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悲哉!廣陵散盡,嵇康亡!

文:趙進斌(讀史特約作家)

三國演義裡面的兩個人,曹操和司馬懿,堪稱奸雄。配稱這個稱號,得有過人的絕技。奸雄之人最明顯的性格特徵,敏感多疑,嗜好殺戮。

曹操的左右銘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曹操殺呂伯奢、殺孔融、殺楊修等人皆是如此心態。

司馬懿這個人《晉書》中說他: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他每臨關鍵時刻就裝風癱,而且裝得絕對以假亂真,矇騙所有人。

奸雄相遇,還是曹操技高一籌,他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裡始終忌憚。他曾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干預我們的家族之事。但曹丕愣是不聽,反而一直奉其為座上賓。後來,曹家打下的江山果然改姓司馬。

這兩個奸雄連篡權方式都幾乎相同,司馬家族的篡權過程,很大程度上是曹家奪權的翻版。但司馬家狠毒更勝一籌。篡魏後,大開殺戒,曹爽家族、曹家兄弟及親朋好友全都被連坐誅三族。

更厲害的是,按照古代的法律,已經出嫁的女子算是夫家人,不連坐。但司馬懿連這些女子都誅殺了。世人感嘆,西晉建立時“天下名士減半”。後人說起這件事時,還覺得心寒。

"


悲哉!廣陵散盡,嵇康亡!

文:趙進斌(讀史特約作家)

三國演義裡面的兩個人,曹操和司馬懿,堪稱奸雄。配稱這個稱號,得有過人的絕技。奸雄之人最明顯的性格特徵,敏感多疑,嗜好殺戮。

曹操的左右銘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曹操殺呂伯奢、殺孔融、殺楊修等人皆是如此心態。

司馬懿這個人《晉書》中說他: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他每臨關鍵時刻就裝風癱,而且裝得絕對以假亂真,矇騙所有人。

奸雄相遇,還是曹操技高一籌,他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裡始終忌憚。他曾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干預我們的家族之事。但曹丕愣是不聽,反而一直奉其為座上賓。後來,曹家打下的江山果然改姓司馬。

這兩個奸雄連篡權方式都幾乎相同,司馬家族的篡權過程,很大程度上是曹家奪權的翻版。但司馬家狠毒更勝一籌。篡魏後,大開殺戒,曹爽家族、曹家兄弟及親朋好友全都被連坐誅三族。

更厲害的是,按照古代的法律,已經出嫁的女子算是夫家人,不連坐。但司馬懿連這些女子都誅殺了。世人感嘆,西晉建立時“天下名士減半”。後人說起這件事時,還覺得心寒。

悲哉!廣陵散盡,嵇康亡!

獅子一樣的凶殘,狐狸一樣的狡猾,是司馬家族篡權的真實寫照,司馬篡魏開了個壞頭,以後的東晉南北朝時代,朝臣篡政頻發,皇親國戚宗室相互殘殺的血腥程度令人髮指。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俗語的流傳,是司馬氏父子謀求篡位自代後殺氣騰騰、緊鑼密鼓地誅鋤異己黑暗恐怖時代來臨的最好詮釋。

司馬昭篡權登基後,不但對反對者不合作者實行高壓屠戮,還延續了漢末清議之士慘烈的黨錮之禍,大肆屠殺政治上異己人物,對言論自由的嚴厲限制,使士大夫階層有識之士不敢議論朝政,一時社會人人自危、朝不慮夕。

《魏志·李通傳》注引《家誡》述司馬文王曰:“天下之至慎,其惟阮嗣宗乎!每與之言,言必玄運,而未嘗評論時事,臧否人物,真可謂至慎矣!”

當時士大夫的噤若寒蟬,他們的精神痛苦由此可見一斑。

面對危機四伏的社會,為了證明自己執政的合法性,司馬昭此時迫切需要籠絡和安撫人心,一來二去,司馬昭瞄上了嵇康,企圖利用嵇康在文人士大夫中的影響,威逼利誘其作為改朝換代、穩固統治的幫凶。

"


悲哉!廣陵散盡,嵇康亡!

文:趙進斌(讀史特約作家)

三國演義裡面的兩個人,曹操和司馬懿,堪稱奸雄。配稱這個稱號,得有過人的絕技。奸雄之人最明顯的性格特徵,敏感多疑,嗜好殺戮。

曹操的左右銘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曹操殺呂伯奢、殺孔融、殺楊修等人皆是如此心態。

司馬懿這個人《晉書》中說他: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他每臨關鍵時刻就裝風癱,而且裝得絕對以假亂真,矇騙所有人。

奸雄相遇,還是曹操技高一籌,他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裡始終忌憚。他曾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干預我們的家族之事。但曹丕愣是不聽,反而一直奉其為座上賓。後來,曹家打下的江山果然改姓司馬。

這兩個奸雄連篡權方式都幾乎相同,司馬家族的篡權過程,很大程度上是曹家奪權的翻版。但司馬家狠毒更勝一籌。篡魏後,大開殺戒,曹爽家族、曹家兄弟及親朋好友全都被連坐誅三族。

更厲害的是,按照古代的法律,已經出嫁的女子算是夫家人,不連坐。但司馬懿連這些女子都誅殺了。世人感嘆,西晉建立時“天下名士減半”。後人說起這件事時,還覺得心寒。

悲哉!廣陵散盡,嵇康亡!

獅子一樣的凶殘,狐狸一樣的狡猾,是司馬家族篡權的真實寫照,司馬篡魏開了個壞頭,以後的東晉南北朝時代,朝臣篡政頻發,皇親國戚宗室相互殘殺的血腥程度令人髮指。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俗語的流傳,是司馬氏父子謀求篡位自代後殺氣騰騰、緊鑼密鼓地誅鋤異己黑暗恐怖時代來臨的最好詮釋。

司馬昭篡權登基後,不但對反對者不合作者實行高壓屠戮,還延續了漢末清議之士慘烈的黨錮之禍,大肆屠殺政治上異己人物,對言論自由的嚴厲限制,使士大夫階層有識之士不敢議論朝政,一時社會人人自危、朝不慮夕。

《魏志·李通傳》注引《家誡》述司馬文王曰:“天下之至慎,其惟阮嗣宗乎!每與之言,言必玄運,而未嘗評論時事,臧否人物,真可謂至慎矣!”

當時士大夫的噤若寒蟬,他們的精神痛苦由此可見一斑。

面對危機四伏的社會,為了證明自己執政的合法性,司馬昭此時迫切需要籠絡和安撫人心,一來二去,司馬昭瞄上了嵇康,企圖利用嵇康在文人士大夫中的影響,威逼利誘其作為改朝換代、穩固統治的幫凶。

悲哉!廣陵散盡,嵇康亡!

《晉書·嵇康傳》是這樣說他的: 嵇康年幼喪父,由母親和兄長撫養成人。幼年聰穎,博覽群書,學習各種技藝。成年後喜讀道家著作,身長七尺八寸,容止出眾,然不注重打扮。後迎娶了沛王曹林之女長樂亭主為妻,因而獲拜郎中,後任中散大夫。所以,史稱“嵇中散”。

嵇康是曹操集團的人,父親嵇昭、哥哥嵇喜官職顯赫,他本人“龍章鳳質”,相貌才華都是超一流。本指望追隨父兄一展鴻志,不幸碰上司馬昭篡政,真可謂生不逢時。

由戰國時代屈原開啟的傳統人格的悲劇選擇,為他以後朝代的文人被動多重效仿,由此而積演為幾乎成型的悲劇人格模式,越是被執政皇權排斥、被疏遠、被迫害、反而內心越發耿介,越是不能拯救憂患對象,越是滿足於憂患,越是達不到目的,越是執著激烈地追求。

自覺的憂患與被動的毀滅,內心痛苦與外在溶跡交織成憂患抑鬱的情態,往往在當事人胸膛裡鬱結化解不開的塊磊,在生命之火徹底熄滅之前,人格尊嚴必須正視它、撫慰它,想出種種辦法來調節他、緩衝它。

它要達到目的無非是:既不放棄憂患以降志辱身,也要在這黑暗世界裡生存下來,顯示人格的價值。因此無奈選擇走向大自然山水,走向恬淡、虛靜抑或坐忘的境界,這就形成了一種深情兼智、身心分離、融痛苦於狂放的人生實踐。

竹林七賢是魏晉風度的精神代表和縮影。嵇康又是精神領袖,面對司馬家族擅權高壓,這些魏晉名士只能採取消極沉醉的方式。

沉醉就是不得已的躲進山林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採取蔑視時政環境,拒棄法度、意志鬆懈、率性而為的生活方式,諸如沉醉於聲色,沉醉於山林,沉醉於酒盞。

雖然竹林七賢共同認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莊子哲學觀,其實他們共同面對敏感多疑、風聲鶴唳的時代,這些具有家國情懷的士子人人都有難以言說的傷痛,外表風光,內心鬱結痛苦。

"


悲哉!廣陵散盡,嵇康亡!

文:趙進斌(讀史特約作家)

三國演義裡面的兩個人,曹操和司馬懿,堪稱奸雄。配稱這個稱號,得有過人的絕技。奸雄之人最明顯的性格特徵,敏感多疑,嗜好殺戮。

曹操的左右銘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曹操殺呂伯奢、殺孔融、殺楊修等人皆是如此心態。

司馬懿這個人《晉書》中說他: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他每臨關鍵時刻就裝風癱,而且裝得絕對以假亂真,矇騙所有人。

奸雄相遇,還是曹操技高一籌,他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裡始終忌憚。他曾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干預我們的家族之事。但曹丕愣是不聽,反而一直奉其為座上賓。後來,曹家打下的江山果然改姓司馬。

這兩個奸雄連篡權方式都幾乎相同,司馬家族的篡權過程,很大程度上是曹家奪權的翻版。但司馬家狠毒更勝一籌。篡魏後,大開殺戒,曹爽家族、曹家兄弟及親朋好友全都被連坐誅三族。

更厲害的是,按照古代的法律,已經出嫁的女子算是夫家人,不連坐。但司馬懿連這些女子都誅殺了。世人感嘆,西晉建立時“天下名士減半”。後人說起這件事時,還覺得心寒。

悲哉!廣陵散盡,嵇康亡!

獅子一樣的凶殘,狐狸一樣的狡猾,是司馬家族篡權的真實寫照,司馬篡魏開了個壞頭,以後的東晉南北朝時代,朝臣篡政頻發,皇親國戚宗室相互殘殺的血腥程度令人髮指。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俗語的流傳,是司馬氏父子謀求篡位自代後殺氣騰騰、緊鑼密鼓地誅鋤異己黑暗恐怖時代來臨的最好詮釋。

司馬昭篡權登基後,不但對反對者不合作者實行高壓屠戮,還延續了漢末清議之士慘烈的黨錮之禍,大肆屠殺政治上異己人物,對言論自由的嚴厲限制,使士大夫階層有識之士不敢議論朝政,一時社會人人自危、朝不慮夕。

《魏志·李通傳》注引《家誡》述司馬文王曰:“天下之至慎,其惟阮嗣宗乎!每與之言,言必玄運,而未嘗評論時事,臧否人物,真可謂至慎矣!”

當時士大夫的噤若寒蟬,他們的精神痛苦由此可見一斑。

面對危機四伏的社會,為了證明自己執政的合法性,司馬昭此時迫切需要籠絡和安撫人心,一來二去,司馬昭瞄上了嵇康,企圖利用嵇康在文人士大夫中的影響,威逼利誘其作為改朝換代、穩固統治的幫凶。

悲哉!廣陵散盡,嵇康亡!

《晉書·嵇康傳》是這樣說他的: 嵇康年幼喪父,由母親和兄長撫養成人。幼年聰穎,博覽群書,學習各種技藝。成年後喜讀道家著作,身長七尺八寸,容止出眾,然不注重打扮。後迎娶了沛王曹林之女長樂亭主為妻,因而獲拜郎中,後任中散大夫。所以,史稱“嵇中散”。

嵇康是曹操集團的人,父親嵇昭、哥哥嵇喜官職顯赫,他本人“龍章鳳質”,相貌才華都是超一流。本指望追隨父兄一展鴻志,不幸碰上司馬昭篡政,真可謂生不逢時。

由戰國時代屈原開啟的傳統人格的悲劇選擇,為他以後朝代的文人被動多重效仿,由此而積演為幾乎成型的悲劇人格模式,越是被執政皇權排斥、被疏遠、被迫害、反而內心越發耿介,越是不能拯救憂患對象,越是滿足於憂患,越是達不到目的,越是執著激烈地追求。

自覺的憂患與被動的毀滅,內心痛苦與外在溶跡交織成憂患抑鬱的情態,往往在當事人胸膛裡鬱結化解不開的塊磊,在生命之火徹底熄滅之前,人格尊嚴必須正視它、撫慰它,想出種種辦法來調節他、緩衝它。

它要達到目的無非是:既不放棄憂患以降志辱身,也要在這黑暗世界裡生存下來,顯示人格的價值。因此無奈選擇走向大自然山水,走向恬淡、虛靜抑或坐忘的境界,這就形成了一種深情兼智、身心分離、融痛苦於狂放的人生實踐。

竹林七賢是魏晉風度的精神代表和縮影。嵇康又是精神領袖,面對司馬家族擅權高壓,這些魏晉名士只能採取消極沉醉的方式。

沉醉就是不得已的躲進山林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採取蔑視時政環境,拒棄法度、意志鬆懈、率性而為的生活方式,諸如沉醉於聲色,沉醉於山林,沉醉於酒盞。

雖然竹林七賢共同認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莊子哲學觀,其實他們共同面對敏感多疑、風聲鶴唳的時代,這些具有家國情懷的士子人人都有難以言說的傷痛,外表風光,內心鬱結痛苦。

悲哉!廣陵散盡,嵇康亡!

嵇康作為一代名士,很清楚自己面臨的處境:司馬家族篡政,自己身為曹魏宗室成員,要麼做殉道者,要麼依附權力,但熟讀史書的嵇康自小就認定立下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士大夫志向,不肯趨附。

嵇康不願意在司馬昭手下做官,拒絕進入權力階層,他無奈敷衍司馬昭的威逼,擔任的中散大夫是個閒職,俸祿有限;他打鐵掙錢,既補貼家用,又為朋友們聚會買酒喝。

他不打兵器,專打農具。史稱他“性絕巧而好鍛”,是生活中的能工巧匠,類似製造木牛流馬的諸葛孔明。

看看史書上此時的嵇康,他崇尚老莊,曾說:“老莊,吾之師也!”講求養生服食之道。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他讚美古代隱者達士的事蹟,著《養生論》來闡明自己的養生之道。還常修煉養性服食內丹之事。

後來,他決心與司馬家族分道揚鑣,棄官歸隱,逃入山林,與志趣相投的朋友相與邀遊,過著一種優遊林下的名士生活。上山採藥,下水摸魚,冬天以長髮蓋臉,夏天編草為衣裳,“濁酒一杯、彈琴一曲”,三五同好,彈琴吟詩,相互唱和,雖然清苦了些,卻也是自由自在。

嵇康與長樂亭主育有一兒一女,自我滿足。司馬昭的寵臣司隸校尉鍾會盛禮前去拜訪,遭到他的冷遇。同為竹林七賢的山濤離開選官之職時,舉薦嵇康代替自己。嵇康作《與山巨源絕交書》,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堅決拒絕為官。

剖析嵇康這些所作所為,聯繫西晉盛行的士族門閥制度不難發現,魏時代的九品中正制,到了西晉時,已經日益發展成為保障士族政治特權的工具。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極端扭曲社會制度。這種門閥制度,對大批有志於“兼濟天下”而又無進身之階的文人學士,不能不說是一種極大的傷害和殘酷的扼殺。

九品中正制的黑暗,魏時就有人指出《魏志·杜畿傳》載杜恕上疏雲:近司隸校尉孔羨闢大將軍狂迅之弟,而有司嘿爾,望風希指,甚於受屬,選舉不以實,人事之大者也。

嵇康孤芳自賞的性情,還表現為他對名教、禮法的批判。當時司馬氏集團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權,大力標榜提倡禮法,用所謂“人倫有理、朝廷有法”來羈縻一些士子。

嵇康則在一系列文章中強調道家的“自然”,揭露禮法和“禮法之士”的虛偽本質。嵇康“每非湯、武而薄周、孔”,這種非毀先王的作法,實際上是要否定“今王”──司馬氏。

"


悲哉!廣陵散盡,嵇康亡!

文:趙進斌(讀史特約作家)

三國演義裡面的兩個人,曹操和司馬懿,堪稱奸雄。配稱這個稱號,得有過人的絕技。奸雄之人最明顯的性格特徵,敏感多疑,嗜好殺戮。

曹操的左右銘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曹操殺呂伯奢、殺孔融、殺楊修等人皆是如此心態。

司馬懿這個人《晉書》中說他: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他每臨關鍵時刻就裝風癱,而且裝得絕對以假亂真,矇騙所有人。

奸雄相遇,還是曹操技高一籌,他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裡始終忌憚。他曾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干預我們的家族之事。但曹丕愣是不聽,反而一直奉其為座上賓。後來,曹家打下的江山果然改姓司馬。

這兩個奸雄連篡權方式都幾乎相同,司馬家族的篡權過程,很大程度上是曹家奪權的翻版。但司馬家狠毒更勝一籌。篡魏後,大開殺戒,曹爽家族、曹家兄弟及親朋好友全都被連坐誅三族。

更厲害的是,按照古代的法律,已經出嫁的女子算是夫家人,不連坐。但司馬懿連這些女子都誅殺了。世人感嘆,西晉建立時“天下名士減半”。後人說起這件事時,還覺得心寒。

悲哉!廣陵散盡,嵇康亡!

獅子一樣的凶殘,狐狸一樣的狡猾,是司馬家族篡權的真實寫照,司馬篡魏開了個壞頭,以後的東晉南北朝時代,朝臣篡政頻發,皇親國戚宗室相互殘殺的血腥程度令人髮指。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俗語的流傳,是司馬氏父子謀求篡位自代後殺氣騰騰、緊鑼密鼓地誅鋤異己黑暗恐怖時代來臨的最好詮釋。

司馬昭篡權登基後,不但對反對者不合作者實行高壓屠戮,還延續了漢末清議之士慘烈的黨錮之禍,大肆屠殺政治上異己人物,對言論自由的嚴厲限制,使士大夫階層有識之士不敢議論朝政,一時社會人人自危、朝不慮夕。

《魏志·李通傳》注引《家誡》述司馬文王曰:“天下之至慎,其惟阮嗣宗乎!每與之言,言必玄運,而未嘗評論時事,臧否人物,真可謂至慎矣!”

當時士大夫的噤若寒蟬,他們的精神痛苦由此可見一斑。

面對危機四伏的社會,為了證明自己執政的合法性,司馬昭此時迫切需要籠絡和安撫人心,一來二去,司馬昭瞄上了嵇康,企圖利用嵇康在文人士大夫中的影響,威逼利誘其作為改朝換代、穩固統治的幫凶。

悲哉!廣陵散盡,嵇康亡!

《晉書·嵇康傳》是這樣說他的: 嵇康年幼喪父,由母親和兄長撫養成人。幼年聰穎,博覽群書,學習各種技藝。成年後喜讀道家著作,身長七尺八寸,容止出眾,然不注重打扮。後迎娶了沛王曹林之女長樂亭主為妻,因而獲拜郎中,後任中散大夫。所以,史稱“嵇中散”。

嵇康是曹操集團的人,父親嵇昭、哥哥嵇喜官職顯赫,他本人“龍章鳳質”,相貌才華都是超一流。本指望追隨父兄一展鴻志,不幸碰上司馬昭篡政,真可謂生不逢時。

由戰國時代屈原開啟的傳統人格的悲劇選擇,為他以後朝代的文人被動多重效仿,由此而積演為幾乎成型的悲劇人格模式,越是被執政皇權排斥、被疏遠、被迫害、反而內心越發耿介,越是不能拯救憂患對象,越是滿足於憂患,越是達不到目的,越是執著激烈地追求。

自覺的憂患與被動的毀滅,內心痛苦與外在溶跡交織成憂患抑鬱的情態,往往在當事人胸膛裡鬱結化解不開的塊磊,在生命之火徹底熄滅之前,人格尊嚴必須正視它、撫慰它,想出種種辦法來調節他、緩衝它。

它要達到目的無非是:既不放棄憂患以降志辱身,也要在這黑暗世界裡生存下來,顯示人格的價值。因此無奈選擇走向大自然山水,走向恬淡、虛靜抑或坐忘的境界,這就形成了一種深情兼智、身心分離、融痛苦於狂放的人生實踐。

竹林七賢是魏晉風度的精神代表和縮影。嵇康又是精神領袖,面對司馬家族擅權高壓,這些魏晉名士只能採取消極沉醉的方式。

沉醉就是不得已的躲進山林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採取蔑視時政環境,拒棄法度、意志鬆懈、率性而為的生活方式,諸如沉醉於聲色,沉醉於山林,沉醉於酒盞。

雖然竹林七賢共同認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莊子哲學觀,其實他們共同面對敏感多疑、風聲鶴唳的時代,這些具有家國情懷的士子人人都有難以言說的傷痛,外表風光,內心鬱結痛苦。

悲哉!廣陵散盡,嵇康亡!

嵇康作為一代名士,很清楚自己面臨的處境:司馬家族篡政,自己身為曹魏宗室成員,要麼做殉道者,要麼依附權力,但熟讀史書的嵇康自小就認定立下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士大夫志向,不肯趨附。

嵇康不願意在司馬昭手下做官,拒絕進入權力階層,他無奈敷衍司馬昭的威逼,擔任的中散大夫是個閒職,俸祿有限;他打鐵掙錢,既補貼家用,又為朋友們聚會買酒喝。

他不打兵器,專打農具。史稱他“性絕巧而好鍛”,是生活中的能工巧匠,類似製造木牛流馬的諸葛孔明。

看看史書上此時的嵇康,他崇尚老莊,曾說:“老莊,吾之師也!”講求養生服食之道。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他讚美古代隱者達士的事蹟,著《養生論》來闡明自己的養生之道。還常修煉養性服食內丹之事。

後來,他決心與司馬家族分道揚鑣,棄官歸隱,逃入山林,與志趣相投的朋友相與邀遊,過著一種優遊林下的名士生活。上山採藥,下水摸魚,冬天以長髮蓋臉,夏天編草為衣裳,“濁酒一杯、彈琴一曲”,三五同好,彈琴吟詩,相互唱和,雖然清苦了些,卻也是自由自在。

嵇康與長樂亭主育有一兒一女,自我滿足。司馬昭的寵臣司隸校尉鍾會盛禮前去拜訪,遭到他的冷遇。同為竹林七賢的山濤離開選官之職時,舉薦嵇康代替自己。嵇康作《與山巨源絕交書》,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堅決拒絕為官。

剖析嵇康這些所作所為,聯繫西晉盛行的士族門閥制度不難發現,魏時代的九品中正制,到了西晉時,已經日益發展成為保障士族政治特權的工具。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極端扭曲社會制度。這種門閥制度,對大批有志於“兼濟天下”而又無進身之階的文人學士,不能不說是一種極大的傷害和殘酷的扼殺。

九品中正制的黑暗,魏時就有人指出《魏志·杜畿傳》載杜恕上疏雲:近司隸校尉孔羨闢大將軍狂迅之弟,而有司嘿爾,望風希指,甚於受屬,選舉不以實,人事之大者也。

嵇康孤芳自賞的性情,還表現為他對名教、禮法的批判。當時司馬氏集團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權,大力標榜提倡禮法,用所謂“人倫有理、朝廷有法”來羈縻一些士子。

嵇康則在一系列文章中強調道家的“自然”,揭露禮法和“禮法之士”的虛偽本質。嵇康“每非湯、武而薄周、孔”,這種非毀先王的作法,實際上是要否定“今王”──司馬氏。

悲哉!廣陵散盡,嵇康亡!


另外嵇康對司馬氏的蔑視,在他另一些文章中也有所流露,如《管蔡論》一文,為歷來被說成是“頑惡顯著”的管叔、蔡叔翻案,說他們本來是“服教殉義、忠誠自然”的,只是由於武王死後,周公攝政,“卒遇大變,不能自通,忠疑乃心,思在王室,遂乃抗言率眾,欲除國患”。

當時司馬昭曾以周公自居,而魏末又屢次發生大臣舉兵抗命、反對司馬氏的事變,所以此文很自然地讓人聯想到作者是在為反對司馬氏的毋丘儉、諸葛誕等人張目。

事實上,後來鍾會誣陷他,一條重要罪狀就是“康欲助毋丘儉”。

在這種欲言不能,報國無門的黑暗時代裡,以逃避現實為其宗旨的莊子哲學引起士大夫的強烈共鳴,治世而建功立業,亂世而隱,在嵇康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反映了古代知識分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傳統。

既然在這個爾虞我詐的政治環境中達不到這一點,人人都在那裡不得不虛偽遮掩,也就只能是尋找自己的人格獨立,避居林下了。

但是,嵇康等人哪裡會想到,敏感多疑嗜殺是司馬家族陰狠遺傳特點,人不為我所用,必予除之而快是西晉最鮮明的殺戮特徵。嵇康冷淡鍾會,是轟動朝野的大事件。竹林成了一個崇尚自由的象徵符號,士人嚮往,朝廷尷尬。

鍾會到處收集嵇康的言論,不時報告給司馬昭。鍾會對司馬昭進讒言:嵇康是條臥龍,日後要掀大浪,您須防著他。

諸葛亮人稱臥龍,出山輔佐劉備,威脅曹魏幾十年。鍾會把嵇康比作諸葛亮,用意明顯。

恰巧此時嵇康的友人呂安被其兄誣以不孝下獄,嵇康出面為呂安辯護,鍾會說正好借呂安之案將嵇康牽連進去,既可殺之,又不會施人以柄,豈不妙哉。

於是,在一些仇視嵇康的小人的誹謗和唆使下,公元262年,司馬昭下令查辦嵇康。為了遮人耳目,不治嵇康的言論罪,卻說他有過謀反的意圖——幾年前一個叫母丘儉的軍人反叛朝廷,嵇康欲響應,被山濤阻止了。

這是誣陷,但罪名成立。嵇康是曹操的孫女婿,謀反是可能的。司馬昭下令將嵇康處以死刑。

行刑當日,三千名太學生集體請願,請求赦免嵇康,並要求讓嵇康到太學做老師,這正是向社會昭示了嵇康的學術地位和人格魅力。但這種“無理要求”,司馬昭自然不會同意,他正想借嵇康的人頭,來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

面對斬立決的判決,走向刑場的嵇康所想的,不是他那神采飛揚的生命即將終止,卻是一首美妙絕倫的音樂後繼無人。

"


悲哉!廣陵散盡,嵇康亡!

文:趙進斌(讀史特約作家)

三國演義裡面的兩個人,曹操和司馬懿,堪稱奸雄。配稱這個稱號,得有過人的絕技。奸雄之人最明顯的性格特徵,敏感多疑,嗜好殺戮。

曹操的左右銘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曹操殺呂伯奢、殺孔融、殺楊修等人皆是如此心態。

司馬懿這個人《晉書》中說他: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他每臨關鍵時刻就裝風癱,而且裝得絕對以假亂真,矇騙所有人。

奸雄相遇,還是曹操技高一籌,他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裡始終忌憚。他曾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干預我們的家族之事。但曹丕愣是不聽,反而一直奉其為座上賓。後來,曹家打下的江山果然改姓司馬。

這兩個奸雄連篡權方式都幾乎相同,司馬家族的篡權過程,很大程度上是曹家奪權的翻版。但司馬家狠毒更勝一籌。篡魏後,大開殺戒,曹爽家族、曹家兄弟及親朋好友全都被連坐誅三族。

更厲害的是,按照古代的法律,已經出嫁的女子算是夫家人,不連坐。但司馬懿連這些女子都誅殺了。世人感嘆,西晉建立時“天下名士減半”。後人說起這件事時,還覺得心寒。

悲哉!廣陵散盡,嵇康亡!

獅子一樣的凶殘,狐狸一樣的狡猾,是司馬家族篡權的真實寫照,司馬篡魏開了個壞頭,以後的東晉南北朝時代,朝臣篡政頻發,皇親國戚宗室相互殘殺的血腥程度令人髮指。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俗語的流傳,是司馬氏父子謀求篡位自代後殺氣騰騰、緊鑼密鼓地誅鋤異己黑暗恐怖時代來臨的最好詮釋。

司馬昭篡權登基後,不但對反對者不合作者實行高壓屠戮,還延續了漢末清議之士慘烈的黨錮之禍,大肆屠殺政治上異己人物,對言論自由的嚴厲限制,使士大夫階層有識之士不敢議論朝政,一時社會人人自危、朝不慮夕。

《魏志·李通傳》注引《家誡》述司馬文王曰:“天下之至慎,其惟阮嗣宗乎!每與之言,言必玄運,而未嘗評論時事,臧否人物,真可謂至慎矣!”

當時士大夫的噤若寒蟬,他們的精神痛苦由此可見一斑。

面對危機四伏的社會,為了證明自己執政的合法性,司馬昭此時迫切需要籠絡和安撫人心,一來二去,司馬昭瞄上了嵇康,企圖利用嵇康在文人士大夫中的影響,威逼利誘其作為改朝換代、穩固統治的幫凶。

悲哉!廣陵散盡,嵇康亡!

《晉書·嵇康傳》是這樣說他的: 嵇康年幼喪父,由母親和兄長撫養成人。幼年聰穎,博覽群書,學習各種技藝。成年後喜讀道家著作,身長七尺八寸,容止出眾,然不注重打扮。後迎娶了沛王曹林之女長樂亭主為妻,因而獲拜郎中,後任中散大夫。所以,史稱“嵇中散”。

嵇康是曹操集團的人,父親嵇昭、哥哥嵇喜官職顯赫,他本人“龍章鳳質”,相貌才華都是超一流。本指望追隨父兄一展鴻志,不幸碰上司馬昭篡政,真可謂生不逢時。

由戰國時代屈原開啟的傳統人格的悲劇選擇,為他以後朝代的文人被動多重效仿,由此而積演為幾乎成型的悲劇人格模式,越是被執政皇權排斥、被疏遠、被迫害、反而內心越發耿介,越是不能拯救憂患對象,越是滿足於憂患,越是達不到目的,越是執著激烈地追求。

自覺的憂患與被動的毀滅,內心痛苦與外在溶跡交織成憂患抑鬱的情態,往往在當事人胸膛裡鬱結化解不開的塊磊,在生命之火徹底熄滅之前,人格尊嚴必須正視它、撫慰它,想出種種辦法來調節他、緩衝它。

它要達到目的無非是:既不放棄憂患以降志辱身,也要在這黑暗世界裡生存下來,顯示人格的價值。因此無奈選擇走向大自然山水,走向恬淡、虛靜抑或坐忘的境界,這就形成了一種深情兼智、身心分離、融痛苦於狂放的人生實踐。

竹林七賢是魏晉風度的精神代表和縮影。嵇康又是精神領袖,面對司馬家族擅權高壓,這些魏晉名士只能採取消極沉醉的方式。

沉醉就是不得已的躲進山林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採取蔑視時政環境,拒棄法度、意志鬆懈、率性而為的生活方式,諸如沉醉於聲色,沉醉於山林,沉醉於酒盞。

雖然竹林七賢共同認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莊子哲學觀,其實他們共同面對敏感多疑、風聲鶴唳的時代,這些具有家國情懷的士子人人都有難以言說的傷痛,外表風光,內心鬱結痛苦。

悲哉!廣陵散盡,嵇康亡!

嵇康作為一代名士,很清楚自己面臨的處境:司馬家族篡政,自己身為曹魏宗室成員,要麼做殉道者,要麼依附權力,但熟讀史書的嵇康自小就認定立下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士大夫志向,不肯趨附。

嵇康不願意在司馬昭手下做官,拒絕進入權力階層,他無奈敷衍司馬昭的威逼,擔任的中散大夫是個閒職,俸祿有限;他打鐵掙錢,既補貼家用,又為朋友們聚會買酒喝。

他不打兵器,專打農具。史稱他“性絕巧而好鍛”,是生活中的能工巧匠,類似製造木牛流馬的諸葛孔明。

看看史書上此時的嵇康,他崇尚老莊,曾說:“老莊,吾之師也!”講求養生服食之道。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他讚美古代隱者達士的事蹟,著《養生論》來闡明自己的養生之道。還常修煉養性服食內丹之事。

後來,他決心與司馬家族分道揚鑣,棄官歸隱,逃入山林,與志趣相投的朋友相與邀遊,過著一種優遊林下的名士生活。上山採藥,下水摸魚,冬天以長髮蓋臉,夏天編草為衣裳,“濁酒一杯、彈琴一曲”,三五同好,彈琴吟詩,相互唱和,雖然清苦了些,卻也是自由自在。

嵇康與長樂亭主育有一兒一女,自我滿足。司馬昭的寵臣司隸校尉鍾會盛禮前去拜訪,遭到他的冷遇。同為竹林七賢的山濤離開選官之職時,舉薦嵇康代替自己。嵇康作《與山巨源絕交書》,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堅決拒絕為官。

剖析嵇康這些所作所為,聯繫西晉盛行的士族門閥制度不難發現,魏時代的九品中正制,到了西晉時,已經日益發展成為保障士族政治特權的工具。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極端扭曲社會制度。這種門閥制度,對大批有志於“兼濟天下”而又無進身之階的文人學士,不能不說是一種極大的傷害和殘酷的扼殺。

九品中正制的黑暗,魏時就有人指出《魏志·杜畿傳》載杜恕上疏雲:近司隸校尉孔羨闢大將軍狂迅之弟,而有司嘿爾,望風希指,甚於受屬,選舉不以實,人事之大者也。

嵇康孤芳自賞的性情,還表現為他對名教、禮法的批判。當時司馬氏集團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權,大力標榜提倡禮法,用所謂“人倫有理、朝廷有法”來羈縻一些士子。

嵇康則在一系列文章中強調道家的“自然”,揭露禮法和“禮法之士”的虛偽本質。嵇康“每非湯、武而薄周、孔”,這種非毀先王的作法,實際上是要否定“今王”──司馬氏。

悲哉!廣陵散盡,嵇康亡!


另外嵇康對司馬氏的蔑視,在他另一些文章中也有所流露,如《管蔡論》一文,為歷來被說成是“頑惡顯著”的管叔、蔡叔翻案,說他們本來是“服教殉義、忠誠自然”的,只是由於武王死後,周公攝政,“卒遇大變,不能自通,忠疑乃心,思在王室,遂乃抗言率眾,欲除國患”。

當時司馬昭曾以周公自居,而魏末又屢次發生大臣舉兵抗命、反對司馬氏的事變,所以此文很自然地讓人聯想到作者是在為反對司馬氏的毋丘儉、諸葛誕等人張目。

事實上,後來鍾會誣陷他,一條重要罪狀就是“康欲助毋丘儉”。

在這種欲言不能,報國無門的黑暗時代裡,以逃避現實為其宗旨的莊子哲學引起士大夫的強烈共鳴,治世而建功立業,亂世而隱,在嵇康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反映了古代知識分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傳統。

既然在這個爾虞我詐的政治環境中達不到這一點,人人都在那裡不得不虛偽遮掩,也就只能是尋找自己的人格獨立,避居林下了。

但是,嵇康等人哪裡會想到,敏感多疑嗜殺是司馬家族陰狠遺傳特點,人不為我所用,必予除之而快是西晉最鮮明的殺戮特徵。嵇康冷淡鍾會,是轟動朝野的大事件。竹林成了一個崇尚自由的象徵符號,士人嚮往,朝廷尷尬。

鍾會到處收集嵇康的言論,不時報告給司馬昭。鍾會對司馬昭進讒言:嵇康是條臥龍,日後要掀大浪,您須防著他。

諸葛亮人稱臥龍,出山輔佐劉備,威脅曹魏幾十年。鍾會把嵇康比作諸葛亮,用意明顯。

恰巧此時嵇康的友人呂安被其兄誣以不孝下獄,嵇康出面為呂安辯護,鍾會說正好借呂安之案將嵇康牽連進去,既可殺之,又不會施人以柄,豈不妙哉。

於是,在一些仇視嵇康的小人的誹謗和唆使下,公元262年,司馬昭下令查辦嵇康。為了遮人耳目,不治嵇康的言論罪,卻說他有過謀反的意圖——幾年前一個叫母丘儉的軍人反叛朝廷,嵇康欲響應,被山濤阻止了。

這是誣陷,但罪名成立。嵇康是曹操的孫女婿,謀反是可能的。司馬昭下令將嵇康處以死刑。

行刑當日,三千名太學生集體請願,請求赦免嵇康,並要求讓嵇康到太學做老師,這正是向社會昭示了嵇康的學術地位和人格魅力。但這種“無理要求”,司馬昭自然不會同意,他正想借嵇康的人頭,來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

面對斬立決的判決,走向刑場的嵇康所想的,不是他那神采飛揚的生命即將終止,卻是一首美妙絕倫的音樂後繼無人。

悲哉!廣陵散盡,嵇康亡!


嵇康神色不變,如同平常一般。執行這天,嵇康破例穿得很漂亮:一襲絲質的草綠色長袍,盡顯他的“龍章鳳質”。腳穿著厚厚的木屐,走動響聲清脆,富於節奏感。他本來就高大挺拔,穿長袍與木屐,氣質越發顯得瀟灑從容。

魏晉名士風度,被嵇康走向斷頭臺時推向了極致。圍觀的群眾人山人海,史料說超過一萬人,名士太學生三千……

嵇康顧看了日影,離行刑尚有一段時間,便向兄長嵇喜要來平時愛用的琴。

他有一張非常名貴的琴,為了這張琴,他賣去了東陽舊業,還向尚書令討了一塊河輪祝玉,截成薄片鑲嵌在琴面上作琴徽。琴囊則是用玉簾巾單、縮絲製成,此琴可謂價值連城。有一次,其友山濤乘醉想剖琴,嵇康以生命相威脅,才使此琴免遭大禍。

嵇康創作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4首琴曲,被稱為"嵇氏四弄",與蔡邕創作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是我國古代一組著名琴曲。隋煬帝曾把彈奏《九弄》作為取士的條件之一,足見其影響之大、成就之高。

嵇康視《廣陵散》為聖物,在刑場上從容彈奏。《廣陵散》韻律高亢激烈,抒情處婉轉低迴,錚錚的琴聲,神祕的曲調,迴盪在刑場上空,絲絲入扣沁進了每個人的心裡,令人情不自禁地動容。

彈曲畢,嵇康把琴放下,嘆息道:“從前袁孝尼(袁準)曾跟我學習《廣陵散》,我每每吝惜而固守不教授他,《廣陵散》現在要失傳了。”

嵇康從容地引首就戳,時年僅三十九歲。海內的士人,沒有不痛惜的。王夫之後來痛惜評說:孔融死而士氣灰,嵇康死而清議絕。

當嵇康將被斬下高傲的頭顱時,他奏響了《廣陵散》,這是最悲壯的死亡,也是最震撼人心、最詩意的死亡。嵇康是中國文人的一個情結,他的風骨成為中國文人推崇的精神,他的為人成為後世賢達者效法的榜樣。

他性格外露,憤世嫉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他面對屠刀,神情自若,撫琴而歌,引頸就戮,使從容赴死成為一種境界。

他選擇了死亡,卻又遠遠地超越了死亡。他解脫了悲劇痛苦的人生,卻又為後人展示出一條更具有悲劇更為痛苦的人生旅程。

悲歌慷慨與憤世嫉俗,“身在江湖心存魏闕”也成為嵇康以後中國曆代知識分子的心理狀態。他們的高傲不羈成就了魏晉風格。魏晉有他們,又是這個時代之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