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後,這三類房子,將成為“鴿子籠”?'

"

一位朋友在華北某二線城市生活了快20年,目睹了很多變化。

原來的城市,雖然到處是低矮的舊房,但可以明顯感到年復一年人流量在增大大,遇到節假口更顯密集,火車站、汽車站附近逢年過年就是人滿為患,生意也紅火得很。

可最近這三四年,湧入的人口明顯在減少,很多飯店、沿街商鋪變得簫條,無形之中有一種失落感。

究其原因,既有務工人員回鄉自主創業的因素,也有中心城區的商圈轉移、人們交通出行方式變遷,造成常住人口結構出現變化的因素,更有新蓋的高樓大廈越來越多,寫字樓和商鋪空置現象增多的原因。

他只是站在自身所處的位置來觀察,殊不知,最近這幾年,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是“脫胎換骨”,原來我們熟悉的車水馬龍,隨著城市的變遷,早已成了“過去式”。

"

一位朋友在華北某二線城市生活了快20年,目睹了很多變化。

原來的城市,雖然到處是低矮的舊房,但可以明顯感到年復一年人流量在增大大,遇到節假口更顯密集,火車站、汽車站附近逢年過年就是人滿為患,生意也紅火得很。

可最近這三四年,湧入的人口明顯在減少,很多飯店、沿街商鋪變得簫條,無形之中有一種失落感。

究其原因,既有務工人員回鄉自主創業的因素,也有中心城區的商圈轉移、人們交通出行方式變遷,造成常住人口結構出現變化的因素,更有新蓋的高樓大廈越來越多,寫字樓和商鋪空置現象增多的原因。

他只是站在自身所處的位置來觀察,殊不知,最近這幾年,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是“脫胎換骨”,原來我們熟悉的車水馬龍,隨著城市的變遷,早已成了“過去式”。

10年後,這三類房子,將成為“鴿子籠”?

包括我們的居住方式,也不得不向高樓大廈做出妥協。

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中國已擁有8層以上、超過24米的高層建築34.7萬棟,其中高層住宅23.5萬棟,均為世界之最。

早在2000年時,上海新建住宅中符合這一標準的已佔了53%,2004年,北京高層住宅的比例也已經佔到住宅總數的63%。

西部新一線城市重慶,一度擁有全國第三的高層建築數量和第一的密度,同屬熱點城市的南京,早在2011年,已有高層建築4978棟,其中2300棟為住宅。

別說是京滬深這些地方,哪怕是小縣城,最近幾年,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新城區,也有數千個之多,其中大部分以高層住宅為主。

假如這種趨勢延續下去,10年後,有三類房子將會變成“鴿子籠”。

何為鴿子籠?擁擠、蜷縮、蝸居、狹窄,在鋼筋水泥鑄就的盒子中,被隔成一個又一個小小的房間,看似住得高高在上,實則失去了寶貴的空間。

"

一位朋友在華北某二線城市生活了快20年,目睹了很多變化。

原來的城市,雖然到處是低矮的舊房,但可以明顯感到年復一年人流量在增大大,遇到節假口更顯密集,火車站、汽車站附近逢年過年就是人滿為患,生意也紅火得很。

可最近這三四年,湧入的人口明顯在減少,很多飯店、沿街商鋪變得簫條,無形之中有一種失落感。

究其原因,既有務工人員回鄉自主創業的因素,也有中心城區的商圈轉移、人們交通出行方式變遷,造成常住人口結構出現變化的因素,更有新蓋的高樓大廈越來越多,寫字樓和商鋪空置現象增多的原因。

他只是站在自身所處的位置來觀察,殊不知,最近這幾年,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是“脫胎換骨”,原來我們熟悉的車水馬龍,隨著城市的變遷,早已成了“過去式”。

10年後,這三類房子,將成為“鴿子籠”?

包括我們的居住方式,也不得不向高樓大廈做出妥協。

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中國已擁有8層以上、超過24米的高層建築34.7萬棟,其中高層住宅23.5萬棟,均為世界之最。

早在2000年時,上海新建住宅中符合這一標準的已佔了53%,2004年,北京高層住宅的比例也已經佔到住宅總數的63%。

西部新一線城市重慶,一度擁有全國第三的高層建築數量和第一的密度,同屬熱點城市的南京,早在2011年,已有高層建築4978棟,其中2300棟為住宅。

別說是京滬深這些地方,哪怕是小縣城,最近幾年,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新城區,也有數千個之多,其中大部分以高層住宅為主。

假如這種趨勢延續下去,10年後,有三類房子將會變成“鴿子籠”。

何為鴿子籠?擁擠、蜷縮、蝸居、狹窄,在鋼筋水泥鑄就的盒子中,被隔成一個又一個小小的房間,看似住得高高在上,實則失去了寶貴的空間。

10年後,這三類房子,將成為“鴿子籠”?

第一類,一二線城市裡,中心城區的小戶型。

眾所周知,人口長期湧入一二線城市是大勢所趨,數據顯示,1995-2000年省際淨遷入人口主要集中在廣東(1165萬人)、長三角地區(465萬人)、京津地區(221萬人),三者合計佔87.1%。

2010-2015年,流動人口主要遷入京滬廣深和部分二線城市,比如鄭州、武漢、西安、成都等地,從2015年至今,新一線城市繼續爆發,杭州、南京、蘇州及中西部的二線省會城市,成為人口湧入的重點區域。

年復一年,這些熱門城市湧入的人口越來越多,中心城區就那麼大,就算再擴張,也承載不了成倍增長的居住需求,因此,在有限的空間內,人們的買房需求從90平米降到了70平米,最終再降到50平米,甚至30-40平米的地方,也成了香餑餑。

長此以往,房價越來越貴,住得地方卻越來越窄,變成“鴿子籠”的概率也就越高。

第二類,打著不限購旗號的公寓房。

"

一位朋友在華北某二線城市生活了快20年,目睹了很多變化。

原來的城市,雖然到處是低矮的舊房,但可以明顯感到年復一年人流量在增大大,遇到節假口更顯密集,火車站、汽車站附近逢年過年就是人滿為患,生意也紅火得很。

可最近這三四年,湧入的人口明顯在減少,很多飯店、沿街商鋪變得簫條,無形之中有一種失落感。

究其原因,既有務工人員回鄉自主創業的因素,也有中心城區的商圈轉移、人們交通出行方式變遷,造成常住人口結構出現變化的因素,更有新蓋的高樓大廈越來越多,寫字樓和商鋪空置現象增多的原因。

他只是站在自身所處的位置來觀察,殊不知,最近這幾年,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是“脫胎換骨”,原來我們熟悉的車水馬龍,隨著城市的變遷,早已成了“過去式”。

10年後,這三類房子,將成為“鴿子籠”?

包括我們的居住方式,也不得不向高樓大廈做出妥協。

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中國已擁有8層以上、超過24米的高層建築34.7萬棟,其中高層住宅23.5萬棟,均為世界之最。

早在2000年時,上海新建住宅中符合這一標準的已佔了53%,2004年,北京高層住宅的比例也已經佔到住宅總數的63%。

西部新一線城市重慶,一度擁有全國第三的高層建築數量和第一的密度,同屬熱點城市的南京,早在2011年,已有高層建築4978棟,其中2300棟為住宅。

別說是京滬深這些地方,哪怕是小縣城,最近幾年,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新城區,也有數千個之多,其中大部分以高層住宅為主。

假如這種趨勢延續下去,10年後,有三類房子將會變成“鴿子籠”。

何為鴿子籠?擁擠、蜷縮、蝸居、狹窄,在鋼筋水泥鑄就的盒子中,被隔成一個又一個小小的房間,看似住得高高在上,實則失去了寶貴的空間。

10年後,這三類房子,將成為“鴿子籠”?

第一類,一二線城市裡,中心城區的小戶型。

眾所周知,人口長期湧入一二線城市是大勢所趨,數據顯示,1995-2000年省際淨遷入人口主要集中在廣東(1165萬人)、長三角地區(465萬人)、京津地區(221萬人),三者合計佔87.1%。

2010-2015年,流動人口主要遷入京滬廣深和部分二線城市,比如鄭州、武漢、西安、成都等地,從2015年至今,新一線城市繼續爆發,杭州、南京、蘇州及中西部的二線省會城市,成為人口湧入的重點區域。

年復一年,這些熱門城市湧入的人口越來越多,中心城區就那麼大,就算再擴張,也承載不了成倍增長的居住需求,因此,在有限的空間內,人們的買房需求從90平米降到了70平米,最終再降到50平米,甚至30-40平米的地方,也成了香餑餑。

長此以往,房價越來越貴,住得地方卻越來越窄,變成“鴿子籠”的概率也就越高。

第二類,打著不限購旗號的公寓房。

10年後,這三類房子,將成為“鴿子籠”?

很多公寓房打著不限購的旗號,表面上看起來,只要幾十萬就能在大城市裡落地生根,實際上卻要付出巨大的稅費成本,平日裡的水電用度也更加高昂,就連天然氣和暖氣也是奢求,小孩上學也無法劃入到學區當中,除了提供居住功能外,其他房子的附加屬性都是零。

因此,這種公寓,時間越久,升值的潛力越小,接盤的購房者也越來越少,加之公攤面積較大,本身建築面積就很少,只有20-30平米的空間內,也會蛻變成無人問津的“鴿子籠”。

第三類,三四線城市的“老破小”。

對小城市來說,“老破小”意味著髒亂差的街道,意味著年輕人的“斷層”,更意味著區域發展的不協調。

學區?不存在,小縣城裡就那麼幾個重點小學,手指頭都數的過來,學區房的說法難見蹤影,配套成熟?也不盡然,小城市的老城區罕見寫字樓、高樓大廈,商業、醫療等基礎設施都早早的選擇了外遷。

在這種趨勢下,縣城和地市的“老破小”,也會被購房者所“拋棄”。

"

一位朋友在華北某二線城市生活了快20年,目睹了很多變化。

原來的城市,雖然到處是低矮的舊房,但可以明顯感到年復一年人流量在增大大,遇到節假口更顯密集,火車站、汽車站附近逢年過年就是人滿為患,生意也紅火得很。

可最近這三四年,湧入的人口明顯在減少,很多飯店、沿街商鋪變得簫條,無形之中有一種失落感。

究其原因,既有務工人員回鄉自主創業的因素,也有中心城區的商圈轉移、人們交通出行方式變遷,造成常住人口結構出現變化的因素,更有新蓋的高樓大廈越來越多,寫字樓和商鋪空置現象增多的原因。

他只是站在自身所處的位置來觀察,殊不知,最近這幾年,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是“脫胎換骨”,原來我們熟悉的車水馬龍,隨著城市的變遷,早已成了“過去式”。

10年後,這三類房子,將成為“鴿子籠”?

包括我們的居住方式,也不得不向高樓大廈做出妥協。

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中國已擁有8層以上、超過24米的高層建築34.7萬棟,其中高層住宅23.5萬棟,均為世界之最。

早在2000年時,上海新建住宅中符合這一標準的已佔了53%,2004年,北京高層住宅的比例也已經佔到住宅總數的63%。

西部新一線城市重慶,一度擁有全國第三的高層建築數量和第一的密度,同屬熱點城市的南京,早在2011年,已有高層建築4978棟,其中2300棟為住宅。

別說是京滬深這些地方,哪怕是小縣城,最近幾年,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新城區,也有數千個之多,其中大部分以高層住宅為主。

假如這種趨勢延續下去,10年後,有三類房子將會變成“鴿子籠”。

何為鴿子籠?擁擠、蜷縮、蝸居、狹窄,在鋼筋水泥鑄就的盒子中,被隔成一個又一個小小的房間,看似住得高高在上,實則失去了寶貴的空間。

10年後,這三類房子,將成為“鴿子籠”?

第一類,一二線城市裡,中心城區的小戶型。

眾所周知,人口長期湧入一二線城市是大勢所趨,數據顯示,1995-2000年省際淨遷入人口主要集中在廣東(1165萬人)、長三角地區(465萬人)、京津地區(221萬人),三者合計佔87.1%。

2010-2015年,流動人口主要遷入京滬廣深和部分二線城市,比如鄭州、武漢、西安、成都等地,從2015年至今,新一線城市繼續爆發,杭州、南京、蘇州及中西部的二線省會城市,成為人口湧入的重點區域。

年復一年,這些熱門城市湧入的人口越來越多,中心城區就那麼大,就算再擴張,也承載不了成倍增長的居住需求,因此,在有限的空間內,人們的買房需求從90平米降到了70平米,最終再降到50平米,甚至30-40平米的地方,也成了香餑餑。

長此以往,房價越來越貴,住得地方卻越來越窄,變成“鴿子籠”的概率也就越高。

第二類,打著不限購旗號的公寓房。

10年後,這三類房子,將成為“鴿子籠”?

很多公寓房打著不限購的旗號,表面上看起來,只要幾十萬就能在大城市裡落地生根,實際上卻要付出巨大的稅費成本,平日裡的水電用度也更加高昂,就連天然氣和暖氣也是奢求,小孩上學也無法劃入到學區當中,除了提供居住功能外,其他房子的附加屬性都是零。

因此,這種公寓,時間越久,升值的潛力越小,接盤的購房者也越來越少,加之公攤面積較大,本身建築面積就很少,只有20-30平米的空間內,也會蛻變成無人問津的“鴿子籠”。

第三類,三四線城市的“老破小”。

對小城市來說,“老破小”意味著髒亂差的街道,意味著年輕人的“斷層”,更意味著區域發展的不協調。

學區?不存在,小縣城裡就那麼幾個重點小學,手指頭都數的過來,學區房的說法難見蹤影,配套成熟?也不盡然,小城市的老城區罕見寫字樓、高樓大廈,商業、醫療等基礎設施都早早的選擇了外遷。

在這種趨勢下,縣城和地市的“老破小”,也會被購房者所“拋棄”。

10年後,這三類房子,將成為“鴿子籠”?

就這種現象,有專家用“兩個詞”,給我們指明瞭方向。

東北財經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家周天勇此前發文指出,高層住宅有兩個缺陷,分別是“維護成本高”、“拆除難度大”。

這兩個詞,代表了以上三類房子的通病:高層電梯、供排水、燃氣、外立面、保溫層等設施和建築的維護和維修,存在著諸多不便,並且成本較高;鋼筋水泥玻璃老化壽命到期,高空容易墜落碎片,再建拆除難度較大,安置成本太高。

專家的觀點道出了高層住宅所面臨的實情,購房者也應該有所留心。

購房者不必擠破頭湧入大城市,幾十平米的蝸居,也不是奮鬥成功的標準,假如在家鄉也有合適的工作機會,更有親朋好友的人脈圈加持,還有居住條件更佳的大房子可供選擇,沒有必要非在一二線城市紮根,北上廣如果放不下肉身,何談放得下靈魂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