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會員店、Costco兩家會員制商超巨頭在滬加速開店

原標題:新業態眼中“試驗田”,搞清消費習慣方可致勝


山姆會員店、Costco兩家會員制商超巨頭在滬加速開店


位於閔行區朱建路上的Costco上海門店已基本完成開業準備工作。 張馳 攝

明天,地處青浦趙巷的山姆會員店上海二店將正式開業;8月27日,全美第二大、全球第七大零售商Costco中國首店也將揭開面紗。此前的6月23日傍晚,蘇寧易購宣佈以48億元的價格收購家樂福中國80%的股份。

一時間,上海零售市場“風雲際會”。無論是新來者的勃勃雄心,還是老牌勁旅的收購案,背後折射的是中國市場消費升級和需求變化的新趨勢。家樂福為何要轉讓股份?山姆會員店、Costco又為何在實體零售業低迷時進入中國市場?

被收購的“家樂福們”:

不懂消費者難逃“被吃”命運優質空間資源仍有很大價值

蘇寧易購收購家樂福中國80%股份的公告備受關注,但這已不是第一個被新零售企業收購的知名商超品牌了。之前,阿里巴巴入股大潤發、歐尚母公司高鑫零售,成為大潤發、歐尚的控股股東;蘇寧也收購了西班牙連鎖便利店品牌迪亞天天在中國的所有業務……這些市場信息都傳遞出一個信號:即便家樂福、大潤發、迪亞天天在行業裡小有名氣,也抵不住“新零售”的衝擊。分析他們“被收購”的原因以及收購方的改造,或許能看出當下消費者更想要什麼。

有經驗有資源不瞭解需求

多年前,家樂福、大潤發、歐尚都是上海商超行業的翹楚,為何難逃“被收購”的命運?

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不夠了解消費者。作為商超領軍者,“家樂福們”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銷售網絡和供應鏈。但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消費者的需求發生了變化,主力消費群體也出現了變化。這個時候,“家樂福們”卻在如何與消費者建立“強連接”上出現了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服務方式與新生代消費習慣脫節。電子商務的興起帶來“足不出戶”的購物體驗,但“家樂福們”有些後知後覺。其實,他們並不是沒有意識到移動購物的重要性。2015年,家樂福、大潤發不約而同上線網上商城,且自建網站、APP、物流。可此時,天貓、京東等平臺的超市類購物服務已非常成熟,當時推出線上服務對家樂福和大潤發來說,不僅意味著高昂的建設成本,還意味要解決“如何吸引消費者”的問題。兩者的網上商城運營並不理想。

第二個問題是“家樂福們”曾引以為豪的“商品豐富”特點在大數據時代沒有升級。商場採購時追求“大而全”,消費者選購時卻因眼花繚亂無從下手;同時,“家樂福們”曾因市場地位設置了“進場費”“營銷費”等准入門檻,使得賣場與品牌商的關係很微妙,結果在當下流行的“按需定製(C2B)”上,起步很晚。賣場裡商品雖然豐富,卻有“貨不對板”的問題。

第三個問題在於缺乏吸引年輕消費者的手段。這些年,“家樂福們”並非沒有自救,包括上線電子商務、參與“雙12”營銷等。可在“怎樣將消費者在特定營銷節點的熱情變成細水長流的客源”上,“家樂福們”似乎沒找到好方法。作為主力消費群體的年輕人會在營銷時出現在門店中,可一旦沒有促銷,他們會離開門店。

業內人士認為,零售企業都可能遭遇“家樂福們”的困境——有運營經驗也有資源基礎,可不夠了解當下消費需求。如果經營調整比市場需求“慢一拍”,那很容易失去曾經的市場地位。

收購是高效的補短板選擇

“家樂福們”雖然被收購了,但並非沒有價值。只要看一下收購方對被收購方的態度,就可以看出“家樂福們”在商超領域的多年積累不容忽視,如果改造得當,機會仍不小。

從蘇寧幾次收購可以發現,“家樂福們”為行業新秀提供了“取長補短”的機會。蘇寧以銷售大家電起步,這些年的發展已覆蓋線上線下,但不可迴避的是,蘇寧在日用生活品、生鮮食品等高頻消費產品方面的積累不夠;相比之下,其收購的家樂福、迪亞天天等在這方面都有較成熟的資源。對蘇寧易購來說,收購是高效的“補短板”選擇。

在當下提倡線下線上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實體店可以發揮體驗中心、“最後一公里”物流網絡節點等重要作用。但城市中優質、成熟的實體店空間資源已經很少,“家樂福們”恰恰佔據了這些空間。對收購者來說,“買”他們等於在空間上完成新網點佈局。

不過,收購之後必須大刀闊斧升級,才能解決之前的問題,讓這些實體店煥發新生。阿里巴巴在入股高鑫零售後,對大潤發、歐尚的經營方式進行全面升級。大潤發門店相關負責人說,大潤發改造中不僅借鑑盒馬線上線下聯動模式推出限時配送服務,還建立數字化的經營體系,用數字化系統同步管理線上線下庫存。比起新服務和新硬件,數字化的經營體系是最根本的革新。

蘇寧翻牌迪亞天天也不僅限於改名字,而是對門店進行數字化升級和服務優化,引入線上下單、線下限時配送等玩法,又將線上供應鏈與蘇寧小店共享,豐富了線下小店的產品線。

即便是盒馬這樣被稱為“新零售”的新品牌也認為,商超業態在新消費環境下發展必須不斷創新,搭準市場脈搏。最近,盒馬除已有的鮮生門店,還在探索更適合郊區、社區模型的盒馬菜市、盒馬迷你店、類似前置倉的盒馬小站等。盒馬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侯毅說,商超企業要持續吸引消費者,核心在於打造優質商品,不同城市、不同區域、不同人口密度、不同場景需要不同模式,不能簡單複製。只有不斷探索,為不同地區、不同需求的消費者提供對應服務,才能具備足夠的市場競爭力。

 中國市場新的進入者:

會員制能否成功複製存疑問消費習慣差異或致水土不服

山姆會員店2010年就在浦東開出上海首店;2014年10月14日,Costco也已通過天貓海外官方旗艦店,從食品和保健品等品類開始進入中國市場。業內人士認為,兩家會員制商超領域的巨頭不約而同佈局中國市場,是因為中國市場正站在消費升級“風口”。

會員制商超的致勝“法寶”

一位資深業內人士說,會員制商超從表面上看,其經營模式是通過辦理會員卡鎖定忠實顧客,並從付費會員卡中獲取一定利潤,但它內在的商業邏輯是“二八定律”:這些願意為商家設置的准入門檻付費的會員,是對品牌忠誠度高、對品質有追求,復購率、客單價都要超過一般消費者的城市中產階級,以家庭消費為主。

相比大賣場、標準超市、便利店等商超業態,普通消費者對會員制商超的經營門道還不甚瞭解。解讀Costco、山姆會員店的成功祕訣主要有兩點:

先說自有品牌。去過北美的上海消費者,一般都會捎帶回來名叫“Kirkland”的Costco自有品牌商品,特別是保健品、大包裝堅果等,性價比高。與品牌商一樣的生產線,保證了品控,但是“Kirkland”在商品的包裝規格上會與原品牌形成差異,且一般都低於原品牌單位價格。去過浦東山姆會員店的顧客,也對其性價比極高的自有品牌“Member’s Mark”商品印象深刻。

其次是價格控制手段。會員制商超的性價比來自嚴格的供應鏈管理。Costco為了控制毛利率,選品上,走的是優質爆品路線,整體商品品項(SKU)一直保持在4000種左右,每個小的細分品類只有一到兩種選擇,這不僅提高了單個SKU的採購量,也提升了與供應商之間的議價能力。會員制商超還採取諸如直採、買斷等方法,儘可能在採購環節壓低成本。

正因為這些“與眾不同”,會員制商超設定準入門檻——付費會員卡。由此,會員制商超也比普通商超多了會費收入。即將開業的Costco閔行店,付費會員卡售價為299元,在開業前成為會員可獲得100元商品抵用券。說白了,商品在會員制商超更像“導流”工具,靠賣貨賺的差價很少,利潤來自會員年費。

然而,零售業關乎民生、直抵終端消費者,是最講究“本土特色”的。擁有14億人的中國市場,與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大相徑庭:其一,西方發達國家城鎮化程度高,城鄉差別不大,而在中國,城鄉之間、沿海與內地之間消費水平、消費習慣差距很大;其二,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中產階級佔比還不高。如果不搞清楚零售業的“中國特色”,“消費升級”這道湯可能容易燙嘴。

打開中國市場有“三道坎”

會員制商超需要過的第一道坎是消費習慣的差異。會員制商超的標籤是“倉儲、批發”,商品以大包裝類的日常生活用品為主。北美市場地廣人稀,人們會週末去一趟Costco或山姆會員店,購買一週家庭所需用品。而中國城市的核心人口普遍居住在市區公寓樓,倉儲空間有限。特別在上海,可以說商業網點的密集度、購物的便利度,是全世界任何一個大城市都無法媲美的。大中型商超早已覆蓋居民鬧市區3至5公里範圍,最後1公里也遍佈24小時便利店和社區店,因此上海人的購物消費行動中,高頻次、小批量、隨買隨用是主流。

另外,中國家庭目前還是三口之家為主,會員制商超的大包裝於三口之家的日常消費來說,實在有點太大了。一位剛從加拿大回國的家庭主婦說,在加拿大的Costco裡,牙膏4支一裝、內褲4條一包、土豆一買就是一袋、麵包動輒6只、12只一包……為迎合“中國特色”,會員制商超也可改小包裝,但低成本、快週轉的優勢是不是就失去了呢?再說,有些商品在全球範圍內集中採購,要改小包裝,勢必迫使供應商增加成本……

其二是中國擁有遠遠走在發達國家前面的網購經濟,三根香蕉、一把青菜就能起送,快遞費也不貴,這在地廣人稀、快遞有時候是“慢遞”的北美是難以想象的。中國的網購如此便利,究竟有多少消費者願意肩拉手扛把有限的雙休日浪費到驅車到郊區,再買一堆食品,冷藏冷凍在容積並不很大的冰箱中?

其三是付費會員制能否行得通?會員費是會員制商超的重要利潤來源,在目前註冊APP立馬送優惠券的“流量經濟”時代,會員制商超的會員卡動輒要幾百元,擺在中國消費者眼前的問題是:我為什麼要辦這張卡?我能賺回這幾百元嗎?

山姆會員店的會員卡要260元一年,有不少網友吐槽,浦東店離地鐵口有一定距離,一年也去不了幾次,“要買多少商品才能把260元省出來!”而Costco的會員卡費更高達299元,而它首店所選擇的地址,既非閔行商業的核心地段,更無直達地鐵,這意味著Costco將主要面向區域型消費者。從有限的區域型消費者當中,又究竟能有多少願意每年花299元辦卡的消費者呢?

業內人士指出,如今上海本土商超大洗牌、電商平臺混戰、各類創新零售新業態紛紛把這裡視作“競技場”和“試驗田”,其豐富和複雜程度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市場都無法比擬的。市場瞬息萬變,簡單複製西方的模式,極有可能“水土不服”。市場的新進入者除了國際經驗,深入研究“中國特色”方為致勝之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