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做自己喜歡事情的人,最後怎麼樣了?'

"

竇文濤主持的《圓桌派》邀請到了49歲的中國電影節亞洲最傑出藝人蔣雯麗。

竇文濤問蔣雯麗:“為什麼當時想考電影學院?”蔣雯麗回答,我考電影學院之前,我覺得內心有一團火一直在燒,我不知道怎麼樣去釋放出來沒有途徑,後來做了演員,我覺得太好了,有一個出口了,要不然我會得神經病的。

考上電影學院之後,熒幕上蔣雯麗塑造出了百變女性形象,竇文濤又問,“像你這麼有靈性的女演員,有沒有特別想扮演的角色。”蔣雯麗回答,那是一個專業團隊無數人的努力,我沒有選擇的權利。

"

竇文濤主持的《圓桌派》邀請到了49歲的中國電影節亞洲最傑出藝人蔣雯麗。

竇文濤問蔣雯麗:“為什麼當時想考電影學院?”蔣雯麗回答,我考電影學院之前,我覺得內心有一團火一直在燒,我不知道怎麼樣去釋放出來沒有途徑,後來做了演員,我覺得太好了,有一個出口了,要不然我會得神經病的。

考上電影學院之後,熒幕上蔣雯麗塑造出了百變女性形象,竇文濤又問,“像你這麼有靈性的女演員,有沒有特別想扮演的角色。”蔣雯麗回答,那是一個專業團隊無數人的努力,我沒有選擇的權利。

那些做自己喜歡事情的人,最後怎麼樣了?

文藝青年關心自己的喜歡,職業人士關注他人的付出。

一個採訪中,記者問朴樹,你沉浸這麼多年,出來開演唱會,是為各位聽眾展現好的作品麼,

為了回饋聽眾? 朴樹回答“沒錢了,出來掙錢。”

你瞧,有時候連文藝青年朴樹,也知道有些事情,不喜歡,但必須做。

回答很誠實啊,賺錢養家不丟人。

"

竇文濤主持的《圓桌派》邀請到了49歲的中國電影節亞洲最傑出藝人蔣雯麗。

竇文濤問蔣雯麗:“為什麼當時想考電影學院?”蔣雯麗回答,我考電影學院之前,我覺得內心有一團火一直在燒,我不知道怎麼樣去釋放出來沒有途徑,後來做了演員,我覺得太好了,有一個出口了,要不然我會得神經病的。

考上電影學院之後,熒幕上蔣雯麗塑造出了百變女性形象,竇文濤又問,“像你這麼有靈性的女演員,有沒有特別想扮演的角色。”蔣雯麗回答,那是一個專業團隊無數人的努力,我沒有選擇的權利。

那些做自己喜歡事情的人,最後怎麼樣了?

文藝青年關心自己的喜歡,職業人士關注他人的付出。

一個採訪中,記者問朴樹,你沉浸這麼多年,出來開演唱會,是為各位聽眾展現好的作品麼,

為了回饋聽眾? 朴樹回答“沒錢了,出來掙錢。”

你瞧,有時候連文藝青年朴樹,也知道有些事情,不喜歡,但必須做。

回答很誠實啊,賺錢養家不丟人。

那些做自己喜歡事情的人,最後怎麼樣了?

有很多人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嫌棄瑣碎,沒有激情,甚至實習期沒過就遞了辭呈,走之前對老員工說:“我還是要去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不喜歡的事情,我做不好。”

有些人覺得工作就是在山頂上運籌帷幄,指點江山,揮斥方酋。實際做起來,發現最重要的,不是你站上山頂怎樣做,而是你如何爬上這座山。

這個過程是平淡的甚至說是枯燥的,很有可能你付出了十分的努力依舊沒有任何成效。而這一部分,職業規劃班不會和你講,雞湯更不會和你講。

於是,很多人以為自己有了很多學識能大展宏圖,其實只有一碗雞血罷了。

喜歡是一種奢侈品,如果你沒有能力做好自己不喜歡的事,那麼,喜歡就會變成弱者的藉口。

喜歡又是短暫的,她是觸發某件事物某段時間所產生的短暫情緒,無論是喜歡的菜,喜歡的歌劇,喜歡的工作,喜歡的人,長時間的相處下去,都會產生厭倦,都會包含著許多不喜歡的地方。

再光鮮的人、再順利的人生、再喜歡的事,也會有那麼一些時刻,心生厭倦,甚至生無可戀。

文創造物精工局的譚譚老師曾經有一段時間也有這種經歷,所有的銀壺他看的不想再看了。他說“看不出來美感,沒有意思了。”

"

竇文濤主持的《圓桌派》邀請到了49歲的中國電影節亞洲最傑出藝人蔣雯麗。

竇文濤問蔣雯麗:“為什麼當時想考電影學院?”蔣雯麗回答,我考電影學院之前,我覺得內心有一團火一直在燒,我不知道怎麼樣去釋放出來沒有途徑,後來做了演員,我覺得太好了,有一個出口了,要不然我會得神經病的。

考上電影學院之後,熒幕上蔣雯麗塑造出了百變女性形象,竇文濤又問,“像你這麼有靈性的女演員,有沒有特別想扮演的角色。”蔣雯麗回答,那是一個專業團隊無數人的努力,我沒有選擇的權利。

那些做自己喜歡事情的人,最後怎麼樣了?

文藝青年關心自己的喜歡,職業人士關注他人的付出。

一個採訪中,記者問朴樹,你沉浸這麼多年,出來開演唱會,是為各位聽眾展現好的作品麼,

為了回饋聽眾? 朴樹回答“沒錢了,出來掙錢。”

你瞧,有時候連文藝青年朴樹,也知道有些事情,不喜歡,但必須做。

回答很誠實啊,賺錢養家不丟人。

那些做自己喜歡事情的人,最後怎麼樣了?

有很多人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嫌棄瑣碎,沒有激情,甚至實習期沒過就遞了辭呈,走之前對老員工說:“我還是要去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不喜歡的事情,我做不好。”

有些人覺得工作就是在山頂上運籌帷幄,指點江山,揮斥方酋。實際做起來,發現最重要的,不是你站上山頂怎樣做,而是你如何爬上這座山。

這個過程是平淡的甚至說是枯燥的,很有可能你付出了十分的努力依舊沒有任何成效。而這一部分,職業規劃班不會和你講,雞湯更不會和你講。

於是,很多人以為自己有了很多學識能大展宏圖,其實只有一碗雞血罷了。

喜歡是一種奢侈品,如果你沒有能力做好自己不喜歡的事,那麼,喜歡就會變成弱者的藉口。

喜歡又是短暫的,她是觸發某件事物某段時間所產生的短暫情緒,無論是喜歡的菜,喜歡的歌劇,喜歡的工作,喜歡的人,長時間的相處下去,都會產生厭倦,都會包含著許多不喜歡的地方。

再光鮮的人、再順利的人生、再喜歡的事,也會有那麼一些時刻,心生厭倦,甚至生無可戀。

文創造物精工局的譚譚老師曾經有一段時間也有這種經歷,所有的銀壺他看的不想再看了。他說“看不出來美感,沒有意思了。”

那些做自己喜歡事情的人,最後怎麼樣了?

這就是普通人的人生,甚至可以說是所有人的人生。

幼稚的人談喜歡,成熟的人談責任。

前兩年網絡上有一句話很火“這世上只有一種成功,就是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電影是精緻的,理想是美好的,喜歡是誘人的,現實卻是殘酷的。

商紂王殘暴,確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了,最後國亡了。

癮君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了,最後生不如死。

小小年紀學電視輟學流浪,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了,看不到家人滿臉的淚水。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說好聽是文藝。說不好聽點,就是情緒化,不負責任。

我們第一次接觸銀壺工藝的時候發現一把手工銀壺需要經過數十萬錘的敲打方能成型,是個徹頭徹尾的苦力活,遠不如想象中的文藝範十足。一路走下來,有過誘惑,有過退縮的念頭,當一隻腳快伸出去的時候,總想到這些年支持精工局看好我們的顧客的面孔,想伸出的腳又收了回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是我們堅持有所不為的原因。永遠不碰機制壺,是譚老師一直告訴我們要堅持的底線。也是一種責任。

有人靠喜歡就能成功嗎?

有。愛因斯坦。他是百年一遇的天才,就像郎朗彈鋼琴一樣,努力的同時,天賦,很重要。而我們大部分人,不具備這種天賦。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勤能補拙。

"

竇文濤主持的《圓桌派》邀請到了49歲的中國電影節亞洲最傑出藝人蔣雯麗。

竇文濤問蔣雯麗:“為什麼當時想考電影學院?”蔣雯麗回答,我考電影學院之前,我覺得內心有一團火一直在燒,我不知道怎麼樣去釋放出來沒有途徑,後來做了演員,我覺得太好了,有一個出口了,要不然我會得神經病的。

考上電影學院之後,熒幕上蔣雯麗塑造出了百變女性形象,竇文濤又問,“像你這麼有靈性的女演員,有沒有特別想扮演的角色。”蔣雯麗回答,那是一個專業團隊無數人的努力,我沒有選擇的權利。

那些做自己喜歡事情的人,最後怎麼樣了?

文藝青年關心自己的喜歡,職業人士關注他人的付出。

一個採訪中,記者問朴樹,你沉浸這麼多年,出來開演唱會,是為各位聽眾展現好的作品麼,

為了回饋聽眾? 朴樹回答“沒錢了,出來掙錢。”

你瞧,有時候連文藝青年朴樹,也知道有些事情,不喜歡,但必須做。

回答很誠實啊,賺錢養家不丟人。

那些做自己喜歡事情的人,最後怎麼樣了?

有很多人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嫌棄瑣碎,沒有激情,甚至實習期沒過就遞了辭呈,走之前對老員工說:“我還是要去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不喜歡的事情,我做不好。”

有些人覺得工作就是在山頂上運籌帷幄,指點江山,揮斥方酋。實際做起來,發現最重要的,不是你站上山頂怎樣做,而是你如何爬上這座山。

這個過程是平淡的甚至說是枯燥的,很有可能你付出了十分的努力依舊沒有任何成效。而這一部分,職業規劃班不會和你講,雞湯更不會和你講。

於是,很多人以為自己有了很多學識能大展宏圖,其實只有一碗雞血罷了。

喜歡是一種奢侈品,如果你沒有能力做好自己不喜歡的事,那麼,喜歡就會變成弱者的藉口。

喜歡又是短暫的,她是觸發某件事物某段時間所產生的短暫情緒,無論是喜歡的菜,喜歡的歌劇,喜歡的工作,喜歡的人,長時間的相處下去,都會產生厭倦,都會包含著許多不喜歡的地方。

再光鮮的人、再順利的人生、再喜歡的事,也會有那麼一些時刻,心生厭倦,甚至生無可戀。

文創造物精工局的譚譚老師曾經有一段時間也有這種經歷,所有的銀壺他看的不想再看了。他說“看不出來美感,沒有意思了。”

那些做自己喜歡事情的人,最後怎麼樣了?

這就是普通人的人生,甚至可以說是所有人的人生。

幼稚的人談喜歡,成熟的人談責任。

前兩年網絡上有一句話很火“這世上只有一種成功,就是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電影是精緻的,理想是美好的,喜歡是誘人的,現實卻是殘酷的。

商紂王殘暴,確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了,最後國亡了。

癮君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了,最後生不如死。

小小年紀學電視輟學流浪,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了,看不到家人滿臉的淚水。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說好聽是文藝。說不好聽點,就是情緒化,不負責任。

我們第一次接觸銀壺工藝的時候發現一把手工銀壺需要經過數十萬錘的敲打方能成型,是個徹頭徹尾的苦力活,遠不如想象中的文藝範十足。一路走下來,有過誘惑,有過退縮的念頭,當一隻腳快伸出去的時候,總想到這些年支持精工局看好我們的顧客的面孔,想伸出的腳又收了回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是我們堅持有所不為的原因。永遠不碰機制壺,是譚老師一直告訴我們要堅持的底線。也是一種責任。

有人靠喜歡就能成功嗎?

有。愛因斯坦。他是百年一遇的天才,就像郎朗彈鋼琴一樣,努力的同時,天賦,很重要。而我們大部分人,不具備這種天賦。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勤能補拙。

那些做自己喜歡事情的人,最後怎麼樣了?

做好任何一件事,都不能僅僅憑興趣,而是靠專業、信念與堅持。一件事,有所成,一定是10%的喜歡+90%的責任。

毛姆說:“為了心靈的安寧,人最好每天做兩件自己不喜歡的事。”你要抵達山川湖海,把沿途每一幀星芒收進載滿痴夢的行囊。重逢之日,最玄妙的不是情話,是夕照孤煙、冰河鐵馬。

圖片來自文人空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