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人是如何征服好萊塢的,這篇文章給出了答案



中國電影人是如何征服好萊塢的,這篇文章給出了答案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前兩個月,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三天就攻陷了韓國首都漢城。9月15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一舉扭轉戰局。10月7日,不顧中國的多次警告,美軍正式越過三八線。十一天後,首批中國人民志願軍趁著夜色跨過鴨綠江,入朝參戰。

從朝鮮半島爆發戰爭,到中國決定出兵的這四個月時間裡,國內的文藝界也向美國“開火”,開展了一項轟轟烈烈的運動——清除好萊塢。

其實,中國和好萊塢一直很熟。1895年,電影之父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首次公開放映紀錄片。不到一年時間,上海就已經和世界同步,歐洲放啥片咱們就放啥片。那時候,好萊塢還只是洛杉磯郊區的一個小破村,美國電影連到上海跟歐洲搶生意都不敢。

後來一戰爆發,歐洲打成一鍋粥,電影全部“斷片”。美國一看機會來了,一邊加快電影工業建設,一邊玩命向中國輸出電影。到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當時的八大電影公司幾乎都在中國開設了辦事處,什麼米高梅、福克斯、派拉蒙,好萊塢的片子都能在上海的電影院看到。


中國電影人是如何征服好萊塢的,這篇文章給出了答案

民國時期好萊塢電影廣告


1948年,有270部好萊塢電影在中國上映,國產的才八十多部。新舊政權交替之際,東北電影製片廠廠長袁牧之說:“新中國這支電影方面的軍隊,一上陣就面對著美帝電影在市場片量上的絕對優勢,必須要馬上擔負起緊急的作戰任務,以扭轉電影市場的情況。”

“當務之急,就是肅清統治中國電影市場有40餘年歷史的美英帝國主義有毒影片和有30餘年歷史的中國封建落後以至反動影片,為年輕的人民電影掃清道路。”

1950年創刊的《大眾電影》首先開了第一槍,在第一期雜誌裡刊登了多篇揭露好萊塢電影“毒害”人民的文章。

《好萊塢電影看壞了好人——一個青年怎樣成為‘小飛機’》講述了高中生吳正明的故事,他因為迷戀美國電影,打扮成電影裡牛仔的模樣“撩妹”,結果走向成為流氓的不歸路。

《美帝影片浪費了我的少年時光》一文中,一個女影迷痛訴美國電影讓她對生活失去了希望,因為銀幕上的一切都太遙不可及了。

在人民的呼聲下,上海大華影院決定停止放映美國電影,多家影院跟進。最終,美國電影在中國全部停映,進入中國幾十年的好萊塢就此告別。

一別三十年,當好萊塢再次進入中國時,美國電影界像發現新大陸一樣激動。而對於太久沒有接觸新鮮事物的中國電影人來說,未來一片迷茫,他們不知道這扇突然打開的大門背後,是天堂,還是地獄。


中國電影人是如何征服好萊塢的,這篇文章給出了答案



1972年,尼克松訪華。之後兩國簽訂《中美文化交流協定》。電影是文化交流很重要的一部分,不過,好萊塢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回到中國。

好萊塢暫時回不來,但大眾需要電影回來。十年浩劫,中國一共拍攝了11部電影,其中有8部都是根據樣板戲改編的舞臺劇。


中國電影人是如何征服好萊塢的,這篇文章給出了答案

1975年的電影《決裂》


1978年10月,文化部派出中國電影技術代表團訪問美國。一個月的時間,代表們在美國奔波了上萬公里,除了學習美國電影工業的先進技術,還在洛杉磯考察了汽車影院,在迪士尼看了環幕電影,在華盛頓觀摩了巨幕電影。

中國電影人的熱情讓好萊塢看到了希望。轉過年來,美國電影協會主席傑克·瓦倫蒂親自率團訪問北京。

瓦主席很直接,直接跟文化部和電影局的領導說,美國可以出錢在北京和上海建現代化的電影院,但條件是全年放映美國片,放哪些可以由中國選,大家按票房比例分賬。

瓦主席的提議讓我們的人面面相覷,心想美國人也太異想天開了,這八字還沒一撇的事,說得跟快要開張似的,只能委婉地回覆:“如果真建電影院,也不能保證全年都放美國電影,而且只有買斷放映權一個選擇,分賬是不可能的。

當時,好萊塢正在全世界攻城略地,無論是電影的老家法國,還是誕生過多位電影大師的意大利、德國和日本,都在為美國電影瘋狂。

經過這次會談,美國人明白了,現在不是外國在中國有租界的時代了,要想恢復好萊塢在中國的往日榮光,強攻是行不通的,只能智取。

在《中美文化交流協定》裡,有雙方進行電影交流的條款,具體操作就是互相舉辦電影周。

1981年5月,第一屆美國電影周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漢和西安舉辦。中方選擇的五部美國電影是:《雨中曲》、《原野奇俠》、《猜猜,誰來赴晚宴》、《黑駒》和《白雪公主》。

這個選片讓美方大感意外,因為除了《黑駒》是當年反響不錯的新片,剩下的幾部全都是老古董,《白雪公主》更是三十年代的動畫片。

其實,並不是我們的人不識貨。據當時參與選片的人回憶,中方最開始選了1970年的好萊塢戰爭大片《巴頓將軍》,但是影片裡巴頓有一句臺詞:“總有一天,美國要攻打蘇聯”。


中國電影人是如何征服好萊塢的,這篇文章給出了答案

電影《巴頓將軍》


中方向美方提出,能不能把這句剪掉,美方死活不同意,於是只能換片。

四年後的1985年,第二屆美國電影周啟動。選片和上回相比,有天壤之別,題材特別貼近生活,而且都有大牌明星。

比如達斯汀·霍夫曼和年輕的梅麗爾·斯特里普主演的《克萊默夫婦》、老牌影星凱瑟琳·赫本和簡·方達主演的《金色池塘》、喬治·盧卡斯的科幻大片《星球大戰》,以及兩部愛情片《轉折點》和《礦工的女兒》。


中國電影人是如何征服好萊塢的,這篇文章給出了答案



好片子其實並不難選,難的是順利上映。為了讓中國觀眾看到這些好萊塢佳作,交涉人員在幕後上演了不為人知的艱難博弈。

據時任文化部電影局局長石方禹回憶,他們很快就選定了五部電影,但是《克萊默夫婦》和《轉折點》的全裸畫面和激情戲必須刪減才能在當時的中國上映。

有了《巴頓將軍》的前車之鑑,我們知道說服對方刪減鏡頭有多難。經過數天的頭腦風暴,我們終於找到了一個美國不好拒絕的理由,那就是孔聖人說的“非禮勿視”。因為孔子在美國也有相當的影響力,所以值得一試。

會面當天,石方禹跟美國人說,五部電影我們選好了,但是有個棘手的問題,有兩部電影裡的某些鏡頭得刪去,還請理解。

美方一聽就笑了,說你們選的電影很好,和他們的預期一樣,但是不明白為什麼非得刪去這些畫面不可。“這些電影在全世界都放過,為什麼在中國放就得做出改變?”

對這個問題我們早有準備。石方禹誠懇地說:“中國有五千年文明歷史,既是財富也是包袱,這一點跟別的國家就是不一樣。孔子你們也知道吧,他老人家在幾千年前就說過非禮勿視,中國人現在還受其影響。”

果然如我們所料,孔子一出馬美國人的態度馬上就軟化了。“你們說的有道理,中美兩國的現狀畢竟不同,但是這個要求必須得製片商同意才行。”

過了兩天,美方回話說可以刪剪特定的鏡頭,但是被剪掉的地方要換成美國國旗的特寫鏡頭。不得不說,美國人這招確實超出我們的預料。

關鍵時刻,石方禹臨危不亂,反將了美國一軍。

“沒問題,國旗可以加。但是,我擔心中國觀眾不明白為什麼突然出現與劇情無關的美國國旗,我建議在銀幕旁邊打字幕,告訴觀眾:出現美國國旗的地方原本是激情戲或全裸畫面……”

還沒等我們說完,美國人一連說了好幾個“NO”。在美國國旗上打上那樣的字幕,那個畫面實在太美。最後,美國人讓步了,國旗不加了,中方也表示,那字幕也算了。

美國電影周順利舉行,《克萊默夫婦》和《金色池塘》兩部經典的家庭倫理片獲得了超乎預期的反響,在中年觀影群體中產生了強大的共鳴。有觀眾說,雖然故事發生在美國,但演的好像就是我自己家裡的事兒。

通過這兩次交流,國內電影人看到了自己和好萊塢的巨大差距,於是向對方發出了邀請。北影廠說歡迎美國同行來中國拍片,只要內容不出格,有個劇本簡介就行。

中影公司也和好萊塢簽訂協議,每年引進若干部美國電影。但在票房分配上,美國人還是沒有得到心心念唸的分賬制,再加上當時中國的低票價,好萊塢遲遲沒有實現預期的收入。


中國電影人是如何征服好萊塢的,這篇文章給出了答案

電影《E.T.》


1988年,斯皮爾伯格的《E.T.》風靡全球,我們也希望引進這部電影,好萊塢卻因為擔心票房,沒有同意。“讓我們再等一段時間吧,不僅因為商業原因,更因為它是科幻片,中國的觀眾還沒有遭遇到那種想象。”

由於票房情況始終不好,好萊塢在八十年代末展開討論:到底還要不要中國的市場。

曾經當過美國總統約翰遜幕僚的電影協會主席瓦倫蒂說,絕對不能放棄中國市場,當美國輸出的文化足夠多時,票房焉能不爆發?

1998年,當一艘名為《泰坦尼克號》的巨輪駛向中國時,瓦主席的預言成為了現實。


中國電影人是如何征服好萊塢的,這篇文章給出了答案



九十年代初,卡拉OK和迪廳遍地開花,再加上盜版錄像的衝擊,中國電影市場一片蕭條,各大電影廠都揭不開鍋了。為了提振行業,主管部門決定:不管什麼顏色的貓,不管是不是國產,首要任務是把觀眾拉回電影院。

1994年,中影公司宣佈每年引進10部外國電影,收入可以按比例分賬。當年11月,美國大片《亡命天涯》被引進,創造了二千五百萬的票房紀錄。它的成功在中國和西方都引起了巨大反響,有人說:“中國有四十年進口過時、低檔次廉價電影的傳統,現在終於結束了。”


中國電影人是如何征服好萊塢的,這篇文章給出了答案

《亡命天涯》海報



1995年,好萊塢大片繼續點燃中國市場,施瓦辛格的《真實的謊言》、基努·裡維斯的《生死時速》、湯姆·漢克斯的《阿甘正傳》以及迪士尼出品的《獅子王》,讓前一年的票房紀錄顯得微不足道。

1998年,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號》以3.59億的票房佔據中國全年總票房的近三分之一。

在電影裡,泰坦尼克被譽為“不沉的巨輪”,但是撞上了讓它沉沒的冰山。對於中國電影來說,好萊塢就是那座冰山,而隨著中國加入WTO,我們即將和冰山撞個滿懷。

1999年11月15日,中國長達13年的入世談判到了最關鍵的一天,美國終於同意簽字了。那天下午,廣電總局的領導在談判會場,敲定了有關外國電影進入中國的兩個條款。

第一,允許外商進入中國電影市場,與中方合資經營影院。第二,加入WTO的前三年,每年以分賬方式進口20部外國電影。

好萊塢“殺”過來了,就在中方談判代表略帶悲壯地走出位於東長安街的外經貿部大樓的時候,《星球大戰前傳:幽靈的威脅》正在北京熱映。

雖然只有20部電影,但中國電影人還是感到凜冬將至。

1978年到1998年,20年時間中國大陸一共拍攝了2000多部電影,相當於每年一百多部。但是,從效益上比較,每年10部外片就可以吊打整個中國電影。引進一部美國大片產生的效益,約等於23部國產電影的總和,而像《泰坦尼克號》那樣的,則能打100部國產片。


中國電影人是如何征服好萊塢的,這篇文章給出了答案



每年10部尚且如此,20部就更沒有懸念了。當初為了振興中國電影市場,我們“引狼入室”,現在狼已經嗷嗷叫地要把中國電影嘴裡的肉都叼走。

再來一場“清除好萊塢”運動?當然不可能,打開的國門沒有再關上的理由。

這時候,好萊塢沒人再問該不該進入中國。提問的一方換成了我們:國產電影該不該抵抗好萊塢?

在國產片不斷創造幾十億票房紀錄的今天看來,二十年前的擔憂可能有點矯情,可在當時,中國電影確實找不到對抗美國大片的出路。

不止是中國,在美國高度發達的電影工業面前,法國、意大利、德國和日本這些電影大國也紛紛敗下陣來,本國電影一度連三分之一的份額都保不住。

自好萊塢建立至今的一個多世紀裡,它幾乎成了世界電影的代名詞。為了留住自己國家電影的火種,各國電影人都進行過抗爭。


中國電影人是如何征服好萊塢的,這篇文章給出了答案



1995年12月,電影誕生一百週年紀念活動在巴黎協和廣場舉行,兩位法國國寶級演員,《大鼻子情聖》傑拉爾·德帕迪約和《佐羅》阿蘭·德龍聯手將一部美國電影的拷貝當眾銷燬,以表明歐洲對好萊塢入侵的態度。

1993年,法國提出了著名的“文化例外”政策,意思就是,其他貿易都能自由來往,涉及文化的,特別是電影絕對不行,針對的就是好萊塢。

在法國的帶動下,歐洲各國紛紛加入,最後在關貿總協定的談判裡,拒絕了美國文化產品自由進入歐洲。

為了電影,歐洲不惜和美國傷和氣。

1998年11月,在韓國首爾的光華門前,為了抗議政府跟美國簽署自貿協定,降低本國電影限額,62歲的韓國電影教父林權澤帶領金基德、姜帝圭、李滄東等7位著名導演,統一剃了光頭,並懷抱自己的遺像靜坐,以示抗議。


中國電影人是如何征服好萊塢的,這篇文章給出了答案

韓國電影人光頭運動


剃完頭之後,韓國電影人轉身就去了攝影棚。

導演姜帝圭在1999年交出了《生死諜變》,在票房上幹翻了《泰坦尼克號》,這個出人意料的結果驚動了美國媒體,有記者拿著計算器一遍遍地按,就為了算出到底有多少韓國人進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

2006年,韓國電影的配額又因為跟美國談判而減少,演員崔岷植趁著去法國宣傳新片的機會,舉著“反對好萊塢”的牌子,在戛納電影院的門口示威。

2014年,崔岷植主演的歷史戰爭片《鳴樑海戰》上映,人口五千萬的韓國,居然有一千七百萬人都去了電影院,觀影人數超越了好萊塢大片《阿凡達》創下的紀錄。

因為在政治和經濟上跟美國千絲萬縷的聯繫,韓國不能像歐洲一樣,直接用政策反對好萊塢。所以,韓國人抗爭好萊塢的方式,就是不斷拍出一部又一部現象級的電影。

看到世界電影人的抗爭,中國也有人大喊了一聲:“打進好萊塢!”

別笑,我們還真不是痴人說夢。


中國電影人是如何征服好萊塢的,這篇文章給出了答案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韓國電影跌到谷底,本土電影的份額只剩下15%,歐洲正忙著和美國吵架,對抗好萊塢的重任就這麼落在了中國電影人的肩上。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面對氣勢洶洶的好萊塢,中國電影人兵分三路,發起了最初也是最後的衝鋒。

在藝術片陣線,中國第五代導演走出國門,集體開掛般把世界三大A級電影節的最高獎拿了個遍。

在商業片陣線,馮小剛堅守內地,用三部賀歲片就把好萊塢大片斬落馬下。

1999年,《不見不散》勇奪票房冠軍,力壓好萊塢大片《星球大戰前傳1》。

2000年,《沒完沒了》更是收穫三千萬的票房和一千五百萬的貼片廣告收入,首開中國電影植入式廣告的先河。

這部電影投資只有八百萬,而影片裡葛優車上一張銀行卡的鏡頭,就賺了六十多萬的廣告費。


中國電影人是如何征服好萊塢的,這篇文章給出了答案

電影《沒完沒了》


三部賀歲片下來,馮小剛不僅成為票房的保證,還吸引了好萊塢的目光。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找上門來,投資了馮小剛的《大腕》。

《大腕》能拉到好萊塢投資,馮導自然春風得意,向媒體發表了“豪言壯語”:“把葬禮開了那麼大的玩笑,全世界都會知道它的幽默在哪裡。”(《大腕》劇情)

感覺馮導要一個人扛著中國商業片進軍好萊塢。

在馮導之前,已經有人把中國文化帶到了大洋彼岸。以徐克、陳可辛、周潤發為代表的香港電影人,他們組成了勇闖好萊塢的第三路陣線。

就這樣,中國的電影大軍吹響號角,浩蕩開拔。

但是,還沒等好萊塢聞到到火藥味兒,我們突然鳴金收兵了。

先是陳導張導的藝術片全面啞火,繼而轉戰馮導的商業片領域。

接著,馮導的《大腕》也沒能博得外國觀眾一笑。在柏林電影節上,觀眾完全不知道演員的大段臺詞在說啥。這個反饋也讓美國片商趕緊調整了策略,別在美國放了,就讓亞洲觀眾樂呵樂呵得了。

最後,闖蕩好萊塢的香港弟兄在異國他鄉嚐盡心酸後,毅然北上,也匯入了商業片的滾滾浪潮。

也許正如馮導在二十年前所頓悟的:“感謝同行都在孜孜不倦地拍藝術片,才能讓拍商業片的我有出頭之日。”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隨著一部部國產票房大片的橫空出世,我們終於找到了征服好萊塢的終極方案。

2016年,中國電影人帶著地產商捲土重來。

萬達集團用35億美金收購了美國傳奇影業,同時分別以26億和11億美金的價格把美國的第二大院線AMC和第四大院線卡邁克攬入帳下,一舉成為世界最大的電影放映商。

現在,我們有了好萊塢的電影製作公司和全美最大的院線,就差一部大片發動總攻了。

沒想到這部大片是《長城》。

作為第一個深度參與中美大片的影星,馬特·達蒙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被主持人猛誇。

“馬特·達蒙是個自私的人,但是他這次做了一件無私的事情,他把奧斯卡大熱門(《海邊的曼徹斯特》)的角色讓給了發小,自己跑到中國去演了一部教中國人說英語的電影,還賠了八千萬。”

現在,沒人再提打進好萊塢的事兒了,因為我們已經征服了它。只不過靠的不是電影,是鈔票。

1999年11月的一個晚上,在中美入世談判休會間隙,中方談判團隊的全體成員去了中影公司,集體觀看當年的新片《我的1919》。


中國電影人是如何征服好萊塢的,這篇文章給出了答案

電影《我的1919》


在這部紀念巴黎和會八十週年的電影裡,陳道明主演的外交官顧維鈞面對西方列強的蠻橫,第一次代表中國喊出了“不”的聲音。

影片放完後,中方的首席談判代表大聲說道:“應該拍一部續集,就叫《我的1999》!”像80年前面對列強一樣,除了個別商業片,中國電影面對好萊塢也是幾無招架之力,所以要“拍續集”,鞭策自己前進。

頗有一股悲壯意味。

現在,整整20年過去了,我們是否還要拍這部續集?

PS:感謝大家花了這麼長時間讀完此文。我是叉少,平時就喜歡埋首故紙堆,考古往事,於是開了一個叫“叉燒往事”的號(公號ID:chashaows)。關注它,你可以看到那些不為人知的江湖恩怨,也會發現,原來人世間的事,早在多年前就埋下了伏筆。

微信公號【叉燒往事】後臺回覆【冠軍】可提取文章:《拿了冠軍,卻沒有一個隊友祝福:中國讓球往事》。

長文創作不易,如果故事有打動你,希望能轉發、點贊、評論鼓勵一下,也歡迎留言互動,叉少會堅持把這件事做下去。^_^

部分參考文獻:

饒曙光、邵奇《新中國電影的第一個運動:清除好萊塢電影》

石方禹,《1985年美國電影周紀事》

尹鴻、蕭知緯,《好萊塢電影在中國:1897-1950》

鄭洞天,《TO BE,OR NOT TO BE?進入 WTO 以後的中國電影生存背景分析》

-

EN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