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家庭教育手冊,必讀

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 日本 戶外遊戲 何老師園地 2017-05-25

(一)家庭是什麼

●孩子最大的願望是家裡人都能愉快地過日子

當問及孩子"你對家庭有什麼更高的期望"時,孩子回答得最多的是"家裡人都能愉快地過日子。"孩子們在企求這麼理所當然的事,作為父母應該認真面對這樣的現實。

只要給孩子提供必要的東西,孩子就能自然地成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安寧、愉快的家庭需要全家人有意識的共同努力。為了孩子,為了自己,請對家庭進行一次再認識吧。

●不會珍惜自己的人也不會珍惜孩子

養育孩子確實很重要,但是整天神經繃得緊緊的也吃不消,父母的煩躁不安會傳染給孩子。

正因為養育孩子很辛苦,所以,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保持心理健康很重要。父母應互相配合,共同承擔。有效利用孩子去托幼機構的時間,可讓你的身心有個"休整"。

另外,有什麼事別自己一個人煩惱。鼓起勇氣去家庭教育諮詢中心、保健中心、兒童諮詢所等處跟專家談談。

在家裡,父母充滿幸福的笑容,會使孩子感受到幸福。

●"養育孩子是母親的事",有這種想法的父親要當心

一般認為,在現代家庭裡,父親的權威變得越來越弱,對孩子辨別善惡、分清好壞的社會教育也越來越馬虎。通常,父親和母親的育兒方針基本一致,但父親和母 親站在不同的角度教育孩子,能糾正過於密切的母子關係。父親自然地參與養育孩子,發揮父親的影響力,父母的互相積極很有必要。母親應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貶 低、瞧不起父親。父親也應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大聲斥責母親。

●未必"一說就知道",但不說就更不知道了

在現代社會,如果什麼都不說,要互相理解是很難的。不斷增加夫妻之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對話,是建立幸福家庭的基礎。無論是夫妻之間還是父母和孩子之 間,不管什麼事都可以交談是最好不過了。 全家人一起吃飯,一起交流各自的近況,早晨的問候,讓孩子幫忙做家務,和孩子一起玩,一起參加社區的義務活動等等,這些對增加交流都很重要。

●全家人一起吃飯這件事真的很重要

飲食生活不僅對兒童身體的健康,也對兒童心理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全家人一起吃飯的愉悅、父母費心做出的飯菜等等自然地將父母的愛傳達給孩子。由此得到的滿足感、信賴感能使孩子開朗、堅強地成長。

●父母積極向上的生活姿態,孩子一定能領會到

由於家長要一邊工作一邊養育孩子,容易使家長與孩子接觸的時間變少。但是,疼愛孩子,為了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奮鬥的家長的形象,一定會深深地銘刻在孩子的心中。

另外,各種各樣的煩惱是難免的,別一個人承受著,應請親戚、朋友們協助,或積極利用社區的諮詢窗以及育兒機構。

無論何時,都要充滿自信地養育孩子,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生活姿態

(二)家教

●不知為什麼,孩子的缺點跟父母總很相似

那些"只要自己好就行,別的我不管"、不守公德的人,讓人討厭、不可信賴。如果自己的孩子這樣做時,大眾不予以糾正,孩子會誤認為自己做得對,這樣就可 能慢慢變成一個不討人喜歡的人。 應拋棄"只要自己的孩子好就行,別的我不管"的想法。孩子做錯事時,要以父母之愛嚴正斥責、嚴加管教。

同時,大人自己也要注意儘量不做出軌的事,做能一直讓孩子依賴、尊敬的父母。

●"規矩"是為誰定的

在家裡,孩子們有時候守規矩,有時候"犯規",由此逐漸學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瞭解社會規則的重要性。

家規不僅包括日常問候、門限時間、關燈時間等,還包括不給別人添麻煩、不撒謊等社會規範。

為了讓孩子懂規矩並一直遵守規矩,父母要經過認真討論,定出明確的家規,父母和孩子一起遵守這個家規。另外,傾聽孩子的意見、和孩子共同定家規也很重要。

●如果你想讓孩子不幸,那就什麼都給他買吧

如果父母不加考慮,盡給孩子買東西,容易使孩子失去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努力、忍耐、多加思考的精神,而變得什麼都想要、不能自控。

不管孩子怎麼鬧纏人,不必要的東西不給買。不要給太多的零花錢。讓孩子在定額的零花錢中自己安排、調整怎樣花。

如果真為孩子著想,比起在孩子身上花很多錢,更應在孩子身上花費心血,傾注父母之愛。

●如果讓孩子幫著做家務,他將變得很能幹

孩子們有自我中心的言行、自立推遲等傾向,主要因為自我責任感沒有形成。日本的父母太寵愛孩子,好多人沒有受過"自己的事兒自己做"的家教。

在家裡定出規矩,讓孩子分擔家務,對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自立心、感受到自己是有用的人等方面很重要。

讓孩子從"把用過的東西整理好"等小事做起,養成和父母一起做家務的習慣。

●如果孩子最好的朋友是電視,那太寂寞啦

如果孩子整天呆在屋裡看電視、看錄像、玩電子遊戲的話,容易造成與他人、與大自然接觸的體驗不夠,與他人不能很好地交流,缺乏同情心,生與死的現實感薄 弱,不能區別現實與假想世界,給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留下陰影。 給孩子創設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自然體驗的機會,並讓其積極參加。定出不多看電視、錄像,不多玩電子遊戲的規矩,並使孩子養成遵守這些規矩的習慣。

●給孩子單獨房間的同時,也給他定好規矩吧

如果孩子整天呆在自己的房間裡,父母就搞不清孩子在幹些什麼,父母與孩子間的對話也會減少。況且,有的孩子房間甚至會成為犯罪現場。

要使孩子房間對孩子的成長起作用,定出家規很有必要。比如:孩子回到家後,先在起居室露個面再進自己的房間;孩子的房間不上鎖;孩子帶朋友進自己房間前,先把朋友介紹給父母;父母覺得有必要時可以進入孩子的房間,以便把握孩子的實際情況等等。

●孩子並不能正確發出"危險"信號

父母情緒焦躁,對孩子的愛撫、疼愛不夠,以及對孩子過分嬌生慣養和過多幹預等等,都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並常常會在孩子身上表現出來。例如孩子出現 肚子疼、噁心、拉肚子、食慾不振、頭暈眼花、發燒等症狀,以及吃得過多、失眠、吮指頭、咬指甲等行為。當察覺到這些症狀、行為後,不要只擔心孩子是不是生 病了,還要好好想想這些症狀、行為是不是由於心理原因造成的。

不要僅給孩子貼上"神經過敏"、"任性"、"賴學"之類的標籤了事,要好好觀察孩子,認真聽聽孩子說話,做出努力理解孩子的姿態很重要。同時,也要與熟悉孩子的醫生好好談談。

●孩子願意跟怎樣的父母談心

人,是一種喜歡被別人愛、被別人理解的生物。如果得不到別人的理解而產生的不滿積累太多的話,有時會一下子爆發出來。孩子突然大發脾氣時,連孩子本人和 家長都搞不清是怎麼回事。 其實,孩子發火、苦惱是有原因的。如父母平時做到仔細聽孩子說話、與孩子站在同一角度考慮問題、對孩子的事非常關心等等,孩子便能切實體會到自己被父母愛 著。

孩子只有在感到自己被愛著時,才能心平氣和地對待問題。這樣能避免不必要的衝突,使孩子能接納別人、正視問題,茁壯成長。

(三)同情心

●幸福,不僅有從別人那兒得到的幸福,還有為別人造福的幸福

有65%的中、小學生說他們"沒有"或"不太"在公共汽車、電車上讓座。為培養同情弱者,有勇氣幫助、愛護弱者的孩子,家長能做些什麼呢?父母可以從孩 子很小的時候開始,通過日常生活的實踐培養孩子的同情心。父母應率先給孩子做出榜樣,逐漸培養孩子給孕婦、老年人等讓座,當殘疾人遇到困難時能主動上前詢 問等等的行為習慣。

●不希望孩子成為歧視他人的人

當發覺孩子有欺負、傷害、汙辱別人的行為時,父母有責任教導自己的孩子:對正直的人來說,這是可恥的行為!

在這種時候,與其給孩子講大道理,不如給孩子講講父母是如何愛孩子、希望孩子成為傑出的人;講講看到自己孩子欺負弱者時是多麼吃驚;看到自己孩子對別人受到傷害時反而高興是多麼氣憤;等等。儘量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傳達給孩子。

還有,要向孩子表明:父母自己不持偏見,不欺負別人,也不容許孩子欺負別人。這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要。

●人和人不一樣,生命只有一次

眼看著親近的人死去的情況越來越少了,如果漸漸習慣電視節目、電子遊戲中不斷重複殺人虛構的死的話,將很難體會到"生命是寶貴的,生命只有一次"。

讓孩子在大自然中游戲、精心培育花草蟲魚等,有意識地給孩子提供各種生物以及看到生物死亡的機會,讓孩子切實感受到生命的尊嚴和珍貴。

還有,讓孩子想像失去親人的家屬和有心靈創傷的人的心情,使孩子理解那種悲傷是多麼深切。

●最精彩的書,是父母自己念給孩子聽的書

在孩子感受到父母愛之溫馨的同時,也要讓他們接觸優秀的圖書。和家長一起閱讀併產生共鳴的時候,正是豐富孩子的感情和心靈的寶貴時刻。

就像人必須有吃飯時間一樣,父母也應費心開設"讀書時間",哪怕只有一點點時間也沒關係,堅持每天給孩子講故事吧!

但是,如果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一下子給孩子念很難的故事,會搞得孩子心理緊張、焦慮,反而可能使孩子對書產生厭惡情緒。所以,還是由淺入深慢慢來吧!

(四)個性與理想

●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能自己思考、自己行動的人

父母把孩子要跨越的路上的障礙物先全部清除掉----"過於保護"、孩子每走一步都要指示一下----"過於干涉"的結果是:孩子到任何時候也不會一個人走路。父母這樣做也剝奪了孩子接受挑戰、從失敗中學習以及獲得各種體驗的機會。

父母們容易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把自己的希望強加給孩子、讓孩子與自己的步調一致,等等。但是,沒有一個孩子是跟別的孩子完全一樣的。父母應重視孩子的個性,去愛"就是這樣"的孩子吧!

●不要總是指責缺點,應使優點不斷增多

對孩子來說,重要的是具有自信、自愛的精神。這種精神就像植物的根一樣,扎得越深越廣,結出的果實也就越大。父母不要只看表面情況,對孩子的成長、發展要充滿信心。給孩子的心田澆灌豐富的營養和水分吧!

那麼,成為營養和水分的東西是什麼呢?是找出孩子的優點並加以表揚。該批評的時候就批評,該表揚的時候應好好表揚。在心裡定下批評一次、表揚三次的"一比三"標準吧。受到表揚的孩子心情愉快,自信及自尊心也會隨之得到發展。

●有了理想人會變得堅強

有這樣一種說法,現在的孩子沒有熱情、對將來不抱幻想和希望、對艱難的目標還未挑戰就先放棄,等等。但是,孩子有孩子自己的夢想、希望,不管多麼微不足道。多麼滑稽可笑,作為父母,要靜心傾聽孩子講述他的夢想和希望。

還有,父母要抓住時機給孩子講講自己的經驗,講講那些經過長期艱苦奮鬥而最後實現了自己理想的人們的生活經驗,教育孩子人生的目標是在流大汗、不斷重複失敗的過程中達到的。父母要熱切關注孩子的成長,父母是孩子的"大後方"。

●沒有一個孩子跟別的孩子完全一樣

孩子記住了多少單詞,已經學會了多少東西?有的父母只將眼光落在自己的孩子跟人家的孩子相比、踢平均值相比上,以自己的期望值來評價孩子。這對孩子的個 性及孩子的成長、發展沒有好處。在這樣的父母教育下,孩子會變得容易失去自信。把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跟平均值比較以後,不要坐立不安。不管什麼時候都 要相信自己孩子的個性、相信孩子的成長。慢慢地、切實地培養你的孩子吧!

●"拔苗助長"要不得

對孩子進行早期智力教育的父母正在不斷增加。但是,讓孩子從很小的時候起就學這學那的,等到上了小學、中學,不少孩子已感到疲憊不堪。在那種老把自己的 孩子跟別人家孩子相比、想早出成果而焦躁不安的家庭氣氛中,孩子的心理髮展容易被扭曲。而且,過早地讓孩子學習,也減少了對幼兒的發展來說很重要的遊戲及 各種各樣的體驗機會,不利於孩子的發展。

應正確地看待孩子,充分認識根據孩子的個性、以充足的時間踏踏實實地培養孩子的重要性。

●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無缺的

完美主義的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到完美無缺。一旦孩子出現小小的失敗、丁點兒過錯,父母馬上變得神經過敏、心理緊張、焦慮不安。長期下去可能導致"育兒不安"、虐待孩子等。

孩子沒有完全照著父母期望的那樣去做,這是很自然的事。大方向對了就行,不必太拘小節,這一點很重要。自然地養育孩子更能使孩子茁壯成長。

(五)遊戲

●遊戲是孩子的工作

遊戲對孩子的心理髮展非常重要,特別是在幼兒期,孩子通過遊戲運用感知進行活動、想像、動手製作東西。如果減少孩子們一起遊戲的機會,將會使孩子從奔來跑去的戶外遊戲轉向在家裡一個人遊戲的現象變得突出。

近年出現了一些喜歡看電視而不愛玩玩具,喜歡粘著媽媽而不會和其他孩子玩、在戶外不知道怎麼玩的孩子。

應該認識到,遊戲對孩子來說是多麼重要,讓孩子自由自在地、輕鬆愉快地玩吧!

●常說真累啊、累死啦的孩子多起來了

現在的孩子從很小的時候起就被時間趕著跑,遊戲的時間也被削減,不能悠閒地玩的孩子裡,有不少人動不動就覺得累,沒有什麼事也會覺得煩,不開心。

只有給予孩子充分自由的時間,孩子才會從心裡感到遊戲的樂趣,去創造、發展遊戲,從而使孩子的個性及創造能力得到發展。父母應該鼓起勇氣,給孩子充足的時間和充分的自由。

●人生需要的東西是從自然中學得的

看電視、玩遊戲機等室內遊戲在不斷增加,而在大自然中進行的遊戲正在不斷減少。鼓勵孩子去野外遊戲,並帶領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吧,讓孩子感受到接觸動植物、接觸自然的樂趣。可以全家人一起參加社區舉辦的親近大自然的活動,有時候也可以讓孩子離開父母一個人參加此類活動。

在大自然中玩,通過體驗驚異、感動,不僅能培養孩子豐富的情感,也能使孩子學會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理解忍耐的重要性。

●跟其他大孩子、小孩子一起玩,遠比我們想象的重要

在不同年齡層次構成的集體中,孩子能學到不少有關人際關係的知識。對小的孩子來說,通過集體生活,能理解遵守紀律、自制的重要性;對大的孩子來說,通過集體生活,能培養他們關心別人、在集體中起帶頭作用等責任感。

在你周圍有社區義務活動。體育活動、文化活動、青少年團體活動等等。具有不同年齡層次孩子的集體,能給孩子們提供相互切磋的寶貴機會。父母要重新認識這些活動的重要性,鼓勵孩子積極參加。

●在家庭裡每年進行的例行活動,意義也很重大

春節、女孩節、端午節、七夕、生日、聖誕節、年末大掃除等等這些家庭裡的例行活動,孩子們不僅能與老年人等不同年齡層次的人交流、聯絡,加深親情,也是他們關心社區、親近傳統文化的一個好機會。

●你的生活態度是對孩子的最好教育

據調查,日本的青年人在對社會產生了不滿而採取積極行動的比例,從國際水準來看是極低的。

迄今為止,社會要求勤勞、順從的國民。但是,從現在開始,社會要求自己思考、想方設法解決問題、自己行動、勇氣十足的社會成員。為培養那種不僅考慮自己 所在單位的利益,還放眼於社區以及整個社會,並積極參與各種活動的人,重要的是父母自身應該先理解獨立思考、自我行動、刻意創新、充滿勇氣的重要性,並積 極地去努力、去挑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