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交通發展勢頭強勁 “大動脈”串起新蜀道

交通 投資 經濟 四川大學 攀枝花新聞網 2017-05-04
四川交通發展勢頭強勁 “大動脈”串起新蜀道

川南臨港片區位於瀘州市境內,將建設成為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和成渝城市群南向開放、輻射滇黔的重要門戶。(資料圖片) 胡捷 攝

從空中到地面,從公路到水路,四川交通發展勢頭強勁

越來越深 樞紐建設加快國際化

2016年9月,第二十二屆世界航線發展大會在成都召開,埃塞俄比亞航空首席執行官高天德千里迢迢帶來一份開航協議:今年5月,成都和亞的斯亞貝巴將通航。從非洲大陸起飛的航班,將首次降落在中國中西部地區。

今年4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前夕,10餘家中央主流媒體齊聚四川,聚焦從成都開出的中歐班列。開行這些貨運列車的司機,被稱作“現代絲路人”。

一來一往,一內一外,一空一地,發展的目光同時聚焦於四川,這並非巧合。

2013年以來,國家先後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戰略。而四川,正處於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是連接西南西北、溝通中亞南亞東南亞的重要交通走廊,是內陸開放的前沿陣地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依託。

在這樣的發展態勢下,空中,國際航線越織越密。成都先後開通直飛墨爾本、法蘭克福、毛里求斯等國際重磅航線,與世界五大洲都有直航,成為中國西部聯通世界、對接全球的重要支點。到今年年底,成都機場國際地區航線有望達到100條,是2012年的3倍左右。

地面,新的“絲綢之路”從無到有。2013年,中歐班列(蓉歐快鐵)在成都青白江首發,形成9000公里的西向物流開放大通道。新絲路旅程從20天左右逐漸縮短至15天、12天,開行頻率從每週一班增至每天一班。至今年3月,蓉歐快鐵已形成北、中、南三線格局,輻射歐洲各國。今年,成都開出中歐班列的目標是1000列。

越來越廣 進出川大通道連接內外

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成渝高鐵再次被“擠爆”:每天64趟均加掛動車組重聯運行,運能較平日翻倍,日發運旅客約10萬人次。

這是四川首條出川高鐵,也是西南地區首條時速300公里以上的高鐵,在2015年底通車後,成都到重慶形成1小時經濟圈。依託高鐵,沿線的簡陽、資陽、內江等城市謀劃起新的城市建設、交通網絡,高鐵經濟正在顯現。

更多的進出川大通道在建設中。北上,西成客專有望於今年國慶期間開通運行;南下,成昆複線在建,成貴高鐵開闢了新的高鐵通道;西向,川藏鐵路局部開工,成蘭鐵路進展順利……在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四川都形成了“雙通道”乃至“多通道”的鐵路大通道格局。

高速公路也有喜訊。成安渝高速進行到最後路段的建設,預計今年6月將全線通車,成都到重慶的高速里程將縮短至兩個半小時,對於促進我省融入長江經濟帶,承接沿海經濟產業輸入,中轉東部、中部地區融入“一帶一路”起到紐帶性作用。

2013年,借國家公路網調整的契機,我省提前研究、超前謀劃、積極爭取,讓國家高速公路在我省境內規劃路線由8條增加到22條,規模由3300公里增加到8000公里,新增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制定《四川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14—2030年)》,佈局規劃路線1.42萬公里,規劃進出川高速公路通道39個,奠定全省高速公路大發展的基礎。

目前,全省建成進出川高速公路大通道18條,毗鄰7省市除西藏、青海外均有高速公路連通,其中6條是2013年後建成,為過去多年總數的1/2。

越來越暢 “毛細血管”打通內循環

“路通了,好日子就來了!”儀隴縣安溪潮村的貧困戶譚四海深有感觸。2015年底,4.5米寬的新村道建好後,村裡成功引進首家企業,投資1500萬元建設標準養雞場,包括譚四海在內的62戶貧困戶成功入股。當年,譚四海養了100只蛋雞,僅此一項就掙了2萬多元。

交通體系是一張網,如果說高速公路、國省幹道是“大動脈”,那麼鄉道、村道就是“毛細血管”。精準扶貧,需要暢通交通網絡的“毛細血管”。從2013年以來,我省新改擴建農村公路近10萬公里。寬敞的通村公路,延伸至村村戶戶,帶去脫貧致富的希望。幾年來,在巴蜀大地上,像譚四海這樣,因交通改善而脫貧致富的貧困戶,不勝枚舉。

2016年,當烏蒙山區的扶貧大通道、宜敘高速建成通車時,興文縣縣長陳健喜笑顏開。他算起了時間賬,謀劃起縣域內礦產運輸、旅遊資源的開發。高速公路將解決該縣交通“通而不快”的現狀,成為經濟大動脈、發展快速路。

與農村公路改擴建一樣,省內高速公路建設也跑出了“加速度”。截至2016年底,全省高速通車6519公里,排名全國第二,與2012年相比,提升5個位次。

數據的背後,是高速路網越織越密、越來越向縣城“下沉”、越來越往貧困山區延伸。雅康、汶馬高速的建設,讓四川所有市州所在地均有高速連接;今年,隨著巴萬高速的開建,四川內地所有貧困縣都將迎來高速。一條條“大動脈”,將各市州、各縣城與進出川通道串聯,源源不斷輸送著人流、物流、資金流。

四川交通發展勢頭強勁 “大動脈”串起新蜀道

全省公路水路建設完成投資

交通變化看過來

四川交通發展勢頭強勁 “大動脈”串起新蜀道

四川交通建設如何找錢?

圓 桌

主持人

本報記者 王眉靈

嘉賓

汪 洋

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廳長

陳大智

四川省鐵投集團副總經理

劉楠楠

西南財經大學財稅學院學者

過去五年,全國乃至全球經濟處於下行趨勢,但四川公路水路投資仍保持高位運行,連續數年投資超千億元,成為“穩增長”的重要支撐。

鉅額投資是怎麼實現的?投融資機制體制如何有效創新?四川交通建設有哪些經驗可以總結?記者就此採訪了政府官員、學者和企業代表。

記者:近年來全球經濟呈下行趨勢,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成為“穩增長”的重要抓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如何突破資金瓶頸?

汪洋:2013—2016年,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設共完成投資5194億元,穩居全國前列。今年將確保完成1200億元,力爭超過1300億元,繼續保持高位增長。在經濟下行壓力下,我們全面開放交通投資市場,著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有效整合集聚政、銀、企等各方資源參與交通建設。

劉楠楠: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一般有5種渠道:稅收(財政支出)、政府資產再配置、PPP(引入社會資本)、完全私有化、政府舉債。地方可根據實際情況,尋找更合適的投融資來源,尋求利益最大化。

陳大智:鐵投集團以PPP模式投資了省內14條高速公路,涉及投資額1680億元,其中已通車裡程1050公里。雖然高速公路投資大、收效慢,但過了建設期,每年都有通行費收入。只要符合經濟效益,我們都會積極參與。

記者:投融資體制改革,內涵是要能有效吸引社會資本。以高速公路為例,近年來高速公路建設越來越難,投資也越來越大,如何有效增強吸引力?

汪洋:目前四川的高速公路建設仍處於黃金期,從國家層面而言,鼓勵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政策、資金也在傾斜。

四川作為交通運輸部試點省,率先探索PPP模式。我們在傳統的BOT 模式外,分別探索建立了“BOT+政府補助”“BOT+政府股權合作”等多種模式。4年來,我們採用這些模式,已成功招商16個項目,吸引社會投資2254億元。

劉楠楠:本著資源配置公平化的原則,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其實更需要加快,政府來參與市場投資,是十分必要的。關鍵是要控制好風險。

記者:從實踐來看,我省的投融資體制改革有哪些經驗可以總結?

汪洋:經省政府批准,目前我們正在抓緊設立總規模500億元的交通投資基金,將進一步增強交通籌融資能力。

陳大智:鐵投參與的高速公路項目。根據實際情況,我們會提出更經濟、更科學、成本更低的參與方式。比如,我們作為施工方,把施工設計一併承包,避免因不熟悉路況進行設計導致後期更改設計等,減少這方面的損失。

他見證成都機場國際化進程

新 聞 當 事 人

當事人說——“第四大樞紐”的含金量更足,4年間,國際地區航線從30多條增長到95條。

“五一”小長假前夕,閆玉華沒有絲毫放鬆。5月,成都直飛亞的斯亞貝巴的航線將開通,來自非洲大陸的航班將首次駐足中國中西部機場。作為成都雙流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辦公室主任,閆玉華有很多事要忙。雖然累,但他笑言:“累並快樂著。”

這幾年,閆玉華見證了成都機場的國際化進程。

四川地處內陸,航空是最便捷的對外連接通道,尤其是國際地區航線乃至洲際航線。

開拓市場並不容易。2010年,閆玉華到溫哥華參加當年的世界航線發展大會,帶了滿滿一盒名片出去,又一張不少地帶了回來,沒人願意主動結識。同事們到英國、美國,聯繫知名外航,說“成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哪兒,大家要抱著中國地圖給外航的負責人指成都的具體位置。

僅僅4年間,隨著財富全球論壇、世界華商大會、世界機場城市大會、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世界航線發展大會等國際性盛會相繼落地四川,成都的國際知名度越來越高。隨著成都機場航線網絡佈局的逐漸完善,閆玉華在全球民航圈頻頻嚐到“走紅”的滋味,“現在參加這些大會,完全不一樣了,幾盒名片都不夠發。”

這幾年,成都機場每年都要新開 2條以上國際航線,其中2013年新開 8條,2015年新開 10條。新西蘭、美國達拉斯、意大利米蘭等機場和外航主動找上門,希望新開航線。

與4年前相比,雖然成都機場在全國仍排位第四,但在閆玉華看來,這個“第四大樞紐”的含金量更足:2012年,成都機場的國際地區航線只有30多條,而2016年底,這一數據已飆升至95條;作為機場重要指標的年旅客吞吐量已超過4600萬,國際地區旅客數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長。

“需求量確實太大了。”閆玉華驕傲地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