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屆觀眾不好糊弄了:影視市場重歸理性'

"

這一屆觀眾不好糊弄了

影視行業告別投機年代,必須拿出好作品才能收穫口碑和票房。現在觀眾非常理智成熟,不再好糊弄。

工作日下午五點,某影視產業園區的一家快餐店中,老闆娘百無聊賴地啃完了一個蘋果,店裡當天的營業額又一次沒有破一千,而去年同時期日營收額約為4000~5000元。

這家快餐店周邊幾棟樓有不少影視製作公司,其中有多家影視公司已經搬走。“今年園區裡房租降價了,同樣面積的辦公室去年80萬一年,現在降到了60萬,而且還不用像以前一樣交押金。有不少之前來光顧的編劇或者製片人說要轉型去了。”老闆娘對這帶情況非常熟悉。

一葉知秋,這個園區的變化只不過是行業裡的小縮影。過去幾年,電影票房一路飆高,行業收入也不斷提高,但盛況之下是資本過度擁擠,行業裡的每一個環節都在膨脹,高速狂奔的行業從去年十月份開始,一切問題集中爆發,整個行業都經歷著轉型的痛苦。

不過,當整個影視行業被情緒籠罩時,有時也會過分悲觀,而錯估了市場形勢。雖然幾部被寄予厚望的電影缺席了暑期檔,但《哪吒》與《烈火英雄》分別以48億與16億的票房拿下了暑期檔的票房冠亞軍,並且今年暑期檔176.53億元的總票房,超過2018年暑期檔174億票房,創造了暑期檔票房新紀錄。從電視劇與網劇來說,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陳情令》以及《親愛的,熱愛的》,讓優酷、騰訊、愛奇藝在暑期檔持續酣戰,獲得大量流量。

一邊深秋一邊盛夏,同一市場存在兩個不同季節,不過是因為整個影視行業大邏輯變了。以流量明星拉動票房的辦法已經被市場所捨棄。這個規模600多億的電影市場以及電視劇、網劇市場,等著新的佳作。

曾經泡沫

中國電影票房曾經持續創造紀錄,電視劇的劇集單價節節攀升,版權費水漲船高,明星片酬更是竄到天價,當時,誰都想進入這個看似暴利的行業分一杯羹。

敏銳的資本覺醒,投機者伺機而動。易凱資本創始人兼CEO王冉在去年三聲舉辦的“第三屆新文娛·新消費”年度峰會上分享了一組數據:從2014~2018年,一共有400多家影視公司從VC、PE和戰略投資人那裡拿了1100億人民幣的融資,加上同一時期內以IPO方式登陸A股市場的7家影視公司(不算借殼上市的)從IPO和後續增發中拿到的將近700億,大概一共有1800億的業外資金流入了這個行業。

熱錢滾滾的結果是,整個行業被催熱,處處瀰漫著浮躁。“前幾年資本過熱時,拿錢比較容易,於是影視圈生產了大量作品,帶來了虛假繁榮。”大盛國際傳媒總裁、業界知名製片人安曉芬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感慨道。

資本並不是來做慈善的,而是要得到回報,在資方的干預下,很多不成熟的項目被強行上馬,三天一個發佈會,五天一個研討會儼然成為了行業常態。公司之間不理智的攀比也到處可見,A公司一年5個項目,B公司10個,C公司20個,項目數、票房、佔有率,無一不成為競爭的標的。

熱錢多,項目少,甚至很多人在酒局中就得到了投資。靈河文化創始人、CEO白一驄說,行業外的投資人沒有別的渠道進入影視行業時,就會通過攢酒局。而一些行業內並沒有能力創業、開公司的人想抓住風口,也經常去酒局找投資,雙方一拍即合。“雖然匪夷所思,但當時很多人通過這辦法拿到了融資,開了影視公司。”

行業在匆忙疾行,太多不專業玩家的進入讓局面變得荒誕。安曉芬說,融資很容易的那幾年裡新項目很多,因此有很多不具備導演或編劇能力的人當起了導演,幹起了編劇。

這種案例不勝枚舉。白一驄講了一個他曾遇到的事情:前兩年,有人給他發了開業邀請函,而他對這個人近乎陌生,多方打聽後才知道,這是曾經一個劇組裡負責找景的外聯製片,拿到了融資開了一家影視公司。這令白一驄陷入了疑惑,毫無製作能力和經驗的人都能開影視公司?

究其原因在於影視行業的利潤被數倍放大,“許多資本覺得拍個戲就能賺1個億”,白一驄說。一集成本500萬、合理售價大約為650萬的劇,以1500萬左右售出時,白一驄感受到了恐懼。不過,視頻網站鏖戰的前期,天價購買劇集的案例屢見不鮮,單集版權從幾千元升至萬元、百萬、乃至千萬元。2017年,影視版權費與十年前相比,已暴漲了8000倍。不斷上漲的版權費,讓整個行業幾乎瘋狂。也讓影視公司成為彼時資本市場最受追逐的寵兒。無論是影片還是明星,都成為了價值千金的標的物,上市公司的併購也加劇了整個行業的估值泡沫。

這就導致當時行業頗以估值論英雄,大家最關心的並不是打磨出好作品,而是融資、運作上市或者作價賣給上市公司。曾有上市公司收購了一家成立僅一天的影視娛樂公司,而那家公司的股東是6個藝人,整個公司就估值10億。某知名導演的女兒持有的一家影視公司,準備賣給上市公司,擬估值30億,而這家影視公司成立僅僅兩年,只拍攝過幾部不知名的影視作品,一年的營收不到9000萬,整個公司繳納社保的員工不到30人。

過去兩年中,白一驄出門跟人聊天,幾乎沒人再去想創作的問題,大家聊的都是你的公司值多少錢,做到哪輪了。這令他感到不適,“影視公司最重要的不是融多少錢,是需要多少錢。有些項目甚至劇本都沒寫完,僅僅因為融到了錢就啟動,沒有耐心磨內容,所以粗製濫造變得很普遍。”

安曉芬認為,“其實這是不符合創作規律的,從劇本創作到投入拍攝再到後期製作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一切都是在匆忙的狀態下完成的,拍攝結果可想而知,品質不好,觀眾也不會買賬。”

但當時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盛況下,很少有人願意戳破虛假繁榮的泡沫。

重歸理性

盛宴在2018年戛然而止,曾經兩位數增長的中國電影票房市場,在這一年降為9.06%,歷年最低,並且熱錢潮水開始退卻,行業多年積累的問題逐漸爆發,行業裡每個人都感受到了未有之艱難現實。

"

這一屆觀眾不好糊弄了

影視行業告別投機年代,必須拿出好作品才能收穫口碑和票房。現在觀眾非常理智成熟,不再好糊弄。

工作日下午五點,某影視產業園區的一家快餐店中,老闆娘百無聊賴地啃完了一個蘋果,店裡當天的營業額又一次沒有破一千,而去年同時期日營收額約為4000~5000元。

這家快餐店周邊幾棟樓有不少影視製作公司,其中有多家影視公司已經搬走。“今年園區裡房租降價了,同樣面積的辦公室去年80萬一年,現在降到了60萬,而且還不用像以前一樣交押金。有不少之前來光顧的編劇或者製片人說要轉型去了。”老闆娘對這帶情況非常熟悉。

一葉知秋,這個園區的變化只不過是行業裡的小縮影。過去幾年,電影票房一路飆高,行業收入也不斷提高,但盛況之下是資本過度擁擠,行業裡的每一個環節都在膨脹,高速狂奔的行業從去年十月份開始,一切問題集中爆發,整個行業都經歷著轉型的痛苦。

不過,當整個影視行業被情緒籠罩時,有時也會過分悲觀,而錯估了市場形勢。雖然幾部被寄予厚望的電影缺席了暑期檔,但《哪吒》與《烈火英雄》分別以48億與16億的票房拿下了暑期檔的票房冠亞軍,並且今年暑期檔176.53億元的總票房,超過2018年暑期檔174億票房,創造了暑期檔票房新紀錄。從電視劇與網劇來說,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陳情令》以及《親愛的,熱愛的》,讓優酷、騰訊、愛奇藝在暑期檔持續酣戰,獲得大量流量。

一邊深秋一邊盛夏,同一市場存在兩個不同季節,不過是因為整個影視行業大邏輯變了。以流量明星拉動票房的辦法已經被市場所捨棄。這個規模600多億的電影市場以及電視劇、網劇市場,等著新的佳作。

曾經泡沫

中國電影票房曾經持續創造紀錄,電視劇的劇集單價節節攀升,版權費水漲船高,明星片酬更是竄到天價,當時,誰都想進入這個看似暴利的行業分一杯羹。

敏銳的資本覺醒,投機者伺機而動。易凱資本創始人兼CEO王冉在去年三聲舉辦的“第三屆新文娛·新消費”年度峰會上分享了一組數據:從2014~2018年,一共有400多家影視公司從VC、PE和戰略投資人那裡拿了1100億人民幣的融資,加上同一時期內以IPO方式登陸A股市場的7家影視公司(不算借殼上市的)從IPO和後續增發中拿到的將近700億,大概一共有1800億的業外資金流入了這個行業。

熱錢滾滾的結果是,整個行業被催熱,處處瀰漫著浮躁。“前幾年資本過熱時,拿錢比較容易,於是影視圈生產了大量作品,帶來了虛假繁榮。”大盛國際傳媒總裁、業界知名製片人安曉芬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感慨道。

資本並不是來做慈善的,而是要得到回報,在資方的干預下,很多不成熟的項目被強行上馬,三天一個發佈會,五天一個研討會儼然成為了行業常態。公司之間不理智的攀比也到處可見,A公司一年5個項目,B公司10個,C公司20個,項目數、票房、佔有率,無一不成為競爭的標的。

熱錢多,項目少,甚至很多人在酒局中就得到了投資。靈河文化創始人、CEO白一驄說,行業外的投資人沒有別的渠道進入影視行業時,就會通過攢酒局。而一些行業內並沒有能力創業、開公司的人想抓住風口,也經常去酒局找投資,雙方一拍即合。“雖然匪夷所思,但當時很多人通過這辦法拿到了融資,開了影視公司。”

行業在匆忙疾行,太多不專業玩家的進入讓局面變得荒誕。安曉芬說,融資很容易的那幾年裡新項目很多,因此有很多不具備導演或編劇能力的人當起了導演,幹起了編劇。

這種案例不勝枚舉。白一驄講了一個他曾遇到的事情:前兩年,有人給他發了開業邀請函,而他對這個人近乎陌生,多方打聽後才知道,這是曾經一個劇組裡負責找景的外聯製片,拿到了融資開了一家影視公司。這令白一驄陷入了疑惑,毫無製作能力和經驗的人都能開影視公司?

究其原因在於影視行業的利潤被數倍放大,“許多資本覺得拍個戲就能賺1個億”,白一驄說。一集成本500萬、合理售價大約為650萬的劇,以1500萬左右售出時,白一驄感受到了恐懼。不過,視頻網站鏖戰的前期,天價購買劇集的案例屢見不鮮,單集版權從幾千元升至萬元、百萬、乃至千萬元。2017年,影視版權費與十年前相比,已暴漲了8000倍。不斷上漲的版權費,讓整個行業幾乎瘋狂。也讓影視公司成為彼時資本市場最受追逐的寵兒。無論是影片還是明星,都成為了價值千金的標的物,上市公司的併購也加劇了整個行業的估值泡沫。

這就導致當時行業頗以估值論英雄,大家最關心的並不是打磨出好作品,而是融資、運作上市或者作價賣給上市公司。曾有上市公司收購了一家成立僅一天的影視娛樂公司,而那家公司的股東是6個藝人,整個公司就估值10億。某知名導演的女兒持有的一家影視公司,準備賣給上市公司,擬估值30億,而這家影視公司成立僅僅兩年,只拍攝過幾部不知名的影視作品,一年的營收不到9000萬,整個公司繳納社保的員工不到30人。

過去兩年中,白一驄出門跟人聊天,幾乎沒人再去想創作的問題,大家聊的都是你的公司值多少錢,做到哪輪了。這令他感到不適,“影視公司最重要的不是融多少錢,是需要多少錢。有些項目甚至劇本都沒寫完,僅僅因為融到了錢就啟動,沒有耐心磨內容,所以粗製濫造變得很普遍。”

安曉芬認為,“其實這是不符合創作規律的,從劇本創作到投入拍攝再到後期製作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一切都是在匆忙的狀態下完成的,拍攝結果可想而知,品質不好,觀眾也不會買賬。”

但當時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盛況下,很少有人願意戳破虛假繁榮的泡沫。

重歸理性

盛宴在2018年戛然而止,曾經兩位數增長的中國電影票房市場,在這一年降為9.06%,歷年最低,並且熱錢潮水開始退卻,行業多年積累的問題逐漸爆發,行業裡每個人都感受到了未有之艱難現實。

這一屆觀眾不好糊弄了:影視市場重歸理性

製圖:肖麗

“導演,我有時間,找我拍戲吧!”前不久,炙手可熱的女演員迪麗熱巴在綜藝節目裡喊話導演,至此,她有八個多月沒有拍戲。這對於曾經的迪麗熱巴是罕見的,往年她至少每年有三部劇在拍或在播。

熱錢少了,項目也就變少,受到衝擊最明顯的除了演員,還有劇組工作人員。

入行五年的黃修龍在整個行業裡摸爬滾打過,場記、統籌、龍套他都幹過,基本上劇組哪裡有需要,他就在哪個崗位。入行前,黃修龍曾做過兩年生意,有一定積蓄,所以他在初入影視行業、收入微薄的幾年裡不會為生活所困。

今年八月底,他剛從一個網劇劇組結束工作,休息了一個星期後,又馬不停蹄地趕到了下一個網大(網絡大電影)的劇組。即便如此,他也表示上半年他能接到的工作大約只有往年的三分之一,最近狀況才有所好轉。

不過,相對於同行,他已經算是幸運兒了。黃修龍說,今年以來,已經有好幾個朋友離開了這個行業,其中有導演、製片人、宣發,有的去做生意或另謀出路。情況相對好一點的一個朋友,也從影視行業的製片人,轉型做了實景表演的製片人。即使有眼前的困難,黃修龍還顯得相對樂觀,“我國影視行業發展太快了,彎路肯定要走。”

但增速放緩並不意味著是“寒冬”,相反,是行業迴歸理性。“今年受影響較大的主要是一些小公司,他們本來製作能力有待提高,市場過熱產能不足時,他們會接到項目。但是現在具備投資能力的公司變得更謹慎,立項變少了,他們接不到項目維持不下去了也是正常的。”製片人趙陽(化名)告訴《中國企業家》。

從數據來看,中國依然是世界上電影票房增長最強勁的市場,2019年上半年總票房為311.7億元,其中上半年國產影片票房份額佔比為50.54%。變的只是,不再以流量為王,而是更看重電影本身的質量。

“現在觀眾非常理智成熟了,不再好糊弄。”安曉芬表示,觀眾對題材對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賺錢,就要使出渾身解數做出高品質的片子。

白一驄也表示,視頻網站片庫儲備豐富後,粗製濫造、盲目虛高的片子會被市場捨棄。視頻網站已經了進入到理性階段,更加註重投資效率,開始收縮劇集價格,暴利不再。“總之,大家都變得更加清醒了。”

壹加傳媒CEO孫合彬此前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表示,資本比過去謹慎了許多。“投資人目前看得多,決策少。”電視臺、視頻平臺、投資方普遍收緊了資金鍊,他們並非不再投資,而是要求有靠譜的團隊來製作,迴避缺少經驗、專業程度不高的團隊。

很多純粹以短期營利為目的的公司就此面臨淘汰,這是影視行業從各個環節重組與升級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白一驄認為這反而是告別“投機”的好時機,“當它不再成為暴利行業的時候,投機的人就會離場,剩下的就是一直在這個行業深耕的人,行業也會慢慢趨於冷靜,大家都可以穩下來,不那麼浮躁,這個行業需要沉澱與打磨,現在就是很好的時機。”

再造爆款

但要打造好作品也並非易事,哪怕是從業多年的資深人士也必須面對消費者和市場的巨大變化。

在那過熱的三年,安曉芬沒有推出作品,這讓她有些沮喪。她說,在那樣過熱的情況下,她反而不會做、不敢做了。而在此前,她打造過《如果·愛》《葉問》系列、《錦衣衛》《飛越老人院》《李獻計歷險記》《小時代1》《小時代2》等爆款電影,投資的首部電視劇便是當年的“劇王”——《人民的名義》。

現下,即使手握亮眼成績單,安曉芬仍免不了焦慮。她有一部籌備了三年多的電影,因為資金問題而不得不暫時擱淺,“現在即使很成熟的項目要拍起來也是不容易的,大家都很謹慎,不敢再冒險,也都是抱著寧可不做也不能賠的心態。”

對於觀眾興趣變化,擅長打造爆款的安曉芬對此感觸頗多。一個明顯的變化是,以前影片的宣傳信息觀眾是被動接收的,片方傳達什麼,就接受什麼,現在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信息量太大了,觀眾有了更多主動性,我想要什麼,我就自己去尋找什麼,對於片方的信息,很難觸達到觀眾。前幾年,劇組從開機、探班再到殺青、上映都會做大量宣傳報道,但是現在基本上不會有片方再發布這些宣傳。“因為老方法不靈了,費力不討好。”

在她看來,過去打造爆款電影的思路已經不適應當下,“現在沒有任何一個人敢說自己有什麼爆款邏輯,沒有人能以全勝者自居。每一年市場都會出現黑馬,但哪一部片子、哪一種題材會是黑馬,誰都說不清楚。”

在今年,《流浪地球》、《哪吒》等不同類型的國產電影在今年票房市場儼然黑馬,斬獲不俗的口碑,一舉刷新記錄。幾年前,《流浪地球》的小說被同事放到了安曉芬的面前,看完小說後,她放棄了這個大IP。

事實上,《流浪地球》導演郭帆的第一部作品《李獻計歷險記》就是安曉芬投資的,那是個軟科幻作品,通過這部作品,她看到了郭帆導演在科幻領域的興趣。放棄《流浪地球》,並非安曉芬不看好這個項目,而是當時她覺得以中國的行業現狀,至少要過十年才能拍出這樣的作品。

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安曉芬與大爆款擦肩而過顯得甚為可惜。但她自己卻十分坦然。“即使到了今天,我依然認為我們拍不了,好題材不是誰都能拍的,要把它放到合適的人手上。”

在安曉芬看來,《流浪地球》的火爆離不開郭帆的堅持,“他一直在這個領域苦心孤詣地鑽研,當他將他的專業技能、掌握的資源全部釋放出來,好片子就成型了。”她也為此感到高興,“至少證明電影市場一直都在,觀眾一直都在,只不過他們投票的標準變了,如果你的片子沒有短板,而且剛好跟觀眾的情緒契合,那這個片子不火才怪呢。”

迴歸內容、電影本身,已經成了行業的共識。樂創文娛原董事長兼CEO張昭曾表示,“做內容的人沒有那麼容易被資本打倒,這個行業要度過難關不需要很多錢,只要我們認真做好內容。”

對此,安曉芬也表示認同,眼下正是好好做事的時候,“修煉內功,抓住機會,還是要堅定信心,不能過多地受到外界干擾。在不違背基本規律的前提下,創新才能獲得認可,一切都按照老規矩和老方法肯定會被行業和時代淘汰。擁抱變化,以開放的心態做好每件事,才是我們此時該有的態度。”

本文源自中國企業家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