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亮劍通道業務,ABS成資管行業轉型重頭戲

基金 投資 中信建投證券 中信銀行 國金ABS雲 2017-05-28

近年來,收緊資管行業通道業務的監管文件密集出臺,在監管部門重拳出擊下,通道業務紅利逐漸走向“末路”。

在上週的證監會例會上,新聞發言人張曉軍表示,證券基金管理機構“不得存在讓渡管理責任的通道業務”,這也是證監會層面首次公開向通道業務亮出利劍。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監管的重點不僅僅針對基金行業,包括券商資管、基金公司及基金子公司在內整個資管行業都是此次監管的對象。

通道業務成監管重災區,紅利走向終結

券商資管的通道業務規模巨大,向來是監管重點領域。

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佈的今年一季度資管行業規模統計數據,截至2017年3月31日,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規模已達到18.77萬億元,其中,以通道業務為主的定向資管計劃16.06萬億元,佔比85.56%。

同時,從增速看,一季度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環比增長6.77%,與之相比,定向資管計劃規模環比增長9.32%。以通道業務為主的定向計劃仍保持著近10%的增速,去通道化仍任重道遠。

證監會發言人張曉軍在上週末發佈會指出,證券基金經營機構從事資管業務應堅持資管業務本源,謹慎勤勉履行管理人職責,不得從事讓渡管理責任的所謂“通道業務”。

這一表述被部分市場人士和媒體解讀為全面禁止通道業務。5月22日下午,有報道稱,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稱:“媒體可能存在誤讀,監管層並沒有全面禁止。”並且多位資管業人士也如是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就通道業務的監管動作也非首次。據報道,監管層從去年就開始對通道業務進行限制和壓縮,上週末證監會發佈會的表述,只是對資管業務加強監管的延續。

總而言之,不管是否是“全面禁止”,通道業務的紅利走向終結已是大勢所趨。

券商主動轉型ABS業務

有券商資管人士表示,期公司的通道業務佔了公司業務的絕大部分,所以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逐步收緊通道業務,尋求主動管理業務的轉型。

《國際金融報》稱,自從2016年下半年,多家券商就已經有意識地減少通道業務,主動增加主動型管理。“一方面,主動收縮通道業務,另一方面,尋求轉型。”

上海一位非銀分析師表示,目前國內券商中,不少券商資管業務方向從通道業務逐步轉為主動管理和證券化。證券公司通過發展ABS,通過ABS產品創新,連接資產端與資金端,充分發揮券商各部門協同效應,推動證券公司投行資管的轉型。

同時,券商在資產證券化業務領域的人才儲備逐步豐滿,業務水平也逐步成熟,券商ABS業務規模今年出現快速增長。業內人士認為,ABS業務未來將在券商的業務板塊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Wind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銀行間和交易所共發行ABS產品1920.17億元,同比增長98%。其中,企業ABS產品83期,發行規模1154.71億元,佔ABS總髮行金額的60%。從ABS項目承銷總金額同比增速看,德邦證券、恆泰證券、中信建投證券、信達證券及第一創業證券都至少翻了兩番。

基金子公司ABS業務跑步前進

通道受限同樣影響著基金子公司的業務。

數據顯示,截至一季度末,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專戶業務規模16.357萬億元,較去年底的16.886萬億元減少5291.61億元。這是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專戶業務規模連續第二個季度出現縮水———去年四季度,專戶業務規模也出現了5000億元左右的縮水,而去年三季末,專戶業務規模達到17.392萬億的歷史性高點。

大勢所趨,基金子公司業務結構也在悄悄發生轉變。

在基金業協會公佈的一季度資產證券化業務(ABS)前二十榜單中,有5家基金子公司擠入名單中,在券商資管佔據各種優勢下基金子公司依然能夠突圍而出,一方面表現出ABS業務越來越受到重視,另一方面也證明了越來越多的基金子公司開始將ABS業務作為發展轉型的重頭戲。

多家基金公司表示,ABS業務將會成為公司的戰略重點。上海富誠海富通ABS業務部門負責人高平表示,ABS相對普通的債券而言,在現金流的使用效率方面有天然的優勢。

“各家基金子公司競爭也較為激烈,分為主體和資產方面來看,傳統的央企、國企、地方政府平臺、一些大的消費金融公司都是基金子公司爭奪的領域,資產端大家也都在往地產上靠攏,對類REITs業務的興趣非常大。”

不過,在此之外,ABS業務對於子公司而言,仍存在不少的阻礙。高平透露,現在ABS最大的障礙還是資本金的限制,券商資本並沒有這方面的要求,且隨著發展券商資管的規模、資本金、人力都不是子公司可以比擬的。

文章部分內容綜合自《證券時報》、《國際金融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