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感覺自己與周圍人群格格不入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

加繆 不完美媽媽 局外人 小說 咪小小貓 2019-07-19
"

1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這世間所有的事情基本上可以用兩句話來解決:一句是關我什麼事,一句是關你什麼事,它可以讓一切糾結平息。

太多人知道這道理,但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極少數做到的並不會被人高看一等。相反,會被看作異類,認為其性格情感方面存在著某種缺陷,不適宜存在於這個世界。

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這本小說就講述了一位對世事漠不關心的所謂異類。文中的主人公默爾索在某天得到了媽媽在養老院去世的消息,沒有表現出太大的悲慟。

更過分的是,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泣。被人們公認為冷血、不孝,並且這個瑕疵後來在他殺人後,在法庭上被作為惡劣證據指證。

"

1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這世間所有的事情基本上可以用兩句話來解決:一句是關我什麼事,一句是關你什麼事,它可以讓一切糾結平息。

太多人知道這道理,但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極少數做到的並不會被人高看一等。相反,會被看作異類,認為其性格情感方面存在著某種缺陷,不適宜存在於這個世界。

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這本小說就講述了一位對世事漠不關心的所謂異類。文中的主人公默爾索在某天得到了媽媽在養老院去世的消息,沒有表現出太大的悲慟。

更過分的是,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泣。被人們公認為冷血、不孝,並且這個瑕疵後來在他殺人後,在法庭上被作為惡劣證據指證。

每一位感覺自己與周圍人群格格不入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

2

作者加繆除了是諾貝爾得獎作家外,還是哲學家。1942年時,他憑證《局外人》一舉成名。這本書形象地揭示出了人們在現實社會中戴著面具的生存困境,用看似荒謬的手法表現出了大多數人為了融合於世界,不得不按照普羅大眾的觀點偽裝出另一形象,用被掩飾的面目對著這個粉飾太平的世界。

但文中的默爾索從不掩飾自己,他的所作所為與傳統相背離,他記不清母親去世的具體時間點和歲數;

執事者幾次問是否要打開棺材看媽媽最後一眼,他一直在拒絕;

對於媽媽的死,他認為人終有一死,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在法庭上將要因為殺人被判處死刑時,也僅僅想了下:現在死和二十年後死又有什麼差別呢。

還不可思議的是,他在母親去世的第二天屍骨未寒時,就去海邊度假,接著遇見了之前的女同事瑪麗。一起嬉戲、看喜劇電影,並將對方帶到了家裡。他的身體內滿溢著對異性的慾望與激情。

當瑪麗對他產生了感情,問他是否願意和自己結婚時。他的回答是:都可以,你想怎樣就怎樣。既不說愛也不說不愛,他只有原始的慾望而並沒有確實的感情。這一度讓瑪麗感到困惑與崩潰,因為她揣測不了這個人。

"

1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這世間所有的事情基本上可以用兩句話來解決:一句是關我什麼事,一句是關你什麼事,它可以讓一切糾結平息。

太多人知道這道理,但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極少數做到的並不會被人高看一等。相反,會被看作異類,認為其性格情感方面存在著某種缺陷,不適宜存在於這個世界。

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這本小說就講述了一位對世事漠不關心的所謂異類。文中的主人公默爾索在某天得到了媽媽在養老院去世的消息,沒有表現出太大的悲慟。

更過分的是,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泣。被人們公認為冷血、不孝,並且這個瑕疵後來在他殺人後,在法庭上被作為惡劣證據指證。

每一位感覺自己與周圍人群格格不入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

2

作者加繆除了是諾貝爾得獎作家外,還是哲學家。1942年時,他憑證《局外人》一舉成名。這本書形象地揭示出了人們在現實社會中戴著面具的生存困境,用看似荒謬的手法表現出了大多數人為了融合於世界,不得不按照普羅大眾的觀點偽裝出另一形象,用被掩飾的面目對著這個粉飾太平的世界。

但文中的默爾索從不掩飾自己,他的所作所為與傳統相背離,他記不清母親去世的具體時間點和歲數;

執事者幾次問是否要打開棺材看媽媽最後一眼,他一直在拒絕;

對於媽媽的死,他認為人終有一死,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在法庭上將要因為殺人被判處死刑時,也僅僅想了下:現在死和二十年後死又有什麼差別呢。

還不可思議的是,他在母親去世的第二天屍骨未寒時,就去海邊度假,接著遇見了之前的女同事瑪麗。一起嬉戲、看喜劇電影,並將對方帶到了家裡。他的身體內滿溢著對異性的慾望與激情。

當瑪麗對他產生了感情,問他是否願意和自己結婚時。他的回答是:都可以,你想怎樣就怎樣。既不說愛也不說不愛,他只有原始的慾望而並沒有確實的感情。這一度讓瑪麗感到困惑與崩潰,因為她揣測不了這個人。

每一位感覺自己與周圍人群格格不入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

3

說到這裡,讀者可能會認為默爾索在智商方面低一點,或者說是一位過於冷酷無情的人,因為他的表現有悖於正常的人倫。但恰恰相反,默爾索智商正常,工作突出,上司正準備重用他,將之派往外國的重要崗位。看起來職位升遷指日可待,不過他也無動於衷。

如果說默爾索對生活已經麻木,缺乏激情。那也不對,因為他對陽光、海灘、星空、泥土有著一定的感知力,欣賞大自然的美,併為之感到愉悅。

他只是遊離於這個世界之外,與之保持一定的疏離感。默爾索以背離於普世價值觀的態度存在於這個世界,像另類的獨行俠般行走著。

後來,他捲入了朋友雷蒙的糾紛中,開槍打死了人,被害者當場斃命,他仍連續開了四槍,因而被起訴。

法庭對他的殺人指控比較輕,而著重於他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流淚。法庭指控他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

他的行徑讓人們感到不可理喻和恐怖,認定他是一個天生的冷酷無情之人,欲將之趕緊送上刑場而後快。

而牧師與法官試圖喚起默爾索心中的善,他們試圖讓他心中正常的情感覺醒。而令人失望的是,默爾索並不相信上帝,表現得像個局外人一樣,好像受審的不是自己,別人說的是一個罪犯,但自己並不是。他仍是如下態度:你們愛怎樣就怎樣,反正怎樣都可以。他只想回到牢房睡覺。

"

1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這世間所有的事情基本上可以用兩句話來解決:一句是關我什麼事,一句是關你什麼事,它可以讓一切糾結平息。

太多人知道這道理,但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極少數做到的並不會被人高看一等。相反,會被看作異類,認為其性格情感方面存在著某種缺陷,不適宜存在於這個世界。

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這本小說就講述了一位對世事漠不關心的所謂異類。文中的主人公默爾索在某天得到了媽媽在養老院去世的消息,沒有表現出太大的悲慟。

更過分的是,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泣。被人們公認為冷血、不孝,並且這個瑕疵後來在他殺人後,在法庭上被作為惡劣證據指證。

每一位感覺自己與周圍人群格格不入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

2

作者加繆除了是諾貝爾得獎作家外,還是哲學家。1942年時,他憑證《局外人》一舉成名。這本書形象地揭示出了人們在現實社會中戴著面具的生存困境,用看似荒謬的手法表現出了大多數人為了融合於世界,不得不按照普羅大眾的觀點偽裝出另一形象,用被掩飾的面目對著這個粉飾太平的世界。

但文中的默爾索從不掩飾自己,他的所作所為與傳統相背離,他記不清母親去世的具體時間點和歲數;

執事者幾次問是否要打開棺材看媽媽最後一眼,他一直在拒絕;

對於媽媽的死,他認為人終有一死,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在法庭上將要因為殺人被判處死刑時,也僅僅想了下:現在死和二十年後死又有什麼差別呢。

還不可思議的是,他在母親去世的第二天屍骨未寒時,就去海邊度假,接著遇見了之前的女同事瑪麗。一起嬉戲、看喜劇電影,並將對方帶到了家裡。他的身體內滿溢著對異性的慾望與激情。

當瑪麗對他產生了感情,問他是否願意和自己結婚時。他的回答是:都可以,你想怎樣就怎樣。既不說愛也不說不愛,他只有原始的慾望而並沒有確實的感情。這一度讓瑪麗感到困惑與崩潰,因為她揣測不了這個人。

每一位感覺自己與周圍人群格格不入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

3

說到這裡,讀者可能會認為默爾索在智商方面低一點,或者說是一位過於冷酷無情的人,因為他的表現有悖於正常的人倫。但恰恰相反,默爾索智商正常,工作突出,上司正準備重用他,將之派往外國的重要崗位。看起來職位升遷指日可待,不過他也無動於衷。

如果說默爾索對生活已經麻木,缺乏激情。那也不對,因為他對陽光、海灘、星空、泥土有著一定的感知力,欣賞大自然的美,併為之感到愉悅。

他只是遊離於這個世界之外,與之保持一定的疏離感。默爾索以背離於普世價值觀的態度存在於這個世界,像另類的獨行俠般行走著。

後來,他捲入了朋友雷蒙的糾紛中,開槍打死了人,被害者當場斃命,他仍連續開了四槍,因而被起訴。

法庭對他的殺人指控比較輕,而著重於他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流淚。法庭指控他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

他的行徑讓人們感到不可理喻和恐怖,認定他是一個天生的冷酷無情之人,欲將之趕緊送上刑場而後快。

而牧師與法官試圖喚起默爾索心中的善,他們試圖讓他心中正常的情感覺醒。而令人失望的是,默爾索並不相信上帝,表現得像個局外人一樣,好像受審的不是自己,別人說的是一個罪犯,但自己並不是。他仍是如下態度:你們愛怎樣就怎樣,反正怎樣都可以。他只想回到牢房睡覺。

每一位感覺自己與周圍人群格格不入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

4

《局外人》這本書出來時,一度引起暢銷熱潮,在文學史上有很高地位。小說的開頭“今天,媽媽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這句話一直被認為是神來之筆,讓一位荒謬之極的局外人形象躍然紙上。

主人公不願意自我辯解,但他比任何人更深刻意識到自身的真相,他專注於隱藏的自我,孤獨地守護著自我,不願意遵循世俗的遊戲規則。

或許作者加繆是想告訴我們:每個人心底都渴望遊離於世界之外,擯棄身外之物。這世上的一切其實質就是與我何關、與你何關?我們每個人生來就是局外人,這所謂的局外人卻是最真實的自我。

但可惜的是,很多時候,我們害怕自己的行為引發別人“如何看待我”這個問題,怕成為突出的那一個,於是失去了真實的自我,淹沒於芸芸眾生中,戴上面具設法融入群體。卻不知道,融入群體之時就是一部分自我失去之時。

"

1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這世間所有的事情基本上可以用兩句話來解決:一句是關我什麼事,一句是關你什麼事,它可以讓一切糾結平息。

太多人知道這道理,但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極少數做到的並不會被人高看一等。相反,會被看作異類,認為其性格情感方面存在著某種缺陷,不適宜存在於這個世界。

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這本小說就講述了一位對世事漠不關心的所謂異類。文中的主人公默爾索在某天得到了媽媽在養老院去世的消息,沒有表現出太大的悲慟。

更過分的是,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泣。被人們公認為冷血、不孝,並且這個瑕疵後來在他殺人後,在法庭上被作為惡劣證據指證。

每一位感覺自己與周圍人群格格不入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

2

作者加繆除了是諾貝爾得獎作家外,還是哲學家。1942年時,他憑證《局外人》一舉成名。這本書形象地揭示出了人們在現實社會中戴著面具的生存困境,用看似荒謬的手法表現出了大多數人為了融合於世界,不得不按照普羅大眾的觀點偽裝出另一形象,用被掩飾的面目對著這個粉飾太平的世界。

但文中的默爾索從不掩飾自己,他的所作所為與傳統相背離,他記不清母親去世的具體時間點和歲數;

執事者幾次問是否要打開棺材看媽媽最後一眼,他一直在拒絕;

對於媽媽的死,他認為人終有一死,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在法庭上將要因為殺人被判處死刑時,也僅僅想了下:現在死和二十年後死又有什麼差別呢。

還不可思議的是,他在母親去世的第二天屍骨未寒時,就去海邊度假,接著遇見了之前的女同事瑪麗。一起嬉戲、看喜劇電影,並將對方帶到了家裡。他的身體內滿溢著對異性的慾望與激情。

當瑪麗對他產生了感情,問他是否願意和自己結婚時。他的回答是:都可以,你想怎樣就怎樣。既不說愛也不說不愛,他只有原始的慾望而並沒有確實的感情。這一度讓瑪麗感到困惑與崩潰,因為她揣測不了這個人。

每一位感覺自己與周圍人群格格不入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

3

說到這裡,讀者可能會認為默爾索在智商方面低一點,或者說是一位過於冷酷無情的人,因為他的表現有悖於正常的人倫。但恰恰相反,默爾索智商正常,工作突出,上司正準備重用他,將之派往外國的重要崗位。看起來職位升遷指日可待,不過他也無動於衷。

如果說默爾索對生活已經麻木,缺乏激情。那也不對,因為他對陽光、海灘、星空、泥土有著一定的感知力,欣賞大自然的美,併為之感到愉悅。

他只是遊離於這個世界之外,與之保持一定的疏離感。默爾索以背離於普世價值觀的態度存在於這個世界,像另類的獨行俠般行走著。

後來,他捲入了朋友雷蒙的糾紛中,開槍打死了人,被害者當場斃命,他仍連續開了四槍,因而被起訴。

法庭對他的殺人指控比較輕,而著重於他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流淚。法庭指控他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

他的行徑讓人們感到不可理喻和恐怖,認定他是一個天生的冷酷無情之人,欲將之趕緊送上刑場而後快。

而牧師與法官試圖喚起默爾索心中的善,他們試圖讓他心中正常的情感覺醒。而令人失望的是,默爾索並不相信上帝,表現得像個局外人一樣,好像受審的不是自己,別人說的是一個罪犯,但自己並不是。他仍是如下態度:你們愛怎樣就怎樣,反正怎樣都可以。他只想回到牢房睡覺。

每一位感覺自己與周圍人群格格不入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

4

《局外人》這本書出來時,一度引起暢銷熱潮,在文學史上有很高地位。小說的開頭“今天,媽媽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這句話一直被認為是神來之筆,讓一位荒謬之極的局外人形象躍然紙上。

主人公不願意自我辯解,但他比任何人更深刻意識到自身的真相,他專注於隱藏的自我,孤獨地守護著自我,不願意遵循世俗的遊戲規則。

或許作者加繆是想告訴我們:每個人心底都渴望遊離於世界之外,擯棄身外之物。這世上的一切其實質就是與我何關、與你何關?我們每個人生來就是局外人,這所謂的局外人卻是最真實的自我。

但可惜的是,很多時候,我們害怕自己的行為引發別人“如何看待我”這個問題,怕成為突出的那一個,於是失去了真實的自我,淹沒於芸芸眾生中,戴上面具設法融入群體。卻不知道,融入群體之時就是一部分自我失去之時。

每一位感覺自己與周圍人群格格不入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

5

反過來想一下,世人的看法為什麼大致相同?那是因為太多人沒有獨立的思考與分辨,喜歡人云亦云。

在母親葬禮上一定要哭泣嗎,不哭泣就是不孝嗎,就不具備情感嗎,難道表達情感的方式就是哭泣,無動於衷就要受到道德指責嗎?

如果一定認為默爾索對媽媽的去世要痛哭才合理,那麼來看看文中的另一條暗線。鄰居老人與一條癩皮狗相依為命,卻又對之辱罵嫌棄,在狗失蹤後又心痛不已,卻不願之前好好對待癩皮狗。

而默爾索為了年老的母親得到專業人員的照顧,將之送去養老院,看起來也無可厚非。並且他們生活在一起時,一直相處愉快沒有齷齪與不合。

"

1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這世間所有的事情基本上可以用兩句話來解決:一句是關我什麼事,一句是關你什麼事,它可以讓一切糾結平息。

太多人知道這道理,但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極少數做到的並不會被人高看一等。相反,會被看作異類,認為其性格情感方面存在著某種缺陷,不適宜存在於這個世界。

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這本小說就講述了一位對世事漠不關心的所謂異類。文中的主人公默爾索在某天得到了媽媽在養老院去世的消息,沒有表現出太大的悲慟。

更過分的是,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泣。被人們公認為冷血、不孝,並且這個瑕疵後來在他殺人後,在法庭上被作為惡劣證據指證。

每一位感覺自己與周圍人群格格不入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

2

作者加繆除了是諾貝爾得獎作家外,還是哲學家。1942年時,他憑證《局外人》一舉成名。這本書形象地揭示出了人們在現實社會中戴著面具的生存困境,用看似荒謬的手法表現出了大多數人為了融合於世界,不得不按照普羅大眾的觀點偽裝出另一形象,用被掩飾的面目對著這個粉飾太平的世界。

但文中的默爾索從不掩飾自己,他的所作所為與傳統相背離,他記不清母親去世的具體時間點和歲數;

執事者幾次問是否要打開棺材看媽媽最後一眼,他一直在拒絕;

對於媽媽的死,他認為人終有一死,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在法庭上將要因為殺人被判處死刑時,也僅僅想了下:現在死和二十年後死又有什麼差別呢。

還不可思議的是,他在母親去世的第二天屍骨未寒時,就去海邊度假,接著遇見了之前的女同事瑪麗。一起嬉戲、看喜劇電影,並將對方帶到了家裡。他的身體內滿溢著對異性的慾望與激情。

當瑪麗對他產生了感情,問他是否願意和自己結婚時。他的回答是:都可以,你想怎樣就怎樣。既不說愛也不說不愛,他只有原始的慾望而並沒有確實的感情。這一度讓瑪麗感到困惑與崩潰,因為她揣測不了這個人。

每一位感覺自己與周圍人群格格不入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

3

說到這裡,讀者可能會認為默爾索在智商方面低一點,或者說是一位過於冷酷無情的人,因為他的表現有悖於正常的人倫。但恰恰相反,默爾索智商正常,工作突出,上司正準備重用他,將之派往外國的重要崗位。看起來職位升遷指日可待,不過他也無動於衷。

如果說默爾索對生活已經麻木,缺乏激情。那也不對,因為他對陽光、海灘、星空、泥土有著一定的感知力,欣賞大自然的美,併為之感到愉悅。

他只是遊離於這個世界之外,與之保持一定的疏離感。默爾索以背離於普世價值觀的態度存在於這個世界,像另類的獨行俠般行走著。

後來,他捲入了朋友雷蒙的糾紛中,開槍打死了人,被害者當場斃命,他仍連續開了四槍,因而被起訴。

法庭對他的殺人指控比較輕,而著重於他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流淚。法庭指控他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

他的行徑讓人們感到不可理喻和恐怖,認定他是一個天生的冷酷無情之人,欲將之趕緊送上刑場而後快。

而牧師與法官試圖喚起默爾索心中的善,他們試圖讓他心中正常的情感覺醒。而令人失望的是,默爾索並不相信上帝,表現得像個局外人一樣,好像受審的不是自己,別人說的是一個罪犯,但自己並不是。他仍是如下態度:你們愛怎樣就怎樣,反正怎樣都可以。他只想回到牢房睡覺。

每一位感覺自己與周圍人群格格不入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

4

《局外人》這本書出來時,一度引起暢銷熱潮,在文學史上有很高地位。小說的開頭“今天,媽媽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這句話一直被認為是神來之筆,讓一位荒謬之極的局外人形象躍然紙上。

主人公不願意自我辯解,但他比任何人更深刻意識到自身的真相,他專注於隱藏的自我,孤獨地守護著自我,不願意遵循世俗的遊戲規則。

或許作者加繆是想告訴我們:每個人心底都渴望遊離於世界之外,擯棄身外之物。這世上的一切其實質就是與我何關、與你何關?我們每個人生來就是局外人,這所謂的局外人卻是最真實的自我。

但可惜的是,很多時候,我們害怕自己的行為引發別人“如何看待我”這個問題,怕成為突出的那一個,於是失去了真實的自我,淹沒於芸芸眾生中,戴上面具設法融入群體。卻不知道,融入群體之時就是一部分自我失去之時。

每一位感覺自己與周圍人群格格不入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

5

反過來想一下,世人的看法為什麼大致相同?那是因為太多人沒有獨立的思考與分辨,喜歡人云亦云。

在母親葬禮上一定要哭泣嗎,不哭泣就是不孝嗎,就不具備情感嗎,難道表達情感的方式就是哭泣,無動於衷就要受到道德指責嗎?

如果一定認為默爾索對媽媽的去世要痛哭才合理,那麼來看看文中的另一條暗線。鄰居老人與一條癩皮狗相依為命,卻又對之辱罵嫌棄,在狗失蹤後又心痛不已,卻不願之前好好對待癩皮狗。

而默爾索為了年老的母親得到專業人員的照顧,將之送去養老院,看起來也無可厚非。並且他們生活在一起時,一直相處愉快沒有齷齪與不合。

每一位感覺自己與周圍人群格格不入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

但譴責默爾索的人並沒有進行分析,他們用一套行為標準去批評指摘別人,是要將所有人同化了才感覺安心。

而局外人,是活著最通透最自我的人,有自己的行事標準。他不需要戴上面具,虛偽的面具戴得久了,會嵌進皮肉裡,與主人融為一體,不能再被揭下來。他的行為與思想才是人類最純粹的本性。

而加繆塑造的這個局外人形象,也在某種程度上,戳到了人們內心的另一個自我,那個不願意為了傳統的規則而改變自身的群體。他們有自我的沒有被大眾同化的看待事物的方式,並且一直想去實行。

耐何社會影響力過於強大 ,他們不得不掩藏起自己真實的想法,為了不被人群議論,他們心不甘情不願地遵守世俗的約定,給人們吃了定心丸,將自己當成和群體一樣正常且合流的個體。

但他們的自我意識不會泯滅,而加繆的《局外人》這樣一個形象與他們內心的自我相呼應,很多讀者從中看到隱藏的自我,被說中了心事,這大概也是這本書一直經久不衰且文學價值很高的原因吧。

"

1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這世間所有的事情基本上可以用兩句話來解決:一句是關我什麼事,一句是關你什麼事,它可以讓一切糾結平息。

太多人知道這道理,但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極少數做到的並不會被人高看一等。相反,會被看作異類,認為其性格情感方面存在著某種缺陷,不適宜存在於這個世界。

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這本小說就講述了一位對世事漠不關心的所謂異類。文中的主人公默爾索在某天得到了媽媽在養老院去世的消息,沒有表現出太大的悲慟。

更過分的是,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泣。被人們公認為冷血、不孝,並且這個瑕疵後來在他殺人後,在法庭上被作為惡劣證據指證。

每一位感覺自己與周圍人群格格不入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

2

作者加繆除了是諾貝爾得獎作家外,還是哲學家。1942年時,他憑證《局外人》一舉成名。這本書形象地揭示出了人們在現實社會中戴著面具的生存困境,用看似荒謬的手法表現出了大多數人為了融合於世界,不得不按照普羅大眾的觀點偽裝出另一形象,用被掩飾的面目對著這個粉飾太平的世界。

但文中的默爾索從不掩飾自己,他的所作所為與傳統相背離,他記不清母親去世的具體時間點和歲數;

執事者幾次問是否要打開棺材看媽媽最後一眼,他一直在拒絕;

對於媽媽的死,他認為人終有一死,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在法庭上將要因為殺人被判處死刑時,也僅僅想了下:現在死和二十年後死又有什麼差別呢。

還不可思議的是,他在母親去世的第二天屍骨未寒時,就去海邊度假,接著遇見了之前的女同事瑪麗。一起嬉戲、看喜劇電影,並將對方帶到了家裡。他的身體內滿溢著對異性的慾望與激情。

當瑪麗對他產生了感情,問他是否願意和自己結婚時。他的回答是:都可以,你想怎樣就怎樣。既不說愛也不說不愛,他只有原始的慾望而並沒有確實的感情。這一度讓瑪麗感到困惑與崩潰,因為她揣測不了這個人。

每一位感覺自己與周圍人群格格不入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

3

說到這裡,讀者可能會認為默爾索在智商方面低一點,或者說是一位過於冷酷無情的人,因為他的表現有悖於正常的人倫。但恰恰相反,默爾索智商正常,工作突出,上司正準備重用他,將之派往外國的重要崗位。看起來職位升遷指日可待,不過他也無動於衷。

如果說默爾索對生活已經麻木,缺乏激情。那也不對,因為他對陽光、海灘、星空、泥土有著一定的感知力,欣賞大自然的美,併為之感到愉悅。

他只是遊離於這個世界之外,與之保持一定的疏離感。默爾索以背離於普世價值觀的態度存在於這個世界,像另類的獨行俠般行走著。

後來,他捲入了朋友雷蒙的糾紛中,開槍打死了人,被害者當場斃命,他仍連續開了四槍,因而被起訴。

法庭對他的殺人指控比較輕,而著重於他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流淚。法庭指控他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

他的行徑讓人們感到不可理喻和恐怖,認定他是一個天生的冷酷無情之人,欲將之趕緊送上刑場而後快。

而牧師與法官試圖喚起默爾索心中的善,他們試圖讓他心中正常的情感覺醒。而令人失望的是,默爾索並不相信上帝,表現得像個局外人一樣,好像受審的不是自己,別人說的是一個罪犯,但自己並不是。他仍是如下態度:你們愛怎樣就怎樣,反正怎樣都可以。他只想回到牢房睡覺。

每一位感覺自己與周圍人群格格不入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

4

《局外人》這本書出來時,一度引起暢銷熱潮,在文學史上有很高地位。小說的開頭“今天,媽媽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這句話一直被認為是神來之筆,讓一位荒謬之極的局外人形象躍然紙上。

主人公不願意自我辯解,但他比任何人更深刻意識到自身的真相,他專注於隱藏的自我,孤獨地守護著自我,不願意遵循世俗的遊戲規則。

或許作者加繆是想告訴我們:每個人心底都渴望遊離於世界之外,擯棄身外之物。這世上的一切其實質就是與我何關、與你何關?我們每個人生來就是局外人,這所謂的局外人卻是最真實的自我。

但可惜的是,很多時候,我們害怕自己的行為引發別人“如何看待我”這個問題,怕成為突出的那一個,於是失去了真實的自我,淹沒於芸芸眾生中,戴上面具設法融入群體。卻不知道,融入群體之時就是一部分自我失去之時。

每一位感覺自己與周圍人群格格不入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

5

反過來想一下,世人的看法為什麼大致相同?那是因為太多人沒有獨立的思考與分辨,喜歡人云亦云。

在母親葬禮上一定要哭泣嗎,不哭泣就是不孝嗎,就不具備情感嗎,難道表達情感的方式就是哭泣,無動於衷就要受到道德指責嗎?

如果一定認為默爾索對媽媽的去世要痛哭才合理,那麼來看看文中的另一條暗線。鄰居老人與一條癩皮狗相依為命,卻又對之辱罵嫌棄,在狗失蹤後又心痛不已,卻不願之前好好對待癩皮狗。

而默爾索為了年老的母親得到專業人員的照顧,將之送去養老院,看起來也無可厚非。並且他們生活在一起時,一直相處愉快沒有齷齪與不合。

每一位感覺自己與周圍人群格格不入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

但譴責默爾索的人並沒有進行分析,他們用一套行為標準去批評指摘別人,是要將所有人同化了才感覺安心。

而局外人,是活著最通透最自我的人,有自己的行事標準。他不需要戴上面具,虛偽的面具戴得久了,會嵌進皮肉裡,與主人融為一體,不能再被揭下來。他的行為與思想才是人類最純粹的本性。

而加繆塑造的這個局外人形象,也在某種程度上,戳到了人們內心的另一個自我,那個不願意為了傳統的規則而改變自身的群體。他們有自我的沒有被大眾同化的看待事物的方式,並且一直想去實行。

耐何社會影響力過於強大 ,他們不得不掩藏起自己真實的想法,為了不被人群議論,他們心不甘情不願地遵守世俗的約定,給人們吃了定心丸,將自己當成和群體一樣正常且合流的個體。

但他們的自我意識不會泯滅,而加繆的《局外人》這樣一個形象與他們內心的自我相呼應,很多讀者從中看到隱藏的自我,被說中了心事,這大概也是這本書一直經久不衰且文學價值很高的原因吧。

每一位感覺自己與周圍人群格格不入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