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的前世今生

攝影:王金

  嘉峪關南倚祁連、北憑黑山,扼絲路咽喉,是絲綢古道的交通要道。嘉峪關古為西戎地,秦屬羌,漢屬酒泉郡,魏晉南北朝為前涼、西涼、北涼、西魏所據,唐屬酒泉縣,宋為吐蕃、回鶻、西夏佔領,元屬肅州路,明設嘉峪關所,屬肅州衛,清代為肅州直隸州之地。

  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下令修築河西長城,嘉峪關依山憑險設防建卡,稱“玉石障”。五代時,在關北黑山腳下曾設“天門關”,宋改為“玉門關”,宋元以前“有關無城,聊備稽查”。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徵西大將軍馮勝攻取河西,“乃棄瓜州,以嘉峪關為中外巨防”,正式建關。繼又修築了“近關邊牆”的西、東和北三面長城。嘉峪關自古是“番人入貢之要路,河西保障之咽喉”,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嘉峪關的前世今生

攝影:黃曉虎

  嘉峪關為首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也是長城沿線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為壯觀的古代軍事城堡。關城包括內城、甕城、羅城、外城、城壕等部分,建築雄偉壯觀,佈局合理。城下關禁重疊,層層設防,城上樓閣高聳,敵臺林立,形成城內有城,城外有壕,關垣縱橫,重城並守之勢。關城及其周邊的長城、關堡、烽燧、外壕等設施,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古代軍事防禦體系。

嘉峪關的前世今生


  內城是關城的中心,現有嘉峪關樓、柔遠樓、光化樓、遊擊將軍府等建築,其中嘉峪關樓在1931年冬遭到國民黨馬仲英部隊的破壞,據1934年12月27日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的記述:“城門已被馬仲英那夥人破壞了,鑲嵌的木板和門楣等物都已拆毀,我們親眼看到城樓上的橫樑和椽木硬是被扳下來拿去當柴燒,城垛是的磚被敲下來蓋新房”。現樓重建於1987年。外城廣場開闊,有文昌閣、戲樓、關帝廟等建築。其中戲樓重修於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在關帝廟對面,坐南向北,戲臺的兩側繪有人物故事畫、八仙圖和八卦圖,並有一幅磚刻楹聯“離合悲歡演往事,愚賢忠佞認當場”。


嘉峪關的前世今生

攝影:王金


  嘉峪關關城內外歷史上有許多古建築,據史料記載和走訪調查,主要有嘉峪公館、警衛營房、巡檢衙門、嘉峪驛、甕城值更房、南閘門樓、演武廳、嘉峪西關坊、嘉峪東關坊、魁星樓、同善堂、山神廟、藥王廟、龍王廟、娘娘廟、絆馬坑、照壁等。在關城內有關帝廟、武安王廟、馬王廟、老君廟、魯班廟、湘子廟、財神廟、護國寺、菩薩殿、觀音殿、元真閣、三官廟、案牘廟、臘八廟、無量廟、東嶽廟、城隍廟、土地祠等廟宇。關城內的建築到清光緒年間時修建的房屋已有二百餘間。民國時,外城廣場形成街道,有房舍二百餘間,有車馬店5家,小客店3家,小磨房3家,雜貨店5家,藥鋪1家,當鋪1家。據史料記載,這些建築物體量都很小,而且陳設佈置也很簡陋,房簷低矮,多無門扇,以毛氈為簾。1941年以前,關上有居民44戶,計235人。當時關城遭到駐軍的嚴重破壞,1943年關城內的所有廟宇和民房被拆除,到1949年,關城已破爛不堪。


嘉峪關的前世今生

1910年莫理循拍攝的嘉峪關內城



嘉峪關的前世今生

1911年的嘉峪關



嘉峪關的前世今生

1949年的嘉峪關



嘉峪關的前世今生

維修之前的嘉峪關內城



嘉峪關的前世今生

維修之後的嘉峪關內城



嘉峪關的前世今生

維修之前的嘉峪關外城

  關於嘉峪關關城的興盛與敗廢,諸多史料都有記載。如斯坦因1907年在《西域考古圖記〈穿越塔克拉瑪干〉》中寫道:嘉峪關威武的城牆和牆頭上的雉堞都維修的很好。但城內的房屋除了衙署和可駐紮幾十人的小營房區之外,大多已經荒廢了。英國人布魯斯在《走出西域》中描述:嘉峪關是三座具有典型中國風格的、巨大的城門塔樓是雄偉壯觀的。城牆內是眾多骯髒破落的棚子,其中軍官的住所也一樣破敗不堪。守城的士兵以木製的火銃和圓形的石頭為武器,在這裡根本談不上大炮——我們仍舊停留在大衛和格利亞的遠古時期。美國人蘭登·華爾納1923年7月-1924年4月在《在中國漫長的古道上》寫到:嘉峪關關城內有居民不足一千人,駐軍充其量有二百人。清末名人陶保廉於1891年在《辛卯侍行記》中記述:嘉峪關有正西、東北、東南三門。城內遊記所轄馬步兵為一百二十七名。明駝於20世紀30年代在《河西見聞記》中稱:嘉峪關已是雉堞圮毀、譙樓傾坯,關內住有人家三十餘戶,市面只有賣零星雜貨的小鋪子,幾家小客店和住宅。近代著名考古學家夏鼐於1944-1945年在《敦煌考古漫記》中看到的嘉峪關還駐紮有軍隊,東門外的居民和店鋪還在。著名記者範長江於1936年在《嘉峪關頭》描述:嘉峪關城內已全廢頹,城外有居民五十家,街市房屋矮小破敗,居民亦窮困無活氣,就有關樓樓蓋已為大風吹去,僅剩支柱幾根,勉強支撐。如果歷史可以定格,那麼這時的嘉峪關就是破敗與荒涼的代名詞,有道是:“一出嘉峪關,兩眼淚不幹。向前看,戈壁灘;向後看,鬼門關”。


嘉峪關的前世今生

攝影:段建國

  嘉峪關作為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兩千年以來成就了中國所有在西域的事業——軍事的、政治的及貿易的。明代初建時,採取了強硬的制度,將中國西部邊界與外國的聯繫切斷了,使嘉峪關成為“極邊巨防”,變為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之國門。清代當康熙皇帝實施擴張政策取得成功,勢力到達安西、敦煌一帶時,嘉峪關就變為一處控制清帝國內部行政區邊緣的哨所。乾隆平定了準噶爾部和大、小和卓的分裂活動後,清政府重新統一了新疆,嘉峪關逐漸失去了軍事防禦和交通管制站的作用。但是還保留著一座海關的特徵,所有從新疆通過這裡的大路運往中原的貨物,都要在這裡納稅。中俄條約以後,嘉峪關變為商埠,但氣象淒涼。清代末年到民國初年,嘉峪關一度變為稅卡。


嘉峪關的前世今生


   嘉峪關的前世傳奇應該是滄桑而多舛的,但當歷史的車輪行至光明大道時,嘉峪關又迎來了富有色彩的今生故事,那就是對這個古老雄關的修繕與重建。嘉峪關自建關以來,歷史上有過三次大規模的保護維修。

   第一次是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為了加強西北邊疆防務,對關城內的城臺、城牆進行過加固維修。第二次是1986年—1990年,在“愛我中華,修我長城”偉大口號的感召下,重建了嘉峪關樓、遊擊將軍府、關帝廟等古建築。第三次是2011年11月18日,在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下,實施的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這也是甘肅省歷史上規模最大、投資最大的一項文物保護工程。國家文物局將該工程列為“十二五”重大文物保護項目,在資金和技術上給予了大力支持,項目總投資3.7億元。該工程於2012年5月開工實施,歷時四年完工。如此德政工程,引起社會各界普遍讚譽:現如今,展現“西瞳絕塞八千里,東瞰雄關百二重”壯闊景象的嘉峪關關城,不再是一個業已600多歲的“垂暮老者”,而是筋骨健碩、容顏一新的“英武將士”。巍巍雄關,在黨和人民的關懷下,獲得了新生!歲月悠悠,白雲蒼狗,如今的嘉峪關又以無比雄偉的氣勢屹立於祖國的西北邊陲。它就像一位孤傲倔強的歷史老人,以亙古不變的信念,守候在這黃沙漫漫,一望無際的戈壁之上,以飽經風霜的神情,注視著歲月的變遷,為人們詮釋中國長城真正地內涵和精神所在。

  在雄偉壯麗的嘉峪關周邊,如同眾星拱月,散佈著許多名勝古蹟:懸壁長城,奇峻陡險;討賴河墩,立壁千仞;黑山岩畫,千古奧祕;魏晉古墓,地下畫廊……附近有溪水清泉、石峽天險、澄湖碧波、祁連積雪等景觀;有雄渾寬廣的戈壁大漠,神奇美麗的冰川雪峰,牛羊成群的草原牧場,碧波盪漾的湖泊水鄉……


嘉峪關的前世今生

懸臂長城 (攝影:段建國)


  近年來,在國家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戰略進程中,嘉峪關市以發展現代旅遊業作為提升城市經濟水平的重要舉措。從1998年至2004年先後投入巨資建成了以嘉峪關為依託的國家“5A”級旅遊景區——嘉峪關文物景區,包括關城文物景區、嘉峪關長城博物館、長城第一墩景區、懸壁長城景區。

  今日的嘉峪關不再是孤城一座,不再是寒荒邊地的代名詞。走進嘉峪關,臨登關樓遠眺,悠悠古風遺韻折射出的歷史光輝,給這座古老的城市賦予了歷史的厚重。它的腳下是一個集絲路文化和長城文化為一體、融古今文明於一身的一座美麗的現代化城市。

  (作者:俞春榮)

  (來源: 絲路遺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