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吉林 吉林市 交通 建築 吳永剛 日本 松花江 光緒 清朝 吉林烏拉永昌源 2019-07-20
"

作者:優雅的鬍子(吳永剛-Max)

"

作者:優雅的鬍子(吳永剛-Max)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吉林大橋那端高樓林立處就是當年的西改集街

順吉林大橋進入豐滿區的江南地界,第一個平交路口就是吉林大街與華山路的交匯處。這裡高樓林裡,車水馬龍,是如今吉林市最為時尚繁華的地段之一。然而不必回溯太久,僅幾十年前,這裡街道和建築的現代化都市特徵並不十分鮮明,以至於一些老者用改集街、小市場等名稱指點此處時,行走其間的外來者並不會覺得有多詫異。

"

作者:優雅的鬍子(吳永剛-Max)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吉林大橋那端高樓林立處就是當年的西改集街

順吉林大橋進入豐滿區的江南地界,第一個平交路口就是吉林大街與華山路的交匯處。這裡高樓林裡,車水馬龍,是如今吉林市最為時尚繁華的地段之一。然而不必回溯太久,僅幾十年前,這裡街道和建築的現代化都市特徵並不十分鮮明,以至於一些老者用改集街、小市場等名稱指點此處時,行走其間的外來者並不會覺得有多詫異。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80年代自北向南遠眺華山路方向,取自《崔子衡藏品圖集》

晚清吉林城江南地區城市化的起點

在清代,江南一帶為典型的農業區,菜地農田遍佈,零星的房舍錯落其間。人煙略稠的沿江地區自西向東依次錯落著巴虎屯、西改集街、東改集街等村屯,村屯之間由一條几與松花江平行的鄉間土路連接。當時吉林城與江南地區的交通往來主要通過船隻擺渡,在吉林城東萊門外就設有通往江南的渡口。因南岸為西改集街屯,故而渡口名為改集街渡口。

"

作者:優雅的鬍子(吳永剛-Max)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吉林大橋那端高樓林立處就是當年的西改集街

順吉林大橋進入豐滿區的江南地界,第一個平交路口就是吉林大街與華山路的交匯處。這裡高樓林裡,車水馬龍,是如今吉林市最為時尚繁華的地段之一。然而不必回溯太久,僅幾十年前,這裡街道和建築的現代化都市特徵並不十分鮮明,以至於一些老者用改集街、小市場等名稱指點此處時,行走其間的外來者並不會覺得有多詫異。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80年代自北向南遠眺華山路方向,取自《崔子衡藏品圖集》

晚清吉林城江南地區城市化的起點

在清代,江南一帶為典型的農業區,菜地農田遍佈,零星的房舍錯落其間。人煙略稠的沿江地區自西向東依次錯落著巴虎屯、西改集街、東改集街等村屯,村屯之間由一條几與松花江平行的鄉間土路連接。當時吉林城與江南地區的交通往來主要通過船隻擺渡,在吉林城東萊門外就設有通往江南的渡口。因南岸為西改集街屯,故而渡口名為改集街渡口。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1921年吉林改集街渡口,取自《吉林舊影》

在吉林城古老的語言體系裡,“街”(發gāi音)除了道路外,更多地是用作表達市集的含義。如城北打牲烏拉衙門駐地,因形成市集而被叫做烏拉街,去市場購物至今仍在口語表達裡被稱作“上街”。《吉林市地名志》中“改集街”被解釋為“由集市易地而得名”,即改成集市的地方。想必是渡口設立後,藉助人員往來的地利,普通村屯逐漸發展成了近郊碼頭集市,成為正對著東萊門的一處熱鬧繁華所在。

"

作者:優雅的鬍子(吳永剛-Max)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吉林大橋那端高樓林立處就是當年的西改集街

順吉林大橋進入豐滿區的江南地界,第一個平交路口就是吉林大街與華山路的交匯處。這裡高樓林裡,車水馬龍,是如今吉林市最為時尚繁華的地段之一。然而不必回溯太久,僅幾十年前,這裡街道和建築的現代化都市特徵並不十分鮮明,以至於一些老者用改集街、小市場等名稱指點此處時,行走其間的外來者並不會覺得有多詫異。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80年代自北向南遠眺華山路方向,取自《崔子衡藏品圖集》

晚清吉林城江南地區城市化的起點

在清代,江南一帶為典型的農業區,菜地農田遍佈,零星的房舍錯落其間。人煙略稠的沿江地區自西向東依次錯落著巴虎屯、西改集街、東改集街等村屯,村屯之間由一條几與松花江平行的鄉間土路連接。當時吉林城與江南地區的交通往來主要通過船隻擺渡,在吉林城東萊門外就設有通往江南的渡口。因南岸為西改集街屯,故而渡口名為改集街渡口。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1921年吉林改集街渡口,取自《吉林舊影》

在吉林城古老的語言體系裡,“街”(發gāi音)除了道路外,更多地是用作表達市集的含義。如城北打牲烏拉衙門駐地,因形成市集而被叫做烏拉街,去市場購物至今仍在口語表達裡被稱作“上街”。《吉林市地名志》中“改集街”被解釋為“由集市易地而得名”,即改成集市的地方。想必是渡口設立後,藉助人員往來的地利,普通村屯逐漸發展成了近郊碼頭集市,成為正對著東萊門的一處熱鬧繁華所在。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由華山路東向西眺望

光緒八年(1882年)吉林地區以,江南一帶為吉林府下轄十七社之一——勤理社的一部分。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當時吉林省決定在江南地區興建吉林省地方農事試驗場,自此江南地區開發的大幕才徐徐拉開。為了工程建設需要,渡口附近甚至修建了一座跨江的簡易浮橋,大批建材物資由老城運抵改集街一帶,相較從前,這裡變得更加熱鬧。而後農事試驗場、蠶桑局、實習工廠、公園相繼建成,江南與城區的人員往來日益增多,渡口所在的改集街就此穩據江南地區繁華的頂點。

"

作者:優雅的鬍子(吳永剛-Max)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吉林大橋那端高樓林立處就是當年的西改集街

順吉林大橋進入豐滿區的江南地界,第一個平交路口就是吉林大街與華山路的交匯處。這裡高樓林裡,車水馬龍,是如今吉林市最為時尚繁華的地段之一。然而不必回溯太久,僅幾十年前,這裡街道和建築的現代化都市特徵並不十分鮮明,以至於一些老者用改集街、小市場等名稱指點此處時,行走其間的外來者並不會覺得有多詫異。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80年代自北向南遠眺華山路方向,取自《崔子衡藏品圖集》

晚清吉林城江南地區城市化的起點

在清代,江南一帶為典型的農業區,菜地農田遍佈,零星的房舍錯落其間。人煙略稠的沿江地區自西向東依次錯落著巴虎屯、西改集街、東改集街等村屯,村屯之間由一條几與松花江平行的鄉間土路連接。當時吉林城與江南地區的交通往來主要通過船隻擺渡,在吉林城東萊門外就設有通往江南的渡口。因南岸為西改集街屯,故而渡口名為改集街渡口。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1921年吉林改集街渡口,取自《吉林舊影》

在吉林城古老的語言體系裡,“街”(發gāi音)除了道路外,更多地是用作表達市集的含義。如城北打牲烏拉衙門駐地,因形成市集而被叫做烏拉街,去市場購物至今仍在口語表達裡被稱作“上街”。《吉林市地名志》中“改集街”被解釋為“由集市易地而得名”,即改成集市的地方。想必是渡口設立後,藉助人員往來的地利,普通村屯逐漸發展成了近郊碼頭集市,成為正對著東萊門的一處熱鬧繁華所在。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由華山路東向西眺望

光緒八年(1882年)吉林地區以,江南一帶為吉林府下轄十七社之一——勤理社的一部分。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當時吉林省決定在江南地區興建吉林省地方農事試驗場,自此江南地區開發的大幕才徐徐拉開。為了工程建設需要,渡口附近甚至修建了一座跨江的簡易浮橋,大批建材物資由老城運抵改集街一帶,相較從前,這裡變得更加熱鬧。而後農事試驗場、蠶桑局、實習工廠、公園相繼建成,江南與城區的人員往來日益增多,渡口所在的改集街就此穩據江南地區繁華的頂點。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1930年吉林城規劃圖

解放前改集街地區的緩慢發展

民國時期吉林的發展主要還是集中在東關商埠區,商埠區原有的近郊果蔬生產區職能,遂逐步向沃土廣袤的江南地區轉移。使得江南地區直到上世紀末,還有大片農田菜地綿延在道路兩側。民國十九年(1930年)初,吉林市政籌備處對吉林進行了全面的城市功能規劃。在這次規劃中,“江南新市區自西改集街,沿江繞山腹至龍潭附近,地勢高、風直絕佳”,被規劃為未來的居民別墅區;“自西改集街向西至馬家屯一帶平原,為未來之大商業區域”。1937年1月25日,偽“吉林市政府”編制了《吉林市大都邑計劃》,對民國時期的規劃方案進行了大幅度更改,確定把吉林市建成為“一個觀光旅遊和工業發達的城市”。這個為日寇長期霸佔吉林服務的規劃在之後不斷被局部調整,可無論怎樣調整,江南地區均屬於所謂的新開發區。1941年改集街、馬家屯、泡子沿等江南一帶正式被劃歸吉林市,隨後成立了江南區,下轄裕民、昌明、吉祥等三町(町相當於街道管理機構)。改集街即屬於昌明町。

"

作者:優雅的鬍子(吳永剛-Max)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吉林大橋那端高樓林立處就是當年的西改集街

順吉林大橋進入豐滿區的江南地界,第一個平交路口就是吉林大街與華山路的交匯處。這裡高樓林裡,車水馬龍,是如今吉林市最為時尚繁華的地段之一。然而不必回溯太久,僅幾十年前,這裡街道和建築的現代化都市特徵並不十分鮮明,以至於一些老者用改集街、小市場等名稱指點此處時,行走其間的外來者並不會覺得有多詫異。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80年代自北向南遠眺華山路方向,取自《崔子衡藏品圖集》

晚清吉林城江南地區城市化的起點

在清代,江南一帶為典型的農業區,菜地農田遍佈,零星的房舍錯落其間。人煙略稠的沿江地區自西向東依次錯落著巴虎屯、西改集街、東改集街等村屯,村屯之間由一條几與松花江平行的鄉間土路連接。當時吉林城與江南地區的交通往來主要通過船隻擺渡,在吉林城東萊門外就設有通往江南的渡口。因南岸為西改集街屯,故而渡口名為改集街渡口。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1921年吉林改集街渡口,取自《吉林舊影》

在吉林城古老的語言體系裡,“街”(發gāi音)除了道路外,更多地是用作表達市集的含義。如城北打牲烏拉衙門駐地,因形成市集而被叫做烏拉街,去市場購物至今仍在口語表達裡被稱作“上街”。《吉林市地名志》中“改集街”被解釋為“由集市易地而得名”,即改成集市的地方。想必是渡口設立後,藉助人員往來的地利,普通村屯逐漸發展成了近郊碼頭集市,成為正對著東萊門的一處熱鬧繁華所在。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由華山路東向西眺望

光緒八年(1882年)吉林地區以,江南一帶為吉林府下轄十七社之一——勤理社的一部分。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當時吉林省決定在江南地區興建吉林省地方農事試驗場,自此江南地區開發的大幕才徐徐拉開。為了工程建設需要,渡口附近甚至修建了一座跨江的簡易浮橋,大批建材物資由老城運抵改集街一帶,相較從前,這裡變得更加熱鬧。而後農事試驗場、蠶桑局、實習工廠、公園相繼建成,江南與城區的人員往來日益增多,渡口所在的改集街就此穩據江南地區繁華的頂點。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1930年吉林城規劃圖

解放前改集街地區的緩慢發展

民國時期吉林的發展主要還是集中在東關商埠區,商埠區原有的近郊果蔬生產區職能,遂逐步向沃土廣袤的江南地區轉移。使得江南地區直到上世紀末,還有大片農田菜地綿延在道路兩側。民國十九年(1930年)初,吉林市政籌備處對吉林進行了全面的城市功能規劃。在這次規劃中,“江南新市區自西改集街,沿江繞山腹至龍潭附近,地勢高、風直絕佳”,被規劃為未來的居民別墅區;“自西改集街向西至馬家屯一帶平原,為未來之大商業區域”。1937年1月25日,偽“吉林市政府”編制了《吉林市大都邑計劃》,對民國時期的規劃方案進行了大幅度更改,確定把吉林市建成為“一個觀光旅遊和工業發達的城市”。這個為日寇長期霸佔吉林服務的規劃在之後不斷被局部調整,可無論怎樣調整,江南地區均屬於所謂的新開發區。1941年改集街、馬家屯、泡子沿等江南一帶正式被劃歸吉林市,隨後成立了江南區,下轄裕民、昌明、吉祥等三町(町相當於街道管理機構)。改集街即屬於昌明町。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偽滿吉林市規劃圖

1940年,經過兩年施工,選址於古老的改集街渡口處的吉林大橋正式建成貫通,由市區通向江南地區的陸路交通時代正式開啟。早在在吉林大橋施工期間,位於今天華山路西端的西改集街一帶就已經熱鬧起來了,日益增多的臨街平房,除了原有的賣糧、賣菜的攤床外,還出現了大車店、茶館和飯店等店鋪,這一帶因而得名“小市場”。

大橋貫通後,在改集街南側,興建了供日本僑民子女就讀的日本中學(解放後為吉林市電子儀器廠使用,現為交行花園小區)。1943年,在今吉林醫藥學院一帶,還修建了吉林賽馬場。由橋頭小市場向賽馬場修築了一條土路(即現在吉林大街江南段的前身)——由沿江土路為主導的江南道路格局被打破。不過新的城建和交通格局卻因傳統的生活服務功能區為橋頭小市場一帶,因而無論街路如何蔓延,西改集街、小市場始終是偽滿江南新開發區的根基。

"

作者:優雅的鬍子(吳永剛-Max)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吉林大橋那端高樓林立處就是當年的西改集街

順吉林大橋進入豐滿區的江南地界,第一個平交路口就是吉林大街與華山路的交匯處。這裡高樓林裡,車水馬龍,是如今吉林市最為時尚繁華的地段之一。然而不必回溯太久,僅幾十年前,這裡街道和建築的現代化都市特徵並不十分鮮明,以至於一些老者用改集街、小市場等名稱指點此處時,行走其間的外來者並不會覺得有多詫異。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80年代自北向南遠眺華山路方向,取自《崔子衡藏品圖集》

晚清吉林城江南地區城市化的起點

在清代,江南一帶為典型的農業區,菜地農田遍佈,零星的房舍錯落其間。人煙略稠的沿江地區自西向東依次錯落著巴虎屯、西改集街、東改集街等村屯,村屯之間由一條几與松花江平行的鄉間土路連接。當時吉林城與江南地區的交通往來主要通過船隻擺渡,在吉林城東萊門外就設有通往江南的渡口。因南岸為西改集街屯,故而渡口名為改集街渡口。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1921年吉林改集街渡口,取自《吉林舊影》

在吉林城古老的語言體系裡,“街”(發gāi音)除了道路外,更多地是用作表達市集的含義。如城北打牲烏拉衙門駐地,因形成市集而被叫做烏拉街,去市場購物至今仍在口語表達裡被稱作“上街”。《吉林市地名志》中“改集街”被解釋為“由集市易地而得名”,即改成集市的地方。想必是渡口設立後,藉助人員往來的地利,普通村屯逐漸發展成了近郊碼頭集市,成為正對著東萊門的一處熱鬧繁華所在。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由華山路東向西眺望

光緒八年(1882年)吉林地區以,江南一帶為吉林府下轄十七社之一——勤理社的一部分。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當時吉林省決定在江南地區興建吉林省地方農事試驗場,自此江南地區開發的大幕才徐徐拉開。為了工程建設需要,渡口附近甚至修建了一座跨江的簡易浮橋,大批建材物資由老城運抵改集街一帶,相較從前,這裡變得更加熱鬧。而後農事試驗場、蠶桑局、實習工廠、公園相繼建成,江南與城區的人員往來日益增多,渡口所在的改集街就此穩據江南地區繁華的頂點。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1930年吉林城規劃圖

解放前改集街地區的緩慢發展

民國時期吉林的發展主要還是集中在東關商埠區,商埠區原有的近郊果蔬生產區職能,遂逐步向沃土廣袤的江南地區轉移。使得江南地區直到上世紀末,還有大片農田菜地綿延在道路兩側。民國十九年(1930年)初,吉林市政籌備處對吉林進行了全面的城市功能規劃。在這次規劃中,“江南新市區自西改集街,沿江繞山腹至龍潭附近,地勢高、風直絕佳”,被規劃為未來的居民別墅區;“自西改集街向西至馬家屯一帶平原,為未來之大商業區域”。1937年1月25日,偽“吉林市政府”編制了《吉林市大都邑計劃》,對民國時期的規劃方案進行了大幅度更改,確定把吉林市建成為“一個觀光旅遊和工業發達的城市”。這個為日寇長期霸佔吉林服務的規劃在之後不斷被局部調整,可無論怎樣調整,江南地區均屬於所謂的新開發區。1941年改集街、馬家屯、泡子沿等江南一帶正式被劃歸吉林市,隨後成立了江南區,下轄裕民、昌明、吉祥等三町(町相當於街道管理機構)。改集街即屬於昌明町。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偽滿吉林市規劃圖

1940年,經過兩年施工,選址於古老的改集街渡口處的吉林大橋正式建成貫通,由市區通向江南地區的陸路交通時代正式開啟。早在在吉林大橋施工期間,位於今天華山路西端的西改集街一帶就已經熱鬧起來了,日益增多的臨街平房,除了原有的賣糧、賣菜的攤床外,還出現了大車店、茶館和飯店等店鋪,這一帶因而得名“小市場”。

大橋貫通後,在改集街南側,興建了供日本僑民子女就讀的日本中學(解放後為吉林市電子儀器廠使用,現為交行花園小區)。1943年,在今吉林醫藥學院一帶,還修建了吉林賽馬場。由橋頭小市場向賽馬場修築了一條土路(即現在吉林大街江南段的前身)——由沿江土路為主導的江南道路格局被打破。不過新的城建和交通格局卻因傳統的生活服務功能區為橋頭小市場一帶,因而無論街路如何蔓延,西改集街、小市場始終是偽滿江南新開發區的根基。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80年代江南大街,解放前曾是一條土路。取自《崔子衡藏品圖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侵略者長期殖民東北的美夢也隨之破滅。可隨之開始的戰亂,卻讓江南地區城市化的腳步出現了停滯和倒退。特別是吉林大橋南端被炸斷後,雖然被居民鋪設了枕木,勉強通行,但風雨飄搖的時局,廣袤的江南地區僅橋頭改集街一帶剩下譚家大車店、丁家飯館等若干店鋪苦苦維繫著“小市場”的虛名。

"

作者:優雅的鬍子(吳永剛-Max)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吉林大橋那端高樓林立處就是當年的西改集街

順吉林大橋進入豐滿區的江南地界,第一個平交路口就是吉林大街與華山路的交匯處。這裡高樓林裡,車水馬龍,是如今吉林市最為時尚繁華的地段之一。然而不必回溯太久,僅幾十年前,這裡街道和建築的現代化都市特徵並不十分鮮明,以至於一些老者用改集街、小市場等名稱指點此處時,行走其間的外來者並不會覺得有多詫異。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80年代自北向南遠眺華山路方向,取自《崔子衡藏品圖集》

晚清吉林城江南地區城市化的起點

在清代,江南一帶為典型的農業區,菜地農田遍佈,零星的房舍錯落其間。人煙略稠的沿江地區自西向東依次錯落著巴虎屯、西改集街、東改集街等村屯,村屯之間由一條几與松花江平行的鄉間土路連接。當時吉林城與江南地區的交通往來主要通過船隻擺渡,在吉林城東萊門外就設有通往江南的渡口。因南岸為西改集街屯,故而渡口名為改集街渡口。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1921年吉林改集街渡口,取自《吉林舊影》

在吉林城古老的語言體系裡,“街”(發gāi音)除了道路外,更多地是用作表達市集的含義。如城北打牲烏拉衙門駐地,因形成市集而被叫做烏拉街,去市場購物至今仍在口語表達裡被稱作“上街”。《吉林市地名志》中“改集街”被解釋為“由集市易地而得名”,即改成集市的地方。想必是渡口設立後,藉助人員往來的地利,普通村屯逐漸發展成了近郊碼頭集市,成為正對著東萊門的一處熱鬧繁華所在。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由華山路東向西眺望

光緒八年(1882年)吉林地區以,江南一帶為吉林府下轄十七社之一——勤理社的一部分。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當時吉林省決定在江南地區興建吉林省地方農事試驗場,自此江南地區開發的大幕才徐徐拉開。為了工程建設需要,渡口附近甚至修建了一座跨江的簡易浮橋,大批建材物資由老城運抵改集街一帶,相較從前,這裡變得更加熱鬧。而後農事試驗場、蠶桑局、實習工廠、公園相繼建成,江南與城區的人員往來日益增多,渡口所在的改集街就此穩據江南地區繁華的頂點。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1930年吉林城規劃圖

解放前改集街地區的緩慢發展

民國時期吉林的發展主要還是集中在東關商埠區,商埠區原有的近郊果蔬生產區職能,遂逐步向沃土廣袤的江南地區轉移。使得江南地區直到上世紀末,還有大片農田菜地綿延在道路兩側。民國十九年(1930年)初,吉林市政籌備處對吉林進行了全面的城市功能規劃。在這次規劃中,“江南新市區自西改集街,沿江繞山腹至龍潭附近,地勢高、風直絕佳”,被規劃為未來的居民別墅區;“自西改集街向西至馬家屯一帶平原,為未來之大商業區域”。1937年1月25日,偽“吉林市政府”編制了《吉林市大都邑計劃》,對民國時期的規劃方案進行了大幅度更改,確定把吉林市建成為“一個觀光旅遊和工業發達的城市”。這個為日寇長期霸佔吉林服務的規劃在之後不斷被局部調整,可無論怎樣調整,江南地區均屬於所謂的新開發區。1941年改集街、馬家屯、泡子沿等江南一帶正式被劃歸吉林市,隨後成立了江南區,下轄裕民、昌明、吉祥等三町(町相當於街道管理機構)。改集街即屬於昌明町。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偽滿吉林市規劃圖

1940年,經過兩年施工,選址於古老的改集街渡口處的吉林大橋正式建成貫通,由市區通向江南地區的陸路交通時代正式開啟。早在在吉林大橋施工期間,位於今天華山路西端的西改集街一帶就已經熱鬧起來了,日益增多的臨街平房,除了原有的賣糧、賣菜的攤床外,還出現了大車店、茶館和飯店等店鋪,這一帶因而得名“小市場”。

大橋貫通後,在改集街南側,興建了供日本僑民子女就讀的日本中學(解放後為吉林市電子儀器廠使用,現為交行花園小區)。1943年,在今吉林醫藥學院一帶,還修建了吉林賽馬場。由橋頭小市場向賽馬場修築了一條土路(即現在吉林大街江南段的前身)——由沿江土路為主導的江南道路格局被打破。不過新的城建和交通格局卻因傳統的生活服務功能區為橋頭小市場一帶,因而無論街路如何蔓延,西改集街、小市場始終是偽滿江南新開發區的根基。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80年代江南大街,解放前曾是一條土路。取自《崔子衡藏品圖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侵略者長期殖民東北的美夢也隨之破滅。可隨之開始的戰亂,卻讓江南地區城市化的腳步出現了停滯和倒退。特別是吉林大橋南端被炸斷後,雖然被居民鋪設了枕木,勉強通行,但風雨飄搖的時局,廣袤的江南地區僅橋頭改集街一帶剩下譚家大車店、丁家飯館等若干店鋪苦苦維繫著“小市場”的虛名。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解放後改集街一帶的加速建設

新中國成立後,江南地區迎來了建設高潮。隨著一系列大中專學校、醫院、工廠在江南地區陸續興建,一度沉寂的古老大地又熱鬧起來。位於老市區與江南地區咽喉的改集街則更顯繁華,特別在吉林建東公司被收歸國有,更名吉林市建築工程公司(一建集團前身)後,西改集街一帶的菜田被陸續徵用,建成了辦公場所和職工宿舍,大批新居民遷居至此。

當時西改集街附近的飯店業隨著居民增加、人員往來頻繁而呈現出興旺的態勢。在吉林,百業興旺多以餐飲業為標尺。在《吉林市飲食服務志》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1955年前後,僅今天中安居民委一帶就匯聚有:陳玉琴開辦的和平飯店、王桂娥開辦的新江春、賈信德開辦的三合興 、張殿一開辦的三義合、吳晉臣開辦的四合發 等多家掛幌飯店(不是臨時飲食攤點),改集街一帶的熱鬧、喧闐可見一斑!

"

作者:優雅的鬍子(吳永剛-Max)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吉林大橋那端高樓林立處就是當年的西改集街

順吉林大橋進入豐滿區的江南地界,第一個平交路口就是吉林大街與華山路的交匯處。這裡高樓林裡,車水馬龍,是如今吉林市最為時尚繁華的地段之一。然而不必回溯太久,僅幾十年前,這裡街道和建築的現代化都市特徵並不十分鮮明,以至於一些老者用改集街、小市場等名稱指點此處時,行走其間的外來者並不會覺得有多詫異。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80年代自北向南遠眺華山路方向,取自《崔子衡藏品圖集》

晚清吉林城江南地區城市化的起點

在清代,江南一帶為典型的農業區,菜地農田遍佈,零星的房舍錯落其間。人煙略稠的沿江地區自西向東依次錯落著巴虎屯、西改集街、東改集街等村屯,村屯之間由一條几與松花江平行的鄉間土路連接。當時吉林城與江南地區的交通往來主要通過船隻擺渡,在吉林城東萊門外就設有通往江南的渡口。因南岸為西改集街屯,故而渡口名為改集街渡口。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1921年吉林改集街渡口,取自《吉林舊影》

在吉林城古老的語言體系裡,“街”(發gāi音)除了道路外,更多地是用作表達市集的含義。如城北打牲烏拉衙門駐地,因形成市集而被叫做烏拉街,去市場購物至今仍在口語表達裡被稱作“上街”。《吉林市地名志》中“改集街”被解釋為“由集市易地而得名”,即改成集市的地方。想必是渡口設立後,藉助人員往來的地利,普通村屯逐漸發展成了近郊碼頭集市,成為正對著東萊門的一處熱鬧繁華所在。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由華山路東向西眺望

光緒八年(1882年)吉林地區以,江南一帶為吉林府下轄十七社之一——勤理社的一部分。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當時吉林省決定在江南地區興建吉林省地方農事試驗場,自此江南地區開發的大幕才徐徐拉開。為了工程建設需要,渡口附近甚至修建了一座跨江的簡易浮橋,大批建材物資由老城運抵改集街一帶,相較從前,這裡變得更加熱鬧。而後農事試驗場、蠶桑局、實習工廠、公園相繼建成,江南與城區的人員往來日益增多,渡口所在的改集街就此穩據江南地區繁華的頂點。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1930年吉林城規劃圖

解放前改集街地區的緩慢發展

民國時期吉林的發展主要還是集中在東關商埠區,商埠區原有的近郊果蔬生產區職能,遂逐步向沃土廣袤的江南地區轉移。使得江南地區直到上世紀末,還有大片農田菜地綿延在道路兩側。民國十九年(1930年)初,吉林市政籌備處對吉林進行了全面的城市功能規劃。在這次規劃中,“江南新市區自西改集街,沿江繞山腹至龍潭附近,地勢高、風直絕佳”,被規劃為未來的居民別墅區;“自西改集街向西至馬家屯一帶平原,為未來之大商業區域”。1937年1月25日,偽“吉林市政府”編制了《吉林市大都邑計劃》,對民國時期的規劃方案進行了大幅度更改,確定把吉林市建成為“一個觀光旅遊和工業發達的城市”。這個為日寇長期霸佔吉林服務的規劃在之後不斷被局部調整,可無論怎樣調整,江南地區均屬於所謂的新開發區。1941年改集街、馬家屯、泡子沿等江南一帶正式被劃歸吉林市,隨後成立了江南區,下轄裕民、昌明、吉祥等三町(町相當於街道管理機構)。改集街即屬於昌明町。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偽滿吉林市規劃圖

1940年,經過兩年施工,選址於古老的改集街渡口處的吉林大橋正式建成貫通,由市區通向江南地區的陸路交通時代正式開啟。早在在吉林大橋施工期間,位於今天華山路西端的西改集街一帶就已經熱鬧起來了,日益增多的臨街平房,除了原有的賣糧、賣菜的攤床外,還出現了大車店、茶館和飯店等店鋪,這一帶因而得名“小市場”。

大橋貫通後,在改集街南側,興建了供日本僑民子女就讀的日本中學(解放後為吉林市電子儀器廠使用,現為交行花園小區)。1943年,在今吉林醫藥學院一帶,還修建了吉林賽馬場。由橋頭小市場向賽馬場修築了一條土路(即現在吉林大街江南段的前身)——由沿江土路為主導的江南道路格局被打破。不過新的城建和交通格局卻因傳統的生活服務功能區為橋頭小市場一帶,因而無論街路如何蔓延,西改集街、小市場始終是偽滿江南新開發區的根基。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80年代江南大街,解放前曾是一條土路。取自《崔子衡藏品圖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侵略者長期殖民東北的美夢也隨之破滅。可隨之開始的戰亂,卻讓江南地區城市化的腳步出現了停滯和倒退。特別是吉林大橋南端被炸斷後,雖然被居民鋪設了枕木,勉強通行,但風雨飄搖的時局,廣袤的江南地區僅橋頭改集街一帶剩下譚家大車店、丁家飯館等若干店鋪苦苦維繫著“小市場”的虛名。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解放後改集街一帶的加速建設

新中國成立後,江南地區迎來了建設高潮。隨著一系列大中專學校、醫院、工廠在江南地區陸續興建,一度沉寂的古老大地又熱鬧起來。位於老市區與江南地區咽喉的改集街則更顯繁華,特別在吉林建東公司被收歸國有,更名吉林市建築工程公司(一建集團前身)後,西改集街一帶的菜田被陸續徵用,建成了辦公場所和職工宿舍,大批新居民遷居至此。

當時西改集街附近的飯店業隨著居民增加、人員往來頻繁而呈現出興旺的態勢。在吉林,百業興旺多以餐飲業為標尺。在《吉林市飲食服務志》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1955年前後,僅今天中安居民委一帶就匯聚有:陳玉琴開辦的和平飯店、王桂娥開辦的新江春、賈信德開辦的三合興 、張殿一開辦的三義合、吳晉臣開辦的四合發 等多家掛幌飯店(不是臨時飲食攤點),改集街一帶的熱鬧、喧闐可見一斑!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醫藥學院附屬醫院門診後樓或許是華山路上最古老的建築了

1958年以後,江南地區的道路基本完成了土路向砂石路面的升級改造,連接東、西改集街的鄉間土路在完成改造後正式命名為華山路。六、七十年代,江南的砂石路陸續改造為柏油路面,新的建設格局逐步明朗起來。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華山路道路兩邊先後出現了江南供銷社、市人民廣播電臺、江南郵局、江南稅務分局、百貨七商店、郊區中醫藥、465醫院(今醫藥學院附屬醫院)等單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華山路北側,1965年時即建築了若干棟紅磚居民樓,這些樓房隱身在江畔綠柳林中,居住環境鬧中取靜,堪為今時高檔住宅摟的開宗之作。

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吉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正式在江南地區建區,江南地區發生了日新月異地變化。然而無論怎樣變化,華山路一帶幾十年沉澱下來的街路特色並沒有發生多大改變。在當年小市場一帶,大商新瑪特購物中心接過了國營七商店傳下的旗幟,至今仍引領江南商業風潮;華山路北至江邊的一眾單位、機構完全讓位於居民住宅,自吉林大橋橋頭開始,聳立著中海等小區的望江大廈。

進入新世紀,伴隨著江灣大橋修建完畢、北華東校區遷入,以及東山改造的完成。街道面貌一度落後的東改集街地區的城市面貌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高樓林裡的小區、造型獨特的文體中心與北華大學東校區所構建的新貌,讓東、西改集街渾然一體,青山、碧水與五彩斑斕的街市疊織錯落,完美地組成了宜居城市應有的氣質和內涵。

"

作者:優雅的鬍子(吳永剛-Max)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吉林大橋那端高樓林立處就是當年的西改集街

順吉林大橋進入豐滿區的江南地界,第一個平交路口就是吉林大街與華山路的交匯處。這裡高樓林裡,車水馬龍,是如今吉林市最為時尚繁華的地段之一。然而不必回溯太久,僅幾十年前,這裡街道和建築的現代化都市特徵並不十分鮮明,以至於一些老者用改集街、小市場等名稱指點此處時,行走其間的外來者並不會覺得有多詫異。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80年代自北向南遠眺華山路方向,取自《崔子衡藏品圖集》

晚清吉林城江南地區城市化的起點

在清代,江南一帶為典型的農業區,菜地農田遍佈,零星的房舍錯落其間。人煙略稠的沿江地區自西向東依次錯落著巴虎屯、西改集街、東改集街等村屯,村屯之間由一條几與松花江平行的鄉間土路連接。當時吉林城與江南地區的交通往來主要通過船隻擺渡,在吉林城東萊門外就設有通往江南的渡口。因南岸為西改集街屯,故而渡口名為改集街渡口。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1921年吉林改集街渡口,取自《吉林舊影》

在吉林城古老的語言體系裡,“街”(發gāi音)除了道路外,更多地是用作表達市集的含義。如城北打牲烏拉衙門駐地,因形成市集而被叫做烏拉街,去市場購物至今仍在口語表達裡被稱作“上街”。《吉林市地名志》中“改集街”被解釋為“由集市易地而得名”,即改成集市的地方。想必是渡口設立後,藉助人員往來的地利,普通村屯逐漸發展成了近郊碼頭集市,成為正對著東萊門的一處熱鬧繁華所在。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由華山路東向西眺望

光緒八年(1882年)吉林地區以,江南一帶為吉林府下轄十七社之一——勤理社的一部分。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當時吉林省決定在江南地區興建吉林省地方農事試驗場,自此江南地區開發的大幕才徐徐拉開。為了工程建設需要,渡口附近甚至修建了一座跨江的簡易浮橋,大批建材物資由老城運抵改集街一帶,相較從前,這裡變得更加熱鬧。而後農事試驗場、蠶桑局、實習工廠、公園相繼建成,江南與城區的人員往來日益增多,渡口所在的改集街就此穩據江南地區繁華的頂點。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1930年吉林城規劃圖

解放前改集街地區的緩慢發展

民國時期吉林的發展主要還是集中在東關商埠區,商埠區原有的近郊果蔬生產區職能,遂逐步向沃土廣袤的江南地區轉移。使得江南地區直到上世紀末,還有大片農田菜地綿延在道路兩側。民國十九年(1930年)初,吉林市政籌備處對吉林進行了全面的城市功能規劃。在這次規劃中,“江南新市區自西改集街,沿江繞山腹至龍潭附近,地勢高、風直絕佳”,被規劃為未來的居民別墅區;“自西改集街向西至馬家屯一帶平原,為未來之大商業區域”。1937年1月25日,偽“吉林市政府”編制了《吉林市大都邑計劃》,對民國時期的規劃方案進行了大幅度更改,確定把吉林市建成為“一個觀光旅遊和工業發達的城市”。這個為日寇長期霸佔吉林服務的規劃在之後不斷被局部調整,可無論怎樣調整,江南地區均屬於所謂的新開發區。1941年改集街、馬家屯、泡子沿等江南一帶正式被劃歸吉林市,隨後成立了江南區,下轄裕民、昌明、吉祥等三町(町相當於街道管理機構)。改集街即屬於昌明町。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偽滿吉林市規劃圖

1940年,經過兩年施工,選址於古老的改集街渡口處的吉林大橋正式建成貫通,由市區通向江南地區的陸路交通時代正式開啟。早在在吉林大橋施工期間,位於今天華山路西端的西改集街一帶就已經熱鬧起來了,日益增多的臨街平房,除了原有的賣糧、賣菜的攤床外,還出現了大車店、茶館和飯店等店鋪,這一帶因而得名“小市場”。

大橋貫通後,在改集街南側,興建了供日本僑民子女就讀的日本中學(解放後為吉林市電子儀器廠使用,現為交行花園小區)。1943年,在今吉林醫藥學院一帶,還修建了吉林賽馬場。由橋頭小市場向賽馬場修築了一條土路(即現在吉林大街江南段的前身)——由沿江土路為主導的江南道路格局被打破。不過新的城建和交通格局卻因傳統的生活服務功能區為橋頭小市場一帶,因而無論街路如何蔓延,西改集街、小市場始終是偽滿江南新開發區的根基。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80年代江南大街,解放前曾是一條土路。取自《崔子衡藏品圖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侵略者長期殖民東北的美夢也隨之破滅。可隨之開始的戰亂,卻讓江南地區城市化的腳步出現了停滯和倒退。特別是吉林大橋南端被炸斷後,雖然被居民鋪設了枕木,勉強通行,但風雨飄搖的時局,廣袤的江南地區僅橋頭改集街一帶剩下譚家大車店、丁家飯館等若干店鋪苦苦維繫著“小市場”的虛名。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解放後改集街一帶的加速建設

新中國成立後,江南地區迎來了建設高潮。隨著一系列大中專學校、醫院、工廠在江南地區陸續興建,一度沉寂的古老大地又熱鬧起來。位於老市區與江南地區咽喉的改集街則更顯繁華,特別在吉林建東公司被收歸國有,更名吉林市建築工程公司(一建集團前身)後,西改集街一帶的菜田被陸續徵用,建成了辦公場所和職工宿舍,大批新居民遷居至此。

當時西改集街附近的飯店業隨著居民增加、人員往來頻繁而呈現出興旺的態勢。在吉林,百業興旺多以餐飲業為標尺。在《吉林市飲食服務志》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1955年前後,僅今天中安居民委一帶就匯聚有:陳玉琴開辦的和平飯店、王桂娥開辦的新江春、賈信德開辦的三合興 、張殿一開辦的三義合、吳晉臣開辦的四合發 等多家掛幌飯店(不是臨時飲食攤點),改集街一帶的熱鬧、喧闐可見一斑!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醫藥學院附屬醫院門診後樓或許是華山路上最古老的建築了

1958年以後,江南地區的道路基本完成了土路向砂石路面的升級改造,連接東、西改集街的鄉間土路在完成改造後正式命名為華山路。六、七十年代,江南的砂石路陸續改造為柏油路面,新的建設格局逐步明朗起來。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華山路道路兩邊先後出現了江南供銷社、市人民廣播電臺、江南郵局、江南稅務分局、百貨七商店、郊區中醫藥、465醫院(今醫藥學院附屬醫院)等單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華山路北側,1965年時即建築了若干棟紅磚居民樓,這些樓房隱身在江畔綠柳林中,居住環境鬧中取靜,堪為今時高檔住宅摟的開宗之作。

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吉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正式在江南地區建區,江南地區發生了日新月異地變化。然而無論怎樣變化,華山路一帶幾十年沉澱下來的街路特色並沒有發生多大改變。在當年小市場一帶,大商新瑪特購物中心接過了國營七商店傳下的旗幟,至今仍引領江南商業風潮;華山路北至江邊的一眾單位、機構完全讓位於居民住宅,自吉林大橋橋頭開始,聳立著中海等小區的望江大廈。

進入新世紀,伴隨著江灣大橋修建完畢、北華東校區遷入,以及東山改造的完成。街道面貌一度落後的東改集街地區的城市面貌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高樓林裡的小區、造型獨特的文體中心與北華大學東校區所構建的新貌,讓東、西改集街渾然一體,青山、碧水與五彩斑斕的街市疊織錯落,完美地組成了宜居城市應有的氣質和內涵。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華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俯瞰華山路

有人問我,費力去探尋某條街道、某幢建築的陳年往事,是不是在做冬扇夏爐式的沒意義之舉?他們問得不無道理:探尋吉林城的街道沿革,並不會為這條街道上的住戶帶來普惠性物質收益;弄清吉林城一些建築的前世今生,並不能改變這幢建築與時代同步的消亡或更生。然而不去嘗試瞭解,即便是身邊的同學或者同事,也難生情感——人類所謂熱愛、眷戀之情無不建立在深刻地瞭解之上。對家鄉故園的情誼又何嘗不是這樣?

本文為優雅的鬍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作者同意。

誠摯感謝崔子衡先生 對本人的支持和鼓勵!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