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 蔣英 藝術歌曲是唱出來的詩,聲樂家要能成為“歌吟詩人”

「名家」| 蔣英 藝術歌曲是唱出來的詩,聲樂家要能成為“歌吟詩人”

有這樣一位女性,她音域寬廣優美,她被譽為中國最傑出的女聲樂教育家,是享譽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歐洲古典藝術歌曲權威”,著名鋼琴家。

此外,她還有一系列標籤——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的夫人,金庸的表姐,徐志摩的表妹。她就是蔣英,1919年生於浙江海寧,2012年2月5日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92歲。

「名家」| 蔣英 藝術歌曲是唱出來的詩,聲樂家要能成為“歌吟詩人”

年輕時期的蔣英

四十五年

桃李滿天下

1955年,蔣英隨錢學森衝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開始了聲樂教育事業。起初她在中央實驗歌劇院擔任藝術指導和獨唱演員,後來長年任教於中央音樂學院,歷任聲樂系教研室主任、歌劇系副主任、教授。

新中國成立後從美國回來的她沒帶什麼值錢的東西,唯一的奢侈品是一臺鋼絲錄音機,被她帶到單位用於教學。她撰寫的《西歐聲樂藝術發展史》,翻譯的《肖邦傳》、《舒曼傳》等,一直是學校的教材。

蔣英說,中國的聲樂教育雖然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距離,但是基礎非常紮實,有了紮實的基礎,再加上天賦和後天的努力,當然能夠成就人才。在中央音樂學院教學45年之久的蔣英,一對一地親手培養了26個學生,其中近一半在國際音樂舞臺上取得過驕人的成績。蔣英一生所繫,是她的聲樂藝術;一生所念,是她的學生後輩。人們熟知的歌唱家吳雁澤、傅海靜、祝愛蘭、多吉次仁、姜詠、楊光等,都是她的真傳弟子;還有許許多多年輕一代歌唱家如王海濤、劉威、高鵬、楊楠等,也都得到她的悉心指教。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趙登營至今記得蔣老師給她上的第一課:“真把我震住了,她往鋼琴前一坐,腰板筆直,風度優雅,和絃彈下去,每個音都帶著情感。她當時已經72歲了。”

趙登營說,蔣英在歐洲聲樂作品方面是我國當之無愧的大師,但她從不以大師自居,總是以開放的心態瞭解、學習世界上聲樂藝術的最新發展成果。她讓自己的學生從國外帶給她各種有聲資料,進行研究和感受。她的教學方法是辯證的、立體的、可觸摸的,就像中醫整體調理一樣,儘量避免聲樂教學中經常出現的顧此失彼現象。

「名家」| 蔣英 藝術歌曲是唱出來的詩,聲樂家要能成為“歌吟詩人”

蔣英在音樂會上向觀眾致謝

退休後

從未停止教學

蔣英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從中央音樂學院退休了,但她從未停止教學。她所教過的學生,絕不僅僅是課堂上的那幾個,還有許多慕名而來登門求教的學生,以及學生的學生。作為受益最多的學生,趙登營從1992年起七八年間每週六上午到她家上課,學生風雨無阻,老師也不要分文報酬。“她希望把最精華最有用的東西教給我,然後我再教給下一輩學生。”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祝愛蘭是蔣英所帶名徒中的佼佼者,她活躍在國際歌劇舞臺上。她說:“沒有蔣老師就沒有我今天的一切。”當年赴美求學,“美國的學校是老師幫我聯繫的,出國的機票也是她買的,就連我在國外的監護人,也是她託了好朋友幫忙的。”蔣英作為歌唱家,創造過輝煌;作為教育家,又為世界輸送了中國歌唱家的驕傲。

「名家」| 蔣英 藝術歌曲是唱出來的詩,聲樂家要能成為“歌吟詩人”

蔣英和丈夫錢學森

聲樂家要能

成為“歌吟詩人”

關於聲樂藝術,蔣英指出:“善歌者使人記其聲,善教者使人記其志”。她的這句自勉之辭,是對自己聲樂教學工作的嚴格要求和深刻鞭策,更是對廣大聲樂教育工作者的諄諄教誨。

蔣英認為,音樂家舞臺表現的效果如何,取決於他對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只有理解了歌詞的意思,才能把歌唱好。”這就要求演唱者必須具有全面的知識素養和豐富的人文內涵,不斷提高審美修養以增強駕馭作品的能力。蔣英自己就是一位在文學、樂器和聲樂等多方面具有深厚造詣的藝術大師。

蔣英不但掌握了大量的德國藝術歌曲、法國藝術歌曲、清唱劇、受難曲、彌撒等室內樂作品,同時也對古典、浪漫時期以及現代的歌劇作品也有深刻的學術見解,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聲樂藝術觀;為了學好藝術歌曲和歌劇這兩種與文學緊密結合的音樂形式,她又閱讀了大量的歐洲古典文學名著,打下了豐厚的文學基礎,為日後從事聲樂表演與聲樂教學奠定了全面深厚的人文素養。她說:“歷史上的記載告訴我們,名歌唱家都不止限於聲樂一門知識,他們往往具有在各門藝術的修養”。她曾在一篇文章中以藝術歌曲為例說:“藝術歌曲是唱出來的詩,以歌聲來加強詩的感性,詩中有歌,歌中有詩。”這是她對聲樂藝術的深刻理解,也是她對自己的嚴格要求,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聲樂家要能成為“歌吟詩人”。

蔣英認為,一個歌唱家的颱風,就是他本人的寫照;要成為優秀的聲樂人才,除了要有良好的基本功,人格品質同樣重要,既要唱好歌,又要做好人,缺一不可。“做學問要嚴謹,做人要平常”,蔣英是這樣要求自己的,也是這樣要求學生的。她說,她培育的不僅是歌唱得好,而且還要身心健康、品格高尚的藝術家,而不是一個“歌匠”。

作為一位聲樂教育家,蔣英在嚴格地訓練學生的發聲技巧、打好基本功的同時,還隨時留意學生的思想和內心,將情感教學融入技能傳授之中。除了要求學生在作品展示中有真摯的感情投放,蔣英還要求他們具備豐富的藝術修養。在長期的聲樂教學過程中,蔣英常常告誡學生說,要成為好的歌唱家,就先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好的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真誠的人,再發自內心來歌唱,就一定能感動聽眾,用蔣英自己的話說就是“歌如其人”。

在教學方法上,蔣英要求學生既要在專業技術上精雕細刻,能對作品進行細膩的藝術處理,又要注重情感表達,準確駕馭、解釋作品;她同時要求學生具備全面的藝術修養,以豐富的人文內涵為藝術張力,靈活彰顯個性。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位真正的聲樂藝術家。

「名家」| 蔣英 藝術歌曲是唱出來的詩,聲樂家要能成為“歌吟詩人”

蔣英先生為學生抄寫並翻譯的外文歌詞

奠定紮實深厚的

藝術功底

在聲樂教學過程中,蔣英對藝術作品的處理要求非常細膩,細緻入微。她要求學生不僅要理解每一首自己所唱的歌,還要逐字逐句去分析,甚至逐個音、逐個節奏去琢磨,學會“用音樂對話”。她的學生、我國香港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張汝鈞回憶說,有一次他唱舒伯特的一首作品時,把一個八分音符的附點丟了,蔣英很嚴肅地告訴他:“每一個附點都是有它的用意的。你以為舒伯特是寫困了,在這裡不小心掉了一滴墨水嗎?”她還說 :“對藝術的要求要力求完美。不是以為幾百個音當中只有一個音唱得不好不要緊。試想如果你的白襯衫點了一滴墨水,也許只佔整件衣服的千分之一,你這件襯衫還能穿嗎?”由此可見蔣英對學生要求很嚴格,對藝術要求很嚴謹,她近乎是一位完美主義者。

進行細緻入微的

情感融入

在教學中,蔣英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用腦子唱歌,用心靈與受眾對話。為此,她經常教導學生:“學唱歌,不要光用嗓子練,更要多用腦子練”;“唱歌,光用嗓子唱不好聽,用心靈唱才好聽”;“用心靈才能聽得懂音樂,用耳朵只能聽音響”。這是許多人唱了一輩子的歌、教了一輩子的書都沒能悟出的道理。蔣英的這些闡發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觀點,於平常中見深刻,閃爍著哲思與睿智的光芒,仍然能與今天已極大發展了的聲樂理論、聲樂美學思想相銜接、相呼應、相契合,具有理論上的開拓性價值與現實中的指導性意義。張汝鈞評價老師時說道:“聲樂大師不僅雕塑學生的喉嚨,她還是雕塑人的靈魂的工程師。”

「名家」| 蔣英 藝術歌曲是唱出來的詩,聲樂家要能成為“歌吟詩人”

具備全面深厚的

藝術修養

蔣英認為,聲樂是聲、形、神的統一,聲樂工作者不但需要具備良好的基礎條件,能在技術上準確解釋作品,而且需要具備全面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自身藝術修養,這樣才能在演唱時做到形神兼備,遊刃有餘。在聲樂教學實踐中,蔣英不僅講聲音、講發音技巧,還講作品的風格和特色;甚至還要講歌詞的內容及創作背景。她要求學生不但要多聽音樂,還要多讀文學作品,看書展、畫展等,不斷提高自身人文素養。她打比方說 :“井要打得深,井面就必須開得寬。”

為了讓學生們對發聲、音樂、文學有更深的認識,蔣英採用了一種很特別的方法,要求學生寫聲樂筆記,並定期查看、批改。對於有創見的觀點和看法,她要求學生繼續深化;對於表述不清晰甚至是錯誤的觀點,她會及時對學生進行分析,並要求學生繼續做筆記予以改正。張汝鈞回憶說:“聲樂筆記磨練了我的思想,也提高了我的文化修養和藝術修養。這種很特別的教學法為我們學習聲樂帶來許多的益處。”應該說,蔣英的這種雙主體互動的探究式教學法非常獨到也非常成功,在我國聲樂教育界非同尋常,或許這正是她能成為傑出聲樂教育家的奧祕所在。

聲明:

部分所載內容來源於各大網絡平臺,對此觀點我們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學習等非商業目的。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合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