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吉林就吉林唄,為啥還叫“江城”?'

"
"
史海鉤沉:吉林就吉林唄,為啥還叫“江城”?

吉林城全景風貌 翟立偉供片

翻閱紙質讀物,點閱網絡文章,幾乎所有的對內、對外宣傳中,吉林市的別稱或是北國江城,或是塞外江城,重心都放在了“江城”二字上,彷彿江城二字亙古而來,一直就是吉林市的別稱。

細究其詳,吉林市被稱作江城的淵源確實頗為高遠。史載清代康熙皇帝到東北視察時,在吉林檢閱駐防的八旗水、陸部隊,有感於軍容整肅、江濤撼情,遂作詩一首,名曰《松花江放船歌》。

詩是這麼說的:

松花江,江水清夜來雨過春濤生浪花疊錦繡縠明彩帆畫鷁隨風輕簫韶小奏中流鳴蒼巖翠壁兩岸橫浮雲耀日何晶晶乘流直下蛟龍驚連檣接艦屯江城貔貅健甲皆銳精旌旄映水翻朱纓我來問俗非觀兵松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衝波行雲霞萬里開澄泓

後世因詩中有“江城”的詞句,於是就將江城作為吉林別稱的出處。然而事實上,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和嘉慶皇帝稱吉林城為“福地”一樣,江城只不過是沉睡在史籍文獻中的一個普通的讚譽之詞,並沒有被大肆宣傳而獲得外界和自身認可、普及,直到1949年後,這個稱謂才被廣泛使用,最終替代了所有舊的別稱,成為今天吉林市對外唯一的城市別稱。

成書於道光七年的吉林地方史料《吉林外紀》記載:

“順治十五年因防俄羅斯造戰船於此,名曰船廠,後置省會,移駐將軍,改名吉林烏拉。”

民國時期的地方史料《吉林地誌》記載:

“吉林土名船廠……船廠之目,《省志》謂因順治十八年昂邦章京(薩兒吳代)造戰船於此,以徵羅剎(俄羅斯),故有此名。”

由上述記載可知,至少到了《吉林地誌》編撰刊印的民國初年,吉林城被廣泛認可的別稱是船廠,而不是江城。

除了船廠這個別稱,同為民國時期的地方史資料《吉林鄉土志》記載:

“吉林城舊名船廠……又名小吳喇,今之烏拉街名大吳喇。”

吳喇即烏拉,吉林老話“先有烏拉,後有吉林”,是因為吉林城北的烏拉街明代即為海西女真烏拉國都城,而吉林城則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才被建成。

在一些文獻上,吉林城還被寫作雞林、畿林、幾林、吉臨或雞陵,這些稱呼並非吉林城的別稱,而是吉林的諧音。因為吉林城最初的名稱吉林烏拉是一個滿語詞彙,吉林意為“沿”,烏拉意為“江”。

吉林城初建時期,書面語和口語為滿文、滿語,而沒有漢字的標準寫法。直到“康熙二十四、五年間,諭旨內謂幾林烏喇,舊志又謂吉臨烏喇。曰幾與吉,臨與林,漢字音同也。今通稱吉林……以後吉林烏拉書吉林……”(《吉林外紀》)

吉林市自清代建城以來,就因依山傍水的自然風光以及逐步修建的各種精益求精的人文景觀而具有獨特的城市魅力。遼陽才子王爾烈來吉林時就曾寫過一首打油詩讚道:

“不到此城來,不知此城美。此城廟宇多,依山又傍水。”

清末客居吉林的沈兆禔也讚歎過吉林的水光山色:

門前即是西湖景,船廠天然避暑鄉。

可見吉林城舊有的北國自然風光,確實能給到過這裡的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吉林的風光中又以“水”最富靈氣,幾乎所有城市的閃光點都在松花江和一眾湖澤的“水”上。

《吉林市發展史略》中記載吉林舊城:

“(吉林城)外土內木,池河交錯,而且一邊依江無牆。城築三面,自古少有……吉林城建於江畔的河網地帶,當時城北山麓,湖泡澤潦,東西相連,兩端有河通於江中,城即建於江河湖水相連的‘島上’,而且木城與邊牆之間,亦有護城河,頗似一座水都。”
"
史海鉤沉:吉林就吉林唄,為啥還叫“江城”?

吉林城全景風貌 翟立偉供片

翻閱紙質讀物,點閱網絡文章,幾乎所有的對內、對外宣傳中,吉林市的別稱或是北國江城,或是塞外江城,重心都放在了“江城”二字上,彷彿江城二字亙古而來,一直就是吉林市的別稱。

細究其詳,吉林市被稱作江城的淵源確實頗為高遠。史載清代康熙皇帝到東北視察時,在吉林檢閱駐防的八旗水、陸部隊,有感於軍容整肅、江濤撼情,遂作詩一首,名曰《松花江放船歌》。

詩是這麼說的:

松花江,江水清夜來雨過春濤生浪花疊錦繡縠明彩帆畫鷁隨風輕簫韶小奏中流鳴蒼巖翠壁兩岸橫浮雲耀日何晶晶乘流直下蛟龍驚連檣接艦屯江城貔貅健甲皆銳精旌旄映水翻朱纓我來問俗非觀兵松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衝波行雲霞萬里開澄泓

後世因詩中有“江城”的詞句,於是就將江城作為吉林別稱的出處。然而事實上,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和嘉慶皇帝稱吉林城為“福地”一樣,江城只不過是沉睡在史籍文獻中的一個普通的讚譽之詞,並沒有被大肆宣傳而獲得外界和自身認可、普及,直到1949年後,這個稱謂才被廣泛使用,最終替代了所有舊的別稱,成為今天吉林市對外唯一的城市別稱。

成書於道光七年的吉林地方史料《吉林外紀》記載:

“順治十五年因防俄羅斯造戰船於此,名曰船廠,後置省會,移駐將軍,改名吉林烏拉。”

民國時期的地方史料《吉林地誌》記載:

“吉林土名船廠……船廠之目,《省志》謂因順治十八年昂邦章京(薩兒吳代)造戰船於此,以徵羅剎(俄羅斯),故有此名。”

由上述記載可知,至少到了《吉林地誌》編撰刊印的民國初年,吉林城被廣泛認可的別稱是船廠,而不是江城。

除了船廠這個別稱,同為民國時期的地方史資料《吉林鄉土志》記載:

“吉林城舊名船廠……又名小吳喇,今之烏拉街名大吳喇。”

吳喇即烏拉,吉林老話“先有烏拉,後有吉林”,是因為吉林城北的烏拉街明代即為海西女真烏拉國都城,而吉林城則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才被建成。

在一些文獻上,吉林城還被寫作雞林、畿林、幾林、吉臨或雞陵,這些稱呼並非吉林城的別稱,而是吉林的諧音。因為吉林城最初的名稱吉林烏拉是一個滿語詞彙,吉林意為“沿”,烏拉意為“江”。

吉林城初建時期,書面語和口語為滿文、滿語,而沒有漢字的標準寫法。直到“康熙二十四、五年間,諭旨內謂幾林烏喇,舊志又謂吉臨烏喇。曰幾與吉,臨與林,漢字音同也。今通稱吉林……以後吉林烏拉書吉林……”(《吉林外紀》)

吉林市自清代建城以來,就因依山傍水的自然風光以及逐步修建的各種精益求精的人文景觀而具有獨特的城市魅力。遼陽才子王爾烈來吉林時就曾寫過一首打油詩讚道:

“不到此城來,不知此城美。此城廟宇多,依山又傍水。”

清末客居吉林的沈兆禔也讚歎過吉林的水光山色:

門前即是西湖景,船廠天然避暑鄉。

可見吉林城舊有的北國自然風光,確實能給到過這裡的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吉林的風光中又以“水”最富靈氣,幾乎所有城市的閃光點都在松花江和一眾湖澤的“水”上。

《吉林市發展史略》中記載吉林舊城:

“(吉林城)外土內木,池河交錯,而且一邊依江無牆。城築三面,自古少有……吉林城建於江畔的河網地帶,當時城北山麓,湖泡澤潦,東西相連,兩端有河通於江中,城即建於江河湖水相連的‘島上’,而且木城與邊牆之間,亦有護城河,頗似一座水都。”
史海鉤沉:吉林就吉林唄,為啥還叫“江城”?
"
史海鉤沉:吉林就吉林唄,為啥還叫“江城”?

吉林城全景風貌 翟立偉供片

翻閱紙質讀物,點閱網絡文章,幾乎所有的對內、對外宣傳中,吉林市的別稱或是北國江城,或是塞外江城,重心都放在了“江城”二字上,彷彿江城二字亙古而來,一直就是吉林市的別稱。

細究其詳,吉林市被稱作江城的淵源確實頗為高遠。史載清代康熙皇帝到東北視察時,在吉林檢閱駐防的八旗水、陸部隊,有感於軍容整肅、江濤撼情,遂作詩一首,名曰《松花江放船歌》。

詩是這麼說的:

松花江,江水清夜來雨過春濤生浪花疊錦繡縠明彩帆畫鷁隨風輕簫韶小奏中流鳴蒼巖翠壁兩岸橫浮雲耀日何晶晶乘流直下蛟龍驚連檣接艦屯江城貔貅健甲皆銳精旌旄映水翻朱纓我來問俗非觀兵松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衝波行雲霞萬里開澄泓

後世因詩中有“江城”的詞句,於是就將江城作為吉林別稱的出處。然而事實上,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和嘉慶皇帝稱吉林城為“福地”一樣,江城只不過是沉睡在史籍文獻中的一個普通的讚譽之詞,並沒有被大肆宣傳而獲得外界和自身認可、普及,直到1949年後,這個稱謂才被廣泛使用,最終替代了所有舊的別稱,成為今天吉林市對外唯一的城市別稱。

成書於道光七年的吉林地方史料《吉林外紀》記載:

“順治十五年因防俄羅斯造戰船於此,名曰船廠,後置省會,移駐將軍,改名吉林烏拉。”

民國時期的地方史料《吉林地誌》記載:

“吉林土名船廠……船廠之目,《省志》謂因順治十八年昂邦章京(薩兒吳代)造戰船於此,以徵羅剎(俄羅斯),故有此名。”

由上述記載可知,至少到了《吉林地誌》編撰刊印的民國初年,吉林城被廣泛認可的別稱是船廠,而不是江城。

除了船廠這個別稱,同為民國時期的地方史資料《吉林鄉土志》記載:

“吉林城舊名船廠……又名小吳喇,今之烏拉街名大吳喇。”

吳喇即烏拉,吉林老話“先有烏拉,後有吉林”,是因為吉林城北的烏拉街明代即為海西女真烏拉國都城,而吉林城則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才被建成。

在一些文獻上,吉林城還被寫作雞林、畿林、幾林、吉臨或雞陵,這些稱呼並非吉林城的別稱,而是吉林的諧音。因為吉林城最初的名稱吉林烏拉是一個滿語詞彙,吉林意為“沿”,烏拉意為“江”。

吉林城初建時期,書面語和口語為滿文、滿語,而沒有漢字的標準寫法。直到“康熙二十四、五年間,諭旨內謂幾林烏喇,舊志又謂吉臨烏喇。曰幾與吉,臨與林,漢字音同也。今通稱吉林……以後吉林烏拉書吉林……”(《吉林外紀》)

吉林市自清代建城以來,就因依山傍水的自然風光以及逐步修建的各種精益求精的人文景觀而具有獨特的城市魅力。遼陽才子王爾烈來吉林時就曾寫過一首打油詩讚道:

“不到此城來,不知此城美。此城廟宇多,依山又傍水。”

清末客居吉林的沈兆禔也讚歎過吉林的水光山色:

門前即是西湖景,船廠天然避暑鄉。

可見吉林城舊有的北國自然風光,確實能給到過這裡的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吉林的風光中又以“水”最富靈氣,幾乎所有城市的閃光點都在松花江和一眾湖澤的“水”上。

《吉林市發展史略》中記載吉林舊城:

“(吉林城)外土內木,池河交錯,而且一邊依江無牆。城築三面,自古少有……吉林城建於江畔的河網地帶,當時城北山麓,湖泡澤潦,東西相連,兩端有河通於江中,城即建於江河湖水相連的‘島上’,而且木城與邊牆之間,亦有護城河,頗似一座水都。”
史海鉤沉:吉林就吉林唄,為啥還叫“江城”?
史海鉤沉:吉林就吉林唄,為啥還叫“江城”?
"
史海鉤沉:吉林就吉林唄,為啥還叫“江城”?

吉林城全景風貌 翟立偉供片

翻閱紙質讀物,點閱網絡文章,幾乎所有的對內、對外宣傳中,吉林市的別稱或是北國江城,或是塞外江城,重心都放在了“江城”二字上,彷彿江城二字亙古而來,一直就是吉林市的別稱。

細究其詳,吉林市被稱作江城的淵源確實頗為高遠。史載清代康熙皇帝到東北視察時,在吉林檢閱駐防的八旗水、陸部隊,有感於軍容整肅、江濤撼情,遂作詩一首,名曰《松花江放船歌》。

詩是這麼說的:

松花江,江水清夜來雨過春濤生浪花疊錦繡縠明彩帆畫鷁隨風輕簫韶小奏中流鳴蒼巖翠壁兩岸橫浮雲耀日何晶晶乘流直下蛟龍驚連檣接艦屯江城貔貅健甲皆銳精旌旄映水翻朱纓我來問俗非觀兵松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衝波行雲霞萬里開澄泓

後世因詩中有“江城”的詞句,於是就將江城作為吉林別稱的出處。然而事實上,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和嘉慶皇帝稱吉林城為“福地”一樣,江城只不過是沉睡在史籍文獻中的一個普通的讚譽之詞,並沒有被大肆宣傳而獲得外界和自身認可、普及,直到1949年後,這個稱謂才被廣泛使用,最終替代了所有舊的別稱,成為今天吉林市對外唯一的城市別稱。

成書於道光七年的吉林地方史料《吉林外紀》記載:

“順治十五年因防俄羅斯造戰船於此,名曰船廠,後置省會,移駐將軍,改名吉林烏拉。”

民國時期的地方史料《吉林地誌》記載:

“吉林土名船廠……船廠之目,《省志》謂因順治十八年昂邦章京(薩兒吳代)造戰船於此,以徵羅剎(俄羅斯),故有此名。”

由上述記載可知,至少到了《吉林地誌》編撰刊印的民國初年,吉林城被廣泛認可的別稱是船廠,而不是江城。

除了船廠這個別稱,同為民國時期的地方史資料《吉林鄉土志》記載:

“吉林城舊名船廠……又名小吳喇,今之烏拉街名大吳喇。”

吳喇即烏拉,吉林老話“先有烏拉,後有吉林”,是因為吉林城北的烏拉街明代即為海西女真烏拉國都城,而吉林城則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才被建成。

在一些文獻上,吉林城還被寫作雞林、畿林、幾林、吉臨或雞陵,這些稱呼並非吉林城的別稱,而是吉林的諧音。因為吉林城最初的名稱吉林烏拉是一個滿語詞彙,吉林意為“沿”,烏拉意為“江”。

吉林城初建時期,書面語和口語為滿文、滿語,而沒有漢字的標準寫法。直到“康熙二十四、五年間,諭旨內謂幾林烏喇,舊志又謂吉臨烏喇。曰幾與吉,臨與林,漢字音同也。今通稱吉林……以後吉林烏拉書吉林……”(《吉林外紀》)

吉林市自清代建城以來,就因依山傍水的自然風光以及逐步修建的各種精益求精的人文景觀而具有獨特的城市魅力。遼陽才子王爾烈來吉林時就曾寫過一首打油詩讚道:

“不到此城來,不知此城美。此城廟宇多,依山又傍水。”

清末客居吉林的沈兆禔也讚歎過吉林的水光山色:

門前即是西湖景,船廠天然避暑鄉。

可見吉林城舊有的北國自然風光,確實能給到過這裡的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吉林的風光中又以“水”最富靈氣,幾乎所有城市的閃光點都在松花江和一眾湖澤的“水”上。

《吉林市發展史略》中記載吉林舊城:

“(吉林城)外土內木,池河交錯,而且一邊依江無牆。城築三面,自古少有……吉林城建於江畔的河網地帶,當時城北山麓,湖泡澤潦,東西相連,兩端有河通於江中,城即建於江河湖水相連的‘島上’,而且木城與邊牆之間,亦有護城河,頗似一座水都。”
史海鉤沉:吉林就吉林唄,為啥還叫“江城”?
史海鉤沉:吉林就吉林唄,為啥還叫“江城”?
史海鉤沉:吉林就吉林唄,為啥還叫“江城”?
"
史海鉤沉:吉林就吉林唄,為啥還叫“江城”?

吉林城全景風貌 翟立偉供片

翻閱紙質讀物,點閱網絡文章,幾乎所有的對內、對外宣傳中,吉林市的別稱或是北國江城,或是塞外江城,重心都放在了“江城”二字上,彷彿江城二字亙古而來,一直就是吉林市的別稱。

細究其詳,吉林市被稱作江城的淵源確實頗為高遠。史載清代康熙皇帝到東北視察時,在吉林檢閱駐防的八旗水、陸部隊,有感於軍容整肅、江濤撼情,遂作詩一首,名曰《松花江放船歌》。

詩是這麼說的:

松花江,江水清夜來雨過春濤生浪花疊錦繡縠明彩帆畫鷁隨風輕簫韶小奏中流鳴蒼巖翠壁兩岸橫浮雲耀日何晶晶乘流直下蛟龍驚連檣接艦屯江城貔貅健甲皆銳精旌旄映水翻朱纓我來問俗非觀兵松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衝波行雲霞萬里開澄泓

後世因詩中有“江城”的詞句,於是就將江城作為吉林別稱的出處。然而事實上,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和嘉慶皇帝稱吉林城為“福地”一樣,江城只不過是沉睡在史籍文獻中的一個普通的讚譽之詞,並沒有被大肆宣傳而獲得外界和自身認可、普及,直到1949年後,這個稱謂才被廣泛使用,最終替代了所有舊的別稱,成為今天吉林市對外唯一的城市別稱。

成書於道光七年的吉林地方史料《吉林外紀》記載:

“順治十五年因防俄羅斯造戰船於此,名曰船廠,後置省會,移駐將軍,改名吉林烏拉。”

民國時期的地方史料《吉林地誌》記載:

“吉林土名船廠……船廠之目,《省志》謂因順治十八年昂邦章京(薩兒吳代)造戰船於此,以徵羅剎(俄羅斯),故有此名。”

由上述記載可知,至少到了《吉林地誌》編撰刊印的民國初年,吉林城被廣泛認可的別稱是船廠,而不是江城。

除了船廠這個別稱,同為民國時期的地方史資料《吉林鄉土志》記載:

“吉林城舊名船廠……又名小吳喇,今之烏拉街名大吳喇。”

吳喇即烏拉,吉林老話“先有烏拉,後有吉林”,是因為吉林城北的烏拉街明代即為海西女真烏拉國都城,而吉林城則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才被建成。

在一些文獻上,吉林城還被寫作雞林、畿林、幾林、吉臨或雞陵,這些稱呼並非吉林城的別稱,而是吉林的諧音。因為吉林城最初的名稱吉林烏拉是一個滿語詞彙,吉林意為“沿”,烏拉意為“江”。

吉林城初建時期,書面語和口語為滿文、滿語,而沒有漢字的標準寫法。直到“康熙二十四、五年間,諭旨內謂幾林烏喇,舊志又謂吉臨烏喇。曰幾與吉,臨與林,漢字音同也。今通稱吉林……以後吉林烏拉書吉林……”(《吉林外紀》)

吉林市自清代建城以來,就因依山傍水的自然風光以及逐步修建的各種精益求精的人文景觀而具有獨特的城市魅力。遼陽才子王爾烈來吉林時就曾寫過一首打油詩讚道:

“不到此城來,不知此城美。此城廟宇多,依山又傍水。”

清末客居吉林的沈兆禔也讚歎過吉林的水光山色:

門前即是西湖景,船廠天然避暑鄉。

可見吉林城舊有的北國自然風光,確實能給到過這裡的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吉林的風光中又以“水”最富靈氣,幾乎所有城市的閃光點都在松花江和一眾湖澤的“水”上。

《吉林市發展史略》中記載吉林舊城:

“(吉林城)外土內木,池河交錯,而且一邊依江無牆。城築三面,自古少有……吉林城建於江畔的河網地帶,當時城北山麓,湖泡澤潦,東西相連,兩端有河通於江中,城即建於江河湖水相連的‘島上’,而且木城與邊牆之間,亦有護城河,頗似一座水都。”
史海鉤沉:吉林就吉林唄,為啥還叫“江城”?
史海鉤沉:吉林就吉林唄,為啥還叫“江城”?
史海鉤沉:吉林就吉林唄,為啥還叫“江城”?
史海鉤沉:吉林就吉林唄,為啥還叫“江城”?
"
史海鉤沉:吉林就吉林唄,為啥還叫“江城”?

吉林城全景風貌 翟立偉供片

翻閱紙質讀物,點閱網絡文章,幾乎所有的對內、對外宣傳中,吉林市的別稱或是北國江城,或是塞外江城,重心都放在了“江城”二字上,彷彿江城二字亙古而來,一直就是吉林市的別稱。

細究其詳,吉林市被稱作江城的淵源確實頗為高遠。史載清代康熙皇帝到東北視察時,在吉林檢閱駐防的八旗水、陸部隊,有感於軍容整肅、江濤撼情,遂作詩一首,名曰《松花江放船歌》。

詩是這麼說的:

松花江,江水清夜來雨過春濤生浪花疊錦繡縠明彩帆畫鷁隨風輕簫韶小奏中流鳴蒼巖翠壁兩岸橫浮雲耀日何晶晶乘流直下蛟龍驚連檣接艦屯江城貔貅健甲皆銳精旌旄映水翻朱纓我來問俗非觀兵松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衝波行雲霞萬里開澄泓

後世因詩中有“江城”的詞句,於是就將江城作為吉林別稱的出處。然而事實上,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和嘉慶皇帝稱吉林城為“福地”一樣,江城只不過是沉睡在史籍文獻中的一個普通的讚譽之詞,並沒有被大肆宣傳而獲得外界和自身認可、普及,直到1949年後,這個稱謂才被廣泛使用,最終替代了所有舊的別稱,成為今天吉林市對外唯一的城市別稱。

成書於道光七年的吉林地方史料《吉林外紀》記載:

“順治十五年因防俄羅斯造戰船於此,名曰船廠,後置省會,移駐將軍,改名吉林烏拉。”

民國時期的地方史料《吉林地誌》記載:

“吉林土名船廠……船廠之目,《省志》謂因順治十八年昂邦章京(薩兒吳代)造戰船於此,以徵羅剎(俄羅斯),故有此名。”

由上述記載可知,至少到了《吉林地誌》編撰刊印的民國初年,吉林城被廣泛認可的別稱是船廠,而不是江城。

除了船廠這個別稱,同為民國時期的地方史資料《吉林鄉土志》記載:

“吉林城舊名船廠……又名小吳喇,今之烏拉街名大吳喇。”

吳喇即烏拉,吉林老話“先有烏拉,後有吉林”,是因為吉林城北的烏拉街明代即為海西女真烏拉國都城,而吉林城則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才被建成。

在一些文獻上,吉林城還被寫作雞林、畿林、幾林、吉臨或雞陵,這些稱呼並非吉林城的別稱,而是吉林的諧音。因為吉林城最初的名稱吉林烏拉是一個滿語詞彙,吉林意為“沿”,烏拉意為“江”。

吉林城初建時期,書面語和口語為滿文、滿語,而沒有漢字的標準寫法。直到“康熙二十四、五年間,諭旨內謂幾林烏喇,舊志又謂吉臨烏喇。曰幾與吉,臨與林,漢字音同也。今通稱吉林……以後吉林烏拉書吉林……”(《吉林外紀》)

吉林市自清代建城以來,就因依山傍水的自然風光以及逐步修建的各種精益求精的人文景觀而具有獨特的城市魅力。遼陽才子王爾烈來吉林時就曾寫過一首打油詩讚道:

“不到此城來,不知此城美。此城廟宇多,依山又傍水。”

清末客居吉林的沈兆禔也讚歎過吉林的水光山色:

門前即是西湖景,船廠天然避暑鄉。

可見吉林城舊有的北國自然風光,確實能給到過這裡的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吉林的風光中又以“水”最富靈氣,幾乎所有城市的閃光點都在松花江和一眾湖澤的“水”上。

《吉林市發展史略》中記載吉林舊城:

“(吉林城)外土內木,池河交錯,而且一邊依江無牆。城築三面,自古少有……吉林城建於江畔的河網地帶,當時城北山麓,湖泡澤潦,東西相連,兩端有河通於江中,城即建於江河湖水相連的‘島上’,而且木城與邊牆之間,亦有護城河,頗似一座水都。”
史海鉤沉:吉林就吉林唄,為啥還叫“江城”?
史海鉤沉:吉林就吉林唄,為啥還叫“江城”?
史海鉤沉:吉林就吉林唄,為啥還叫“江城”?
史海鉤沉:吉林就吉林唄,為啥還叫“江城”?
史海鉤沉:吉林就吉林唄,為啥還叫“江城”?

上世紀三十年代,吉林城“森泰號雜貨部”發行的一套五張“吉林市街全景”明信片。皮福生供片

在國運衰微的舊社會,美麗自然會引來豺狼的覬覦。1905年,日俄戰爭後,吉林城開設商埠,成為日本殖民侵略者眼中的肥肉。日本“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率先派出大批調查員,對吉林城人文、物產等各個方面進行了非法探查。

《吉林舊影》中提到了一個日本調查員考察吉林城後的感慨:“城市典雅美麗,可稱為滿州的京都。”這個對吉林城的讚譽傳播很廣,到偽滿康德八年(1941年)刊行的日文版《吉林市情》中,在談及吉林城的旅遊資源時,還對這個讚歎念念不忘(103頁)。

九一八事變以後,美麗的吉林市落入倭寇手中。為了把吉林城建設成一座造福日本後來人的安樂窩,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加強對吉林進行殖民統治,另一方面也重新策劃包裝了古城吉林。

在日偽的宣傳中,吉林城有了一個新的別稱,叫做“水都”。當時不僅在偽滿刊行的雜誌上吉林城被稱為水都,發行的明信片上把吉林叫做水都,甚至由偽滿吉林市政府印刷的市情介紹,書名也被叫做《水都吉林市勢概要》。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幾年的國民經濟恢復期,吉林市迎來了邁入現代工業城市之列的重要機遇——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三大化工廠、熱電廠、鐵合金廠、炭素廠的齊興共建,以及豐滿發電站的改造升級,使得美麗的松花江兩岸生機盎然,也使得舊有船廠的別稱偏離了城市發展現狀。

當然,帶有日偽殖民痕跡、拘泥於老城區的“水都”更是無法體現吉林市的嶄新面貌。於是,江城這個既能體現吉林市自然風貌,又能以松花江水貫通過去、現在、未來的稱呼被逐漸啟用。

1957年3月,吉林市文聯將其編輯的期刊《蓓蕾》更名為《江城》。“江城”一詞率先在文化界得到了使用。

1958年5月1日,一座全新的電影院在重慶街125號落成,這座電影院被命名為“江城劇場”。

1966年5月1日,在先後用過《吉林市日報》《松花江日報》等名稱後,吉林市委機關報正式更名為《江城日報》。雖然這一年8月20日,報紙名稱一度更改為《東風日報》,但在1968年3月17日,還是重新恢復為《江城日報》。

在這以後,因為得到黨報的肯定,吉林市的攝影、演講、書畫、文藝演出等活動中,用“江城”作為吉林市的別稱開始日益普遍。

此外,1969年,吉林市裕華造紙廠更名為“吉林市江城造紙廠”,隨之而動,吉林市內一大批新辦小企業都選擇了“江城”作為廠名,包括吉林市醬菜廠在內的眾多企業也將“江城”作為產品的商標……

在經歷了船廠、水都等別稱後,自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伴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城市精神的更新,江城逐漸成為吉林市政府、市民認可的別稱。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作者:吳永剛

編輯:吳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