不多。再好的造型,如果沒有故事,頂多就是多看一眼。但有了故事,文化做支撐,這個菜會讓人過目不忘!

3:吃北京烤鴨,為什麼總覺得麵皮不夠

其實這個問題,也是一直困擾我的。在老家,我們也點北京烤鴨吃,但每次都發現他配送的麵皮不夠,每次都需要另外花錢再買一份。而這個問題,在郭德綱的一段相聲裡得到了解答。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原來吃北京烤鴨是非常講究的。每隻鴨片出108片鴨肉,而且形狀呈丁香葉。去頭去尾,放在一小碟裡,放在當天用餐最尊貴的人面前,俗稱有頭有尾。麵皮攥起來成坨,鬆手還要成張,如果黏住了就不過關。重點來了,5片鴨肉蘸料放在麵皮裡,加上大蔥黃瓜絲等輔料,裹在一起,這是一卷。行家之間問:“您吃了幾卷?”這才是正解。所以這裡就不難看出為什麼外地人吃北京烤鴨,總感覺麵皮不夠,因為我們基本上從來沒有一張皮放5片肉。感覺那樣太奢侈,總是1-2片肉,在放一些輔料入口。所以才會導致皮總是不夠。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聽故事,品美味,學知識。這是我們在不斷在做的事。每一個地方,一個文化,都包涵著耀眼的光輝。它就像是一杯香茗,喝下之後,味苦之後是回甜。我喜歡聽故事,更喜歡中國傳統文化,不知道各位看官又是怎樣的態度呢?


"

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其文化璀璨奪目。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在各行各業,甚至是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有體現。而這些東西正是大國底蘊。北京,中國首都,近代三朝皇城所在,天子腳下!京韻文化更是我國重要文化分支之一。因為一部電影“老炮兒”,讓全國人民認識到地道北京人骨子裡的傲氣和“爺”氣。但除了這些,每個地方的美食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們就淺談一下京味文化。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每個地方的文化,如果沒有深入腹地且長時間的薰染,接觸到的絕對是皮毛。就如我對北京菜的理解,僅停留在北京烤鴨和京醬肉絲這兩種菜品身上。因為這兩種菜是大家普遍比較熟悉的,也是很容易分辨出是北京菜系的(名字帶有京字,自報家門嘛)。從這兩種菜品出發,我對北京菜的總結是,喜歡用醬,口味偏甜。但這次北京行,在京城真正去品嚐一次北京菜後,我的感受更加的全面。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1:醬汁是北京菜的靈魂

縱觀當天的菜品,幾乎一大半都是由麻醬拌著,北京人鍾愛麻醬的程度,猶如我們重慶人熱愛辣椒一樣。在地道的京菜裡面,很多經典的菜品都是由麻醬作出。吃麵要放一些,吃點心要放一些。而今天我品嚐到的是麻醬土豆泥。其實北京所謂的麻醬就是芝麻醬,這個東西在全國也不算稀有,在我們老家也是有它的出現。但不得不說,一個地方一個特色,就像在外地同樣有辣椒,但就是沒有四川的舒服。麻醬同樣如此。北京的麻醬,除了香,還十分的有口感。聽說這小小的醬料,不僅僅光是芝麻,裡面還有花生以及各種輔料,可謂是大有乾坤。除了麻醬之外,甜醬也是經常見到的,比如開篇的京醬肉絲就是由甜醬作出的經典菜品。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2:由擺盤來宣傳文化,不僅獨特,還意義深遠

當天的菜品,還是那道麻醬土豆泥。但實際上別人的全名是兔爺土豆泥。簡單的說就是土豆泥做成兔爺的形狀。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兔爺是什麼呢?其實外地人對於這個還真不明白,但通過網上的解釋,你就會知道,兔爺其實是有著北京特色的傳統手藝品。一開始是玩具,後來把這個形象擬人化,比如雕塑成金盔甲武士,騎著獅子,大象的勇士等。兔爺兼具神聖和世俗的品性,融祭祀和遊樂功能為一體。現在兔爺已經成為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用菜品擺盤打造一個造型其實並不稀奇,但能做到造型和文化同步的就不多。再好的造型,如果沒有故事,頂多就是多看一眼。但有了故事,文化做支撐,這個菜會讓人過目不忘!

3:吃北京烤鴨,為什麼總覺得麵皮不夠

其實這個問題,也是一直困擾我的。在老家,我們也點北京烤鴨吃,但每次都發現他配送的麵皮不夠,每次都需要另外花錢再買一份。而這個問題,在郭德綱的一段相聲裡得到了解答。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原來吃北京烤鴨是非常講究的。每隻鴨片出108片鴨肉,而且形狀呈丁香葉。去頭去尾,放在一小碟裡,放在當天用餐最尊貴的人面前,俗稱有頭有尾。麵皮攥起來成坨,鬆手還要成張,如果黏住了就不過關。重點來了,5片鴨肉蘸料放在麵皮裡,加上大蔥黃瓜絲等輔料,裹在一起,這是一卷。行家之間問:“您吃了幾卷?”這才是正解。所以這裡就不難看出為什麼外地人吃北京烤鴨,總感覺麵皮不夠,因為我們基本上從來沒有一張皮放5片肉。感覺那樣太奢侈,總是1-2片肉,在放一些輔料入口。所以才會導致皮總是不夠。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聽故事,品美味,學知識。這是我們在不斷在做的事。每一個地方,一個文化,都包涵著耀眼的光輝。它就像是一杯香茗,喝下之後,味苦之後是回甜。我喜歡聽故事,更喜歡中國傳統文化,不知道各位看官又是怎樣的態度呢?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

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其文化璀璨奪目。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在各行各業,甚至是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有體現。而這些東西正是大國底蘊。北京,中國首都,近代三朝皇城所在,天子腳下!京韻文化更是我國重要文化分支之一。因為一部電影“老炮兒”,讓全國人民認識到地道北京人骨子裡的傲氣和“爺”氣。但除了這些,每個地方的美食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們就淺談一下京味文化。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每個地方的文化,如果沒有深入腹地且長時間的薰染,接觸到的絕對是皮毛。就如我對北京菜的理解,僅停留在北京烤鴨和京醬肉絲這兩種菜品身上。因為這兩種菜是大家普遍比較熟悉的,也是很容易分辨出是北京菜系的(名字帶有京字,自報家門嘛)。從這兩種菜品出發,我對北京菜的總結是,喜歡用醬,口味偏甜。但這次北京行,在京城真正去品嚐一次北京菜後,我的感受更加的全面。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1:醬汁是北京菜的靈魂

縱觀當天的菜品,幾乎一大半都是由麻醬拌著,北京人鍾愛麻醬的程度,猶如我們重慶人熱愛辣椒一樣。在地道的京菜裡面,很多經典的菜品都是由麻醬作出。吃麵要放一些,吃點心要放一些。而今天我品嚐到的是麻醬土豆泥。其實北京所謂的麻醬就是芝麻醬,這個東西在全國也不算稀有,在我們老家也是有它的出現。但不得不說,一個地方一個特色,就像在外地同樣有辣椒,但就是沒有四川的舒服。麻醬同樣如此。北京的麻醬,除了香,還十分的有口感。聽說這小小的醬料,不僅僅光是芝麻,裡面還有花生以及各種輔料,可謂是大有乾坤。除了麻醬之外,甜醬也是經常見到的,比如開篇的京醬肉絲就是由甜醬作出的經典菜品。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2:由擺盤來宣傳文化,不僅獨特,還意義深遠

當天的菜品,還是那道麻醬土豆泥。但實際上別人的全名是兔爺土豆泥。簡單的說就是土豆泥做成兔爺的形狀。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兔爺是什麼呢?其實外地人對於這個還真不明白,但通過網上的解釋,你就會知道,兔爺其實是有著北京特色的傳統手藝品。一開始是玩具,後來把這個形象擬人化,比如雕塑成金盔甲武士,騎著獅子,大象的勇士等。兔爺兼具神聖和世俗的品性,融祭祀和遊樂功能為一體。現在兔爺已經成為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用菜品擺盤打造一個造型其實並不稀奇,但能做到造型和文化同步的就不多。再好的造型,如果沒有故事,頂多就是多看一眼。但有了故事,文化做支撐,這個菜會讓人過目不忘!

3:吃北京烤鴨,為什麼總覺得麵皮不夠

其實這個問題,也是一直困擾我的。在老家,我們也點北京烤鴨吃,但每次都發現他配送的麵皮不夠,每次都需要另外花錢再買一份。而這個問題,在郭德綱的一段相聲裡得到了解答。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原來吃北京烤鴨是非常講究的。每隻鴨片出108片鴨肉,而且形狀呈丁香葉。去頭去尾,放在一小碟裡,放在當天用餐最尊貴的人面前,俗稱有頭有尾。麵皮攥起來成坨,鬆手還要成張,如果黏住了就不過關。重點來了,5片鴨肉蘸料放在麵皮裡,加上大蔥黃瓜絲等輔料,裹在一起,這是一卷。行家之間問:“您吃了幾卷?”這才是正解。所以這裡就不難看出為什麼外地人吃北京烤鴨,總感覺麵皮不夠,因為我們基本上從來沒有一張皮放5片肉。感覺那樣太奢侈,總是1-2片肉,在放一些輔料入口。所以才會導致皮總是不夠。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聽故事,品美味,學知識。這是我們在不斷在做的事。每一個地方,一個文化,都包涵著耀眼的光輝。它就像是一杯香茗,喝下之後,味苦之後是回甜。我喜歡聽故事,更喜歡中國傳統文化,不知道各位看官又是怎樣的態度呢?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在北京吃烤鴨學知識,為什麼總感覺麵皮不夠,郭德綱早已告知答案


(圖文均為老黃帶你去旅遊原創,未經允許,不得盜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