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縣茶山村:深山藏古村 茶山有古屋

茶山村,名字讓人遐想連篇...

是有漫山的茶樹?才被稱為茶山村?

然而並不是...

村內原有一顆古油茶樹,故而得名“茶山村”。

關 於 茶 山 村

茶山村位於梅州市水車鎮西面,該村落源於明代初期,逐漸興盛,清末達到鼎盛期,村中現存34座傳統民居,有九座建築是在兩百年以上。2008年被評為梅州市十大客家民居和十大最美客家鄉村之一。

梅縣茶山村:深山藏古村 茶山有古屋

驅車到茶山村,便被群山綠水環繞,村裡古民居依次坐落,農田井然有序,自然生態環境塵封原始。

梅縣茶山村:深山藏古村 茶山有古屋

民居群普遍採用三合土築牆體,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每座建築選址和座向都極為講究,充分體現了客家人講究風水的特點。

梅縣茶山村:深山藏古村 茶山有古屋

現在還有很多古民居沒有被維修保護,仍保持著最原始的模樣,彷彿離歷史更近一些。

梅縣茶山村:深山藏古村 茶山有古屋

茶山村沉澱著很濃厚的書香文化,人物出類拔萃。不僅走出了嘉應州首富黃雲輝、旅印度尼西亞富商黃康華等經商之才,以及全國婦聯原副主席黃甘英等重要歷史人物。

梅縣茶山村:深山藏古村 茶山有古屋

尋找古民居的路上,在指示牌的指引下,我們更快的找到了這一座座歷史文化遺產。

梅縣茶山村:深山藏古村 茶山有古屋

關 於 古 民 居

最先來到的古民居,便是黃氏宗祠紹德堂,建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至今已有500多年曆史。

梅縣茶山村:深山藏古村 茶山有古屋

紹德堂形似蝙蝠,正廳恰如蝙蝠的嘴巴,左右兩側的偏廳正如蝙蝠的翅膀。

梅縣茶山村:深山藏古村 茶山有古屋

門前的八角禾坪邊緣已被雜草掩蓋,僅存的楣杆石還隱約可見主人當年的威儀。

梅縣茶山村:深山藏古村 茶山有古屋

暢 雲 樓

離紹德堂不遠處還有一座古民居——暢雲樓。清朝守禦官黃毓秀建造,建於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88年),至今有200多年。

梅縣茶山村:深山藏古村 茶山有古屋

十廳九天井構造,中廳極為華麗精緻、巍峨宏偉,人民公社化時,這裡曾作為公社食堂,能容納上百桌人吃飯。

梅縣茶山村:深山藏古村 茶山有古屋

萼 輝 樓

茶山黃氏十四世祖黃伯寧興建,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是茶山村較早的建築之一。

梅縣茶山村:深山藏古村 茶山有古屋

四槓式圍屋,有院落圍合,外有臺階。建築二層,三合土夯築。木檁掛椽條冷灘瓦屋面,懸山屋頂。天井有多重回馬廊,彼此相連,通透流暢,木欄杆。裝修樸素,環境優雅,有人居住。

梅縣茶山村:深山藏古村 茶山有古屋

柏 榮 樓

原魯迅美術學院資深教授、全國著名鑄銅專家黃心維故居,約300餘年歷史。上下堂五橫式圍屋,規模較大,無院落圍合。建築二層,三合土夯築。木檁掛椽條冷灘瓦屋面,懸山屋頂。

梅縣茶山村:深山藏古村 茶山有古屋

雲 漢 樓

雲漢樓約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是上世紀新加坡四大財團之一、嘉應州首富黃雲輝的故居。還興建雲漢女子學校,併為紹德學校興建出資。

梅縣茶山村:深山藏古村 茶山有古屋

訪 雲 樓

訪雲樓1920年由旅居印尼富商黃康華興建。坐東北向西南。為硬山式二堂三橫屋,其中右側二橫屋,左側一橫屋。建築由池塘、門坪、堂屋、橫屋、天井組成。

梅縣茶山村:深山藏古村 茶山有古屋

培 元 樓

培元樓約建於清乾隆六十年(1795),為黃毓增國民黨四星上將、抗日名將黃琪翔的故居。該樓形制為二層三槓屋,坐東南向西北,軸線上設廳堂、天井、樓梯間,抬樑式結構。內部現在還存有黑色鑲金木雕屏風,典雅莊重,寓意吉祥。

梅縣茶山村:深山藏古村 茶山有古屋

大 夫 第

大夫第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由黃超華、黃新華兄弟興建。黃新華早年追隨孫中山革命,第一次北伐時任梅軍參謀長,後任南非洲各埠籌備員,孫中山親筆委任狀尚存。

梅縣茶山村:深山藏古村 茶山有古屋

資 政 第

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由黃南生(鈞選)的父親黃鏡堂始建。建築面積1080平方米,中西合璧。黃鈞選之女黃甘英為十二屆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全國政協常委。

梅縣茶山村:深山藏古村 茶山有古屋

雲漢女子學校

對於缺乏文化知識的勞動婦女來說,丈夫遠方鴻雁傳書,所郵寄錢銀不知如何使用,購買土地修建家宅的官府文書不知如何謄正。所以村裡急需一所女子學校,黃澐輝出資在自家雲漢樓對面蓋了五六間書房,平整了一個院子,命名為“雲漢女子學校”。然而現在已經荒廢,雜草叢生。

梅縣茶山村:深山藏古村 茶山有古屋

紹 德 學 校

晚清,清政府廢科舉興新學,潮流之下,茶山村也發生了變化,外交家、歸鄉賢達黃鈞選審時度勢,倡建了這座紹德學校,於1911年建成。學校佔地2000多平方米,設施完備,可容納三百學子。

梅縣茶山村:深山藏古村 茶山有古屋

茶山村裡的每一座古民居就有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讓人為之流連忘返。在這座安謐原始的村落裡,可以更好的瞭解客家人踽踽前行的歷史痕跡,讀懂傳承至今的耕讀文化,明白客家文化何以厚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