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依依:中國旅遊的市場敘事 | 創智者說12'

"

編者按

旅遊業是智慧驅動型產業。旅遊專家、學者勇立潮頭競風流,是新銳思想的創造者,創新前沿的探路人,以研究建構理論體系,推動旅遊業改革創新發展。【小榮說】推出【“創智者說”系列訪談錄】,以口述的方式,分享旅遊資深研究者對中國旅遊改革發展的思考和解讀。

【第12期訪談】

北京體育大學體育休閒與旅遊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蔣依依

"

編者按

旅遊業是智慧驅動型產業。旅遊專家、學者勇立潮頭競風流,是新銳思想的創造者,創新前沿的探路人,以研究建構理論體系,推動旅遊業改革創新發展。【小榮說】推出【“創智者說”系列訪談錄】,以口述的方式,分享旅遊資深研究者對中國旅遊改革發展的思考和解讀。

【第12期訪談】

北京體育大學體育休閒與旅遊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蔣依依

蔣依依:中國旅遊的市場敘事 | 創智者說12

北京體育大學校園裡,學生們早已放假。綠意盎然的草坪,絲毫不在乎太陽的烘烤,宿舍樓下的行道樹,靜悄悄地傾瀉出一片陰涼。暑期的校園貌似“孤苦伶仃”,對比來說,暑期出遊卻正炙手可熱。

根據《2019 年上半年旅遊經濟運行研究成果暨出境旅遊發展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旅遊人數預計達30.8 億人次,比上年增長8.8%。不斷釋放出的旅遊市場潛力,從供需兩方面進一步促進旅遊產業向優質旅遊方向邁進。

正如北京體育大學體育休閒與旅遊學院教授蔣依依所言,“旅遊市場充分的競爭,可以激發市場活力,充分的市場化能夠迅速對接上泛化的需求,供需共振,才有了產業的繁榮。在蔣依依教授的訪談中,我們進一步窺探到旅遊市場發展的歷史脈絡和運行邏輯,並且深入瞭解到當我們談出入境旅遊市場時,應該把握什麼樣的對比分析邏輯。1

消費升級下旅遊市場供需邏輯

付萍:文旅融合背景下,遊客體驗多元泛化、旅遊產品精細化、旅遊服務個性化,可以說是市場消費升級的表徵,您是如何看待這樣的市場發展的?

蔣依依:可以從供需兩個方面來看。從供給的角度看,它與國內旅遊產業的發展脈絡有很大關係。因為中國旅遊產業是市場化比較全面的一個產業。改革開放初始,我們旅遊產業就對外國人開放,引進外資,修北京建國飯店、廣州白天鵝賓館等,包括景區、主題公園,還有旅遊人才的培養,導遊等一系列產業要素,都是面對入境市場的需求建立起來的。

旅遊市場本身的發展,與整個產業體系開放的歷史脈絡有很大關係。對內對外都敞開大門,所有有條件的、有能力、有資源的企業和資本,都張開雙臂歡迎,這是中國旅遊業在改革開放後的40 年,得到非常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

其中,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都非常有活力,正是這樣有活力的企業,在面對市場需求的時候,它們能夠非常快速的做出反應和應對,有時候還引導著消費需求往前走,他們提供的產品甚至走到了市場需求的前面。

所以說,消費升級和市場發展,與整個產業的體制機制以及整個市場運營的大環境是分不開的。這是很好的現象,這裡面市場競爭很充分,有新企業的成立和加入,也有經營不好的企業退出市場,充分的競爭才會激發市場的活力。

從需求上看,國家實力的增強,表現在老百姓身上就是,有錢又有閒地去追求幸福的生活,而旅遊就是非常重要的載體。另外一個維度是受教育程度提升,文化水平提升對於體驗的需求也不斷提升。比如對美的體驗、文化的體驗,對自然的體驗,或者自身成長的體驗,社交的體驗都不斷在提高,也不停地在分化。

以往的審美和對幸福生活的衡量標準都是一樣的,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每個人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和對美的認知都不一樣,所以就導致對旅遊有更多不一樣的需求。這種多元化和個性化需求,在旅遊產業鏈條的方方面面上都得到響應。需求的多元化,加上供給側充分的市場化,迴應需求,引導需求,兩方面的共振,推動了旅遊產業健康蓬勃地發展。

2

政府監管與市場自發性的平衡

付萍:最近各地的民宿標準紛紛落地,迴應了此前民宿市場的種種行業弊端,等於說是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才能有服務上的規範和體制管理上的提升嗎?

蔣依依:政府管理和市場監管的角度上看,對待新的產業,比如共享單車等在內的共享經濟,政府監管層面是先看發展,然後再根據行業和市場的特點,依據行業發展的規律,預判可能出現的問題,再來確定管理方向。

付萍:相當於給市場一個充分試錯的空間。

蔣依依:對,好的地方進行引導,不好的地方就規避,或優化改善。對於民宿,很多地方政府秉持著鼓勵的態度。因為民宿的發展,是對地方閒置住房資源的充分利用,一方面能夠提高當地百姓收入,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客流潮汐的問題,能夠根據淡旺季需求,優化目的地供給。

特別是對於農村地區而言,鄉村民宿將廢棄的房屋進行盤活利用,不僅向旅遊市場提供具有差異化體驗的住宿,還起到鄉村振興的作用。目前有很多資本進入這個領域,也推動著民宿產業的向前發展。

付萍:所以從市場供需的角度,一方面是企業和資本在不斷進入、發展和運營,一方面是政府在鼓勵或監管,二者之間是如何平衡的?

蔣依依:政府角度講,只要在法律範圍內,符合旅遊發展的趨勢,大方向上是鼓勵的。供需之間的平衡,市場無形的手會自己調控,就像當年經濟型酒店剛出來時很火,很多投資進去了,慢慢出現結構過剩。現在一些大城市同樣面臨著高星級酒店過剩的情況。因為消費是升級了,但是又沒有升級到人人都可以住五星級酒店的程度。

市場對中端品牌酒店的要求就比較大,既又要有服務的品質,管理上的品質,又要有特色,價格也不是很高。因此當經濟型酒店過剩的時候,投資就不會再進去了,慢慢地在規模上就會收縮,下一步是升級,從經濟型酒店升級到中端品牌酒店。

當然政府也會對酒店進行結構上的調控。市場的週期和政府調節的週期有一定的重合,也有一定的差距,但共同點是向好的方面發展,向健康的、良性的和持續的方向去發展。

3

出入境市場需結構性分析比較

付萍:體育休閒作為大健康產業的重要一環,在冬奧會及國家政策的推動下,體育旅遊發展旺盛,較於其他旅遊活動而言,您如何看待體育休閒?

蔣依依:體育休閒與普通休閒活動相比,我覺得它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價值認同的作用。“德智體美勞”五育,“體”除了強身健體之外,還契合全民健身的國家戰略。在精神意識層面,體育休閒會激發我們的團隊精神和愛國意識。

付萍:它有很強的參與感,體育賽事讓人熱血澎湃

蔣依依:對,無論是參賽,還是觀賽,你更多的是把自己作為團體的一份子,譽感、民族感油然而生。因此體育賽事在文化認同當中,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

另外,體育賽事的舉辦,是非常好的文化宣傳的平臺。以奧運會為例,一方面奧運會的舉辦本身就充分展現了國家實力,另一方面奧運會的舉辦,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不同方式講好中國故事。無論對內或對外,無論是哪種級別,體育賽事都發揮著強化文化認同的重要作用。

付萍:通過體育賽事,搭建起與世界連接的橋樑和紐帶。這涉及到國際出入境方面。一直以來,主流媒體的價值觀似乎都存在一種焦慮,說是出入境旅遊之間存在很大逆差,極力想扭轉這種局面。

蔣依依:其實出境和入境這兩個市場發展的歷史和脈絡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國家的現代旅遊業,開始於改革開放之初。當時發展旅遊業的目的是為了賺取外匯,振興經濟。

從一開始,我們就走了一條和西方旅遊國家不一樣的道路,以入境旅遊發展帶動了旅遊產業體系的發展。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實行的黃金週假日製度,使得出遊的時間有了,加上老百姓漸漸有錢了,國內旅遊開始逐步發展起來。

國內旅遊發展起來時,邊境旅遊曾經非常受歡迎。好多遊客去到雲南、吉林和內蒙等省份,會特意通過邊境遊的形式去看看越南、緬甸、朝鮮、蒙古等和中國接壤的國家。這其實算作出境遊的一種雛形,當時中國的老百姓“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願望實際上已經非常強烈了,就是苦於出不去,內部沒有政策,外部沒有簽證,只能在邊境上看一看。

八十年代末期的時候,中國已經開放赴港澳地區的出境旅遊了,但僅限於探親遊,需要報團才能出遊,同時港澳地區的親戚還需要擔保出遊費用。這種形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出境旅遊的發展。1997 年,國家旅遊局和公安部聯合發佈的《中國公民自費出國旅遊管理暫行辦法》,讓出境旅遊得到了名正言順的發展。

後來,ADS 政策突破了簽證的限制,讓中國遊客可以以團隊旅遊的形式去更多的地方旅遊。隨著中國遊客規模的迅速增加,特別是消費能力的快速提升,境外目的地給予中國遊客的簽證環境越來越好,促進了出境遊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總體說來,入境市場和出境市場不能簡單地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就像白菜和蘿蔔不能放在一起比。入境市場是指的是來中國的境外遊客,出境市場則是赴境外的中國遊客。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群體。而且這兩個市場的發展歷程、簽證環境,以及所面對的目的地旅遊資源、價格體系、免退稅政策等等,都是不一樣的。因此不能簡單地對比兩者的市場規模與消費總量。

付萍:出入境數據統計的語境下,入境數據容易被拿去作對比。

蔣依依:歸根結底,大家最終的落腳點不是擔憂中國人出去,而是擔憂中國入境市場的發展。近年來,入境市場的發展顯得比較平緩,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入境遊數量上的飽和,當然結構上還有很大的優化空間,從數量上來講,已經是比較飽和了。

港澳臺市場是入境市場的壓艙石。這三個地區的入境市場開發得比較充分,市場數量上已經接近飽和了,接下來需要做的工作是優化港澳臺市場的結構,比如通過休閒旅遊、文化旅遊的發展提升消費,以及吸引其多到中西部地區旅遊等等。

港澳臺之外,國外市場的增長一直是比較快的,比入境市場的總體增長速度要快。這其中新興市場、一帶一路市場都增長得很快。在結構升級、離境退稅政策等方面的促進下,旅遊外匯收入的增長也是高於入境市場的增長速度的。

不論是從縱向的時間上比較,還是橫向的從地理上對比,中國的入境市場都是在持續地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因此,可以說,雖然入境市場的增長沒有出境市場那麼快速,但也沒有那麼差。不能僅靠一個大的數據去下定論,一定要進行結構性的分析,才能真正進行有意義的比較。

4中國旅遊品牌宣傳語境

付萍:那對於入境游來說,如何才能更好地樹立國家形象,講好中國故事,發揮出旅遊的吸引力?

蔣依依:首先在宣傳上,我們的國家品牌其實是大於地方品牌,再大於企業品牌的。而景區的品牌,也往往大於地方品牌。

很早之前,我們做過一個調研,對很多老外來講,記不住太多中國城市的名字,耳熟能詳的依舊是北上廣。對他們而言,宣傳比較多的大城市,熟悉程度比較高。雖然記不住大部分的城市和省份名稱,但是他能記住景點,比如要爬長城、要參觀兵馬俑。等於說,國家形象和景區的形象是最大的,也是最有吸引力的。

因此和景區形象相比,地方的形象、企業的形象對他們來講重要性就弱一些。他們會為了聚焦的目的地,而選擇相應的旅行社,但順序不會反過來。所以,國際旅遊宣傳時,包括景區景點、美食在內的吸引物是非常重要的。當然,中國的新發展,包括地鐵、高鐵、共享經濟、手機支付等基礎設施、科技的發展,對境外遊客也是極富吸引力的。

近些年,國內陸續成立了很多國際性的宣傳聯盟,絲路國際聯盟、長城宣傳聯盟、中國世界遺產旅遊推廣聯盟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形式,它打破了行政或體制的條條框框,而是用資源和產品把宣傳主體凝聚起來,共同做宣傳。

付萍:聯盟或者區域協作搭臺,需要衝破很多體制上的藩籬,包括利益分配機制、多方管理、運營這些,這種合作精神很可貴。

蔣依依:確實是,你講的還涉及到另外一個大問題,涉及到整個旅遊宣傳體制機制的設計問題。很多國家,國內現在也有很多省份與城市正在探索,利用市場化的機構來做旅遊宣傳,而不是政府去做宣傳。

付萍:等於說在宣傳語境上更加靈活,相比於政府官方宣傳片,地方更加註重特色文化、更直觀的感官體驗,去宣傳自己的一種人文視角。

蔣依依:就像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差別,市場化機構的資金投入、績效考評等,會具有更多的主動性和活力,這是政府和市場化機構做宣傳的差別。

因此我們希望各級地方政府的旅遊宣傳,更多讓市場化機構來承擔,並明確考核機制。以客觀公正的考核機制,提升現在的宣傳效率與效果。

新加坡旅遊局是很好的案例,作為政府部門下設的一個相對市場化的機構,既保證了宣傳的連續性,旅遊形象和國家形象的契合,同時又保證了宣傳的效率。這種機制很靈活,我覺得也比較適合我們的國情,符合我國旅遊業發展的現狀。

5虛擬場景替代不了真實的生命體驗

付萍:旅遊傳播是一個方面,最終還要落地到產品內容上。

蔣依依:對,講產品其實就是在講體驗。所有的旅遊產品,落腳點都應該在服務上、在體驗上。無論是新業態也好,新交通方式也好,在產品業態創新上,每一個環節的服務,都應該做到極致,綜合起來就能夠提高旅遊目的地的吸引力。

付萍優質服務就是金字招牌。其實我們都想象不到,5G 時代來臨的話,又將會給旅遊產品、旅遊服務、旅遊傳播,甚至是旅遊市場結構,帶來什麼樣的變革。

蔣依依:很難設想,肯定是方方面面都會有更深層次的改變,互聯網4G 時代對整個旅遊的形態改變都是很明顯的,旅遊信息透明、信息對等,旅遊品類細化,旅遊體驗個性化等等。

整個5G 技術對於旅遊的各個環節,對於旅遊需求,對於旅遊供給,都將是一個革命性的顛覆。如今,技術的迭代太快,它會推動整個社會各種產業形態的變化,包括旅遊業。

我之前看日本做的一個5G 宣傳片,它用幾個場景表達:坐地鐵不需要買票,直接刷臉進去;坐高鐵回老家看父母,刷臉就進站了,不需要紙質票據,直接就進去了;去一個小超市買東西,把東西拿出來裝在包裡,出來不用結款,完全是刷臉就完成了。

付萍:我想起曾寫過一篇文章,《“龜兔賽跑”:互聯網時代的城市空間如何規避“鬼城”現象》講的是科技時代下互聯網空間與城市空間的博弈,而城市旅遊在其中的變化。

蔣依依:其實就是一個虛擬空間和一個現實空間,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沉浸在虛擬空間,包括網上購物,是網上的空間更多,而且還可以分層,充分滿足了各種消費需求。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宅在家,沉浸在微信等虛擬社交上,都變成了低頭族。感覺虛擬空間壓縮了現實空間,所以現實空間似乎呈現了一種扭曲的狀態。

付萍:虛擬空間替代不了異地旅遊的真實體驗。比如去海邊吹吹風,即使有VR技術,可以讓你三百六十度沉浸在虛擬時空中,依然代替不了整個旅行途中細節上的情緒或感受,在路上的心情,或者聽海、看海,這些此時此景的真實體驗。

我覺得,這是身心靈與自然的對話,是與自然進行關係的建構,這才是鮮活的生命。

"

編者按

旅遊業是智慧驅動型產業。旅遊專家、學者勇立潮頭競風流,是新銳思想的創造者,創新前沿的探路人,以研究建構理論體系,推動旅遊業改革創新發展。【小榮說】推出【“創智者說”系列訪談錄】,以口述的方式,分享旅遊資深研究者對中國旅遊改革發展的思考和解讀。

【第12期訪談】

北京體育大學體育休閒與旅遊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蔣依依

蔣依依:中國旅遊的市場敘事 | 創智者說12

北京體育大學校園裡,學生們早已放假。綠意盎然的草坪,絲毫不在乎太陽的烘烤,宿舍樓下的行道樹,靜悄悄地傾瀉出一片陰涼。暑期的校園貌似“孤苦伶仃”,對比來說,暑期出遊卻正炙手可熱。

根據《2019 年上半年旅遊經濟運行研究成果暨出境旅遊發展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旅遊人數預計達30.8 億人次,比上年增長8.8%。不斷釋放出的旅遊市場潛力,從供需兩方面進一步促進旅遊產業向優質旅遊方向邁進。

正如北京體育大學體育休閒與旅遊學院教授蔣依依所言,“旅遊市場充分的競爭,可以激發市場活力,充分的市場化能夠迅速對接上泛化的需求,供需共振,才有了產業的繁榮。在蔣依依教授的訪談中,我們進一步窺探到旅遊市場發展的歷史脈絡和運行邏輯,並且深入瞭解到當我們談出入境旅遊市場時,應該把握什麼樣的對比分析邏輯。1

消費升級下旅遊市場供需邏輯

付萍:文旅融合背景下,遊客體驗多元泛化、旅遊產品精細化、旅遊服務個性化,可以說是市場消費升級的表徵,您是如何看待這樣的市場發展的?

蔣依依:可以從供需兩個方面來看。從供給的角度看,它與國內旅遊產業的發展脈絡有很大關係。因為中國旅遊產業是市場化比較全面的一個產業。改革開放初始,我們旅遊產業就對外國人開放,引進外資,修北京建國飯店、廣州白天鵝賓館等,包括景區、主題公園,還有旅遊人才的培養,導遊等一系列產業要素,都是面對入境市場的需求建立起來的。

旅遊市場本身的發展,與整個產業體系開放的歷史脈絡有很大關係。對內對外都敞開大門,所有有條件的、有能力、有資源的企業和資本,都張開雙臂歡迎,這是中國旅遊業在改革開放後的40 年,得到非常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

其中,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都非常有活力,正是這樣有活力的企業,在面對市場需求的時候,它們能夠非常快速的做出反應和應對,有時候還引導著消費需求往前走,他們提供的產品甚至走到了市場需求的前面。

所以說,消費升級和市場發展,與整個產業的體制機制以及整個市場運營的大環境是分不開的。這是很好的現象,這裡面市場競爭很充分,有新企業的成立和加入,也有經營不好的企業退出市場,充分的競爭才會激發市場的活力。

從需求上看,國家實力的增強,表現在老百姓身上就是,有錢又有閒地去追求幸福的生活,而旅遊就是非常重要的載體。另外一個維度是受教育程度提升,文化水平提升對於體驗的需求也不斷提升。比如對美的體驗、文化的體驗,對自然的體驗,或者自身成長的體驗,社交的體驗都不斷在提高,也不停地在分化。

以往的審美和對幸福生活的衡量標準都是一樣的,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每個人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和對美的認知都不一樣,所以就導致對旅遊有更多不一樣的需求。這種多元化和個性化需求,在旅遊產業鏈條的方方面面上都得到響應。需求的多元化,加上供給側充分的市場化,迴應需求,引導需求,兩方面的共振,推動了旅遊產業健康蓬勃地發展。

2

政府監管與市場自發性的平衡

付萍:最近各地的民宿標準紛紛落地,迴應了此前民宿市場的種種行業弊端,等於說是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才能有服務上的規範和體制管理上的提升嗎?

蔣依依:政府管理和市場監管的角度上看,對待新的產業,比如共享單車等在內的共享經濟,政府監管層面是先看發展,然後再根據行業和市場的特點,依據行業發展的規律,預判可能出現的問題,再來確定管理方向。

付萍:相當於給市場一個充分試錯的空間。

蔣依依:對,好的地方進行引導,不好的地方就規避,或優化改善。對於民宿,很多地方政府秉持著鼓勵的態度。因為民宿的發展,是對地方閒置住房資源的充分利用,一方面能夠提高當地百姓收入,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客流潮汐的問題,能夠根據淡旺季需求,優化目的地供給。

特別是對於農村地區而言,鄉村民宿將廢棄的房屋進行盤活利用,不僅向旅遊市場提供具有差異化體驗的住宿,還起到鄉村振興的作用。目前有很多資本進入這個領域,也推動著民宿產業的向前發展。

付萍:所以從市場供需的角度,一方面是企業和資本在不斷進入、發展和運營,一方面是政府在鼓勵或監管,二者之間是如何平衡的?

蔣依依:政府角度講,只要在法律範圍內,符合旅遊發展的趨勢,大方向上是鼓勵的。供需之間的平衡,市場無形的手會自己調控,就像當年經濟型酒店剛出來時很火,很多投資進去了,慢慢出現結構過剩。現在一些大城市同樣面臨著高星級酒店過剩的情況。因為消費是升級了,但是又沒有升級到人人都可以住五星級酒店的程度。

市場對中端品牌酒店的要求就比較大,既又要有服務的品質,管理上的品質,又要有特色,價格也不是很高。因此當經濟型酒店過剩的時候,投資就不會再進去了,慢慢地在規模上就會收縮,下一步是升級,從經濟型酒店升級到中端品牌酒店。

當然政府也會對酒店進行結構上的調控。市場的週期和政府調節的週期有一定的重合,也有一定的差距,但共同點是向好的方面發展,向健康的、良性的和持續的方向去發展。

3

出入境市場需結構性分析比較

付萍:體育休閒作為大健康產業的重要一環,在冬奧會及國家政策的推動下,體育旅遊發展旺盛,較於其他旅遊活動而言,您如何看待體育休閒?

蔣依依:體育休閒與普通休閒活動相比,我覺得它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價值認同的作用。“德智體美勞”五育,“體”除了強身健體之外,還契合全民健身的國家戰略。在精神意識層面,體育休閒會激發我們的團隊精神和愛國意識。

付萍:它有很強的參與感,體育賽事讓人熱血澎湃

蔣依依:對,無論是參賽,還是觀賽,你更多的是把自己作為團體的一份子,譽感、民族感油然而生。因此體育賽事在文化認同當中,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

另外,體育賽事的舉辦,是非常好的文化宣傳的平臺。以奧運會為例,一方面奧運會的舉辦本身就充分展現了國家實力,另一方面奧運會的舉辦,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不同方式講好中國故事。無論對內或對外,無論是哪種級別,體育賽事都發揮著強化文化認同的重要作用。

付萍:通過體育賽事,搭建起與世界連接的橋樑和紐帶。這涉及到國際出入境方面。一直以來,主流媒體的價值觀似乎都存在一種焦慮,說是出入境旅遊之間存在很大逆差,極力想扭轉這種局面。

蔣依依:其實出境和入境這兩個市場發展的歷史和脈絡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國家的現代旅遊業,開始於改革開放之初。當時發展旅遊業的目的是為了賺取外匯,振興經濟。

從一開始,我們就走了一條和西方旅遊國家不一樣的道路,以入境旅遊發展帶動了旅遊產業體系的發展。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實行的黃金週假日製度,使得出遊的時間有了,加上老百姓漸漸有錢了,國內旅遊開始逐步發展起來。

國內旅遊發展起來時,邊境旅遊曾經非常受歡迎。好多遊客去到雲南、吉林和內蒙等省份,會特意通過邊境遊的形式去看看越南、緬甸、朝鮮、蒙古等和中國接壤的國家。這其實算作出境遊的一種雛形,當時中國的老百姓“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願望實際上已經非常強烈了,就是苦於出不去,內部沒有政策,外部沒有簽證,只能在邊境上看一看。

八十年代末期的時候,中國已經開放赴港澳地區的出境旅遊了,但僅限於探親遊,需要報團才能出遊,同時港澳地區的親戚還需要擔保出遊費用。這種形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出境旅遊的發展。1997 年,國家旅遊局和公安部聯合發佈的《中國公民自費出國旅遊管理暫行辦法》,讓出境旅遊得到了名正言順的發展。

後來,ADS 政策突破了簽證的限制,讓中國遊客可以以團隊旅遊的形式去更多的地方旅遊。隨著中國遊客規模的迅速增加,特別是消費能力的快速提升,境外目的地給予中國遊客的簽證環境越來越好,促進了出境遊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總體說來,入境市場和出境市場不能簡單地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就像白菜和蘿蔔不能放在一起比。入境市場是指的是來中國的境外遊客,出境市場則是赴境外的中國遊客。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群體。而且這兩個市場的發展歷程、簽證環境,以及所面對的目的地旅遊資源、價格體系、免退稅政策等等,都是不一樣的。因此不能簡單地對比兩者的市場規模與消費總量。

付萍:出入境數據統計的語境下,入境數據容易被拿去作對比。

蔣依依:歸根結底,大家最終的落腳點不是擔憂中國人出去,而是擔憂中國入境市場的發展。近年來,入境市場的發展顯得比較平緩,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入境遊數量上的飽和,當然結構上還有很大的優化空間,從數量上來講,已經是比較飽和了。

港澳臺市場是入境市場的壓艙石。這三個地區的入境市場開發得比較充分,市場數量上已經接近飽和了,接下來需要做的工作是優化港澳臺市場的結構,比如通過休閒旅遊、文化旅遊的發展提升消費,以及吸引其多到中西部地區旅遊等等。

港澳臺之外,國外市場的增長一直是比較快的,比入境市場的總體增長速度要快。這其中新興市場、一帶一路市場都增長得很快。在結構升級、離境退稅政策等方面的促進下,旅遊外匯收入的增長也是高於入境市場的增長速度的。

不論是從縱向的時間上比較,還是橫向的從地理上對比,中國的入境市場都是在持續地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因此,可以說,雖然入境市場的增長沒有出境市場那麼快速,但也沒有那麼差。不能僅靠一個大的數據去下定論,一定要進行結構性的分析,才能真正進行有意義的比較。

4中國旅遊品牌宣傳語境

付萍:那對於入境游來說,如何才能更好地樹立國家形象,講好中國故事,發揮出旅遊的吸引力?

蔣依依:首先在宣傳上,我們的國家品牌其實是大於地方品牌,再大於企業品牌的。而景區的品牌,也往往大於地方品牌。

很早之前,我們做過一個調研,對很多老外來講,記不住太多中國城市的名字,耳熟能詳的依舊是北上廣。對他們而言,宣傳比較多的大城市,熟悉程度比較高。雖然記不住大部分的城市和省份名稱,但是他能記住景點,比如要爬長城、要參觀兵馬俑。等於說,國家形象和景區的形象是最大的,也是最有吸引力的。

因此和景區形象相比,地方的形象、企業的形象對他們來講重要性就弱一些。他們會為了聚焦的目的地,而選擇相應的旅行社,但順序不會反過來。所以,國際旅遊宣傳時,包括景區景點、美食在內的吸引物是非常重要的。當然,中國的新發展,包括地鐵、高鐵、共享經濟、手機支付等基礎設施、科技的發展,對境外遊客也是極富吸引力的。

近些年,國內陸續成立了很多國際性的宣傳聯盟,絲路國際聯盟、長城宣傳聯盟、中國世界遺產旅遊推廣聯盟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形式,它打破了行政或體制的條條框框,而是用資源和產品把宣傳主體凝聚起來,共同做宣傳。

付萍:聯盟或者區域協作搭臺,需要衝破很多體制上的藩籬,包括利益分配機制、多方管理、運營這些,這種合作精神很可貴。

蔣依依:確實是,你講的還涉及到另外一個大問題,涉及到整個旅遊宣傳體制機制的設計問題。很多國家,國內現在也有很多省份與城市正在探索,利用市場化的機構來做旅遊宣傳,而不是政府去做宣傳。

付萍:等於說在宣傳語境上更加靈活,相比於政府官方宣傳片,地方更加註重特色文化、更直觀的感官體驗,去宣傳自己的一種人文視角。

蔣依依:就像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差別,市場化機構的資金投入、績效考評等,會具有更多的主動性和活力,這是政府和市場化機構做宣傳的差別。

因此我們希望各級地方政府的旅遊宣傳,更多讓市場化機構來承擔,並明確考核機制。以客觀公正的考核機制,提升現在的宣傳效率與效果。

新加坡旅遊局是很好的案例,作為政府部門下設的一個相對市場化的機構,既保證了宣傳的連續性,旅遊形象和國家形象的契合,同時又保證了宣傳的效率。這種機制很靈活,我覺得也比較適合我們的國情,符合我國旅遊業發展的現狀。

5虛擬場景替代不了真實的生命體驗

付萍:旅遊傳播是一個方面,最終還要落地到產品內容上。

蔣依依:對,講產品其實就是在講體驗。所有的旅遊產品,落腳點都應該在服務上、在體驗上。無論是新業態也好,新交通方式也好,在產品業態創新上,每一個環節的服務,都應該做到極致,綜合起來就能夠提高旅遊目的地的吸引力。

付萍優質服務就是金字招牌。其實我們都想象不到,5G 時代來臨的話,又將會給旅遊產品、旅遊服務、旅遊傳播,甚至是旅遊市場結構,帶來什麼樣的變革。

蔣依依:很難設想,肯定是方方面面都會有更深層次的改變,互聯網4G 時代對整個旅遊的形態改變都是很明顯的,旅遊信息透明、信息對等,旅遊品類細化,旅遊體驗個性化等等。

整個5G 技術對於旅遊的各個環節,對於旅遊需求,對於旅遊供給,都將是一個革命性的顛覆。如今,技術的迭代太快,它會推動整個社會各種產業形態的變化,包括旅遊業。

我之前看日本做的一個5G 宣傳片,它用幾個場景表達:坐地鐵不需要買票,直接刷臉進去;坐高鐵回老家看父母,刷臉就進站了,不需要紙質票據,直接就進去了;去一個小超市買東西,把東西拿出來裝在包裡,出來不用結款,完全是刷臉就完成了。

付萍:我想起曾寫過一篇文章,《“龜兔賽跑”:互聯網時代的城市空間如何規避“鬼城”現象》講的是科技時代下互聯網空間與城市空間的博弈,而城市旅遊在其中的變化。

蔣依依:其實就是一個虛擬空間和一個現實空間,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沉浸在虛擬空間,包括網上購物,是網上的空間更多,而且還可以分層,充分滿足了各種消費需求。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宅在家,沉浸在微信等虛擬社交上,都變成了低頭族。感覺虛擬空間壓縮了現實空間,所以現實空間似乎呈現了一種扭曲的狀態。

付萍:虛擬空間替代不了異地旅遊的真實體驗。比如去海邊吹吹風,即使有VR技術,可以讓你三百六十度沉浸在虛擬時空中,依然代替不了整個旅行途中細節上的情緒或感受,在路上的心情,或者聽海、看海,這些此時此景的真實體驗。

我覺得,這是身心靈與自然的對話,是與自然進行關係的建構,這才是鮮活的生命。

蔣依依:中國旅遊的市場敘事 | 創智者說12

【採訪手記】

空曠的校園,午後安靜又愜意,我們對坐於窗前,促膝相談,甚至忘記了時間。蔣依依教授在進入北京體育大學之前,是中國旅遊研究院國際所所長,深耕於旅遊市場、國際旅遊合作以及旅遊效應方面的研究。

此次訪談,對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對旅遊市場的運行,以及國際旅遊出入境對比視角的分析上,有了更加客觀和深度的認知與啟發。在對行業的探討分析中,有對答,有解惑,有爭論,有啟發。我們彼此約定再聚,而我現在就已經期待下一次的邂逅。

— End —

"

編者按

旅遊業是智慧驅動型產業。旅遊專家、學者勇立潮頭競風流,是新銳思想的創造者,創新前沿的探路人,以研究建構理論體系,推動旅遊業改革創新發展。【小榮說】推出【“創智者說”系列訪談錄】,以口述的方式,分享旅遊資深研究者對中國旅遊改革發展的思考和解讀。

【第12期訪談】

北京體育大學體育休閒與旅遊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蔣依依

蔣依依:中國旅遊的市場敘事 | 創智者說12

北京體育大學校園裡,學生們早已放假。綠意盎然的草坪,絲毫不在乎太陽的烘烤,宿舍樓下的行道樹,靜悄悄地傾瀉出一片陰涼。暑期的校園貌似“孤苦伶仃”,對比來說,暑期出遊卻正炙手可熱。

根據《2019 年上半年旅遊經濟運行研究成果暨出境旅遊發展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旅遊人數預計達30.8 億人次,比上年增長8.8%。不斷釋放出的旅遊市場潛力,從供需兩方面進一步促進旅遊產業向優質旅遊方向邁進。

正如北京體育大學體育休閒與旅遊學院教授蔣依依所言,“旅遊市場充分的競爭,可以激發市場活力,充分的市場化能夠迅速對接上泛化的需求,供需共振,才有了產業的繁榮。在蔣依依教授的訪談中,我們進一步窺探到旅遊市場發展的歷史脈絡和運行邏輯,並且深入瞭解到當我們談出入境旅遊市場時,應該把握什麼樣的對比分析邏輯。1

消費升級下旅遊市場供需邏輯

付萍:文旅融合背景下,遊客體驗多元泛化、旅遊產品精細化、旅遊服務個性化,可以說是市場消費升級的表徵,您是如何看待這樣的市場發展的?

蔣依依:可以從供需兩個方面來看。從供給的角度看,它與國內旅遊產業的發展脈絡有很大關係。因為中國旅遊產業是市場化比較全面的一個產業。改革開放初始,我們旅遊產業就對外國人開放,引進外資,修北京建國飯店、廣州白天鵝賓館等,包括景區、主題公園,還有旅遊人才的培養,導遊等一系列產業要素,都是面對入境市場的需求建立起來的。

旅遊市場本身的發展,與整個產業體系開放的歷史脈絡有很大關係。對內對外都敞開大門,所有有條件的、有能力、有資源的企業和資本,都張開雙臂歡迎,這是中國旅遊業在改革開放後的40 年,得到非常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

其中,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都非常有活力,正是這樣有活力的企業,在面對市場需求的時候,它們能夠非常快速的做出反應和應對,有時候還引導著消費需求往前走,他們提供的產品甚至走到了市場需求的前面。

所以說,消費升級和市場發展,與整個產業的體制機制以及整個市場運營的大環境是分不開的。這是很好的現象,這裡面市場競爭很充分,有新企業的成立和加入,也有經營不好的企業退出市場,充分的競爭才會激發市場的活力。

從需求上看,國家實力的增強,表現在老百姓身上就是,有錢又有閒地去追求幸福的生活,而旅遊就是非常重要的載體。另外一個維度是受教育程度提升,文化水平提升對於體驗的需求也不斷提升。比如對美的體驗、文化的體驗,對自然的體驗,或者自身成長的體驗,社交的體驗都不斷在提高,也不停地在分化。

以往的審美和對幸福生活的衡量標準都是一樣的,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每個人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和對美的認知都不一樣,所以就導致對旅遊有更多不一樣的需求。這種多元化和個性化需求,在旅遊產業鏈條的方方面面上都得到響應。需求的多元化,加上供給側充分的市場化,迴應需求,引導需求,兩方面的共振,推動了旅遊產業健康蓬勃地發展。

2

政府監管與市場自發性的平衡

付萍:最近各地的民宿標準紛紛落地,迴應了此前民宿市場的種種行業弊端,等於說是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才能有服務上的規範和體制管理上的提升嗎?

蔣依依:政府管理和市場監管的角度上看,對待新的產業,比如共享單車等在內的共享經濟,政府監管層面是先看發展,然後再根據行業和市場的特點,依據行業發展的規律,預判可能出現的問題,再來確定管理方向。

付萍:相當於給市場一個充分試錯的空間。

蔣依依:對,好的地方進行引導,不好的地方就規避,或優化改善。對於民宿,很多地方政府秉持著鼓勵的態度。因為民宿的發展,是對地方閒置住房資源的充分利用,一方面能夠提高當地百姓收入,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客流潮汐的問題,能夠根據淡旺季需求,優化目的地供給。

特別是對於農村地區而言,鄉村民宿將廢棄的房屋進行盤活利用,不僅向旅遊市場提供具有差異化體驗的住宿,還起到鄉村振興的作用。目前有很多資本進入這個領域,也推動著民宿產業的向前發展。

付萍:所以從市場供需的角度,一方面是企業和資本在不斷進入、發展和運營,一方面是政府在鼓勵或監管,二者之間是如何平衡的?

蔣依依:政府角度講,只要在法律範圍內,符合旅遊發展的趨勢,大方向上是鼓勵的。供需之間的平衡,市場無形的手會自己調控,就像當年經濟型酒店剛出來時很火,很多投資進去了,慢慢出現結構過剩。現在一些大城市同樣面臨著高星級酒店過剩的情況。因為消費是升級了,但是又沒有升級到人人都可以住五星級酒店的程度。

市場對中端品牌酒店的要求就比較大,既又要有服務的品質,管理上的品質,又要有特色,價格也不是很高。因此當經濟型酒店過剩的時候,投資就不會再進去了,慢慢地在規模上就會收縮,下一步是升級,從經濟型酒店升級到中端品牌酒店。

當然政府也會對酒店進行結構上的調控。市場的週期和政府調節的週期有一定的重合,也有一定的差距,但共同點是向好的方面發展,向健康的、良性的和持續的方向去發展。

3

出入境市場需結構性分析比較

付萍:體育休閒作為大健康產業的重要一環,在冬奧會及國家政策的推動下,體育旅遊發展旺盛,較於其他旅遊活動而言,您如何看待體育休閒?

蔣依依:體育休閒與普通休閒活動相比,我覺得它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價值認同的作用。“德智體美勞”五育,“體”除了強身健體之外,還契合全民健身的國家戰略。在精神意識層面,體育休閒會激發我們的團隊精神和愛國意識。

付萍:它有很強的參與感,體育賽事讓人熱血澎湃

蔣依依:對,無論是參賽,還是觀賽,你更多的是把自己作為團體的一份子,譽感、民族感油然而生。因此體育賽事在文化認同當中,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

另外,體育賽事的舉辦,是非常好的文化宣傳的平臺。以奧運會為例,一方面奧運會的舉辦本身就充分展現了國家實力,另一方面奧運會的舉辦,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不同方式講好中國故事。無論對內或對外,無論是哪種級別,體育賽事都發揮著強化文化認同的重要作用。

付萍:通過體育賽事,搭建起與世界連接的橋樑和紐帶。這涉及到國際出入境方面。一直以來,主流媒體的價值觀似乎都存在一種焦慮,說是出入境旅遊之間存在很大逆差,極力想扭轉這種局面。

蔣依依:其實出境和入境這兩個市場發展的歷史和脈絡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國家的現代旅遊業,開始於改革開放之初。當時發展旅遊業的目的是為了賺取外匯,振興經濟。

從一開始,我們就走了一條和西方旅遊國家不一樣的道路,以入境旅遊發展帶動了旅遊產業體系的發展。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實行的黃金週假日製度,使得出遊的時間有了,加上老百姓漸漸有錢了,國內旅遊開始逐步發展起來。

國內旅遊發展起來時,邊境旅遊曾經非常受歡迎。好多遊客去到雲南、吉林和內蒙等省份,會特意通過邊境遊的形式去看看越南、緬甸、朝鮮、蒙古等和中國接壤的國家。這其實算作出境遊的一種雛形,當時中國的老百姓“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願望實際上已經非常強烈了,就是苦於出不去,內部沒有政策,外部沒有簽證,只能在邊境上看一看。

八十年代末期的時候,中國已經開放赴港澳地區的出境旅遊了,但僅限於探親遊,需要報團才能出遊,同時港澳地區的親戚還需要擔保出遊費用。這種形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出境旅遊的發展。1997 年,國家旅遊局和公安部聯合發佈的《中國公民自費出國旅遊管理暫行辦法》,讓出境旅遊得到了名正言順的發展。

後來,ADS 政策突破了簽證的限制,讓中國遊客可以以團隊旅遊的形式去更多的地方旅遊。隨著中國遊客規模的迅速增加,特別是消費能力的快速提升,境外目的地給予中國遊客的簽證環境越來越好,促進了出境遊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總體說來,入境市場和出境市場不能簡單地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就像白菜和蘿蔔不能放在一起比。入境市場是指的是來中國的境外遊客,出境市場則是赴境外的中國遊客。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群體。而且這兩個市場的發展歷程、簽證環境,以及所面對的目的地旅遊資源、價格體系、免退稅政策等等,都是不一樣的。因此不能簡單地對比兩者的市場規模與消費總量。

付萍:出入境數據統計的語境下,入境數據容易被拿去作對比。

蔣依依:歸根結底,大家最終的落腳點不是擔憂中國人出去,而是擔憂中國入境市場的發展。近年來,入境市場的發展顯得比較平緩,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入境遊數量上的飽和,當然結構上還有很大的優化空間,從數量上來講,已經是比較飽和了。

港澳臺市場是入境市場的壓艙石。這三個地區的入境市場開發得比較充分,市場數量上已經接近飽和了,接下來需要做的工作是優化港澳臺市場的結構,比如通過休閒旅遊、文化旅遊的發展提升消費,以及吸引其多到中西部地區旅遊等等。

港澳臺之外,國外市場的增長一直是比較快的,比入境市場的總體增長速度要快。這其中新興市場、一帶一路市場都增長得很快。在結構升級、離境退稅政策等方面的促進下,旅遊外匯收入的增長也是高於入境市場的增長速度的。

不論是從縱向的時間上比較,還是橫向的從地理上對比,中國的入境市場都是在持續地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因此,可以說,雖然入境市場的增長沒有出境市場那麼快速,但也沒有那麼差。不能僅靠一個大的數據去下定論,一定要進行結構性的分析,才能真正進行有意義的比較。

4中國旅遊品牌宣傳語境

付萍:那對於入境游來說,如何才能更好地樹立國家形象,講好中國故事,發揮出旅遊的吸引力?

蔣依依:首先在宣傳上,我們的國家品牌其實是大於地方品牌,再大於企業品牌的。而景區的品牌,也往往大於地方品牌。

很早之前,我們做過一個調研,對很多老外來講,記不住太多中國城市的名字,耳熟能詳的依舊是北上廣。對他們而言,宣傳比較多的大城市,熟悉程度比較高。雖然記不住大部分的城市和省份名稱,但是他能記住景點,比如要爬長城、要參觀兵馬俑。等於說,國家形象和景區的形象是最大的,也是最有吸引力的。

因此和景區形象相比,地方的形象、企業的形象對他們來講重要性就弱一些。他們會為了聚焦的目的地,而選擇相應的旅行社,但順序不會反過來。所以,國際旅遊宣傳時,包括景區景點、美食在內的吸引物是非常重要的。當然,中國的新發展,包括地鐵、高鐵、共享經濟、手機支付等基礎設施、科技的發展,對境外遊客也是極富吸引力的。

近些年,國內陸續成立了很多國際性的宣傳聯盟,絲路國際聯盟、長城宣傳聯盟、中國世界遺產旅遊推廣聯盟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形式,它打破了行政或體制的條條框框,而是用資源和產品把宣傳主體凝聚起來,共同做宣傳。

付萍:聯盟或者區域協作搭臺,需要衝破很多體制上的藩籬,包括利益分配機制、多方管理、運營這些,這種合作精神很可貴。

蔣依依:確實是,你講的還涉及到另外一個大問題,涉及到整個旅遊宣傳體制機制的設計問題。很多國家,國內現在也有很多省份與城市正在探索,利用市場化的機構來做旅遊宣傳,而不是政府去做宣傳。

付萍:等於說在宣傳語境上更加靈活,相比於政府官方宣傳片,地方更加註重特色文化、更直觀的感官體驗,去宣傳自己的一種人文視角。

蔣依依:就像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差別,市場化機構的資金投入、績效考評等,會具有更多的主動性和活力,這是政府和市場化機構做宣傳的差別。

因此我們希望各級地方政府的旅遊宣傳,更多讓市場化機構來承擔,並明確考核機制。以客觀公正的考核機制,提升現在的宣傳效率與效果。

新加坡旅遊局是很好的案例,作為政府部門下設的一個相對市場化的機構,既保證了宣傳的連續性,旅遊形象和國家形象的契合,同時又保證了宣傳的效率。這種機制很靈活,我覺得也比較適合我們的國情,符合我國旅遊業發展的現狀。

5虛擬場景替代不了真實的生命體驗

付萍:旅遊傳播是一個方面,最終還要落地到產品內容上。

蔣依依:對,講產品其實就是在講體驗。所有的旅遊產品,落腳點都應該在服務上、在體驗上。無論是新業態也好,新交通方式也好,在產品業態創新上,每一個環節的服務,都應該做到極致,綜合起來就能夠提高旅遊目的地的吸引力。

付萍優質服務就是金字招牌。其實我們都想象不到,5G 時代來臨的話,又將會給旅遊產品、旅遊服務、旅遊傳播,甚至是旅遊市場結構,帶來什麼樣的變革。

蔣依依:很難設想,肯定是方方面面都會有更深層次的改變,互聯網4G 時代對整個旅遊的形態改變都是很明顯的,旅遊信息透明、信息對等,旅遊品類細化,旅遊體驗個性化等等。

整個5G 技術對於旅遊的各個環節,對於旅遊需求,對於旅遊供給,都將是一個革命性的顛覆。如今,技術的迭代太快,它會推動整個社會各種產業形態的變化,包括旅遊業。

我之前看日本做的一個5G 宣傳片,它用幾個場景表達:坐地鐵不需要買票,直接刷臉進去;坐高鐵回老家看父母,刷臉就進站了,不需要紙質票據,直接就進去了;去一個小超市買東西,把東西拿出來裝在包裡,出來不用結款,完全是刷臉就完成了。

付萍:我想起曾寫過一篇文章,《“龜兔賽跑”:互聯網時代的城市空間如何規避“鬼城”現象》講的是科技時代下互聯網空間與城市空間的博弈,而城市旅遊在其中的變化。

蔣依依:其實就是一個虛擬空間和一個現實空間,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沉浸在虛擬空間,包括網上購物,是網上的空間更多,而且還可以分層,充分滿足了各種消費需求。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宅在家,沉浸在微信等虛擬社交上,都變成了低頭族。感覺虛擬空間壓縮了現實空間,所以現實空間似乎呈現了一種扭曲的狀態。

付萍:虛擬空間替代不了異地旅遊的真實體驗。比如去海邊吹吹風,即使有VR技術,可以讓你三百六十度沉浸在虛擬時空中,依然代替不了整個旅行途中細節上的情緒或感受,在路上的心情,或者聽海、看海,這些此時此景的真實體驗。

我覺得,這是身心靈與自然的對話,是與自然進行關係的建構,這才是鮮活的生命。

蔣依依:中國旅遊的市場敘事 | 創智者說12

【採訪手記】

空曠的校園,午後安靜又愜意,我們對坐於窗前,促膝相談,甚至忘記了時間。蔣依依教授在進入北京體育大學之前,是中國旅遊研究院國際所所長,深耕於旅遊市場、國際旅遊合作以及旅遊效應方面的研究。

此次訪談,對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對旅遊市場的運行,以及國際旅遊出入境對比視角的分析上,有了更加客觀和深度的認知與啟發。在對行業的探討分析中,有對答,有解惑,有爭論,有啟發。我們彼此約定再聚,而我現在就已經期待下一次的邂逅。

— End —

蔣依依:中國旅遊的市場敘事 | 創智者說12"

編者按

旅遊業是智慧驅動型產業。旅遊專家、學者勇立潮頭競風流,是新銳思想的創造者,創新前沿的探路人,以研究建構理論體系,推動旅遊業改革創新發展。【小榮說】推出【“創智者說”系列訪談錄】,以口述的方式,分享旅遊資深研究者對中國旅遊改革發展的思考和解讀。

【第12期訪談】

北京體育大學體育休閒與旅遊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蔣依依

蔣依依:中國旅遊的市場敘事 | 創智者說12

北京體育大學校園裡,學生們早已放假。綠意盎然的草坪,絲毫不在乎太陽的烘烤,宿舍樓下的行道樹,靜悄悄地傾瀉出一片陰涼。暑期的校園貌似“孤苦伶仃”,對比來說,暑期出遊卻正炙手可熱。

根據《2019 年上半年旅遊經濟運行研究成果暨出境旅遊發展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旅遊人數預計達30.8 億人次,比上年增長8.8%。不斷釋放出的旅遊市場潛力,從供需兩方面進一步促進旅遊產業向優質旅遊方向邁進。

正如北京體育大學體育休閒與旅遊學院教授蔣依依所言,“旅遊市場充分的競爭,可以激發市場活力,充分的市場化能夠迅速對接上泛化的需求,供需共振,才有了產業的繁榮。在蔣依依教授的訪談中,我們進一步窺探到旅遊市場發展的歷史脈絡和運行邏輯,並且深入瞭解到當我們談出入境旅遊市場時,應該把握什麼樣的對比分析邏輯。1

消費升級下旅遊市場供需邏輯

付萍:文旅融合背景下,遊客體驗多元泛化、旅遊產品精細化、旅遊服務個性化,可以說是市場消費升級的表徵,您是如何看待這樣的市場發展的?

蔣依依:可以從供需兩個方面來看。從供給的角度看,它與國內旅遊產業的發展脈絡有很大關係。因為中國旅遊產業是市場化比較全面的一個產業。改革開放初始,我們旅遊產業就對外國人開放,引進外資,修北京建國飯店、廣州白天鵝賓館等,包括景區、主題公園,還有旅遊人才的培養,導遊等一系列產業要素,都是面對入境市場的需求建立起來的。

旅遊市場本身的發展,與整個產業體系開放的歷史脈絡有很大關係。對內對外都敞開大門,所有有條件的、有能力、有資源的企業和資本,都張開雙臂歡迎,這是中國旅遊業在改革開放後的40 年,得到非常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

其中,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都非常有活力,正是這樣有活力的企業,在面對市場需求的時候,它們能夠非常快速的做出反應和應對,有時候還引導著消費需求往前走,他們提供的產品甚至走到了市場需求的前面。

所以說,消費升級和市場發展,與整個產業的體制機制以及整個市場運營的大環境是分不開的。這是很好的現象,這裡面市場競爭很充分,有新企業的成立和加入,也有經營不好的企業退出市場,充分的競爭才會激發市場的活力。

從需求上看,國家實力的增強,表現在老百姓身上就是,有錢又有閒地去追求幸福的生活,而旅遊就是非常重要的載體。另外一個維度是受教育程度提升,文化水平提升對於體驗的需求也不斷提升。比如對美的體驗、文化的體驗,對自然的體驗,或者自身成長的體驗,社交的體驗都不斷在提高,也不停地在分化。

以往的審美和對幸福生活的衡量標準都是一樣的,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每個人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和對美的認知都不一樣,所以就導致對旅遊有更多不一樣的需求。這種多元化和個性化需求,在旅遊產業鏈條的方方面面上都得到響應。需求的多元化,加上供給側充分的市場化,迴應需求,引導需求,兩方面的共振,推動了旅遊產業健康蓬勃地發展。

2

政府監管與市場自發性的平衡

付萍:最近各地的民宿標準紛紛落地,迴應了此前民宿市場的種種行業弊端,等於說是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才能有服務上的規範和體制管理上的提升嗎?

蔣依依:政府管理和市場監管的角度上看,對待新的產業,比如共享單車等在內的共享經濟,政府監管層面是先看發展,然後再根據行業和市場的特點,依據行業發展的規律,預判可能出現的問題,再來確定管理方向。

付萍:相當於給市場一個充分試錯的空間。

蔣依依:對,好的地方進行引導,不好的地方就規避,或優化改善。對於民宿,很多地方政府秉持著鼓勵的態度。因為民宿的發展,是對地方閒置住房資源的充分利用,一方面能夠提高當地百姓收入,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客流潮汐的問題,能夠根據淡旺季需求,優化目的地供給。

特別是對於農村地區而言,鄉村民宿將廢棄的房屋進行盤活利用,不僅向旅遊市場提供具有差異化體驗的住宿,還起到鄉村振興的作用。目前有很多資本進入這個領域,也推動著民宿產業的向前發展。

付萍:所以從市場供需的角度,一方面是企業和資本在不斷進入、發展和運營,一方面是政府在鼓勵或監管,二者之間是如何平衡的?

蔣依依:政府角度講,只要在法律範圍內,符合旅遊發展的趨勢,大方向上是鼓勵的。供需之間的平衡,市場無形的手會自己調控,就像當年經濟型酒店剛出來時很火,很多投資進去了,慢慢出現結構過剩。現在一些大城市同樣面臨著高星級酒店過剩的情況。因為消費是升級了,但是又沒有升級到人人都可以住五星級酒店的程度。

市場對中端品牌酒店的要求就比較大,既又要有服務的品質,管理上的品質,又要有特色,價格也不是很高。因此當經濟型酒店過剩的時候,投資就不會再進去了,慢慢地在規模上就會收縮,下一步是升級,從經濟型酒店升級到中端品牌酒店。

當然政府也會對酒店進行結構上的調控。市場的週期和政府調節的週期有一定的重合,也有一定的差距,但共同點是向好的方面發展,向健康的、良性的和持續的方向去發展。

3

出入境市場需結構性分析比較

付萍:體育休閒作為大健康產業的重要一環,在冬奧會及國家政策的推動下,體育旅遊發展旺盛,較於其他旅遊活動而言,您如何看待體育休閒?

蔣依依:體育休閒與普通休閒活動相比,我覺得它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價值認同的作用。“德智體美勞”五育,“體”除了強身健體之外,還契合全民健身的國家戰略。在精神意識層面,體育休閒會激發我們的團隊精神和愛國意識。

付萍:它有很強的參與感,體育賽事讓人熱血澎湃

蔣依依:對,無論是參賽,還是觀賽,你更多的是把自己作為團體的一份子,譽感、民族感油然而生。因此體育賽事在文化認同當中,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

另外,體育賽事的舉辦,是非常好的文化宣傳的平臺。以奧運會為例,一方面奧運會的舉辦本身就充分展現了國家實力,另一方面奧運會的舉辦,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不同方式講好中國故事。無論對內或對外,無論是哪種級別,體育賽事都發揮著強化文化認同的重要作用。

付萍:通過體育賽事,搭建起與世界連接的橋樑和紐帶。這涉及到國際出入境方面。一直以來,主流媒體的價值觀似乎都存在一種焦慮,說是出入境旅遊之間存在很大逆差,極力想扭轉這種局面。

蔣依依:其實出境和入境這兩個市場發展的歷史和脈絡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國家的現代旅遊業,開始於改革開放之初。當時發展旅遊業的目的是為了賺取外匯,振興經濟。

從一開始,我們就走了一條和西方旅遊國家不一樣的道路,以入境旅遊發展帶動了旅遊產業體系的發展。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實行的黃金週假日製度,使得出遊的時間有了,加上老百姓漸漸有錢了,國內旅遊開始逐步發展起來。

國內旅遊發展起來時,邊境旅遊曾經非常受歡迎。好多遊客去到雲南、吉林和內蒙等省份,會特意通過邊境遊的形式去看看越南、緬甸、朝鮮、蒙古等和中國接壤的國家。這其實算作出境遊的一種雛形,當時中國的老百姓“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願望實際上已經非常強烈了,就是苦於出不去,內部沒有政策,外部沒有簽證,只能在邊境上看一看。

八十年代末期的時候,中國已經開放赴港澳地區的出境旅遊了,但僅限於探親遊,需要報團才能出遊,同時港澳地區的親戚還需要擔保出遊費用。這種形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出境旅遊的發展。1997 年,國家旅遊局和公安部聯合發佈的《中國公民自費出國旅遊管理暫行辦法》,讓出境旅遊得到了名正言順的發展。

後來,ADS 政策突破了簽證的限制,讓中國遊客可以以團隊旅遊的形式去更多的地方旅遊。隨著中國遊客規模的迅速增加,特別是消費能力的快速提升,境外目的地給予中國遊客的簽證環境越來越好,促進了出境遊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總體說來,入境市場和出境市場不能簡單地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就像白菜和蘿蔔不能放在一起比。入境市場是指的是來中國的境外遊客,出境市場則是赴境外的中國遊客。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群體。而且這兩個市場的發展歷程、簽證環境,以及所面對的目的地旅遊資源、價格體系、免退稅政策等等,都是不一樣的。因此不能簡單地對比兩者的市場規模與消費總量。

付萍:出入境數據統計的語境下,入境數據容易被拿去作對比。

蔣依依:歸根結底,大家最終的落腳點不是擔憂中國人出去,而是擔憂中國入境市場的發展。近年來,入境市場的發展顯得比較平緩,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入境遊數量上的飽和,當然結構上還有很大的優化空間,從數量上來講,已經是比較飽和了。

港澳臺市場是入境市場的壓艙石。這三個地區的入境市場開發得比較充分,市場數量上已經接近飽和了,接下來需要做的工作是優化港澳臺市場的結構,比如通過休閒旅遊、文化旅遊的發展提升消費,以及吸引其多到中西部地區旅遊等等。

港澳臺之外,國外市場的增長一直是比較快的,比入境市場的總體增長速度要快。這其中新興市場、一帶一路市場都增長得很快。在結構升級、離境退稅政策等方面的促進下,旅遊外匯收入的增長也是高於入境市場的增長速度的。

不論是從縱向的時間上比較,還是橫向的從地理上對比,中國的入境市場都是在持續地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因此,可以說,雖然入境市場的增長沒有出境市場那麼快速,但也沒有那麼差。不能僅靠一個大的數據去下定論,一定要進行結構性的分析,才能真正進行有意義的比較。

4中國旅遊品牌宣傳語境

付萍:那對於入境游來說,如何才能更好地樹立國家形象,講好中國故事,發揮出旅遊的吸引力?

蔣依依:首先在宣傳上,我們的國家品牌其實是大於地方品牌,再大於企業品牌的。而景區的品牌,也往往大於地方品牌。

很早之前,我們做過一個調研,對很多老外來講,記不住太多中國城市的名字,耳熟能詳的依舊是北上廣。對他們而言,宣傳比較多的大城市,熟悉程度比較高。雖然記不住大部分的城市和省份名稱,但是他能記住景點,比如要爬長城、要參觀兵馬俑。等於說,國家形象和景區的形象是最大的,也是最有吸引力的。

因此和景區形象相比,地方的形象、企業的形象對他們來講重要性就弱一些。他們會為了聚焦的目的地,而選擇相應的旅行社,但順序不會反過來。所以,國際旅遊宣傳時,包括景區景點、美食在內的吸引物是非常重要的。當然,中國的新發展,包括地鐵、高鐵、共享經濟、手機支付等基礎設施、科技的發展,對境外遊客也是極富吸引力的。

近些年,國內陸續成立了很多國際性的宣傳聯盟,絲路國際聯盟、長城宣傳聯盟、中國世界遺產旅遊推廣聯盟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形式,它打破了行政或體制的條條框框,而是用資源和產品把宣傳主體凝聚起來,共同做宣傳。

付萍:聯盟或者區域協作搭臺,需要衝破很多體制上的藩籬,包括利益分配機制、多方管理、運營這些,這種合作精神很可貴。

蔣依依:確實是,你講的還涉及到另外一個大問題,涉及到整個旅遊宣傳體制機制的設計問題。很多國家,國內現在也有很多省份與城市正在探索,利用市場化的機構來做旅遊宣傳,而不是政府去做宣傳。

付萍:等於說在宣傳語境上更加靈活,相比於政府官方宣傳片,地方更加註重特色文化、更直觀的感官體驗,去宣傳自己的一種人文視角。

蔣依依:就像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差別,市場化機構的資金投入、績效考評等,會具有更多的主動性和活力,這是政府和市場化機構做宣傳的差別。

因此我們希望各級地方政府的旅遊宣傳,更多讓市場化機構來承擔,並明確考核機制。以客觀公正的考核機制,提升現在的宣傳效率與效果。

新加坡旅遊局是很好的案例,作為政府部門下設的一個相對市場化的機構,既保證了宣傳的連續性,旅遊形象和國家形象的契合,同時又保證了宣傳的效率。這種機制很靈活,我覺得也比較適合我們的國情,符合我國旅遊業發展的現狀。

5虛擬場景替代不了真實的生命體驗

付萍:旅遊傳播是一個方面,最終還要落地到產品內容上。

蔣依依:對,講產品其實就是在講體驗。所有的旅遊產品,落腳點都應該在服務上、在體驗上。無論是新業態也好,新交通方式也好,在產品業態創新上,每一個環節的服務,都應該做到極致,綜合起來就能夠提高旅遊目的地的吸引力。

付萍優質服務就是金字招牌。其實我們都想象不到,5G 時代來臨的話,又將會給旅遊產品、旅遊服務、旅遊傳播,甚至是旅遊市場結構,帶來什麼樣的變革。

蔣依依:很難設想,肯定是方方面面都會有更深層次的改變,互聯網4G 時代對整個旅遊的形態改變都是很明顯的,旅遊信息透明、信息對等,旅遊品類細化,旅遊體驗個性化等等。

整個5G 技術對於旅遊的各個環節,對於旅遊需求,對於旅遊供給,都將是一個革命性的顛覆。如今,技術的迭代太快,它會推動整個社會各種產業形態的變化,包括旅遊業。

我之前看日本做的一個5G 宣傳片,它用幾個場景表達:坐地鐵不需要買票,直接刷臉進去;坐高鐵回老家看父母,刷臉就進站了,不需要紙質票據,直接就進去了;去一個小超市買東西,把東西拿出來裝在包裡,出來不用結款,完全是刷臉就完成了。

付萍:我想起曾寫過一篇文章,《“龜兔賽跑”:互聯網時代的城市空間如何規避“鬼城”現象》講的是科技時代下互聯網空間與城市空間的博弈,而城市旅遊在其中的變化。

蔣依依:其實就是一個虛擬空間和一個現實空間,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沉浸在虛擬空間,包括網上購物,是網上的空間更多,而且還可以分層,充分滿足了各種消費需求。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宅在家,沉浸在微信等虛擬社交上,都變成了低頭族。感覺虛擬空間壓縮了現實空間,所以現實空間似乎呈現了一種扭曲的狀態。

付萍:虛擬空間替代不了異地旅遊的真實體驗。比如去海邊吹吹風,即使有VR技術,可以讓你三百六十度沉浸在虛擬時空中,依然代替不了整個旅行途中細節上的情緒或感受,在路上的心情,或者聽海、看海,這些此時此景的真實體驗。

我覺得,這是身心靈與自然的對話,是與自然進行關係的建構,這才是鮮活的生命。

蔣依依:中國旅遊的市場敘事 | 創智者說12

【採訪手記】

空曠的校園,午後安靜又愜意,我們對坐於窗前,促膝相談,甚至忘記了時間。蔣依依教授在進入北京體育大學之前,是中國旅遊研究院國際所所長,深耕於旅遊市場、國際旅遊合作以及旅遊效應方面的研究。

此次訪談,對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對旅遊市場的運行,以及國際旅遊出入境對比視角的分析上,有了更加客觀和深度的認知與啟發。在對行業的探討分析中,有對答,有解惑,有爭論,有啟發。我們彼此約定再聚,而我現在就已經期待下一次的邂逅。

— End —

蔣依依:中國旅遊的市場敘事 | 創智者說12蔣依依:中國旅遊的市場敘事 | 創智者說12"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