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主要介紹湖北省、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海南省部分地級市合併重組的情況。

1、湖北省隨州市:1949年屬孝感專區。1952年屬襄陽專區。1970年屬襄陽地區。

1979年隨縣城關鎮從隨縣劃出,成立縣級隨州市,均屬襄樊市。1983年撤銷隨縣,併入縣級隨州市,屬襄樊市(今襄陽市)。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隨縣,將襄樊市隨縣的行政區域併入隨州市(縣級)。1988年10月1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孝感市應山縣,設立廣水市(縣級)。1994年除公檢法和武警、部隊仍屬襄樊市管轄外,隨州屬省直管縣級市。1994年,湖北省政府將隨州市由襄樊市管轄改為省轄。2000年設立地級隨州市。2000年6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1)撤銷省直轄縣級隨州市,設立地級隨州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曾都區。(2)隨州市設立曾都區,以原縣級隨州市的行政區域為曾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烈山大道。(3)將孝感市代管的廣水市劃歸地級隨州市代管。2009年5月,根據國務院有關精神,在現有隨州市曾都區區劃範圍內,劃出部分鄉鎮成立隨縣,曾都區繼續保留。隨州市的設立主要有兩個要素,一是襄陽的確比較大,適度分設可以集中精力發展;一是隨州屬於千年古城,底蘊豐厚,可以發展為區域中心城市。

"

本篇主要介紹湖北省、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海南省部分地級市合併重組的情況。

1、湖北省隨州市:1949年屬孝感專區。1952年屬襄陽專區。1970年屬襄陽地區。

1979年隨縣城關鎮從隨縣劃出,成立縣級隨州市,均屬襄樊市。1983年撤銷隨縣,併入縣級隨州市,屬襄樊市(今襄陽市)。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隨縣,將襄樊市隨縣的行政區域併入隨州市(縣級)。1988年10月1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孝感市應山縣,設立廣水市(縣級)。1994年除公檢法和武警、部隊仍屬襄樊市管轄外,隨州屬省直管縣級市。1994年,湖北省政府將隨州市由襄樊市管轄改為省轄。2000年設立地級隨州市。2000年6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1)撤銷省直轄縣級隨州市,設立地級隨州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曾都區。(2)隨州市設立曾都區,以原縣級隨州市的行政區域為曾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烈山大道。(3)將孝感市代管的廣水市劃歸地級隨州市代管。2009年5月,根據國務院有關精神,在現有隨州市曾都區區劃範圍內,劃出部分鄉鎮成立隨縣,曾都區繼續保留。隨州市的設立主要有兩個要素,一是襄陽的確比較大,適度分設可以集中精力發展;一是隨州屬於千年古城,底蘊豐厚,可以發展為區域中心城市。

新中國城市分拆合併並重組簡史

1999年荊州市及附近區域地圖

2、湖北省沙市市:這個城市因為工業發達而從縣屬鎮發展為地級市,屬於筒子市。但是因為離千年歷史文化名城荊州太近,最終與荊州市合併。

1949年7月成立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荊州專區),專署駐江陵縣荊州鎮,轄荊門、京山、鍾祥、天門、潛江、公安、鬆滋(駐新江口鎮)、江陵等8縣;同月,析江陵縣之沙市鎮建沙市市,屬省轄市。同年設沔陽專區,專署駐沔陽縣(1951年駐沔陽縣新堤鎮),轄沔陽(駐仙桃鎮)、漢川、漢陽(駐蔡甸鎮)、嘉魚、蒲圻、監利、石首等7縣及新堤辦事處。1950年撤銷新堤辦事處,改設新堤鎮,歸沔陽縣領導。1951年5月26日,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改為“湖北省人民政府荊州區專員公署”;同年,撤銷沔陽專區,將沔陽(駐仙桃鎮)、監利、石首3縣劃歸荊州專區;漢川、漢陽2縣劃歸孝感專區;嘉魚、蒲圻2縣劃歸大冶專區。1952年由沔陽縣析置洪湖縣,駐洪湖。1953年由公安、鬆滋、石首3縣析置荊江縣,駐陡湖堤;同年2月,五三農場成立。1955年撤銷荊江縣,併入公安縣,公安縣遷駐原荊江縣址陡湖堤;同年,沙市市劃歸荊州專區管轄。1960年以江陵縣的沙洋鎮設立沙洋市,由荊州專署領導。1961年撤銷沙洋市,改設為沙洋鎮,劃歸荊門縣領導。1970年,荊州專區改稱荊州地區,地區駐江陵縣,轄沙市市及江陵、荊門、鍾祥、京山、監利、石首(駐繡林鎮)、天門、潛江、沔陽(駐仙桃鎮)、洪湖(駐新堤鎮)、公安(駐陡市鎮,即原陡湖堤鎮)、鬆滋(駐新江口鎮)等12縣。1978年10月,撤銷荊州地區革命委員會,設立地區行政公署。1979年沙市市改由省直轄;由荊門縣的城關鎮及附近地區設立荊門市,由荊州地區領導。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准荊門市升為地級市;撤銷荊門縣,將荊門縣的行政區域併入荊門市(1985年設立東寶區、沙洋區)。1986年5月2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石首縣,設立石首市(縣級)。1987年7月3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130號)撤銷洪湖縣,設立洪湖市(縣級)。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江陵縣,設立荊沙市(地級)。荊沙市新設沙市區、荊州區和江陵區。1995年12月29日,民政部批准撤銷鬆滋縣,設立鬆滋市。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批准將荊沙市更名為荊州市。1996年12月2日,國務院批准將荊州市管轄的京山縣劃歸荊門市管轄和將荊州市代管的鐘祥市劃歸荊門市代管。1998年7月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荊州市江陵區,設立江陵縣。沙市市的存在和合並也充分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

湖北省的三個副地級城市:仙桃市、天門市和潛江市

3、仙桃市: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沔陽縣人民民主政府改為沔陽縣人民政府。建國初期設沔陽專署。1951年時沔陽隸屬荊州地區,分沔陽南部置洪湖縣(今洪湖市)。1986年5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沔陽縣,設立仙桃市。1994年10月,經湖北省人民政府審議批准,仙桃市列為省直管市(副地級市)。新中國成立後,天門縣屬荊州專區所轄,1970年荊州專區改稱荊州地區。

4、天門市:1950年6月,天門縣漢江以南的毛咀區劃入沔陽縣。同時,沔陽縣漢江以北的仙北等地劃入天門縣。1955年7月,潛江縣漢江以北的張港,京山縣的多寶、拖市劃入天門縣,1996年11月蔣湖農場迴歸天門,2001年8月總後沉湖基地(天門部分)移交天門,形成現境。1987年8月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天門縣,設立天門市(縣級),原天門縣所轄行政區域仍為天門市行政區域,仍屬湖北省荊州地區管轄。1994年10月24日,經國務院批准,湖北省人民政府下發鄂政發〔1994〕143號文件,決定天門市實行省轄直管。

5、潛江市:1949年7月撤銷邊區縣,恢復原縣名、縣域,江荊潛、天潛沔、天京潛縣撤銷。潛江縣人民政府設於熊口,隸屬於湖北省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8月,潛江縣人民政府移駐城關(今園林辦事處)。1988年5月撤縣建市。1994年10月被列為湖北省直管市。

這三個城市曾經試圖合併組建地級江漢市(網絡資料很多)。江漢市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起初湖北省在拆分荊州地區時,擬定以天門仙桃潛江三縣級市合併設立新的地級市,由於機不擇時,各方意見分歧較大,而“胎死腹中”。所以,行政區劃的設置不僅僅是規劃和科學,還要考慮人文因素,很多人對行政區劃非常在意。

6、湖南省張家界市:新時期因旅遊資源而設立的地級市,因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在國內外聞名遐邇而得名。1949年10月16日至1952年8月大庸、桑植兩縣則於屬永順專區管轄,後劃歸湘西苗族自治區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轄。1985年5月24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大庸縣,設立大庸市(縣級),以原大庸縣的行政區域為大庸市的行政區域。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地級市大庸市。1994年4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轄永定、武陵源兩區和慈利、桑植兩縣。1982年,建立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填補了中國沒有國家公園的空白。

來賓風光

7、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來賓市從一個縣直接晉升地級市,得益於廣西區劃調整撤銷柳州地區。當時地級柳州市已經存在,還有一個柳州地區,從區劃和現實角度看,屬於重複。廣西還有南寧地區、梧州地區相似。先秦時,來賓為百越民族雜居之地,公元前214年,秦統一嶺南,在今廣西設置桂林郡,今來賓市屬於桂林郡地。西漢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在今象州設桂林縣,在武宣設中留縣,為來賓市有行政建制之始,至今已有2213年的歷史。之後,漢、三國、南北朝時期在境內設桂林郡,郡治在今象州、武宣兩縣交替,唐以前所稱“桂林”,均為今來賓市一帶。元、明、清、民國時期,今來賓市所屬各縣、市、區的行政區域屢屢變化。新中國成立後,今來賓市的行政區域多次變動,至1957年12月廣西成立宜山專區,今來賓市的行政區域歸屬宜山專區,1958年3月宜山專區改為柳州專區,1970年柳州專區改為柳州地區。2002年12月28日,經國務院批准,來賓市正式成立,行政區域轄原柳州地區的來賓縣、武宣縣、象州縣、忻城縣、金秀瑤族自治縣,合山市(縣級市),原來賓縣改為興賓區。被譽為“壯鄉故宮”的忻城縣莫氏土司衙署,是亞洲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築;北京奧運會點燃主火炬的火炬手——世界體操王子李寧的故鄉在來賓市興賓區南泗鄉。來賓市地處桂中,素有 “中國糖都”、“世界瑤都”、“盤古文化之都”、“中國觀賞石之城”等美稱。

崇左風光

8、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秦始皇統一中國時,今崇左市轄地屬象郡。漢時屬象郡、鬱林郡。隋時屬鬱林郡。唐屬嶺南西道。宋末屬邕州。元建置為行省制,省下以路領府、府領州、州領縣,境內屬太平路、思明路、鎮安路、龍州萬戶府等。明撤銷行省制,設府、州、縣三級制,境域分屬太平府、南寧府、思明府、思恩府等。清改司為省,省以下以府領州、縣。轄區內分屬太平府、鎮安府。民國29年(1940年),境內屬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原龍州區)。至解放前夕,境內共有17個縣,其中扶南、綏淥、同正3縣屬第四區(南寧區),鎮結、向都、龍茗3縣屬第六區(靖西區),龍津(原龍州縣)、上金、崇善、左縣、寧明、思樂、明江、憑祥、養利、萬承、雷平11個縣屬第七區(龍州區)。解放後,今崇左境域和周邊地區,曾設有南寧、龍州、武鳴3個行政專員公署(專區)。1951年1月,武鳴專區撤銷。1952年8月11日,南寧專區改稱賓陽專區,轄邕寧、橫縣、賓陽、武鳴、永淳、上林、馬山、遷江、貴縣等9個縣。龍州專區改稱崇左專區,轄鎮都、上思、扶綏(扶南、同正、綏淥3 縣合併置扶綏縣,以扶南、綏淥2縣字首為縣名)、大新(雷平、萬承、養利3 縣合併置大新縣)、麗江(龍津、上金2縣合併置麗江縣)、崇左(崇善縣和左縣合併置崇左縣,以崇善、左縣2縣字首為縣名,“崇左”由此而得名)、鎮南、思樂等8個縣。1952年12月9日,桂西壯族自治區成立,轄百色、宜山、柳州、賓陽、崇左等5個專區。1953年4月23日,賓陽、崇左兩專區合併為邕寧專區。同年,桂西壯族自治區又撤銷邕寧專區,直轄其所屬的邕寧、武鳴、橫縣、賓陽、上林、馬山、隆安、扶綏、崇左、大新、鎮都、寧明(思樂、鎮南2 縣合併置寧明縣)、上思、龍津(因麗江縣名與雲南省麗江縣同名,政務院批准廣西麗江縣複稱龍津縣)、都安等15個縣。1957年12月,撤銷桂西壯族自治州,其直轄縣市由新置的邕寧專區管轄,都安瑤族自治縣改屬邕寧專區。百色、宜山兩地區亦分別改為專區,屬縣依舊。1958年9月,政社合一階段,邕寧專區改稱南寧地委。11月,南寧地委改稱南寧專區。1971年南寧專區更名為南寧地區。南寧地區轄橫縣、賓陽、上林、馬山、隆安、扶綏、崇左、大新、天等、寧明、龍州11 個縣和憑祥市。2002年12月23日,國務院國函〔2002〕121號批准撤銷南寧地區和崇左縣,設立地級崇左市,原崇左縣改稱江州區。2003年1月22日,自治區人民政府下發桂政發〔2003〕4號文撤銷南寧地區,設立地級崇左市並調整南寧市行政區域,將橫縣、賓陽、上林、馬山、隆安縣劃歸南寧市管轄,崇左縣改稱江州區,地級崇左市管轄扶綏、大新、天等、龍州、寧明縣和江州區,代管縣級憑祥市。

大美賀州

9、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賀州市前身是賀州地區、梧州地區,其建置沿革在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不斷變更。賀州古為“交趾”、南海郡、南越國、蒼梧郡、臨賀郡、臨慶國、臨賀國轄地。唐武德四年(621年),重新設立賀州,治所在臨賀縣,轄管原臨賀郡六縣。明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撤賀州,將桂嶺、封陽、蕩山合併改稱為賀縣,屬平樂府,懷集歸屬梧州府。清朝行政區劃基本沿襲明制。1949年11月成立平樂行政區專員公署,轄賀縣、信都、富川、鐘山、昭平、蒙山、平樂、荔浦、修仁、恭城、懷集等11個縣和八步工礦區委。1958年7月19日,撤銷平樂專區,設立梧州專區。1971年,梧州專區改為梧州地區,原行政區域不變。1997年3月19日,梧州地區和梧州市行政區劃調整,撤銷賀縣,設立縣級賀州市,梧州地區行政公署駐地由梧州市遷至賀州市八步鎮,梧州地區更名為賀州地區,轄原梧州地區的縣級賀州市、昭平縣、鐘山縣、富川瑤族自治縣。原梧州地區的藤縣、蒙山縣、岑溪市劃歸梧州市管轄。2002年7月3日,撤銷賀州地區設立地級賀州市,縣級賀州市改為八步區。2002年11月2日,地級賀州市正式掛牌成立,管轄富川瑤族自治縣、鐘山縣、昭平縣、八步區。2016年7月1日,設立賀州市平桂區。

糖都貴港

10、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秦始皇年間,設立桂林郡,治所在布山縣(今貴港)。隋代改稱鬱林縣。唐貞觀年間設立貴州。明洪武年間改稱貴縣,為貴縣縣名來源,貴縣隸屬潯州府。新中國成立後,貴縣初屬鬱林郡專區。1951年7月屬南寧專區;同年8月屬賓陽專區。1952 年8月屬容縣專區。1958 年7月屬鬱林專區。1971 年專區改為地區,貴縣屬玉林地區。1988 年 12 月 20 日,貴縣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並更名為貴港市,仍屬玉林地區。1993 年貴港列為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1995年10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縣級貴港市升格為地級市,並於1996年6月22日掛牌成立。地級貴港市轄港北區、港南區、覃塘管理區和平南縣,代管桂平市。2003年3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覃塘管理區設立縣級覃塘區。貴港因糖而興,工業發達,升格為地級市主要是經濟基礎和區域地位優勢。

11、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因港口興起的地級市。防城港市依港而建,因港得名,先建港,後建市。防城港始建於1968年3月,當時作為援越抗美海上隱蔽運輸航線的主要起運港來建設,被稱為"海上胡志明小道"的起點。防城港是中國的深水良港,是中國25個沿海主要港口之一,中國西部地區第一大港,西南地區走向世界的海上主門戶,是鏈接中國--東盟、服務西部的物流大平臺。作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核心城市之一、國家重點佈局的鋼鐵能源基地和東興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雲南廣西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的組成部分 ,防城港市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泛北部灣區域合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戰略地位。

防城港市就其歷史而言是從防城、上思兩縣演變而來的。先秦時期,這一帶屬於百越之地,秦始皇統一嶺南後,歸秦置之象;漢為合浦郡地,三國至晉仍屬於合浦郡地(三國期間為吳國轄地);南朝宋、齊時為宋壽縣地,屬交州管轄,樑、陳時為這宋京郡安京縣地,屬安州管轄;隋、唐時為欽州轄地。宋時仍隸屬欽州管轄,並開始有“防城”之稱。元、明、清時隸屬欽州或廉州;至清朝光緒十四年(1888年)劃出欽州西部設置防城縣,隸屬廣東。民國時期至解放初,仍屬廣東省屬。防城縣1951年至1955年6月劃屬廣西,1955年7月至1965年7月歸廣東,其間,1957年將防城縣劃分為十萬大山僮族瑤族自治縣、防城縣。195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十萬大山僮族瑤族自治縣更名東興各族自治縣。1958年12月,防城縣、東興各族自治縣合併後,稱東興各族自治縣,縣城設在東興鎮。1965年8月,東興各族自治縣又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1978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縣城從東興鎮遷到防城鎮,縣名改為防城各族自治縣。1984年國務院批准防城港區與北海市等一起列為全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1985年3月設立地級編制的防城港區,直接由自治區領導。1993年5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防城各族自治縣和防城港區,設立防城港市(地級),以原防城各族自治縣和防城港區的行政區域為防城港市的行政區域,將欽州地區的上思縣劃歸防城港市領導。防城港市轄防城、港口兩個區和上思縣。同時,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原東興經濟開發區(現為縣級市)劃歸防城港市領導,按處級建制管理。

12、海南省儋州市:儋州,古稱"儋耳"。秦朝,象郡之外徼,又為離耳國。一名儋耳。

漢朝,元封元年,得海上大洲,始設儋耳郡。領縣二至來、九龍。始元五年,省儋耳併入珠崖郡。初元三年,並罷珠崖。永平十八年,儋耳降附,以潼伊為太守。三國,吳赤烏五年,討平儋耳珠崖,以珠崖郡于徐聞。齊朝,屬越州。樑朝,大同中,置崖州於廢儋耳之地,即今儋州。陳朝,崖州仍樑制。隋朝,大業三年,改崖州為珠崖郡,又折崖之西南地,置臨振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改郡為州,將"儋耳郡"改為"儋州"。唐朝乾元元年,復為儋州。五代,南漢儋州仍唐制,廢富羅縣。宋朝,儋州。熙寧六年降為昌化軍。端平二年,改為南寧軍。元朝,南寧軍,屬瓊州。明朝,儋州,洪武元年為南寧軍,仍屬廣西。尋廢軍號,復為儋州,仍領三縣屬廣東。三年,以屬瓊州府,十九年以感恩改屬崖州。清朝,清初瓊府管州三,縣十。儋州、崖州、萬州。民國,民國均設州為縣。又稱儋縣。1950年海南解放至1992年,儋縣建制沒有改變。1993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儋縣,設立儋州市(縣級市)。儋州自建制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2015年2月19日,《國務院關於同意海南省調整儋州市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2015]41號):同意撤銷縣級儋州市,設立地級儋州市,以原縣級儋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地級儋州市的行政區域,儋州市人民政府駐那大鎮中興大街中1號。儋州興起得益於洋浦港的開發,已經成為海南島西部中心城市,設立地級市眾望所歸。

13、海南省三沙市:不做詳細解說。是海南省四個地級市之一(其餘三個為海口,三亞、儋州),現轄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政府駐地位於西沙永興島。三沙市是在2012年時伴隨海南省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辦事處的撤銷而同時建立的新行政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