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市古鎮金橋寺

仙市古鎮金橋寺

仙市古鎮金橋寺

一 、兩宮合一寺

一千三百年前義和縣治下的仙灘,現名仙市。

仙市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古鎮文物景點甚多,大多飽含了歷史流轉的曲折滄桑,又或蓄養了民間故事的詼諧婉約。那些關於“悽慘蘿蔔案”“風流羅五妹”“武林羅跛三爺”“仙女睡仙灘”“羞羞胯胯井”的龍門陣,大可以在網絡、典藉中找到並與實跡對接,這裡不再贅述。

但古鎮香火旺盛的金橋寺,卻更有一個迷離難分的真假傳說,因此我們現在單說金橋寺。

金橋寺的道場,是南華宮與天上宮的聯合體。

南華宮與天上宮均是四合院樣式,兩宮以七八進民居相隔,而各自主殿與戲樓之間,又有一條街衢橫穿,謂之半邊街。兩宮的山門,接順河街臨釜溪河。

南華宮向北的寬厚拱門,相鄰的是半邊街60號民居,向南經同樣寬厚的拱門,與半邊街59號相鄰,因此,金橋寺是沒有標註門牌號的一所寺廟。

二宮為一廟,中間插條街。如金橋寺這樣開放複雜的格局,可能在全國的寺廟中,也是絕無僅有。

金橋寺現任住持為果衍法師。

二 、南華宮

南華宮建於1862年(一說1856年),由廣東籍鹽商修建,它坐東向西,佔地1284平方米,建築面積1416平方米,中軸線與釜溪河垂直。它既是一座道教法場,又是一所同鄉會館,建築融道觀與民居於一體。

南華宮正副殿擺設區分明顯,內外院壩寬敞,正殿兩邊的牆上蓋有四重燕翅形的風簷。

早年間,南華宮牆壁上繪有古代名人事蹟典故和山、水,魚,附以魚、花草、人物,莫不栩栩如生,給宮殿增添不少情趣。南華宮還有許多牆雕,上面塑有羽翼開屏的孔雀,下面有祥雲簇擁著的一柄寶劍,是為"守宮之祥鳥"、"鎮宮之利器";還塑有九位騰雲駕霧的道家人物,他們各騎寶馬,似從天上飄然而下。

天上宮的山門,被民居掩映封閉,因此,金橋寺的道場是以南華宮的山門為正門。

南華宮的山門滄桑斑駁。我曾經見過《中華鹽都歷史建築》上一幅南華宮的老照片,照片中,山門牌匾上隱隱約約的是“南天X陀”幾個字,遍查資料,不得其義;老石門柱上的楹聯,已經完全風化,題字更不得而知。

現在,老山門書鎏金“金橋寺”新名,門牆楹聯道:正法常與四生九有祝瓚共極樂,國富民強五洲四海同慶賀。“四生九有”出自大乘佛教的《華嚴經》,非佛教信徒可能對《華嚴經》不熟悉,但那句“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卻是大家耳熟能詳的。

進入山門是天王殿,一般的天王殿供奉彌勒塑像,左右供奉著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韋馱天尊塑像,但這裡左右神座立了六個神像,原來是多奉了守護山門的哼哈二將。

天王殿樓上是戲臺,走出天王殿上九級臺階,是一闊大石壩平臺,這裡供了一個玉睡佛,擺了香火臺。估計這個平臺,包括與戲樓平行的左右二層廂樓,曾經就是廣東鹽商們擺桌椅看川戲的地方;同時,這個平臺又是半邊街的街衢,想象裡,趕場的群眾也可自由看戲。

大雄寶殿在半邊街正東上首,處於山門以上第三層,憑高可視釜溪河西岸風景,氣勢蔚為壯觀。大雄寶殿壁畫精美,現在繪的是西方極樂世界講經說法的部分場景。大殿正向供奉三世佛,俗稱三寶佛。依據印度哲學,時間和空間是混淆的,三世佛又分為以時間為軸的縱三世佛,以空間排列的橫三世佛。此殿供奉的,應該是橫三世佛,是為普度眾生之願。大殿左右兩列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俗稱十八羅漢。

大雄寶殿偏右,現在供奉著出生於廣東南海新興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據考證,廣東會館時期的南華宮,主供的就是慧能大師。

三 、天上宮

向南,沿半邊街走過9道門牌號,是天上宮的建築範疇。

天上宮建於1850年,是福建鹽商修建的會館,佔地917平方米,建築面積1162平方米。論建築規模,天上宮略小於南華宮,論建築年代,則早於南華宮。

天上宮的獨特之處,同樣在於它建築形式的開放性。廟堂與街衢、民居相結合。從平面看,天上宮呈一個“凸”字形,共由山門、戲臺、廂房、廊樓、大殿所組成。在立體結構上,它的東西兩側是連接戲臺與大殿的廊樓,廊樓下左右各開一個門洞,半邊街從門洞穿寺而過,戲臺與大殿之間的院壩既是寺廟的內在空間,又是街道的中心區域,如果戲臺上有演出,它就是一個露天劇場。

天上宮的戲臺是一件精美的建築藝術,內外遍佈著彩繪與浮雕,尤其是浮雕上的戲曲人物組圖,既情節連貫又栩栩如生。

天上宮更有一件作為鎮寺之寶的稀世珍品,藏在戲臺前簷的樑柱之間。那是一根長13米,直徑85釐米的長方形黃荊原木,起支撐戲樓前屋簷的作用。黃荊系生長緩慢的硬質雜木,如此粗大的黃荊,起碼要數百上千年方能長成。在它被搬進寺廟直到今天,又是一百多年過去了,還依然泛著黃燦燦的油光。

天上宮的大殿,橫匾上書“觀音殿”,殿裡供奉著慈眉善目的女性神佛,按殿名應該是觀音。偏殿亦有一尊容貌姣好側身而臥的玉佛,人們也將其叫做觀音。其實,她們都不是觀音,而是福建沿海普遍敬仰的媽祖娘娘。如同南華宮裡敬供廣東籍的慧能,天上宮敬供媽祖,也是一方面源自鄉土情結,另一方面則體現著來自福建的宗教文化地域特徵。

四 、金橋寺名稱的迷離

關於金橋寺名稱的來歷,一直有兩個傳說

一說是南華宮1958年就取名為金橋寺。

當時,正值大躍進如火如荼,《人民日報》發表郭沫若詩歌“三面紅旗迎風飄,人民公社是金橋”,廣播裡也天天吟誦高唱。人民公社其時就在南華宮,一位在公社坐鎮指揮大躍進的領導,讀了這首詩深受啟發,激動之下信筆一揮,便將南華宮改為了金橋寺。

這種說法是很值得懷疑的。那個時代,什麼“宮”都是“封資修”了,再改為什麼“寺”,似乎更加不可能,況且它還是人民政府的辦公場所,真的改為了“金橋寺”,裡面的辦公人員是什麼身份呢。

另外一種說法是1993年改為金橋寺,應該較為真實。

1992年,仙市被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為了恢復古鎮的文化古蹟,鎮政府搬出了南華宮。是年,一江浙遊僧持了“金橋寺”的題匾找到政府,希望設立道場。政府領導見題字落款,是為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的趙樸初,著即協調政府主管部門,於1993年獲批為公開的佛教場所。

仙市古鎮金橋寺

隔岸遙望金橋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