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川轉移就業 讓貧困戶有了“薪”天地

掌上春城訊去年11月,張漢富一家從湯丹鎮搬入東川城區對門山易地搬遷安置點。搬入後不久,家門口就連續舉辦了3場就業招聘會,招聘企業來自上海、北京、湖北,還有云南省內的。“我會開叉車,之前學過一陣子,媳婦當過保姆,我們決定去上海,先幹個1年。3個月時間就攢了6000元。”說到這些,張漢富格外開心。

自2016年以來,昆明市針對3個國家級貧困縣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同時還有盤龍區、晉寧區、嵩明縣、富民縣、宜良縣、石林縣,通過開展省外合作對接轉移、主城區精準幫扶轉移、就近就地安置轉移等措施,共轉移農村勞動力61.23萬人,其中建檔立卡勞動力9.15萬人。

“請進來 走出去”

打通省內外就業渠道

清洗藤條、捆綁、鎖線,4個月時間,李芝梅編制藤椅的速度又加快了不少,從“扶貧車間”學會這門手藝後,她可是有了吃飯的法寶。“上次就業招聘會,有2家省內的企業等著要我。以前沒本事都是人家挑我,現在變成我挑企業了。”說到這,李芝梅喜上眉梢。她介紹,昆明的這家工廠每個月給她開3900元工資,還包吃包住。

依託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機制,全市加大“百企萬崗”入昆計劃和“百千萬”轉移就業工程的實施力度。昆明市勞動就業服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鞏固全市與上海普陀、北京朝陽、湖南瀏陽、安徽滁州、浙江寧波、湖北黃石等原有合作關係的基礎上,加大了與珠三角、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勞務協作。利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百日行動、春風行動等時機,將建立勞務合作關係地區優質企業提供的崗位,優先提供給有扶貧任務的縣(市)區,並重點向“一區兩縣”傾斜。同時,對有外出就業意願的貧困農村勞動力進行組織化輸出,對跨區域務工的建檔立卡勞動力給予一定的交通補助。

2016年以來,全市積極開展技能培訓、引導性培訓和創業培訓,增強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信心,提高適應城市生活能力,促進更多“技術型”農村勞動力創業。

針對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不願出省或出省就業不穩定的情況,2017年全市出臺《昆明市主城區精準幫扶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實施意見(2017-2019年)》,採取幾個區結對幫扶一個國家級貧困縣,進行多種形式就業幫扶。今年,還加大了對“一區兩縣”的幫扶力度,將有用工需求的晉寧區、嵩明縣、富民縣納入轉移就業和接收安置範圍,進一步拓寬建檔立卡勞動力轉移就業渠道。此項工作實施以來,對口幫扶的主城區共接收安置“一區兩縣”農村勞動力1.98萬人,其中建檔立卡勞動力1.55萬人。

建立長效機制

解除就業後顧之憂

在東川起嘎、對門山易地搬遷安置點,3萬多名群眾從大山搬出來,他們當中一部分需要依靠就業謀生,本地企業無法容納如此多的人數,只能往外送。

根據“一區兩縣”對易地扶貧搬遷有就業意願勞動力的調查摸底情況,全市先後下發了《“一區兩縣”2018-2019年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實施方案》《東川區世紀銅城集中安置點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方案》,明確2019年1月31日前,完成“一區兩縣”易地扶貧搬遷有就業意願的勞動力轉移就業3020人,確保“一區兩縣”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中的勞動力家庭“100%有1人就業、100%有1人蔘加就業培訓、100%推薦2個以上就業崗位”。

針對脫貧後如何持續穩定已脫貧人口就業的問題,全市開出“圍繞合作對接建立省外轉移就業長效機制、圍繞易地扶貧搬遷建立主城區精準幫扶轉移就業長效機制、圍繞當地產業需求建立就地就近就業長效機制、圍繞技能需求建立就業培訓長效機制”的四項機制保障良方。

加強與資質好、信譽高、重誠信的人力資源公司和勞務經紀人合作,多渠道、多形式開發就業崗位,提升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的組織化水平,積極引入第三方機構參與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將主城區提供的優質崗位優先提供給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和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

同時,圍繞“一區兩縣”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鄉村扶貧建設項目、特色農業、產業園區的發展和用工需求,動員具備條件的企業、合作社提供“裝、配、拼、縫、撿”等簡單工序設置扶貧車間,就近就地解決“一區兩縣”因客觀原因無法外出就業貧困勞動力增收問題。

昆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星宇

實習編輯:李佳怡 一審:蔡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