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間 武漢新添4座長江大橋兩條過江隧道

交通 長江 武漢東湖 洪湖 搜狐焦點網 2017-06-20
五年間 武漢新添4座長江大橋兩條過江隧道

圖為:橘紅色的鸚鵡洲長江大橋,於2014年12月28日通車,為武漢第八座長江大橋(資料圖片)

兩岸三鎮,聯繫從未如此緊密。

近五年來,隨著武漢城市的飛速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記者梳理髮現,從2012年至今,武漢的長江江面上新建了4座跨江大橋,江底開挖了兩條過江隧道,過江交通變得暢行無阻。同時,二環線畫圓、四環線加速建設,也使得市中心的“半小時出行圈”已然成形。

環線

二環線破解三鎮“異地戀”

四環加速建設為三環減壓

2015年10月29日,歷時10年建設的武漢二環全線畫圓通車。

說起環線,武漢的交通總規劃中並不少見。1993年,在原有內環、中環、外環的基礎上,武漢提出修建二環線的概念;2006年,在各新城崛起的背景下,武漢修編交通規劃,提出四環線概念,串聯新城和工業板塊,作為物流大通道。至此,武漢的交通總體規劃形成五環格局。

然而,時至2010年年底,全長91公里的三環線畫圓,武漢中心城區的交通卻在日益猛增的車輛保有量中顯得捉襟見肘。雖然,一環線主要解決中心城區的過江問題,但長江一橋和長江二橋車流已超負荷,沿途紅燈多,車跑不快,遠未達到快速路標準。新建成的三環線雖是武漢首個快速環線,但並非串聯城市核心區。2011年前後,過江擁堵狀況愈發凸顯,每逢出行高峰,中心城區車流蝸行,各項限號限行措施層出不窮。在漢工作的年輕人曾如此調侃:雖然同在一座城,談的卻是異地戀。

這種窘境的破解,發生在二環線畫圓之時。這條全長48公里的環線,由二七長江大橋、漢口段、龍陽大道、墨水湖北路、鸚鵡洲長江大橋、雄楚大街、珞獅北路、水果湖隧道、東湖路、水東段等圍合而成,總投資約400億元,包括10座大型立交,32條上下橋匝道,5個下穿車行通道,構築起了武漢中心城區唯一一條快速路。

江城的兩岸三鎮,從未如此之近。二環線串聯起兩江三鎮所有核心腹地,全程79%的部分是高架橋,無紅綠燈,駕車時速可達80公里,跑完一整圈僅需45分鐘,環線內任意兩點,30分鐘內可到達。據統計,至今,二環線已承擔了武漢中心城區約29%的交通量,環線車輛平均出行距離高於全市車輛平均出行距離,在城市道路系統中發揮重要的交通功能,盤活了整個中心城區的交通。

五年以來,除了二環線,四環線的建設也是如火如荼。四環線分為東、西、南、北四段分段建設,其中西段剛剛於今年6月16日建成通車。整條環線預計將於2019年全線畫圓。屆時,作為武漢的快速貨運通道,四環線將分流三環線的貨運通行任務,使得眼下“客貨混雜”的三環線變為一條“客運專線”,進一步緩解中心城區的交通壓力,通行三鎮將變得更加快捷。

橋樑

5年新增4座長江大橋

17座橋將通連武漢三鎮

長江、漢江橫穿江城武漢,各個環線建設中,橋樑是尤其重要的一環。近五年來,隨著二環線、四環線加速建設,武漢的長江江面上,新增了四座大橋。

2014年12月3日,對於“橋都”武漢來說,是個值得銘記的日子。當日,沌口長江大橋和楊泗港長江大橋先後宣佈開工,同一座城市,同日開建兩座長江大橋,在國內史無前例。

沌口長江大橋是武漢的第九座長江大橋,6月16日剛順利合龍,計劃今年年底通車。該橋位於白沙洲長江大橋上游約8公里處,全長8.59公里。整座大橋北起沌口徐家堡,接武漢市四環線西段(吳家山至沌口段)和已建成通車的武漢至洪湖高速公路,過長江後經洪山區青菱鄉,跨過青菱湖,止於江夏區龔家鋪,接四環線南段(大橋至九峰段),與青山長江大橋一起,組成武漢在建四環線的兩條過江通道。

楊泗港長江大橋是武漢的第十座長江大橋,投資約85億元,預計2019年建成。該橋位於白沙洲大橋和鸚鵡洲大橋之間,全長約4.13公里。整座大橋北起漢陽國博立交,沿漢新大道,跨過鸚鵡大道和濱江大道,跨越長江後過長江路和新武金堤路,止於八坦立交。

這一對同天開建的“雙胞胎”,各有各的長處。沌口長江大橋橋面寬度為46米,設計時速100公里、雙向8車道,是目前我國最寬的大橋。楊泗港長江大橋不僅是長江上的首座雙層公路橋,還因其“一跨過江”的造型,成為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雙層懸索橋。兩座橋的功能定位不同,沌口長江大橋將是一條內連沌口工業園區與洪山工業園區,外連漢洪高速和武深高速的快速貨運通道;楊泗港長江大橋則是連接漢陽與武昌,緩解市區過江交通壓力,且具有觀光功能的綜合性大橋。

就在這兩座橋開建的當月,時隔僅僅25天,一座通體橘紅色的大橋在武昌和漢陽兩岸飛架,造型如同聞名世界的美國金門大橋。這便是武漢市的第八座長江大橋——鸚鵡洲大橋。這座大橋位於武漢長江大橋上游2公里,全長9.18公里,正橋佈置雙向8車道,設計行車速度為60公里/小時。該橋西起漢陽梅子路口、東至武昌梅家山,直通雄楚大街、連接國博大道的長江大橋,是貫通漢陽和武昌地區的大通道。昔日,需要繞行近一小時的武昌火車站和漢陽國博大道之間,僅需10分鐘便可順暢直達。次年,青山長江大橋開建,按照計劃,將於2019年建成通車。

可以預見的是,到2019年,從軍山大橋到陽邏大橋之間的60公里江段上,將出現“十虹飛架”的壯麗景象,平均每隔6公里就有一座長江大橋。加上跨越漢江的橋樑,在武漢的兩江之上,已有17座建成和在建的跨江大橋,大武漢的兩江三鎮之間,聯繫將更加緊密。

隧道

兩條過江巨龍橫貫江底

三年建成最長湖底隧道

江面之上,跨江大橋林立;江面之下,穿江隧道併發。

2008年,武漢首條穿越長江的隧道建成通車,極大地緩解了長江大橋和長江二橋的交通壓力;2012年,伴隨著武漢首條地鐵的開通,地鐵2號線過江隧道成為武漢的第二條穿江隧道。

地鐵2號線過江隧道全長3100米,是我國首條穿越長江的地鐵,隧道最大埋深達47米,最淺處也有16米,是國內埋深最大的地鐵過江通道,承擔了武漢市50%的公共交通過江客運量。

眼下,武漢的第三條穿長江隧道——三陽路過江隧道正在加緊開挖。結合了前兩條過江隧道的優點,三陽路過江隧道不僅是長江上的首條公鐵兩用隧道,也是國內直徑最大的江底隧道,直徑達15.2米,是地鐵2號線過江隧道的兩倍多。該隧道分為上中下三層:上層為公路隧道的排煙道;中間為三陽路公路隧道行車道,佈置單向三車道;下層為地鐵7號線行車道及其逃生通道、電纜廊道和排煙道。據預測,待三陽路過江隧道建成後,除開上層公路的過江客流量,單是下層地鐵7號線日均可運送的過江客流都可達到25萬人次,相當於20至30條常規公交線路的過江客流量,將進一步緩解武漢的過江交通壓力。

除此之外,武漢近五年來在隧道方面的建設,還有一大亮點,那就是建成了我國最長的湖底隧道——東湖隧道。從2012年開工建設,到2015年建成通車,這條全長10.6公里的湖底隧道,北起二環線紅廟立交,南止光谷大道虹景立交,橫貫東湖風景區,開車走完全程僅需10多分鐘。這條隧道,不僅將正在飛速發展的光谷與中心城區緊密相連,緩解了市中心主幹道珞喻路、武珞路的交通壓力,還承接了東湖環湖的車流,釋放出了整個東湖風景區。得益於此,東湖畔也誕生了武漢首個國際級綠道,成為了武漢新的城市名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