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改進行時中的“菏澤速度”

交通 洙水河 玉河 魯南播報 2017-05-20

告別危舊簡陋的棚戶區,搬進舒適宜居的新樓房,“安居樂業”是多少棚戶區居民一輩子的願景。

安居乃民之所盼。2017年,我市棚戶區改造計劃開工18.2萬套,約佔全省棚改總量的四分之一,全市70萬棚戶區居民被納入改造範圍。隨著城中村、城市危房改造被納入棚戶區改造範圍,普通百姓將告別低矮陰暗的平房,住上寬敞明亮、設施齊全的現代化小區,生活條件得到大幅改善的同時,城市發展也有了新氣象。

我們生活的城市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8個月回遷安置樓房封頂

5月16日一早,牡丹區南城辦事處雙陽社區居民武愛國來到正在建設的中達廣場項目,看了看已經完成主體的新樓房。這天,該項目的三棟回遷安置房主體封頂,武愛國的“安居夢”又近了一些。

“棚改這事兒當然好了,在原來的小院落住了半輩子,現在做夢都想住上樓房。”53歲的武愛國告訴記者。拆遷以前的小院,他住了30多年,結婚、生子都在小院落裡。冬天沒有暖氣,夏天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基礎設施差,衛生環境也不好。隨著我市棚改進程的加快,武愛國也想搬離舊院落,住上新樓房。

2016年4月,舊房拆遷,9月份回遷安置房正式動工;今年4月16日,他挑選了新房,5月16日,回遷安置房主體封頂……

“搬遷了才一年,回遷安置房就快建設好了,我們真沒想到速度這麼快,明年5月份,我們就能搬進新房了。”武愛國高興地說。

據山東中達實業集團總經理孫建國介紹,該項目當年拆遷、當年建設,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同時,狠抓進度,只用了8個月的時間,回遷安置房全部封頂。目前一期所有拆遷戶都已經挑選了回遷安置房,實現和諧徵收、和諧拆遷的同時,提高了棚戶區居民的滿意度。

先建後拆避免“二次搬家”

5月17日,在菏澤高新區雷澤湖創新區棚戶改造項目建設現場,一期工程16棟回遷安置樓主體已經全部封頂,正在進行二次結構施工,附近2138戶棚改群眾距離喬遷新居又近了一步。

菏澤高新區雷澤湖創新區棚戶改造項目,涉及萬福辦事處、呂陵鎮11個自然村、2138戶、8018人。高新區建設局局長李建民告訴記者,結合高新區棚改涉及城郊農業人口多、土地性質為集體土地的現實,採取了“先建後拆”、“就近安置”的方式,實現了拆後群眾就能搬入新居,一次性回遷,減少了“二次搬家”的麻煩。安置小區建設過程中,群眾依然在附近居住,能夠直觀地看到安置小區的建設進度,極大消除了群眾對安置房不能按期交工、存在質量問題等疑慮。根據目前施工進度,2018年初棚戶區居民可實現搬遷入住。

“這個工地2016年5月開始動工,目前地下車庫已經開挖,屋面防水保溫工程等正在進行,預計年底可以全部竣工。”在施工現場,施工單位負責人吳鵬飛說。

今年,菏澤高新區計劃實施雷澤湖創新區片區二期、楊營路片區、西安路北段片區和黃河路片區4個棚戶區改造項目。目前,各棚改項目已完成入戶丈量、安置區土地附著物清障等工作,楊營路片區、西安路北段片區施工單位已進場並開始進行樁基施工,力爭2018年底全部實現群眾回遷入住。

棚改新居安得民心

棚改作為老城區改造提升的重要環節,不僅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民生、民心工程,而且對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形象,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隨著棚戶區改造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棚戶區居民離開了低矮簡陋的老屋,即將搬入嶄新的高樓,喬遷的欣喜和嶄新的生活,一併朝他們走來。棚戶區改造在改變城市面貌的同時,也重塑著人們的生活理念。

每天清晨,66歲的何愛芹都會從小區南門出來,在環城公園轉一轉,綠地環繞、碧波盪漾,心情格外舒暢。2016年底入住御河丹城的何愛芹說:“原來沒有早上鍛鍊的習慣,更沒有現在這樣的居住條件。”

通過棚改政策,如今,牡丹區牡丹辦事處桂陵社區700餘戶群眾,就地安置到現代化的居民小區,生活質量提高的同時,生活理念也在發生著變化。

而棚戶區改造騰出的土地資源,預留給城區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用地,特別是教育、醫療等公共設施配套建設,在一定程度促進了城市教育、醫療資源的均衡發展,讓群眾的生活更加便利。

位於城區的花都國際項目涉及棚戶區群眾3600戶,是我市重點打造的棚戶區改造試點工程,是我市拆遷面積最大、涉及拆遷戶數最多的棚改項目,建成後預計能容納10萬人同時辦公及居住。目前在建的9棟樓房,7棟為回遷安置房。項目一期、二期700餘戶被徵收戶,已經選好了回遷安置房。

花都地產總經理顧仁強告訴記者,該項目規劃建設兩所小學、一所幼兒園。項目建成後將打通城區青年路(中華路—長江路)、中山路(牡丹路—解放大街)兩條主幹道,優化城區交通道路環境;同時充分發掘利用洙水河景觀帶,形成項目難得的水資源優勢,洙水河公園帶和水岸風情商業街區,項目周邊有多處公園,打造城市裡的公園生活。

棚戶區改造進行中,城市的更新也在重建中拉開大幕,土地資源的優化更“激活”了城市發展空間,越來越多的群眾正享受著城市發展帶來的民生福祉。

跑出“菏澤速度”

“房屋小半間,抬頭能望天;三世同堂住,睡覺肩靠肩。”面對棚戶區居民沉甸甸的期盼,啟動棚戶區改造成為市委、市政府關注民生、改善民生最直接的體現。

我市堅持把棚改工作作為實現“科學趕超、後來居上”奮鬥目標的重要措施,作為改善民生、促進發展、提升形象的突破口。把棚改工作納入全市科學發展考核體系,在推進棚改工作中,從市到縣區都嚴格執行政策。在項目確定上,確保符合“三個規劃”和城鎮棚戶區改造範圍。在房屋徵收上,依法按規定程序操作,嚴格補償標準,公示安置方案、評估結果和選房順序,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個政策執行到底。在項目管理上,依法辦理有關項目手續,嚴格執行基本建設程序,確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質量。在資金使用上,封閉運行、專款專用,確保資金安全、規範、高效使用。

我市正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跑出了棚改“菏澤速度”。同時充分考慮群眾利益,做到依法徵收、和諧拆遷、妥善安置,力爭早日把菏澤打造成本地人留戀、外鄉人嚮往的魅力城市。

據市住建局局長吳修印介紹,今年,全市棚戶區改造計劃開工18.2萬套,約佔全省棚改總量的四分之一。計劃完成改造棚戶區3092萬平方米,70萬棚戶區居民將告別“蝸居”。截至5月15日,全市已完成徵收14.47萬戶,徵收完成率79.38%。開工新建和貨幣化安置13.47萬套,開工率73.89%。通過棚戶區改造,暢通了城市微循環,完善了雨汙氣等管網布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快速推進。

記者 張 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