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中的姜太公上山學道四十年,現實中卻是在躲在這裡避戰亂'

"

末代商王帝辛過於自負,不把任何人或事物放在眼中,哪怕是眾位大臣發現了從羑里迴歸周國的西伯有不安分的表現,也沒能引起他的重視,將進諫的眾人一一轟出了宮外。帝辛不重視賢臣,可西伯昌則與之相反,畢竟有著害父殺子之仇未報,周國秣馬厲兵正急需一位能人來統領全軍。這不,真是想打瞌睡就遇到了枕頭,西伯期待的能人真的出現了。

這位能人是誰,筆者也無需賣關子,畢竟幾乎無人不知他的大名,他便是鼎鼎大名的太公姜子牙。姜子牙,呂氏姜姓名尚,又一名望,字子牙,號飛熊,在《史記》中記載他為“東海上人”,具體在今天的何處眾說紛紜,筆者僅為各位閒敘歷史故事,不願捲入屬地紛爭,故在這裡不做討論。

"

末代商王帝辛過於自負,不把任何人或事物放在眼中,哪怕是眾位大臣發現了從羑里迴歸周國的西伯有不安分的表現,也沒能引起他的重視,將進諫的眾人一一轟出了宮外。帝辛不重視賢臣,可西伯昌則與之相反,畢竟有著害父殺子之仇未報,周國秣馬厲兵正急需一位能人來統領全軍。這不,真是想打瞌睡就遇到了枕頭,西伯期待的能人真的出現了。

這位能人是誰,筆者也無需賣關子,畢竟幾乎無人不知他的大名,他便是鼎鼎大名的太公姜子牙。姜子牙,呂氏姜姓名尚,又一名望,字子牙,號飛熊,在《史記》中記載他為“東海上人”,具體在今天的何處眾說紛紜,筆者僅為各位閒敘歷史故事,不願捲入屬地紛爭,故在這裡不做討論。

小說中的姜太公上山學道四十年,現實中卻是在躲在這裡避戰亂

“東海上人”太公姜子牙

一聽姜太公的姓,便知他祖上應該與姓姜的炎帝一脈相關,但他為何又有呂尚這個稱呼呢,莫非他應該姓呂麼?其實,正如上一段寫到的,“呂”是太公的氏,是其祖上獲得呂這個封地後所稱的氏,直到戰國之後姓氏逐漸合一,才讓後人分不太清太公到底是姓姜還是姓呂了。當然,姜子牙的後人也有用其氏為姓的,所以如今姓呂的朋友有一部分應該也源自於他。

至於姜子牙的先祖因何被封到了呂地,這還要從堯舜時期說起。大家可還記得當初咱們講五帝的時候曾提到過“四嶽”,沒錯,太公正是他們其中一位的後人。當時,“四嶽”在堯帝身邊出謀劃策,是他重要的智囊。等到舜帝繼位以後,“四嶽”繼續輔佐新的共主,還在大禹治理洪水時立下過大功,姜太公的先祖也因此被封到了呂。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家道早已中落,待到子牙出生,別說什麼封地了,就是家產也沒有什麼,留下來的僅僅只有“呂”這麼個氏而已。

"

末代商王帝辛過於自負,不把任何人或事物放在眼中,哪怕是眾位大臣發現了從羑里迴歸周國的西伯有不安分的表現,也沒能引起他的重視,將進諫的眾人一一轟出了宮外。帝辛不重視賢臣,可西伯昌則與之相反,畢竟有著害父殺子之仇未報,周國秣馬厲兵正急需一位能人來統領全軍。這不,真是想打瞌睡就遇到了枕頭,西伯期待的能人真的出現了。

這位能人是誰,筆者也無需賣關子,畢竟幾乎無人不知他的大名,他便是鼎鼎大名的太公姜子牙。姜子牙,呂氏姜姓名尚,又一名望,字子牙,號飛熊,在《史記》中記載他為“東海上人”,具體在今天的何處眾說紛紜,筆者僅為各位閒敘歷史故事,不願捲入屬地紛爭,故在這裡不做討論。

小說中的姜太公上山學道四十年,現實中卻是在躲在這裡避戰亂

“東海上人”太公姜子牙

一聽姜太公的姓,便知他祖上應該與姓姜的炎帝一脈相關,但他為何又有呂尚這個稱呼呢,莫非他應該姓呂麼?其實,正如上一段寫到的,“呂”是太公的氏,是其祖上獲得呂這個封地後所稱的氏,直到戰國之後姓氏逐漸合一,才讓後人分不太清太公到底是姓姜還是姓呂了。當然,姜子牙的後人也有用其氏為姓的,所以如今姓呂的朋友有一部分應該也源自於他。

至於姜子牙的先祖因何被封到了呂地,這還要從堯舜時期說起。大家可還記得當初咱們講五帝的時候曾提到過“四嶽”,沒錯,太公正是他們其中一位的後人。當時,“四嶽”在堯帝身邊出謀劃策,是他重要的智囊。等到舜帝繼位以後,“四嶽”繼續輔佐新的共主,還在大禹治理洪水時立下過大功,姜太公的先祖也因此被封到了呂。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家道早已中落,待到子牙出生,別說什麼封地了,就是家產也沒有什麼,留下來的僅僅只有“呂”這麼個氏而已。

小說中的姜太公上山學道四十年,現實中卻是在躲在這裡避戰亂

“四嶽”向堯帝建言獻策

正因如此,姜太公從小便過著窮苦的日子,經常要靠宰殺豬牛以賣肉,開設飯館以販酒等營生貼補家用。但是,由於太公志不在此,經常要抽出大量時間去讀書學習、研究治國之道,從而疏忽了生意,導致他雖然幹過很多營生,家中仍然十分貧寒。這應該就是《封神演義》小說中,太公下山後做各種生意卻一直失敗的故事原型。

家境貧寒也就算了,可他還偏偏遇到的是商朝後期最動盪的時候。當時兵荒馬亂、災禍不斷,姜子牙一家(恐怕也沒太多人,沒準就是他孤身一人)也被迫背井離鄉四處逃難,甚至到遼東躲避隱居了幾十年。這也許就是小說中,姜子牙上山跟元始天尊學習40年道法的故事原型。

"

末代商王帝辛過於自負,不把任何人或事物放在眼中,哪怕是眾位大臣發現了從羑里迴歸周國的西伯有不安分的表現,也沒能引起他的重視,將進諫的眾人一一轟出了宮外。帝辛不重視賢臣,可西伯昌則與之相反,畢竟有著害父殺子之仇未報,周國秣馬厲兵正急需一位能人來統領全軍。這不,真是想打瞌睡就遇到了枕頭,西伯期待的能人真的出現了。

這位能人是誰,筆者也無需賣關子,畢竟幾乎無人不知他的大名,他便是鼎鼎大名的太公姜子牙。姜子牙,呂氏姜姓名尚,又一名望,字子牙,號飛熊,在《史記》中記載他為“東海上人”,具體在今天的何處眾說紛紜,筆者僅為各位閒敘歷史故事,不願捲入屬地紛爭,故在這裡不做討論。

小說中的姜太公上山學道四十年,現實中卻是在躲在這裡避戰亂

“東海上人”太公姜子牙

一聽姜太公的姓,便知他祖上應該與姓姜的炎帝一脈相關,但他為何又有呂尚這個稱呼呢,莫非他應該姓呂麼?其實,正如上一段寫到的,“呂”是太公的氏,是其祖上獲得呂這個封地後所稱的氏,直到戰國之後姓氏逐漸合一,才讓後人分不太清太公到底是姓姜還是姓呂了。當然,姜子牙的後人也有用其氏為姓的,所以如今姓呂的朋友有一部分應該也源自於他。

至於姜子牙的先祖因何被封到了呂地,這還要從堯舜時期說起。大家可還記得當初咱們講五帝的時候曾提到過“四嶽”,沒錯,太公正是他們其中一位的後人。當時,“四嶽”在堯帝身邊出謀劃策,是他重要的智囊。等到舜帝繼位以後,“四嶽”繼續輔佐新的共主,還在大禹治理洪水時立下過大功,姜太公的先祖也因此被封到了呂。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家道早已中落,待到子牙出生,別說什麼封地了,就是家產也沒有什麼,留下來的僅僅只有“呂”這麼個氏而已。

小說中的姜太公上山學道四十年,現實中卻是在躲在這裡避戰亂

“四嶽”向堯帝建言獻策

正因如此,姜太公從小便過著窮苦的日子,經常要靠宰殺豬牛以賣肉,開設飯館以販酒等營生貼補家用。但是,由於太公志不在此,經常要抽出大量時間去讀書學習、研究治國之道,從而疏忽了生意,導致他雖然幹過很多營生,家中仍然十分貧寒。這應該就是《封神演義》小說中,太公下山後做各種生意卻一直失敗的故事原型。

家境貧寒也就算了,可他還偏偏遇到的是商朝後期最動盪的時候。當時兵荒馬亂、災禍不斷,姜子牙一家(恐怕也沒太多人,沒準就是他孤身一人)也被迫背井離鄉四處逃難,甚至到遼東躲避隱居了幾十年。這也許就是小說中,姜子牙上山跟元始天尊學習40年道法的故事原型。

小說中的姜太公上山學道四十年,現實中卻是在躲在這裡避戰亂

姜子牙上山學習道法

好容易等到時局相對穩定了,又聽說了歧周西伯昌的盛名,年紀已經不小了的姜太公便懷揣年輕時的夢想,前往周國期待有大發展。接下來就將是太公與西伯會面的故事了,然而大家最為熟知的一定是“姜太公釣魚”的故事,但在歷史上除了這種說法以外,二人其實還有另外兩種相遇的故事。筆者暫時把“太公釣魚”這最熟悉的放在最後,先來說說他們另外兩種會面的故事。

其中一種十分簡單,說太公早年其實曾輔佐過帝辛(紂王),但是他看到帝辛實在是無道,又聽不進人言,便主動離開了他。此後,姜子牙輾轉於各方諸侯國之間,遊說他們成就霸業,都未能遇到明主。正當他鬱郁不得志之時,聽說了西伯昌的美名,主動來求見西伯,終於獲得重用。

第二種不常見的太公與西伯會面的故事相較第一種要曲折一些,說的是西伯昌被帝辛關押到羑里之後,周國上下十分擔憂,於是閎夭、散宜生等人便想辦法要營救姬昌。他們聽說過東海之濱有位隱士名叫呂尚,常有奇計謀略,便前往拜見想求得救西伯之策。呂尚素聞西伯賢德,又能尊重老人,所以與閎、散二人一起搜尋美女、財寶,將這些獻給帝辛,換得西伯被釋放,共同回到歧周。呂尚也因為營救有功,又才智過人得到了姬昌的重用。

"

末代商王帝辛過於自負,不把任何人或事物放在眼中,哪怕是眾位大臣發現了從羑里迴歸周國的西伯有不安分的表現,也沒能引起他的重視,將進諫的眾人一一轟出了宮外。帝辛不重視賢臣,可西伯昌則與之相反,畢竟有著害父殺子之仇未報,周國秣馬厲兵正急需一位能人來統領全軍。這不,真是想打瞌睡就遇到了枕頭,西伯期待的能人真的出現了。

這位能人是誰,筆者也無需賣關子,畢竟幾乎無人不知他的大名,他便是鼎鼎大名的太公姜子牙。姜子牙,呂氏姜姓名尚,又一名望,字子牙,號飛熊,在《史記》中記載他為“東海上人”,具體在今天的何處眾說紛紜,筆者僅為各位閒敘歷史故事,不願捲入屬地紛爭,故在這裡不做討論。

小說中的姜太公上山學道四十年,現實中卻是在躲在這裡避戰亂

“東海上人”太公姜子牙

一聽姜太公的姓,便知他祖上應該與姓姜的炎帝一脈相關,但他為何又有呂尚這個稱呼呢,莫非他應該姓呂麼?其實,正如上一段寫到的,“呂”是太公的氏,是其祖上獲得呂這個封地後所稱的氏,直到戰國之後姓氏逐漸合一,才讓後人分不太清太公到底是姓姜還是姓呂了。當然,姜子牙的後人也有用其氏為姓的,所以如今姓呂的朋友有一部分應該也源自於他。

至於姜子牙的先祖因何被封到了呂地,這還要從堯舜時期說起。大家可還記得當初咱們講五帝的時候曾提到過“四嶽”,沒錯,太公正是他們其中一位的後人。當時,“四嶽”在堯帝身邊出謀劃策,是他重要的智囊。等到舜帝繼位以後,“四嶽”繼續輔佐新的共主,還在大禹治理洪水時立下過大功,姜太公的先祖也因此被封到了呂。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家道早已中落,待到子牙出生,別說什麼封地了,就是家產也沒有什麼,留下來的僅僅只有“呂”這麼個氏而已。

小說中的姜太公上山學道四十年,現實中卻是在躲在這裡避戰亂

“四嶽”向堯帝建言獻策

正因如此,姜太公從小便過著窮苦的日子,經常要靠宰殺豬牛以賣肉,開設飯館以販酒等營生貼補家用。但是,由於太公志不在此,經常要抽出大量時間去讀書學習、研究治國之道,從而疏忽了生意,導致他雖然幹過很多營生,家中仍然十分貧寒。這應該就是《封神演義》小說中,太公下山後做各種生意卻一直失敗的故事原型。

家境貧寒也就算了,可他還偏偏遇到的是商朝後期最動盪的時候。當時兵荒馬亂、災禍不斷,姜子牙一家(恐怕也沒太多人,沒準就是他孤身一人)也被迫背井離鄉四處逃難,甚至到遼東躲避隱居了幾十年。這也許就是小說中,姜子牙上山跟元始天尊學習40年道法的故事原型。

小說中的姜太公上山學道四十年,現實中卻是在躲在這裡避戰亂

姜子牙上山學習道法

好容易等到時局相對穩定了,又聽說了歧周西伯昌的盛名,年紀已經不小了的姜太公便懷揣年輕時的夢想,前往周國期待有大發展。接下來就將是太公與西伯會面的故事了,然而大家最為熟知的一定是“姜太公釣魚”的故事,但在歷史上除了這種說法以外,二人其實還有另外兩種相遇的故事。筆者暫時把“太公釣魚”這最熟悉的放在最後,先來說說他們另外兩種會面的故事。

其中一種十分簡單,說太公早年其實曾輔佐過帝辛(紂王),但是他看到帝辛實在是無道,又聽不進人言,便主動離開了他。此後,姜子牙輾轉於各方諸侯國之間,遊說他們成就霸業,都未能遇到明主。正當他鬱郁不得志之時,聽說了西伯昌的美名,主動來求見西伯,終於獲得重用。

第二種不常見的太公與西伯會面的故事相較第一種要曲折一些,說的是西伯昌被帝辛關押到羑里之後,周國上下十分擔憂,於是閎夭、散宜生等人便想辦法要營救姬昌。他們聽說過東海之濱有位隱士名叫呂尚,常有奇計謀略,便前往拜見想求得救西伯之策。呂尚素聞西伯賢德,又能尊重老人,所以與閎、散二人一起搜尋美女、財寶,將這些獻給帝辛,換得西伯被釋放,共同回到歧周。呂尚也因為營救有功,又才智過人得到了姬昌的重用。

小說中的姜太公上山學道四十年,現實中卻是在躲在這裡避戰亂

太公姜尚像

這就是另兩種不常聽聞的二人會面的故事,在這裡敘給各位聽一聽,權當增長見聞了。接下來,筆者要講到重點了,說說二人因釣魚而結緣的那個故事。

姜太公直鉤釣魚,魚沒釣到卻賺來了周文王訪賢的故事家喻戶曉,但在下今天要說一說與此不太相同的“太公釣魚”的故事。原來姜太公在溪邊並非是故意等周文王來,反而是真在釣魚。據漢代劉向所著的《列仙傳》記載,姜子牙在遼東隱居了四十年後,輾轉來到了周國,棲身於南山中,整日坐於溪邊釣魚,卻花了三年的時間一條魚也沒釣到。

"

末代商王帝辛過於自負,不把任何人或事物放在眼中,哪怕是眾位大臣發現了從羑里迴歸周國的西伯有不安分的表現,也沒能引起他的重視,將進諫的眾人一一轟出了宮外。帝辛不重視賢臣,可西伯昌則與之相反,畢竟有著害父殺子之仇未報,周國秣馬厲兵正急需一位能人來統領全軍。這不,真是想打瞌睡就遇到了枕頭,西伯期待的能人真的出現了。

這位能人是誰,筆者也無需賣關子,畢竟幾乎無人不知他的大名,他便是鼎鼎大名的太公姜子牙。姜子牙,呂氏姜姓名尚,又一名望,字子牙,號飛熊,在《史記》中記載他為“東海上人”,具體在今天的何處眾說紛紜,筆者僅為各位閒敘歷史故事,不願捲入屬地紛爭,故在這裡不做討論。

小說中的姜太公上山學道四十年,現實中卻是在躲在這裡避戰亂

“東海上人”太公姜子牙

一聽姜太公的姓,便知他祖上應該與姓姜的炎帝一脈相關,但他為何又有呂尚這個稱呼呢,莫非他應該姓呂麼?其實,正如上一段寫到的,“呂”是太公的氏,是其祖上獲得呂這個封地後所稱的氏,直到戰國之後姓氏逐漸合一,才讓後人分不太清太公到底是姓姜還是姓呂了。當然,姜子牙的後人也有用其氏為姓的,所以如今姓呂的朋友有一部分應該也源自於他。

至於姜子牙的先祖因何被封到了呂地,這還要從堯舜時期說起。大家可還記得當初咱們講五帝的時候曾提到過“四嶽”,沒錯,太公正是他們其中一位的後人。當時,“四嶽”在堯帝身邊出謀劃策,是他重要的智囊。等到舜帝繼位以後,“四嶽”繼續輔佐新的共主,還在大禹治理洪水時立下過大功,姜太公的先祖也因此被封到了呂。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家道早已中落,待到子牙出生,別說什麼封地了,就是家產也沒有什麼,留下來的僅僅只有“呂”這麼個氏而已。

小說中的姜太公上山學道四十年,現實中卻是在躲在這裡避戰亂

“四嶽”向堯帝建言獻策

正因如此,姜太公從小便過著窮苦的日子,經常要靠宰殺豬牛以賣肉,開設飯館以販酒等營生貼補家用。但是,由於太公志不在此,經常要抽出大量時間去讀書學習、研究治國之道,從而疏忽了生意,導致他雖然幹過很多營生,家中仍然十分貧寒。這應該就是《封神演義》小說中,太公下山後做各種生意卻一直失敗的故事原型。

家境貧寒也就算了,可他還偏偏遇到的是商朝後期最動盪的時候。當時兵荒馬亂、災禍不斷,姜子牙一家(恐怕也沒太多人,沒準就是他孤身一人)也被迫背井離鄉四處逃難,甚至到遼東躲避隱居了幾十年。這也許就是小說中,姜子牙上山跟元始天尊學習40年道法的故事原型。

小說中的姜太公上山學道四十年,現實中卻是在躲在這裡避戰亂

姜子牙上山學習道法

好容易等到時局相對穩定了,又聽說了歧周西伯昌的盛名,年紀已經不小了的姜太公便懷揣年輕時的夢想,前往周國期待有大發展。接下來就將是太公與西伯會面的故事了,然而大家最為熟知的一定是“姜太公釣魚”的故事,但在歷史上除了這種說法以外,二人其實還有另外兩種相遇的故事。筆者暫時把“太公釣魚”這最熟悉的放在最後,先來說說他們另外兩種會面的故事。

其中一種十分簡單,說太公早年其實曾輔佐過帝辛(紂王),但是他看到帝辛實在是無道,又聽不進人言,便主動離開了他。此後,姜子牙輾轉於各方諸侯國之間,遊說他們成就霸業,都未能遇到明主。正當他鬱郁不得志之時,聽說了西伯昌的美名,主動來求見西伯,終於獲得重用。

第二種不常見的太公與西伯會面的故事相較第一種要曲折一些,說的是西伯昌被帝辛關押到羑里之後,周國上下十分擔憂,於是閎夭、散宜生等人便想辦法要營救姬昌。他們聽說過東海之濱有位隱士名叫呂尚,常有奇計謀略,便前往拜見想求得救西伯之策。呂尚素聞西伯賢德,又能尊重老人,所以與閎、散二人一起搜尋美女、財寶,將這些獻給帝辛,換得西伯被釋放,共同回到歧周。呂尚也因為營救有功,又才智過人得到了姬昌的重用。

小說中的姜太公上山學道四十年,現實中卻是在躲在這裡避戰亂

太公姜尚像

這就是另兩種不常聽聞的二人會面的故事,在這裡敘給各位聽一聽,權當增長見聞了。接下來,筆者要講到重點了,說說二人因釣魚而結緣的那個故事。

姜太公直鉤釣魚,魚沒釣到卻賺來了周文王訪賢的故事家喻戶曉,但在下今天要說一說與此不太相同的“太公釣魚”的故事。原來姜太公在溪邊並非是故意等周文王來,反而是真在釣魚。據漢代劉向所著的《列仙傳》記載,姜子牙在遼東隱居了四十年後,輾轉來到了周國,棲身於南山中,整日坐於溪邊釣魚,卻花了三年的時間一條魚也沒釣到。

小說中的姜太公上山學道四十年,現實中卻是在躲在這裡避戰亂

姜太公釣魚

附近的鄰居實在看不下去了,都來勸他不要再釣了,肯定不會有收穫的。可姜子牙不為所動,還跟他們說:“這不是你們能理解的。”就這樣,姜子牙繼續堅持釣魚,不久還真的釣上一條魚來,還在魚腹中發現一件稀罕物——一部兵書。也許正是獲得了這件寶物,才讓太公日後帶兵如此神妙。

再接下來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了,文王求賢若渴,夢見自己將有賢人相助,並占卦得知自己外出圍獵時將有收穫,收穫的非龍非螭、非虎非熊,乃是安邦定國的輔臣。文王大喜,於是立刻出行,果然尋得太公,交談後認定他是興周的大才,便聘回西岐託以國事。

"

末代商王帝辛過於自負,不把任何人或事物放在眼中,哪怕是眾位大臣發現了從羑里迴歸周國的西伯有不安分的表現,也沒能引起他的重視,將進諫的眾人一一轟出了宮外。帝辛不重視賢臣,可西伯昌則與之相反,畢竟有著害父殺子之仇未報,周國秣馬厲兵正急需一位能人來統領全軍。這不,真是想打瞌睡就遇到了枕頭,西伯期待的能人真的出現了。

這位能人是誰,筆者也無需賣關子,畢竟幾乎無人不知他的大名,他便是鼎鼎大名的太公姜子牙。姜子牙,呂氏姜姓名尚,又一名望,字子牙,號飛熊,在《史記》中記載他為“東海上人”,具體在今天的何處眾說紛紜,筆者僅為各位閒敘歷史故事,不願捲入屬地紛爭,故在這裡不做討論。

小說中的姜太公上山學道四十年,現實中卻是在躲在這裡避戰亂

“東海上人”太公姜子牙

一聽姜太公的姓,便知他祖上應該與姓姜的炎帝一脈相關,但他為何又有呂尚這個稱呼呢,莫非他應該姓呂麼?其實,正如上一段寫到的,“呂”是太公的氏,是其祖上獲得呂這個封地後所稱的氏,直到戰國之後姓氏逐漸合一,才讓後人分不太清太公到底是姓姜還是姓呂了。當然,姜子牙的後人也有用其氏為姓的,所以如今姓呂的朋友有一部分應該也源自於他。

至於姜子牙的先祖因何被封到了呂地,這還要從堯舜時期說起。大家可還記得當初咱們講五帝的時候曾提到過“四嶽”,沒錯,太公正是他們其中一位的後人。當時,“四嶽”在堯帝身邊出謀劃策,是他重要的智囊。等到舜帝繼位以後,“四嶽”繼續輔佐新的共主,還在大禹治理洪水時立下過大功,姜太公的先祖也因此被封到了呂。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家道早已中落,待到子牙出生,別說什麼封地了,就是家產也沒有什麼,留下來的僅僅只有“呂”這麼個氏而已。

小說中的姜太公上山學道四十年,現實中卻是在躲在這裡避戰亂

“四嶽”向堯帝建言獻策

正因如此,姜太公從小便過著窮苦的日子,經常要靠宰殺豬牛以賣肉,開設飯館以販酒等營生貼補家用。但是,由於太公志不在此,經常要抽出大量時間去讀書學習、研究治國之道,從而疏忽了生意,導致他雖然幹過很多營生,家中仍然十分貧寒。這應該就是《封神演義》小說中,太公下山後做各種生意卻一直失敗的故事原型。

家境貧寒也就算了,可他還偏偏遇到的是商朝後期最動盪的時候。當時兵荒馬亂、災禍不斷,姜子牙一家(恐怕也沒太多人,沒準就是他孤身一人)也被迫背井離鄉四處逃難,甚至到遼東躲避隱居了幾十年。這也許就是小說中,姜子牙上山跟元始天尊學習40年道法的故事原型。

小說中的姜太公上山學道四十年,現實中卻是在躲在這裡避戰亂

姜子牙上山學習道法

好容易等到時局相對穩定了,又聽說了歧周西伯昌的盛名,年紀已經不小了的姜太公便懷揣年輕時的夢想,前往周國期待有大發展。接下來就將是太公與西伯會面的故事了,然而大家最為熟知的一定是“姜太公釣魚”的故事,但在歷史上除了這種說法以外,二人其實還有另外兩種相遇的故事。筆者暫時把“太公釣魚”這最熟悉的放在最後,先來說說他們另外兩種會面的故事。

其中一種十分簡單,說太公早年其實曾輔佐過帝辛(紂王),但是他看到帝辛實在是無道,又聽不進人言,便主動離開了他。此後,姜子牙輾轉於各方諸侯國之間,遊說他們成就霸業,都未能遇到明主。正當他鬱郁不得志之時,聽說了西伯昌的美名,主動來求見西伯,終於獲得重用。

第二種不常見的太公與西伯會面的故事相較第一種要曲折一些,說的是西伯昌被帝辛關押到羑里之後,周國上下十分擔憂,於是閎夭、散宜生等人便想辦法要營救姬昌。他們聽說過東海之濱有位隱士名叫呂尚,常有奇計謀略,便前往拜見想求得救西伯之策。呂尚素聞西伯賢德,又能尊重老人,所以與閎、散二人一起搜尋美女、財寶,將這些獻給帝辛,換得西伯被釋放,共同回到歧周。呂尚也因為營救有功,又才智過人得到了姬昌的重用。

小說中的姜太公上山學道四十年,現實中卻是在躲在這裡避戰亂

太公姜尚像

這就是另兩種不常聽聞的二人會面的故事,在這裡敘給各位聽一聽,權當增長見聞了。接下來,筆者要講到重點了,說說二人因釣魚而結緣的那個故事。

姜太公直鉤釣魚,魚沒釣到卻賺來了周文王訪賢的故事家喻戶曉,但在下今天要說一說與此不太相同的“太公釣魚”的故事。原來姜太公在溪邊並非是故意等周文王來,反而是真在釣魚。據漢代劉向所著的《列仙傳》記載,姜子牙在遼東隱居了四十年後,輾轉來到了周國,棲身於南山中,整日坐於溪邊釣魚,卻花了三年的時間一條魚也沒釣到。

小說中的姜太公上山學道四十年,現實中卻是在躲在這裡避戰亂

姜太公釣魚

附近的鄰居實在看不下去了,都來勸他不要再釣了,肯定不會有收穫的。可姜子牙不為所動,還跟他們說:“這不是你們能理解的。”就這樣,姜子牙繼續堅持釣魚,不久還真的釣上一條魚來,還在魚腹中發現一件稀罕物——一部兵書。也許正是獲得了這件寶物,才讓太公日後帶兵如此神妙。

再接下來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了,文王求賢若渴,夢見自己將有賢人相助,並占卦得知自己外出圍獵時將有收穫,收穫的非龍非螭、非虎非熊,乃是安邦定國的輔臣。文王大喜,於是立刻出行,果然尋得太公,交談後認定他是興周的大才,便聘回西岐託以國事。

小說中的姜太公上山學道四十年,現實中卻是在躲在這裡避戰亂

文王訪賢聘請太公

這下週國獲得了率領全軍的統帥,就要進一步發展國家的實力了。那西伯和太公這對搭檔接下來又將擦出什麼火花呢?咱們下次再敘。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筆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姜子牙、姓氏考、四嶽後人、家境貧寒、生意失敗、避亂遼東、去商投周、營救西伯、釣得兵書、西伯訪賢。

"

末代商王帝辛過於自負,不把任何人或事物放在眼中,哪怕是眾位大臣發現了從羑里迴歸周國的西伯有不安分的表現,也沒能引起他的重視,將進諫的眾人一一轟出了宮外。帝辛不重視賢臣,可西伯昌則與之相反,畢竟有著害父殺子之仇未報,周國秣馬厲兵正急需一位能人來統領全軍。這不,真是想打瞌睡就遇到了枕頭,西伯期待的能人真的出現了。

這位能人是誰,筆者也無需賣關子,畢竟幾乎無人不知他的大名,他便是鼎鼎大名的太公姜子牙。姜子牙,呂氏姜姓名尚,又一名望,字子牙,號飛熊,在《史記》中記載他為“東海上人”,具體在今天的何處眾說紛紜,筆者僅為各位閒敘歷史故事,不願捲入屬地紛爭,故在這裡不做討論。

小說中的姜太公上山學道四十年,現實中卻是在躲在這裡避戰亂

“東海上人”太公姜子牙

一聽姜太公的姓,便知他祖上應該與姓姜的炎帝一脈相關,但他為何又有呂尚這個稱呼呢,莫非他應該姓呂麼?其實,正如上一段寫到的,“呂”是太公的氏,是其祖上獲得呂這個封地後所稱的氏,直到戰國之後姓氏逐漸合一,才讓後人分不太清太公到底是姓姜還是姓呂了。當然,姜子牙的後人也有用其氏為姓的,所以如今姓呂的朋友有一部分應該也源自於他。

至於姜子牙的先祖因何被封到了呂地,這還要從堯舜時期說起。大家可還記得當初咱們講五帝的時候曾提到過“四嶽”,沒錯,太公正是他們其中一位的後人。當時,“四嶽”在堯帝身邊出謀劃策,是他重要的智囊。等到舜帝繼位以後,“四嶽”繼續輔佐新的共主,還在大禹治理洪水時立下過大功,姜太公的先祖也因此被封到了呂。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家道早已中落,待到子牙出生,別說什麼封地了,就是家產也沒有什麼,留下來的僅僅只有“呂”這麼個氏而已。

小說中的姜太公上山學道四十年,現實中卻是在躲在這裡避戰亂

“四嶽”向堯帝建言獻策

正因如此,姜太公從小便過著窮苦的日子,經常要靠宰殺豬牛以賣肉,開設飯館以販酒等營生貼補家用。但是,由於太公志不在此,經常要抽出大量時間去讀書學習、研究治國之道,從而疏忽了生意,導致他雖然幹過很多營生,家中仍然十分貧寒。這應該就是《封神演義》小說中,太公下山後做各種生意卻一直失敗的故事原型。

家境貧寒也就算了,可他還偏偏遇到的是商朝後期最動盪的時候。當時兵荒馬亂、災禍不斷,姜子牙一家(恐怕也沒太多人,沒準就是他孤身一人)也被迫背井離鄉四處逃難,甚至到遼東躲避隱居了幾十年。這也許就是小說中,姜子牙上山跟元始天尊學習40年道法的故事原型。

小說中的姜太公上山學道四十年,現實中卻是在躲在這裡避戰亂

姜子牙上山學習道法

好容易等到時局相對穩定了,又聽說了歧周西伯昌的盛名,年紀已經不小了的姜太公便懷揣年輕時的夢想,前往周國期待有大發展。接下來就將是太公與西伯會面的故事了,然而大家最為熟知的一定是“姜太公釣魚”的故事,但在歷史上除了這種說法以外,二人其實還有另外兩種相遇的故事。筆者暫時把“太公釣魚”這最熟悉的放在最後,先來說說他們另外兩種會面的故事。

其中一種十分簡單,說太公早年其實曾輔佐過帝辛(紂王),但是他看到帝辛實在是無道,又聽不進人言,便主動離開了他。此後,姜子牙輾轉於各方諸侯國之間,遊說他們成就霸業,都未能遇到明主。正當他鬱郁不得志之時,聽說了西伯昌的美名,主動來求見西伯,終於獲得重用。

第二種不常見的太公與西伯會面的故事相較第一種要曲折一些,說的是西伯昌被帝辛關押到羑里之後,周國上下十分擔憂,於是閎夭、散宜生等人便想辦法要營救姬昌。他們聽說過東海之濱有位隱士名叫呂尚,常有奇計謀略,便前往拜見想求得救西伯之策。呂尚素聞西伯賢德,又能尊重老人,所以與閎、散二人一起搜尋美女、財寶,將這些獻給帝辛,換得西伯被釋放,共同回到歧周。呂尚也因為營救有功,又才智過人得到了姬昌的重用。

小說中的姜太公上山學道四十年,現實中卻是在躲在這裡避戰亂

太公姜尚像

這就是另兩種不常聽聞的二人會面的故事,在這裡敘給各位聽一聽,權當增長見聞了。接下來,筆者要講到重點了,說說二人因釣魚而結緣的那個故事。

姜太公直鉤釣魚,魚沒釣到卻賺來了周文王訪賢的故事家喻戶曉,但在下今天要說一說與此不太相同的“太公釣魚”的故事。原來姜太公在溪邊並非是故意等周文王來,反而是真在釣魚。據漢代劉向所著的《列仙傳》記載,姜子牙在遼東隱居了四十年後,輾轉來到了周國,棲身於南山中,整日坐於溪邊釣魚,卻花了三年的時間一條魚也沒釣到。

小說中的姜太公上山學道四十年,現實中卻是在躲在這裡避戰亂

姜太公釣魚

附近的鄰居實在看不下去了,都來勸他不要再釣了,肯定不會有收穫的。可姜子牙不為所動,還跟他們說:“這不是你們能理解的。”就這樣,姜子牙繼續堅持釣魚,不久還真的釣上一條魚來,還在魚腹中發現一件稀罕物——一部兵書。也許正是獲得了這件寶物,才讓太公日後帶兵如此神妙。

再接下來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了,文王求賢若渴,夢見自己將有賢人相助,並占卦得知自己外出圍獵時將有收穫,收穫的非龍非螭、非虎非熊,乃是安邦定國的輔臣。文王大喜,於是立刻出行,果然尋得太公,交談後認定他是興周的大才,便聘回西岐託以國事。

小說中的姜太公上山學道四十年,現實中卻是在躲在這裡避戰亂

文王訪賢聘請太公

這下週國獲得了率領全軍的統帥,就要進一步發展國家的實力了。那西伯和太公這對搭檔接下來又將擦出什麼火花呢?咱們下次再敘。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筆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姜子牙、姓氏考、四嶽後人、家境貧寒、生意失敗、避亂遼東、去商投周、營救西伯、釣得兵書、西伯訪賢。

小說中的姜太公上山學道四十年,現實中卻是在躲在這裡避戰亂

關鍵詞雲圖簡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