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老運河上的橋

建築 清朝 元朝 社會 悠悠的魔法師 2017-03-29

濟寧老運河上的橋

南門橋

濟寧老運河上的橋

玉帶橋

濟寧老運河上的橋

老運河上的5座橋

在濟寧城區,河渠縱橫,橋閘眾多。河流有老運河、越河、洸河、府河、洸府河等河流。自元大德年間至新中國成立前,共興建橋樑、閘壩等各種水工設施36座,其中老運河上的橋樑有5座,自西向東再向南有濟安橋、草橋、南門橋、天井閘、小閘口等5座大型橋樑。

運河上的橋,大多是伴隨著運河的開鑿而建造的。譬如,元代開通流經濟寧的運河後,在城區老運河上自西向東先後建成了草橋、飛虹橋。飛虹橋俗稱南門橋,南門橋沒有閘,這同草橋不同,草橋是既有橋又有閘。南門橋的建築年代沒有明確記載,根據州志上說是元代,因為南關是老任城,元代的時候在運河以北築的新城,所以這個橋的建築年代起碼是元代。濟安橋在越河上新閘附近,明永樂9年建的,到了明英宗天順三年,移到現在的地址稍往西一點,這座橋到上世紀40年代廢了,直到80年代,又把它修起來。原來是木橋,現在是鋼筋混凝土大橋了,位置稍微向東移了一點。南門橋再往東就是大閘橋,也叫會源閘、天井閘,是元代建的。橋是明萬曆16年建的。再往東往南拐,就到了任城橋,俗稱小閘橋,州志上有詳細記載,也叫小閘口,是元大德7年建的。以上這5座橋,是清代原有的。

新建的橋一共有7處

從西邊說吧,第一個是永豐橋,在原麻紡廠那塊;第二個是玉堂橋,是步行橋;第三個是勝利橋,後來改叫清平橋;再往東往南拐,在小閘橋的橋基上修了座新橋,用的開發公司的名字,叫盛泰橋;再往南就是果子巷口的解放橋;再往南就是柳巷口橋;再往南就是來鶴橋,基本是在“七七”抗戰爆發前的橋的基礎上建的。新建的這7座橋,對方便居民的生產生活,促進市內流通都發揮了積極作用。譬如,原來從南門口到草橋之間沒有橋,太不方便了,現在有了兩座橋,一個是玉堂步行橋,一個是永豐橋。最明顯的是從小閘橋到洋橋,原來中間沒有橋,現在有了盛泰橋、解放橋、柳巷口橋和來鶴橋。這對市區的交通佈局有很大改善。

在主河道上的橋樑,從清代就存在的,最重要的是兩座橋,一個是南門橋,一個是小閘口橋。為什麼?南門橋是溝通任城老城和濟寧新城之間行人車馬、物資流通的重要通道。小閘橋是東南關同南關之間行人車輛、物資交流的重要通道。有了鐵路之後,又是從車站下來的乘客進城的必經之路。再就是用兵,當時的小閘橋很重要。從魯南到魯西去的部隊,必定經過小閘橋,倒不一定進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