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家庭教育 大學 好好學習 2018頭條記憶 讀書 尹建莉父母學堂 2019-01-13

“孩子恨我沒關係,考上大學之後他就知道我是為他好。”

不知道這句話說到了多少家長的心坎,而最近一部韓劇——《天空之城》把這句話演繹到了極致。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天空之城》講了一群焦慮的家長和掙扎的孩子,開篇簡介和首播收視率一樣不被人看好。卻不想成為年度最大黑馬,躍居收視榜首。

有人說這是黑色幽默喜劇,但仔細想來會發現天空之城中的真實,細思極恐。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階級世襲的教育焦慮

天空之城是一個超高檔的小區,高爾夫球場,獨棟的別墅,依山傍水的風光。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問題在於,他們的社會地位和房子都無法繼承。

為了繼續享受這樣的生活,所有家庭都在拼命培養娃。

但考入名校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不僅需要優異的成績,還要完成小論文,完成書籍閱讀清單,參加志願活動、社團活動……

所以,故事開場把孩子送進頂級醫科大學的英才媽媽,成為了眾人追捧的對象。

只要拿到英才的檔案,就像坐上了名校直通車。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然而,英才媽媽突然在一個雪夜自殺,打破了天空之城平靜安穩的假象。

隨著她留下的蛛絲馬跡觀察,會發現每一個表面光鮮亮麗的家庭,背後都佈滿了焦慮和扭曲。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考上首爾醫科大學的英才,其實每天都在父母的打擊、嫌棄、嚴苛的教育中生活。

成績是班級第二名時,回家後發現床被搬走,睡覺的時間都要用來學習。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從7歲開始,一年365天無休的學習,不得第一就沒有吃飯的資格。

家長甚至對孩子說:“只要成績下滑就去死。”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孩子開始在網上搜索自殺的方法,甚至把離家、復仇當作學習的最大動力。

而這一切家長都沒有感知,他們的要求只有:滿分、滿分、滿分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第二個家庭是兩個女兒,為了成為三代醫學世家,向婆婆證明自己,藝瑞媽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不惜在輔導老師面前下跪哭訴,求對方教導自己的女兒。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好在大女兒一心好好學習,不僅感受到了媽媽對成績的期待,而且對奶奶的厭惡感也深深植入到心裡。

考了第一名時,會開心地給媽媽打電話,報喜:“考試得了一百分,奶奶的氣勢一下就會被壓制住吧。”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對於大家避之不及的輔導班,她也是哭著喊著要上。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小女兒因為成績中游,又有姐姐的對比,承受更多的指責,壓力大時養成了去便利店偷竊的習慣。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第三個家庭,爸爸是教育的主力軍。

他自己通過考試實現了社會階層的上升,希望孩子能站在“金字塔”的頂端,教育全是親力親為。

在家裡建了堪比監獄的學習室,在完全隔音的空間裡,規定時長讓孩子解題,失敗的孩子會受到懲罰。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雙胞胎的爸爸還組織了讀書會。

規定必讀的書目有《自私的遺傳因子》、《君主論》等專業學者才需要研究的著作。

如果孩子分享的讀後感不是父親預定的答案,會受到指責。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對於這種教育方式,這對雙胞胎是什麼看法呢?

歡迎你來到地獄。”哥哥對新參加讀書會的同學說。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第四個家庭是“跟班式教育”。

沒有一以貫之的教育理念,常效仿身旁的媽媽把兒子塞進輔導班,明白要好好愛孩子,看到成績時總會忍不住揍孩子一頓。

父母生氣時,孩子絕不會乖乖站著捱打,雞飛狗跳是家庭的常態。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媽媽把祖傳的餐具當寶貝,孩子寫作文時會抱怨自己還不如一個咖啡杯。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實在考不出好成績,會跟父母說:“我為自己的出生感到抱歉。”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劇裡的孩子完全沒有時間和空間思考自己未來人生方向,他們只需要接受和被推動。

教育的唯一目標是升學,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以至於大學所選的專業,都是家長決定好的。

孩子原本的模樣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完美。

孩子的當下生活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未來一定要符合預期。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那些“聽話”的孩子,正在慢慢死去

劇中的父母把自己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急於把孩子變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要讀首爾醫大,要繼續提高社會階層,要完成家族三代醫生的夢想……

當有人問這些孩子:“你為什麼要考醫大?為什麼要當醫生?”

清一色的回答都是:“媽媽讓我做的。”

雖然他們考上了頂級的大學,獲得了令人羨慕的工作,卻依舊是可悲的。

因為他們始終是父母的附屬品,從未成為過真正的自己。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這都是為了你好。”

劇中的父母不斷用這樣的話語洗腦自己、包裝慾望,反抗的孩子都被父母站在正義的立場鎮壓了。

而這些被藏起來的情緒,終會在某天爆發。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我女兒的未來比現在更重要。”

信奉這句話的媽媽,無視孩子當下的情緒,因為她相信孩子考上大學後會自然好轉。

只要能夠達成最終的目標,孩子沒有童年,她們只有“成人預備期”。

在預備期,所謂的發現自我和興趣發掘都太過奢侈,抓緊在預定好的路線上狂奔才是人生贏家應該做的。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孩子恨我,對我帶有復仇心也沒關係。只要他們能好好學習。”

然而把仇恨當作學習的動力的孩子,磨滅了最初對讀書的興趣,越來越麻木,變成家長口中沒有讀書天分的樣子。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子女失敗了,那等同於是失敗的人生。”

劇中的父母把孩子當作衡量自己人生的工具,每一次考試都是一場戰爭的觸發點,學習成績也變為家長教育價值的間接體現。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劇中的父母們痛恨著自己曾經平凡,拒絕面對過去並不富裕的人生。

他們是應試教育的第一批受益者,基於對教育體制瞭解,只會更堅信這條道路。

很難說清,他們的焦慮究竟是來源於外界和孩子,還是自己的攀比心以及不肯承認自己平凡的偏執。

所幸,天空之城中還有清醒的人。

同樣是出身貧寒,這對父母並不恐懼平凡。他們相信孩子,幾乎不插手孩子的作業,只是會在需要的時候提供意見。

“孩子可以不像爸爸那樣,但他幸福就好。”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在他們的教育下,孩子有喜歡的書籍,良好的興趣,自己安排好學習。

沒有被壓抑的生命,過著屬於自己的人生。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說劇本虛幻的,不妨看看現實

有觀眾說,還好是荒誕的戲劇。但反觀現實,只會更加殘酷。

劇集播出後,韓媒採訪了相關教育人士,得到的答案是:這些都是真真實實存在的。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其實教育的焦慮不分國界,在我們國家只會更甚。

前段時間刷屏的《瘋狂的黃莊》不正是中國版的天空之城嗎?文中家長無處安放的焦慮感,也只是全國教育的一個縮影。

之前我在海淀黃莊一家知名輔導機構做過助教,班裡的孩子跟劇中的家庭情況極其相似,父母都是高知,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相當多。

機構裡有位金牌講師特別受歡迎,在她的課上聽到最多的話就是:“反應快一點,跟上節奏。”一堂課下來,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接收。

但這樣知識和套路的灌輸卻大受歡迎,唯有速成,才能緩解家長們的焦慮。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位講師在結課的家長會上直言:“父母無論多成功,都會因為兒女不爭氣煙消雲散。再平凡的父母,都可以因為兒女的優秀光彩奪目。”教室裡不少家長鼓掌稱讚。

輔導班的老師擁護這樣的想法,是因為能夠讓更多的家長把孩子送進輔導班。

而擁護這些言論的家長,卻是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炫耀的資本。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在那裡工作的時候,認識了一個有趣的孩子,他說自己最大的願望是長大變有錢。

我好笑的問他要很多錢做什麼,他邊抄罰寫邊說:“等我有錢了,就給我爸報這個機構的老年班,讓他的數物化都得海淀黃莊老年組第一。每天晚上七點半準時輔導,表現好可以讓他玩10分鐘的遊戲。這樣他就能實現上名校的願望了。”

那還是我剛認識那個男孩的時候,他常抱怨幾句,喜歡上課活躍氣氛,朋友圈簽名還是俏皮的風格:“謝謝大家,我和學習在一起了。”

寫這篇文時,我又想起了他,再翻看他的朋友圈時,簽名已然變成:“世界上所有不利情況,都是當事人能力不足導致的。”

不難想象期間他經歷了什麼。最終,他的父母擁有了一個聽話努力的孩子,只是,孩子卻丟失了最可愛的自己。

很多時候“都是為你好”的悲劇,起因於父母與孩子的互相捆綁和自以為的犧牲。

與其賠上一切去賭孩子的未來,不如先放下焦慮感受孩子當下真實的情緒。不把孩子打磨成父母想要的樣子,而是讓他們發掘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只是,在這個時代,甚至有父母會把孩子基因交給他人改編,恐怕說得再多,也無法喚醒這部分把孩子視為私有品,把自己放在至高點的家長。

《天空之城》中有位爸爸反思教育時說:“神賜給我們孩子,就是讓你體會一下,有些事情是你也無能無力的。”

在遇到教育難題的那天,不如停下來聽聽孩子的內心,也許,你就能發現真正的教育是什麼。

“只要你成績好,恨我也沒關係!”聽這些話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作者介紹

蜜思李,閱讀量驚人的學霸級網癮“少女”,扛得了機器拿得了話筒寫得了稿子,作文大賽拿過獎,報社電臺採過訪。講最走心的故事,做治癒繫好友,願我們的相遇,讓你更懂孩子,遇見更真實的自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