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紀錄片單元“勇敢愛,不等待”創投活動進行了入圍提案闡述。本次創投活動經過首輪評審,選出了10個提案入圍。提案闡述邀請到了紀錄片學者、剪輯師林旭東,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張獻民等行業人士作為評委。本次活動由贊助商提供總額100萬的資金用於資助三部獲獎提案的創作。

2016年,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聯合贊助商舉辦了首次女性紀錄片創投單元,創投項目以“女人勇敢愛”為主題,從中甄選出5個入圍作品,最終評選出1個項目獲最佳創意項目獎。據上海影視節中心副主任王曄介紹,本次活動是上海國際電影節第二次與贊助商聯合推出紀錄片創投單元。本次活動共收到167個提案,題材更加豐富,競爭更加激烈。活動吸引了不少中國紀錄片界的資深優秀導演參與其中。本次創投活動入圍的10個提案,有5個是女導演的項目,題材上也多有關注女性成長與女性生命體驗的作品。

上海國際電影節紀錄片創投活動:女性導演與女性題材表現突出

《掬水月在手》是一部關於葉嘉瑩先生的文學電影

最受矚目的提案是中國臺灣著名導演陳傳興的《掬水月在手》,這是一部關於葉嘉瑩先生的文學電影。2018年6月,在南開校友總會,94歲的中華古典文化專家葉嘉瑩先生捐贈1857萬元給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用於設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近日,葉嘉瑩先生再向南開大學捐贈1711萬元。加上2018年捐贈的1857萬元,目前已累計捐贈3568萬元,引起社會各界關注。《掬水月在手》將講述葉嘉瑩先生的人生故事。

導演陳傳興為大陸觀眾所熟悉,多是因系列文學大師紀錄電影《他們在島嶼寫作》。這一系列作品以電影式敘事手法與影像風格,紀錄並詮釋了周夢蝶、鄭愁予、林海音等文學大師的文學生涯和人生歷程。當時在海峽兩岸反響不俗。

《掬水月在手》的主線敘事,以葉嘉瑩北京祖宅的各個建築部分,題名紀錄片中的章節,以杜甫《秋興》八首譜曲的音樂作為隱線敘事,呼應葉嘉瑩的一生。該片在全球多地拍攝,意在不止追隨葉嘉瑩的生命軌跡,更隨著中國古詩詞的發展脈絡,重塑中國古詩詞意境。目前該片已完成拍攝,正在緊張的後製進程中,有望在2019年內上映。

導演張楠的提案《我的生命線》,則是關於一位年輕女性的生命經驗。講述一位南方農村姑娘成為年輕女性畫家的成長經歷。主人公汪化曾在中央美院食堂工作,業餘自學畫畫。她獨特的藝術風格引起了業界的注意,很多策展人想代理她的作品,然而她卻不理解為什麼要賣掉畫:“畫畫不是為了改善生活,不是愛好,是生命的流淌。”當媒體報道了她的故事後,汪化的故事被簡單定義為一個草根年輕人堅持夢想的故事。導演張楠表示,在紀錄片創作中,他也曾糾結要不要也去講述這樣一個故事。最後,影片的重點放在了關注主人公內在經驗的變化。從一開始的“能不能成為畫家?能不能賺到錢?”,演變到後期“如何看待自己的畫和生活的關係?如何整合這些經驗?”,主人公內心的成長過程頗能引發觀眾共鳴。

上海國際電影節紀錄片創投活動:女性導演與女性題材表現突出

參投者合影

獨立電影導演楊荔納,所創作紀錄片《老頭》獲得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亞洲新浪潮優秀獎,劇情片《春潮》獲得第37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特別關注獎。此次她帶來的紀錄片提案《少女與馬》,講述一群因學習馬術而與馬相伴的少女的故事。馬術在國內作為一項新興運動,近些年發展迅速。在馬術比賽中,男性選手居多,而比賽不分男女,女性選手要在賽場上與男性選手一起競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楊荔鈉導演表示:“青春之美和運動之美不分國界,會和觀眾產生共鳴。”

女導演王璐帶來的提案《高原上的棒球場》也是一部體育類紀錄片。故事聚焦在藏族少年棒球手華旦才讓、南拉太,和發掘他們的韓國教練田昌吉三個人物身上。韓國人田昌吉在中國青海省的高原上,建起一隻棒球隊,教出了三代棒球運動員,改變了他們中很多人的命運。在基礎教育資源都欠缺的高原上建立一個棒球的王國,像在這片土壤上埋下一顆理想主義的種子,也給這部紀錄片賦予了非現實色彩。這部作品在競技體育故事的表象下,講述了不同國籍、民族、信仰的彼此交融,呈現了多元文化背景和多元價值觀。“雖然看似勵志,但並非描述成功,而是每個人的鬥爭和選擇。”王璐這樣描述這部作品。

兩位女導演馮都、趙青帶來的提案《彩雲在飄水在流》則是聚焦湖南永江地區流傳百餘年,只在女性間傳遞的一種文字:女書。這是世界上唯一現存還在被使用的性別文字。故事以吳欣、思慕這兩位年輕的女書傳人為主角,講述她們的社會角色、職業發展、和兩性關係中的位置。

青年女導演葉雲帶來的提案《對看-2》,以一群2000年出生的孩子的成長為切入點,展現當代中國特殊歷史時期的發展,通過這些家庭的變化,折射出當代中國人從農村文明進入城市文明進程中,每個家庭付出的努力和代價。女導演鄭瓊的紀錄片《出路》曾入圍克羅地亞國際紀錄片節國際競賽單元,其中三個不同社會階層的孩子的成長經歷曾引發網友熱議。此次她也帶來提案《美麗無暇》,講述兩位天生眼盲的中國女孩被一個美國家庭收養的故事。“這個故事讓我看到肢體和心靈的創傷如何被修復:無條件的愛。我想探討這種無條件的愛從何而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操練這種愛?”鄭瓊這樣描述她的創作初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