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散》的真正含義

嵇康 聶政 嚴遂 晉書 劉蟾大生 2017-03-28

公元263 年的一箇中午,嵇康臨刑東市,刑場早被圍得水洩不通。

嵇康神氣不變,回首看了看太陽的影子,距離死亡,他還有一點時間。在這生命的最後一點時間裡,我們都能幹些什麼呢?電視上經常看到人喊“冤枉啊”!然後帶著冤屈悔恨死了;還有的喊“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也充滿豪情壯志地走了。

而嵇康,將刑東市,平靜如常,“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嵇康說:“袁孝尼曾想學這個曲子,我沒有教給他。《廣陵散》,從此絕矣!”

嵇康,讓死亡變得悽美而絢麗。他生命的最後一刻,卻讓很多人一輩子都無法企及。

《廣陵散》的真正含義

琴曲《廣陵散》的來歷,也充滿了謎一樣的傳奇色彩。

據《晉書》記載,嵇康早年曾遊歷洛西,到了晚上投宿在一個叫“華陽亭”的地方。萬籟俱靜,一天星沉,嵇康引琴而彈。突然,聽到黑暗處有個聲音誇讚他彈得好,嵇康就請其出身相見。這神祕人自稱是古人——所謂古人,那就不是現在的人,言下之意,要麼是鬼魂,要麼是神仙。嵇康也不畏懼,兩人探討音律十分投機。聊到最後,神祕人要過琴來,彈了一首曲子。這首琴曲風格迥異、聲調絕倫,慷慨悲昂、世間罕有。然後他把這首琴曲教給了嵇康,並要求嵇康發誓,不能再教給第二個人。這首曲子,就是《廣陵散》。

這段故事本身已經很傳奇了,《太平廣記》《神奇祕譜》等,把這個故事講得更加神怪詭異。有的說嵇康碰到了一堆鬼,嵇康嘴裡念還念著“元亨利貞”咒,把鬼鎮住,鬼才教給他曲子;有的說嵇康碰到的是黃帝時候的樂官伶倫,總之更加像聊齋故事。

嵇康學了曲子之後,只自己彈,從不教人。他的外甥袁孝尼夜裡趴在窗下聽,記住了曲調,《廣陵散》這才得以流傳。

《廣陵散》的真正含義

《廣陵散》,又名《刺韓》《止息》,是古代一套非常大的敘事曲。曲子的內容,講的是春秋四大刺客之一聶政刺韓的故事。

春秋末期,韓國的大臣嚴仲子與丞相韓傀(字俠累)產生了仇隙。為防報復,嚴仲子打算請刺客刺殺俠累。但是俠累位高權重,常人不能近身,於是嚴仲子只好請聶政相助。

聶政本是市井之輩,但是身懷絕技,又義膽忠肝。嚴仲子花重金和聶政交往,聶政因為有老母在堂而拒絕了他的請求。3年後,他的母親去世,聶政找到嚴仲子,對他說:“足下知遇之恩,沒齒難忘。先前只是因為要奉養老母,所以不能前來。現在已經了無牽掛,可以幫你完成心願了。”

於是聶政手持利劍,隻身闖入相府,殺了俠累。為怕連累姐姐,他剜眼、割鼻、毀容,然後自殺身亡。

俠累被殺,韓國大亂。韓王下令把聶政屍體掛在街頭,懸賞百金以尋找線索。聶政的姐姐聶榮聽說後,知道這個面目血肉模糊的人一定是自己的親弟弟,伏屍痛哭,說:“為了避免株連我,竟然自破面相。我不能因為怕死,使聶政的聲名無以流傳後世啊!”

聶政刺殺俠累,是當時很有影響的政治事件,晉﹑楚﹑齊、衛等國的人聽說此事後,紛紛讚賞聶政“士為知己者死”的無畏氣概;又讚揚聶榮是烈女,一個弱女子,不惜“絕險千里”,從而使聶政得以名揚天下。

到了蔡邕筆下,聶政刺殺的對象從韓相變成了韓王,刺殺的原因和過程也變為“聶父為韓王鑄劍被殺,聶政學琴替父報仇”。故事不斷被傳誦、演繹,到了魯迅先生手中,糅合《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列異傳》《搜神記》等書的相關故事,把它改寫為《鑄劍》(原名《眉間尺》),收錄在《故事新編》中。

《廣陵散》的真正含義

據今人考證,《廣陵散》在漢末已經在民間流傳,即《聶政刺韓王》這首曲子。可是為什麼又叫《廣陵散》呢?它和“廣陵”又有什麼聯繫呢?

廣陵,即今天的揚州市。在司馬氏把持曹魏政權時,曹魏大臣共有三次大規模的兵變起義。第一次,是老臣王凌起義,被司馬懿所平;第二次,是毌丘儉起義,被司馬師所平;第三次,是諸葛誕起義,被司馬昭所平。

大家是否注意到,這三次起義的地點都是相同的,都是壽春——而壽春,在當時屬揚州管轄。王凌、毌丘儉、諸葛誕在起義前,身上的職務都是“揚州牧”。聶政刺韓王,象徵著王凌等人對司馬氏父子的反抗,所以,把《刺韓》稱為《廣陵散》,背後深意便在於此。

也難怪嵇康臨刑前別的曲子都不彈,偏偏就挑《廣陵散》來彈。一方面,這首曲子慷慨激昂,符合當時悲壯的心情;另一方面,嵇康死前都在表明自己的態度——即便我死,我依舊桀驁不馴,我依舊獨立反叛!

《廣陵散》的真正含義

《廣陵散》因為嵇康得以聞名天下,嵇康也因為《廣陵散》平添無數魅力。他們已經融為一體,談及嵇康,必然談及《廣陵散》;提及《廣陵散》,也必然離不開嵇康。

他們都是反抗暴力的載體,他們都是獨立自由的象徵。

嵇康臨刑前的瀟灑,讓鍾會、司馬昭等人顯得如此齷齪、如此狹小!

《廣陵散》真的絕跡了嗎?不!我們今天仍然能夠聽到《廣陵散》的古聲。可是,後人卻在不斷懷念《廣陵散》,不斷懷念嵇康。他們懷念的,何止只是一首曲子、一位名士?

《廣陵散》的真正含義

《廣陵散》又或許真的成了絕唱。嵇康之死,象徵著獨立反抗的知識分子精神,從此絕跡。

竹林集團解散,很快進入兩晉南北朝的混亂時代。隋唐科舉取士,士人徹底淪為權力的附庸,皇權一步步集中。此後一千五百多年中,再也沒有嵇康那樣慷慨激烈的聲音,再也沒有嵇康那樣瀟灑自由的身影。自《廣陵》絕唱後,知識分子的那顆頭,至今,都跪在地上!

我們難道不需要懷念那個午後的《廣陵散》嗎?

《廣陵散》,從此絕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