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劇《黃金瞳》中第一個出場大漏——三河劉葫蘆

近年來,網絡影視發展迅速,隨著《盜墓筆記》等,盜墓探險類題材小說被搬上銀幕。掀起了一波古玩收藏題材的影視劇熱潮。老楊從事影視傳媒行業近十年,又喜歡收藏。對這類型的影視作品,多有關注。年初熱播的《黃金瞳》,由流量小生張藝興主演,配合一群老戲骨。在網絡劇收視率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且不說對於影視劇中道具,是否貼近歷史,但是劇情,還是讓眾多觀眾一飽眼福。

網絡劇《黃金瞳》中第一個出場大漏——三河劉葫蘆

張藝興(圖片來源圖庫)

今天就來聊聊,張藝興飾演的莊睿,在獲得一雙能洞察世間萬物的黃金瞳後,在潘家園撿到的第一個漏——“三河劉葫蘆”背後的故事。

鬥蛐蛐文化

說到“三河劉葫蘆”,就必須追根溯源的聊聊中國玩蟲子的文化。而蟲子文化中,鬥蛐蛐的娛樂性與普及性最高。也許很多觀眾還了解,劇中出現的這個葫蘆,就是鳴蟲罐的一種。也是紈絝子弟,鬥蛐蛐的街霸們的必備工具。接下來,就聽老楊細細介紹。

網絡劇《黃金瞳》中第一個出場大漏——三河劉葫蘆

南京“蟋蟀爭霸”圖片來源圖庫

鬥蛐蛐,是中國民間博戲之一。蛐蛐,也叫蟋蟀,亦稱“秋興”、“促織”。這種好鬥的蟋蟀,壽命只有百日左右,故稱“百日蟲”。在每年的秋天,蛐蛐是最強壯的時期。所有秋天,是鬥蛐蛐的旺季。而古漢字中,“秋”的象形字,就是採用了蛐蛐的形象。說明了鬥蛐蛐的歷史久遠。

在兩千五百年前經孔子刪定的《詩經》中,就有《蟋蟀》之篇。鬥蟋已不是少數人的賭博手段,它已和釣魚、養鳥、種花一樣,成為廣大人民彼此交往、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或可稱之為具有東方特色的“蟋蟀文化”吧。

南宋時期,在鬥蟋蟀史上是著名的時代。此時鬥蟋蟀已不限於京師,也不限於貴族。市民,乃至僧尼也雅好此戲。

到了清朝,滿人入關后王公貴族,紈絝子弟才始嗜鬥蟋之戲的。每年秋季,京師就架設起寬大的棚場,開局賭博。

民國時期,日偽侵佔北京時期,北平廟會上還有出售蟋蟀的市場,攤販少則幾十,多則數百,人來人往,熙熙攘攘。

風靡中華大地,歷經兩千多年的,經久不衰,鬥蛐蛐的魅力何在?又到底是怎麼玩的呢?

清朝 《鬥蟋蟀》有詩云:

底事清閒愛小蟲,

重價得來藏玉城。

交惡皆因爭異性,

不惜搏鬥逞英雄。

鬥蟋蟀,通常是在陶製或瓷制的蛐蛐罐中進行,正如詩中所言“藏玉城”。兩雄相遇,便有“交惡皆因爭異性,不惜搏鬥逞英雄。”一場激戰,便由此展開。

網絡劇《黃金瞳》中第一個出場大漏——三河劉葫蘆

圖片來源於圖庫

首先,蛐蛐會猛烈振翅鳴叫,一是給自己加油鼓勁,二是要滅滅對手的威風,然後才呲牙咧嘴的開始決鬥。頭頂,腳踢,捲動著長長的觸鬚,不停地旋轉身體,尋找有利位置,勇敢撲殺。幾個回合之後,弱者垂頭喪氣,敗下陣去,勝者仰頭挺胸,趾高氣昂,向主人邀功請賞。

既然是博戲,就有一定的彩頭。

清代北京俟冬至這天以蟲會友,進行傳統的“封盆”格鬥。早年間鬥蟋蟀規定:以二十四罐為一棹,鬥之前,要先比較蟋蟀的個頭大小,同一等級的即大小相當的才放入一盆決鬥。兩條體重相等的雄性蟋蟀一旦移進鬥盆,彼此尋覓“情敵”,相遇後即互相廝殺,戰勝的蟋蟀,皆冠以“將軍”稱號。輸贏亦有賭注,一般為數斤月餅或水果,主要在求一樂。

能夠幫主人贏得彩頭與榮耀的蟋蟀,不僅本身身體素質要高,且與主人的餵養,也息息相關。所以,用來養鳴蟲的罐子,也就有了高低檔次之分了。

鳴蟲葫蘆

鳴蟲叫罐。材質有很多,有陶瓷,獸骨,甚至象牙等。而葫蘆材質,是鳴蟲叫罐裡最為常見也是最為適合用來養好蟲的材質。

網絡劇《黃金瞳》中第一個出場大漏——三河劉葫蘆

鳴蟲葫蘆(圖片來源圖庫)

葫蘆作為畜養鳴蟲之具,在長期的玩賞過程中,經過歷代玩好者和藝人的不斷努力,葫蘆加工製作方法不斷翻新,種類也愈來愈多,使本來屬於天然之物的葫蘆蟲具逐漸發展為一種倍受寵愛的特種工藝品。

而鳴蟲葫蘆,從形制角度,也有眾多種類。

  • 本長葫蘆

“本長”是北方玩蟲者的一名行話,指天然長就,不加人工範束的葫蘆蟲具,主要相對範製品而言。本長葫蘆雖系自然天成,雖造型有限,卻有天然之致。這是本長葫蘆為人所重的第一個原因。 原因之二是本長葫蘆中符合畜蟲要求者少之又少,極難覓得,俗雲“物以稀為貴”,能在千百葫蘆中得一上品,自然要受到人們的珍視。

  • 範制葫蘆

範制葫蘆,就是通過人工干預,在葫蘆生長的時候,給葫蘆套上模具。讓其按照造型做需要的方式生長。它的形制種類,就要不本長葫蘆要豐富得多。

雞心葫蘆:顧名思義,其形如雞心,鼓腹粗脖,下部稍尖。有大小之別,大者腹脛7釐米或稍多,長12釐米;小者腹6釐米,長10釐米。

柳葉葫蘆:形如其名,象柳葉,稍細長,下部尖削。其與雞心葫蘆的外形頗相象,只是比雞心葫蘆細長一些,所以脖與腹的比例也稍小於雞心葫蘆。

棒子葫蘆:罩葫蘆也比較大,形如古代的油瓶,其主要特點是脖處細長,與腹部有較大的懸殊。

油瓶葫蘆:也叫罩葫蘆也比較大,形如古代的油瓶, 其主要特點是脖處細長,與腹部有較大的懸殊。

花瓶葫蘆:脖在全器的中下部,“喇叭口”很長,約佔葫蘆體的一半或稍多,由脖處向上緩緩外撇。花瓶葫蘆的下部為圓球狀或稍扁。

勒脖葫蘆:可以說是一種介乎本長與範制之間的半範制葫蘆。以物套在或綁住葫蘆的某一部分,限制這一部分生長。其餘部分自然生長。

古人養蟲,十分講究。這些不同形制的葫蘆,用來養不同的鳴蟲。其中雞心、柳葉、棒子、油瓶四種葫蘆都是蟈蟈葫蘆,共同特徵是脖處靠最上端,口撇而短。主要目的都為了養蟈蟈聽蟲鳴叫。形制上本大部分設計,是為了作為鳴蟲”擴音系統“。而花瓶葫蘆,就是用於養蛐蛐的了。

網絡劇《黃金瞳》中第一個出場大漏——三河劉葫蘆

圖片來源於圖庫

範制鳴蟲葫蘆名家

剛剛已經介紹過,造型豐富的鳴蟲葫蘆,主要是範制而來,而以範製出名的鳴蟲葫蘆,不僅僅三河劉。老楊來粗淺簡介一下。

  • 道光官模子

形狀已尖底為多,模印清晰飽滿題材豐富,花鳥人物走獸蟲魚無所不精,黑白蟲和金鐘葫蘆較少,幾乎全為花模,鮮有光素者,最晚的官模子距今也有百年的歷史。

  • 安肅模

安肅即今日的河北徐水縣,可以說安肅模是官模子的翻版,安肅模分素模與花模兩種,花模之中又分精細和粗獷兩種,精細者估計是當年宮中遣散的種植官模老藝人出宮時帶出的手藝和模具,可與道光時期的官模子媲美。粗獷者是當時鄉野村夫鏤刻的模具,大多花紋粗糙,題材不免平庸俚俗。也有極富當地鄉土氣息的作品。安肅模幾乎全沒有裡子。

  • 旋家

天津的旋大爺種植的葫蘆皮質好,瓦加紙和黑蟲”步步得“是大爺的首創,大爺曾經種的一把花模棒子勾連圖案那真是精品,比道光的官模子一點不差。

  • 李六爺

六爺的葫蘆多紙模和草紙模,也有瓦模。以前者見長。六爺的草紙模步步得,籤筒子,兩大堆都是相當出叫的好葫蘆。六爺的草紙模擰麻花可稱一絕,細紋如牛毛髮絲一般。

  • 史老啟

史家的葫蘆也有草紙模多粗紋,似怪石似樹皮似魚腸,顯得蒼勁有力。史爺還有一絕活,是本長手捏,史爺的本長葫蘆外形與套模的範制葫蘆有一拼,外行絕看不出。據說史爺還有一兄弟史老勤專門種植本長葫蘆。

  • 長春堂張家

張家是天津的商賈經營藥店,懸壺濟世,治病救人,種植葫蘆只是業餘玩票,但出的盡是些精品,如花模棒子,玉簪把等。

網絡劇《黃金瞳》中第一個出場大漏——三河劉葫蘆

圖片來源於圖庫

三河劉葫蘆

最後,老楊來詳細說說劇中推崇的,“三河劉葫蘆”。

清代咸豐年間,河北省三河縣有一位叫劉顯庭的先生,他範制的鳴蟲葫蘆,在當時的北京城很受蓄蟲者的追捧和喜愛,人們稱他的葫蘆為“三河劉”。

到清末民國時期,“三河劉”葫蘆已很名貴。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起的。其受到廣大蟲友的歡迎,主要因為“三河劉”葫蘆能讓油葫蘆的鳴音更加圓潤響亮,彷彿音箱一般。所以居中女二號,才回遠在幾百米之外,聽到蟈蟈鳴叫,而聞聲而至。究其原因,是因為“三河劉”的葫蘆胎體較鬆,且表皮光素堅實。在處理葫蘆內裡兒的時候,多留下膚瓤貼實內壁,故有瓷皮、糠胎、麻包裡之特點。

“三河劉”葫蘆的皮色並不光澤照人,卻顯得精光內斂,其他鳴蟲葫蘆,幾十年後會色如重棗,而“三河劉”新時發白,多年以後顏色偏黃,俗稱“草籽皮”,即使常年盤摸把玩也與其他葫蘆的顏色有異。還有一個顯著特點,“三河劉”葫蘆表面一定是光素雅緻無花紋,這就是所謂的“三河劉不花、官模子不素”。還有,“三河劉”所用葫蘆範模為“瓦範”,但翻制瓦範時先用紙包裹木模,用以掩飾模子的範痕,故“三河劉”葫蘆上會呈現淺淺的紙紋印記,即使摩挲百年,印記也隱約可見。

到了民國年間,保存完好的“三河劉”已經非常稀少了,喜愛者重金難求一隻,誰能擁有一隻“三河劉”是很值得炫耀於茶樓酒肆的。民國之後,歷經戰亂,動盪,使本來就少之又少的“三河劉”幾乎消失殆盡了,這種曾經風靡京津百多年的葫蘆名器已漸漸變成了傳說。而能得到一個三河劉的葫蘆。像劇中的場景出現,毫不誇張。

我是@老楊玩收藏,感謝各位看官對我的支持。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