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紀錄片何時能“仰望星空”?

導讀:當“人文”成為紀錄片創作的基調,遙遠的星空卻離我們漸行漸遠。

文 | 背景板

隨著《流浪地球》在票房上的成功,以及它把國產科幻片的水準終於帶到了及格線上,不少人認為這是中國“科幻元年”的到來。在電視熒屏的另一端,泛科技類的綜藝節目也越來越多,《機智過人》《加油!向未來》《最強大腦》《我是未來》等讓“科學”這兩年也成為關鍵詞。

《星球大戰》《火星救援》《星際穿越》……提起科幻電影,人們耳熟能詳的基本都來自國外。在紀錄片領域,這種困惑與瓶頸也長期存在。提起有名的科學類紀錄片,或者想要給孩子科普天文時才發現,始終沒有國產紀錄片的身影。長期以來,科學類紀錄片也一直是歐美國家占主導地位,不論是知識專業性還是製作水準,其他國家鮮有與之相抗者。從BBC到Discovery,它們無論在內容的成色,還是傳播的影響力上,都是國產紀錄片在“追星”路上的學習樣本。

國產紀錄片何時能“仰望星空”?

為什麼國產紀錄片沒“宇宙”?

宇宙,充滿神祕,不著邊際;宇宙中的星系、黑洞、大爆炸不僅牽引著各路學者孜孜追求,也激發了孩子對未知世界的無盡想象和期待。但長期以來,國產紀錄片在講科學,尤其是展現地球之外的事上,似乎膽子不夠大,在此類選題上鮮有涉及。

而在2008年,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製作發行的一部科普紀錄片《旅行到宇宙邊緣》,由伊爾·阿巴斯執導,通過哈勃空間望遠鏡記錄的影像展示了遠距離天體的科學和歷史。這部紀錄片長90分鐘,影片從離最近的月球開始,一路探索太陽系到銀河系以至人類所認知的宇宙的“邊緣”,細緻呈現太陽系八大行星的神奇地貌,奇幻的氣象變化,同時也詳細展示了恆星如何誕生、宇宙的終極命運、其他行星上的生命、以及最神祕也最駭人的現象黑洞。

國產紀錄片何時能“仰望星空”?

讓人感慨的是,這部十年前的紀錄片,已經能把天文學家望遠鏡中的遙遠景象,用3D製作出真實的效果,把大多數人腦海中想象的宇宙具化了下來。

怎樣不僅講好知識,還讓每一幀都能變成壁紙,充滿藝術感?

由演員摩根·弗里曼進行解說紀錄片《與摩根·弗里曼一起穿越蟲洞》講解了宇宙的蟲洞、時間旅行等的理論。該片通俗易懂,每一集的開始用摩根·弗里曼小時候的一個感受作為引子,開始我們關於宇宙的探討,用大量的電腦模型,照片、甚至是動畫、類比,讓我們更容易理解那些深奧的概念。

國產紀錄片何時能“仰望星空”?

《宇宙時空之旅》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和FOX電臺共同播出的一檔紀錄片,該片是1980年首播的卡爾· 薩根《Cosmos: A Personal Voyage》續篇,新節目將述說如何發現位於時間與空間中的座標,重新改造原始系列中備受讚譽的元素,包括宇宙日曆和想象力之船,帶領觀眾以最宏觀和最微觀的角度來審視宇宙。除了視覺上讓人身臨其境,本片由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奈爾·德葛拉司·泰森主持。

除了此類稍顯嚴肅的科學類紀錄片,《現代煉金術士》非常吸引眼球的科普秀,大都是初級的化學知識,但是一些來自博物館的珍寶展示讓我們看到了化學研究最初的模樣。從“煉金術士”這個話題入手,在故事中注入不少化學的知識,紀錄片的場景設置和音樂渲染都十分講究,像是在看科學版的《神探夏洛克》,為了熱場子,主持人一開始就會給我們拋出神祕的問題:中世紀的煉金術士把廉價“鉛”變成價值連城的金子,這真的可能嗎?

國產紀錄片何時能“仰望星空”?

據瞭解,國外的相關製作播出機構一般涵蓋了科技、自然、歷史、探險和世界文化等多個人們充滿好奇的領域。例如Discovery主要欄目有《Discovery 之最》《科學新疆界》《重案夜現場》《動力特區》《動物尋奇》等,從考古發現到名人偉業、從工程突破到小玩意和小發明、從神話傳說到謠言傳聞、從犯罪心理到動物世界,只要是能滿足人們好奇心的,都可以成為 Discovery 頻道的報道內容。 同時,節目一般用完美的故事講述方式和精美畫面、流暢剪輯來使觀眾產生融入其中的感覺。

不止於人,要把理論變成故事

縱使國產紀錄片在“仰望星空”上的膽魄不夠,但它在工程類的表達上卻佳作頻出。

《超級工程》連續三季在工程類科技紀錄片中應屬難得的佳作, 它著力展現了中國人近年來的創新能力和科技發展的巨大成果;《創造:科技的力量》,將以科技為視角,以全球化的歷史視野,立足於科技、考古等多學科最新成果,以實證和復原等科學手段,關注中國的創造發明誕生的過程、細節;《汽車百年》兩季則將目光聚焦在汽車發展歷史中的兩個百年,對汽車的變化和將要帶來的影響做出全面解讀,剖析和描繪汽車與人類生活的未來圖景。

國產紀錄片何時能“仰望星空”?

能夠看到,這些科學工程紀錄片都有較為宏大的敘事野心,它們沒有過多的在建築、車輛、船舶、飛行器, 以及各種高精尖的科學技術及理論實驗上鋪開,而是最終都講“人”在創造的故事。

接地氣,卻缺乏高度。而且這種高度是僅僅憑藉創作者單方的努力無法達到的。

事實上,相較於紀錄片導演願意花好幾年去磨的現實題材紀錄片,這種科學類紀錄片更考驗一種整體的配合。因為它的功能之一是傳播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為了做好這一點,創作團隊不僅需要做了大量的前期調研和市場論證,從互聯網、社會學、倫理學、法學、政治學等學科領域尋找相關係統的知識,還要通過有趣的講述,大大提高紀錄片的科學性和傳播力。

Discovery製片人指南中曾明確提出:“觀眾肯定不想從節目中聽到一場科學講座,他想通過節目身臨其境。因此,我們的工作就是給觀眾一種體驗,其中含有他未曾預料的科學信息。”因此Discovery頻道在製作中把“故事性”和“娛樂化”的元素融入節目中,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鼓勵人們對知識的追求和欣賞”的氣氛。

國產紀錄片何時能“仰望星空”?

此外,從國產紀錄片的人才扶持路徑也能看出,目前整個體制,無論是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的官方扶持計劃,還是各大紀錄片節展的選片傾向,都沒有明確對此類紀錄片的支持,也沒有對完整工業體系的整體設想。但如果能借助其他類型影視產品在發展紅利,我們也能有所期待。

更重要的是,紀錄片的創作不涉及到明星嘉賓的鉅額片酬等,資金能夠很大程度地投入到場景、道具、特效等製作層面,我們也相信,國產紀錄片對於科學和科普本身的認知運用其實可以更加大膽,更加多樣化。

雖然在國產紀錄片的創作上,還沒有《流浪地球》一樣里程碑式的作品出現,但得益於近年愈加頻繁的國際交流,和日漸成熟的產業化發展,一定程度促使整個行業在調轉視角,更願意看向國際,看向未來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