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古城堡之四:劉堡子

建築 文物 董福祥 社會 印象慶陽網 2017-06-06
慶陽古城堡之四:劉堡子

在華池縣,悠悠的的元城河,千百年來見證著歷史的變遷。從華池縣悅樂鎮上堡子村元城河和柔遠河的交匯處沿著悅鐵公路一路北行,古城、堡子、寨墩隨處可見。到華池縣元城鎮高溝門村,隔河遠遠望見,河對面臺地半山坡一座雄偉的堡子映入眼簾。這就是慶陽市唯一石砌古堡式民居——劉堡子。

站在山下仰望,這座古樸典雅而又雄偉的堡子,像一名偉岸的哨兵挺立在村口,守護著全村的安全。沿著水泥路一路向上,山腳下,“慶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石碑立在路邊。

據《華池縣誌》(甘肅省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記載:石堡子僅存元城鄉高溝門村劉堡子一處,當地富戶劉佔文(有誤,實為劉生廉)建於民國三至五年(1914—1916)。堡高10至12米,周長220米,全部用石塊砌成。”

據建造者劉生廉曾孫孫劉金銘介紹,劉生廉是清末守將董福祥的部下,平亂後退役回家,帶回一匹戰馬,一把老式毛瑟槍,一把長矛,一把大刀。回鄉後的劉生廉和七個兒子輾轉慶陽、陝北,苦心經營,奠定了劉氏家族的興旺發達。這座堡子花費銀元4000多塊,僅工匠就達二三十幾人。所用石料全部從上下四十多裡的川道里開山鑿石,然後由四匹騾馬幾頭毛驢組成的運輸大隊運到山下,再用人力一塊塊抬或者背上工地,再根據需要,加工建造。堡子呈長方形。南北兩個門洞和一個過道。是人們通往外界的通道。石堡依山傍河而建,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2016年,華池縣出資38萬元對堡子進行了修繕加固。新建了石階。維修了通往石堡的道路。如今,登上堡子,再也不需要從溝底攀爬而上。沿著102級新修的臺階拾級而上,再爬上數十米是斜坡,就可以來到石堡子的城牆腳下的。從南門而入,門頭上雕刻這“興盛寨”三個大字。據孫劉金銘介紹說:這是他的一位爺爺,清朝末年秀才劉洪昌題寫的。意為:繁榮昌盛,興旺發達。門洞比較低矮狹窄。這不難想象,是從防禦的角度考慮的。順著門洞走進城堡,一個300多平方米的四合大院呈現在眼前。四面建有西、南兩面均建有石階,沿著石階可登上堡頂。堡子南北長42米,東西寬30米。高十到十五米。建築面積1023平方米。建有窯洞14孔,北側6孔,東、西測各3孔,南2孔。窯洞高度3.3面,寬度3米,深度6米。北側和西側各有一孔套窯。民國9年(1920年)地震時,南側外沿的寨南石牆和石窯塌毀。院子南側,作為儲備倉庫用的土木平房在1934年被譚世麟民團燒燬。目前,不自內僅存13孔石箍窯。每個窯洞可居住十人以上,堡子內存糧可供人們維持半年生活,水井、石磨、牲口飼料、排水系統等一應俱全。

在石堡的四面,建有四個瞭望角樓,用來觀察敵情和禦敵之用。據說,在匪患猖獗的年代,惱羞成怒的土匪曾多次圍攻。在久攻不下的情況下,企圖採取長期圍困的辦法迫使堡子內族人們繳械。可是,劉氏族人早在建造堡子的時候就想到了這一切。裡面的設施和儲備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土匪眼看著一塊肥肉不能到嘴,只得怏怏返回。

通過過道,100多平方米的平臺是飼養牲畜、加工糧食、提供水源和保衛的地方。建有圍牆,牆上建有垛口和搶眼,備有滾石、枕木等防禦物資和器械。遇到外界攻擊,強有力的防禦措施保障著堡子內部的安全。這正是再匪患年代從來沒有被攻陷的主要原因之一。

戰亂期間,劉生廉救濟災民,救貧濟困,還專門拿出了60塊大洋聘請先生,在堡子內辦起了私塾,免費為當地孩子教書,被人們稱之為“劉善人”

1943年至1947年,元城紅色政權建立後,劉堡子十孔窯洞用於儲備軍糧。1948年隴東分區轉移元城,警衛團駐紮於劉堡子。1950年到1953年元城小學在劉堡子辦學四年時間。1958年至1961年,該堡子又被作為公糧儲備倉庫。2012年,被慶陽市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為了配合政府保護文物,崇文尚武,紀念先輩,傳承耕讀傳家的優良家風,劉氏家族於2012年宣佈,全部搬離了他們祖祖輩輩居住了95年之久的石堡。還自籌3萬多元對堡子進行保護性維補。安排族人輪流對堡子進行看護。

劉堡子原貌(王勇攝)

慶陽古城堡之四:劉堡子

徐向釗,甘肅華池人。1965年出生於華池縣五蛟鄉李良子村。現慶陽市司法局《慶陽普法》責任編輯。從事文字工作近三十年。文藝類,新聞類作品及攝影三千餘篇(件)見於各級媒體及刊物。慶陽市十佳新聞工作者,優秀記者,曾被甘肅日報等媒體評為優秀通訊員。百餘件作品獲全國、省、市一、二、三等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