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掉貧困!東川易地搬遷“繡花功”繡出就業致富美景

搬掉貧困!東川易地搬遷“繡花功”繡出就業致富美景

掌上春城訊 75歲的陳樹英,今年頭一次坐電梯上樓房。從舍塊鄉搬進東川城區起嘎易地搬遷安置點,居住條件改善了,兒女外出就業收入穩定,孫子上學校車接送方便安全,全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東川區易地搬遷人口數佔全市的77.6%,隨著去年東川區易地搬遷工作完成,全市易地搬遷扶貧任務全部完成。

搬出大山搬掉貧困

搬出大山,搬掉貧困,搬來發展。東川區引入EPC模式,在城區起嘎、對門山兩個大型安置點主要採取高層建築及抗震9+1防設的模式,在施工單位嚴格保障房屋質量前提下,晝夜不息、風雨無阻地建設。

“脫貧致富靠自己啊,我們要珍惜。”唱著自己作詞作曲的歌,楊金壽每天都要起個大早。從破舊狹窄的舊房子搬入寬敞乾淨的新家,還在小區門口開了間茶室,每個月能有4000多元的收入。

楊金壽是東川區湯丹鎮大地坡村民。去年10月,全村252戶855人搬到城區各安置點,楊金壽搬到對門山世紀銅城安置點。村裡在新小區設置了臨時辦公點,方便服務搬遷村民。“每天早上有校車直接到小區接送孩子上學,我上班也很放心。搬到城裡後,生活方便、出行方便。如果沒有政府幫助,我一輩子都住不上這種房子。”楊金壽把自己心裡的感激寫成一首歌,每天在小區裡唱。

來到阿旺鎮芋頭塘村易地搬遷安置點,一排棕色小樓房格外吸引眼球,牆面上畫著燈籠、窗花,家家戶戶門口都貼著對聯、種著花草。

搬進新房子半年多,舒美德的病好了不少,原來的老房子陰暗潮溼,一下雨他的腰腿就疼得不行。“原來的房子處在地質災害隱患點,不僅危險,而且環境太差了。政府幫我們蓋了現在的新房子,我腿腳不方便幹不了活,村上就給我找了個護林員的工作,工資能維持正常生活。” 舒美德說。

阿旺鎮芋頭塘村安置點共遷出建檔立卡戶17戶66人,隨遷戶28戶118人。安置點採取統規統建方式,總建築面積4600平方米,去年11月25日搬遷群眾全部入住。目前,已有85人外出務工,公益性崗位安置8人,45戶耕地200畝已全部退耕還林種植花椒樹。

穩定就業致富有路

培訓這天,畢雙雲起了個大早,叫上好友雷鳴坤,兩人提前來到培訓點,“舍塊鄉易地搬遷人員定向上海起重裝卸機械操作工技能培訓”將很快開始,而培訓點就在新家樓底下。

東川區出臺《易地扶貧搬遷進城集中安置工作實施方案》,從產業、就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12個方面明確搬遷過程中及後期的具體措施,確保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繞八字彎、直線駕駛、堆碼、倒車停車,兩人很快就學會了一套操作技巧。“這次出去我打算幹到明年過年,賺點錢再回來。以前在山上,就靠種點玉米為生,什麼本事都沒有,打工也沒個門路,怕被別人騙。現在搬來城區,住著新房子,政府把崗位送到家門口,還教你怎麼做,真是太貼心、太好了。” 畢雙雲高興地說。

為加大搬遷後未就業群眾的就業推進工作力度,東川區研究制定了易地扶貧搬遷“11511”精準就業扶貧行動方案。“1”即能就業勞動力家庭戶均有1人以上就業;“1”即對已就業勞動力失業後1個月內必須實現再就業;“5”即採取“五個一批”的就業渠道,向外輸出送崗一批,區內外企業穩崗一批,責任部門跟崗一批,扶貧車間引崗一批,公益崗位安崗一批;“1”即易地搬遷公益崗位無1人閒著不上崗;“1”即易地搬遷勞動力無1人到零工市場求職。

由於搬遷人數較多,東川區建立易地搬遷就業工作移民新區黨工委的領導責任、區人社局的指導責任、行業部門的幫扶責任、鄉鎮(街道)黨委的主體責任、村級黨組織的直接責任的“五級”責任體系,以及區級領導包村、部門包崗、幹部包人的“三包”落實制度,確保工作責任壓實、無縫對接、強力推進,取得實效。同時,建立每月“逢五”就業工作日製度,即每週五開展就業供需對接、每月5日開展區級就業工作聯席會議調度、每月15日開展鎮級就業工作站調度培訓、每月25日開展現場招聘。

今年75歲的陳樹英老人,生在深山、長於深山,一輩子生活條件艱苦、吃穿堪憂,沒上過學沒手藝,也窮了一輩子。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後,對於老人生活最直接的改善,就是搬到城裡的新家,連坐個電梯都能讓她開心好一陣。她有5個子女,其中4個都在外面上班,還時不時往家裡寄點錢。“我的日子好,我的日子好。”她總是重複著這句話,心中的喜悅湧在眼裡。

有吃有穿有房住,子女就業、兒孫上學,這正是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大規模易地搬遷不落一戶、不落一人,技能培訓、送崗上門、公益崗位,解決群眾就業問題,鼓了錢包才能飽肚子。

離開時記者問了老人一個問題:“您覺得政府為大夥做了什麼?”她指了指新房子和正在進行就業培訓的群眾:“這些就是。”沒錯,就是這片好光景。

昆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星宇

責編:孫娜娜 實習生:吉湘 一審:周曉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