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是第一個訪華的美國總統,為中美關係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過尼克松後來的遭遇卻不怎麼好,幾乎是聲名狼藉。他因為水門事件辭職,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任內辭職的總統。當時報道水門事件,並最終挖掘出事件真相的是《華盛頓郵報》,《華盛頓郵報》的老闆是一個叫凱瑟琳·格雷厄姆的女人,可以說就是這個女人將尼克松拉下了總統寶座。為什麼這個女人能將尼克松拉下臺?我們從她的一生經歷中也許能夠找到答案。

出生名門,從小被灌輸為公眾服務的理念

將尼克松總統拉下臺的女人

凱瑟琳在白宮的記者宴會上

凱瑟琳·格雷厄姆出生於1917年,父親尤金·邁耶是個猶太人,美國金融家,長期擔任總統經濟顧問,1930年出任美聯儲主席,二戰結束後,尤金·邁耶擔任過第一任世界銀行行長。

尤金·邁耶的商業頭腦非常強,賺了很多錢。他通過投資賺了數百萬,在結婚前就已經成為百萬富翁。尤金·邁耶對美國精英的主流價值觀非常認同,他認為人生的目的不是賺錢,而是為公眾服務。40歲之後,他就不再專注於商業,而是轉向公眾服務,他加入了共和黨,成了胡佛總統的經濟顧問。

凱瑟琳的母親艾格尼絲是名門之後,雖然結婚前已經家道中落,但是她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熱愛文學和藝術,對公眾事務非常熱衷。在結婚前,艾格尼絲從事新聞撰稿人工作。結婚後,艾格尼絲並沒有當一個闊太太,也沒有像當時的女性那樣專注於家庭,而是繼續參與公眾事務,艾格尼絲差點兒去競選國會議員。在羅斯福競選總統期間,她支持羅斯福的對手,甚至幫助對方拉選票,當然,後來還是羅斯福贏了。

在這種家庭氛圍的薰陶下,凱瑟琳從小就被灌輸了為公共服務的信念。艾格尼絲的期待非常高,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庸,她總是說“你們未來是要做大事情的人”。

凱瑟琳在自傳中提到,由於父母對公共事務的熱衷,她和兄弟姐妹們的成長過程始終受到這種信念影響,無論做什麼職業,都會不自覺的想到公共問題,想著如何回報社會

1932年,羅斯福贏得了總統選舉,上臺後,開始實施一些新的政策,治理當時的經濟大蕭條,這就是歷史上的羅斯福新政。

將尼克松總統拉下臺的女人

尤金·邁耶對羅斯福新政並不認同。1933年,《華盛頓郵報》破產,他利用這個時機辭去美聯儲主席的職務,收購《華盛頓郵報》,轉向了新聞界。尤金·邁耶之所以轉向新聞界,是因為他認為報紙可以更好的為公眾服務。凱瑟琳的命運從這個時候起,跟《華盛頓郵報》綁在了一起。

尤金·邁耶買下《華盛頓郵報》後,遭到一些人的質疑。人們覺得尤金·邁耶是共和黨人,跟羅斯福總統理念不合,《華盛頓郵報》能不能保持中立的立場令人擔憂。為了打消人們的疑慮,尤金·邁耶發表聲明,解釋自己在收購過程中沒有受到任何團體指使,純粹是出於個人目的,他強調《華盛頓郵報》將是獨立的。

尤金·邁耶總結了一套辦報的理念,他把報紙當做公共信託,認為報紙應該“服務於民主國家的大眾”。他告誡負責社論版塊的編輯們,要避免情緒化、報復性和黨派性的言論,不能因為是政府政策就盲目支持,也不能屈服於政府官員的控制。為了讓報紙發出獨立的聲音,尤金·邁耶花重金聘請那些有才華的人負責社論版塊,並且約定不會要求他們寫他們自己不認同的東西。尤金·邁耶的這個做法很快就取得了成功,1936年,《華盛頓郵報》獲得了普利策社論寫作獎。

凱瑟琳·格雷厄姆與《華盛頓郵報》

凱瑟琳一開始就在關注郵報。高中還沒畢業,她就天天讀郵報。她會對報紙的內容發表評論,向父母提出自己的見解,為很多政治問題爭論。羅斯福第二次當選總統時,《華盛頓郵報》發社論表示歡迎。凱瑟琳的父母本來都是羅斯福的反對者,她看到郵報居然歡迎羅斯福,非常不理解,專門寫信給尤金·邁耶,表達自己的不滿。尤金·邁耶很冷靜地回信,跟凱瑟琳探討郵報這麼做的原因。

凱瑟琳還親自參與了報紙的工作。讀大一的時候,凱瑟琳就利用暑期在當地的一家報社當記者。大三的時候,芝加哥鋼鐵工人大罷工,她以《芝加哥日報》記者的身份,深入工廠,調查罷工的原因。大學畢業後,她去了《舊金山新聞》當記者,不過做了沒多久,《舊金山新聞》遭遇危機,凱瑟琳主動離開,回到了華盛頓,加入了《華盛頓郵報》。在華盛頓的合租房中,凱瑟琳認識了擔任法官助理的菲爾·格雷厄姆,後來兩人走到了一起。

菲爾·格雷厄姆口才非常好,對政治非常熱衷。尤金·邁耶有五個孩子,但是隻有凱瑟琳對報紙感興趣。尤金·邁耶雖然期待凱瑟琳成為接班人,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讓女性接管公司是不太容易被人接受的。因此,菲爾就成了最好的接班人。

將尼克松總統拉下臺的女人

菲爾與邁耶

二戰結束後,菲爾正式加入郵報。經過短短五個月的過渡期,菲爾就接替了尤金·邁耶,正式成為郵報的發行人,扛起了重任。1948年,尤金·邁耶進行了股權變更,菲爾和凱瑟琳正式成為《華盛頓郵報》的擁有者。

菲爾的做法跟尤金·邁耶不太一樣,他希望利用自己和《華盛頓郵報》去影響公眾人物。他對郵報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開始報道國際新聞,將視野放到了全球。在社論報道方面,他將矛頭指向警察系統,抨擊全國的犯罪,成功的將華盛頓警察局長拉下臺。

他堅持抵抗麥卡錫主義,對麥卡錫進行猛烈抨擊。他積極投身政治,希望能廢除總統競選過程中的政治獻金制度。為此他幫助肯尼迪競選總統,希望通過肯尼迪來實現這個理想。最終廢除政治獻金制度的理想沒能實現,不過黑人選舉權法案在肯尼迪時期得到了突破。

在菲爾的努力下,《華盛頓郵報》的影響力迅速擴大,從一家地方性報紙成長為全國性報紙,並且終止了虧損,實現了盈利。

此時的凱瑟琳以家庭為中心,她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參與公眾事務,比如參加各種福利機構,慈善基金會等等。由於菲爾的關係,凱瑟琳跟總統們也都有接觸。不過總體來說,這個時期的凱瑟琳就是一個家庭主婦。

就在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意外發生了。1963年,菲爾因重度躁鬱症自殺。菲爾的死讓《華盛頓郵報》變得前途未卜。沒有人相信凱瑟琳能夠扛起這副重擔,因為她是一個46歲的中年女人,而且完全不懂得經營。幾乎所有人都勸她把報紙賣掉,但最終她毅然決定接管郵報。

凱瑟琳克服了重重困難,她幾乎是從一片空白的狀態開始學習經營的方法,學習如何管理。她放權給手下的人,因為她知道自己缺乏像丈夫那樣的才華和精力。她做的更多的只是在堅守父親立下的辦報原則。凱瑟琳在自傳中說,“我給了公司一種精神力量——對新聞和新聞認知工作的認知和欣賞。”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華盛頓郵報》遭遇了兩次重大的考驗,分別是五角大樓文件事件和水門事件。這兩起事件都跟政府有關,五角大樓文件記錄了美國政府在越南的行動,文件顯示政府欺騙了美國人民,美國在越南的軍事行動是沒有意義的。水門事件的矛頭直接指向了尼克松總統,郵報的記者調查發現尼克松在用非法手段監控競爭對手,而且尼克松一直在欺騙公眾。

對凱瑟琳來說,這兩起事件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美國政府在侵犯公眾的利益。凱瑟琳選擇了站在公眾一邊,引來了政治強權的打壓,《華盛頓郵報》差點兒破產。最終,凱瑟琳贏得了勝利,尼克松被迫辭職。《華盛頓郵報》因此成為新聞界的傳奇,受到全世界的矚目,成長為世界性的報紙。

1997年,凱瑟琳·格雷厄姆放下了報紙的大權,動手寫了一部自傳。1998年,她的自傳獲得美國新聞最高獎普利策文學獎,獲獎的理由是“凱瑟琳一生的故事,正是20世紀女性歷史的真實寫照”。

2001年,凱瑟琳去世。《華盛頓郵報》已經發展成一個龐大的媒體王國,在美國《財富》雜誌的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排行271名。她與十二任美國總統打過交道,與各界精英都保持著良好的私交,小布什總統曾經說過:“總統們來來去去,而凱瑟琳知道他們所有的一切”。

《華盛頓郵報》為什麼能夠扳倒美國總統?

《華盛頓郵報》之所以能扳倒尼克松總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新聞媒體和總統的天然敵對關係。

我們會發現美國的新聞媒體跟總統的關係似乎一直不太融洽,尼克松只不過是跟媒體關係最惡劣的總統。除了尼克松之外,其他的總統跟媒體關係融洽的並不多。

羅斯福總統稱得上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但是跟媒體的關係並不怎麼樣,至少尤金·邁耶時期的《華盛頓郵報》就經常批評他,搞得羅斯福很惱火,卻又無可奈何。

將尼克松總統拉下臺的女人

肯尼迪總統

肯尼迪總統得到了菲爾的支持,但是在女性地位問題上,肯尼迪總統卻遭到了記者協會的集體抨擊。克林頓總統曾經因為性醜聞遭到媒體大肆攻擊。而最近的特朗普總統跟美國傳統媒體更是形同水火,特朗普動不動就在推特上抨擊美國媒體,罵他們都是騙子。當然了,美國媒體也不甘示弱,對特朗普各種嘲諷。可以說,美國的新聞媒體跟總統是天然敵對的關係。

新聞媒體跟總統這種天然敵對的關係並不是一開始就形成的,而是新聞媒體商業化的產物。在美國,新聞媒體一開始是為政黨服務的,馬克吐溫專門寫過文章諷刺這種現象,比如《競選州長》裡面就提到過,候選人利用報紙造謠汙衊攻擊競爭對手。

19世紀中期以後,報刊開始商業化,成為相對獨立的力量。其中的典型人物就是普利策。普利策的報紙專門抨擊政府腐敗現象和社會不公,把美國媒體帶入了一個新時期。當然了,普利策也因此承受了很多壓力,比如商人們不給他投放廣告,直接影響報紙的生存。

美國新聞媒體的真正轉變,要歸功於歷史上的“扒糞運動”。南北戰爭之後,美國經濟快速發展,到了二十世紀初期,美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工業強國。但同時也產生了許多社會問題,壟斷財團幾乎控制了一切,貧富分化嚴重、官商勾結、政治腐敗、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底層的窮人傾向社會主義革命,而無政府主義者搞起了暗殺,專門刺殺壟斷財閥和政府官員。1901年,威廉·麥金利總統被無政府主義者刺殺身亡。西奧多·羅斯福繼任為總統,人稱老羅斯福。後來的富蘭克林·羅斯福被稱為小羅斯福,小羅斯福是老羅斯福的遠房堂弟。

將尼克松總統拉下臺的女人

老羅斯福

老羅斯福覺得再不改革,美國就完蛋了,他以新聞媒體為先鋒,發動了一場所謂的扒糞運動。扒糞運動在挖掘社會黑暗面的同時,美國的新聞媒體獲得了極大的成長。隨著黑暗面越挖越深,輿論的矛頭開始指向壟斷財團。老羅斯福可不想得罪壟斷財團,壟斷財團也坐不住了,自己出錢購買了一大批媒體。而一些媒體的老闆,通過扒糞運動賺了很多錢,也變成了壟斷財團成員。扒糞運動發展到最後,美國媒體其實被壟斷財團控制了。

不過政府的腐敗依然會危及到財團利益,一些中小資本家通過官商勾結獲益,會侵害到壟斷財團的利益。此外,壟斷財團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財團,他們之間也有矛盾。如果美國政府被某個類型的財團控制了,危害到其他財團的利益,他們掌控的新聞媒體就會對政府口誅筆伐,形成了一種勢力均衡和互相牽制的局面,使得新聞媒體跟總統保持了天然敵對的關係。

因為有這種天然敵對的關係,《華盛頓郵報》才敢跟總統對著幹。總統們往往會費盡心思維護媒體關係,凱瑟琳在自傳中提到,總統們在競選時以及當選後,都會跑到報社來,跟編輯們喝咖啡聊天,向他們闡述自己的施政理念,儘量獲取報紙的信任。尼克松也不例外,他剛剛當選上總統的時候,也去郵報報社喝過咖啡,跟編輯們聊得很好,一度改善了和媒體的緊張關係。

不過這種天然敵對關係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上,大多數媒體首先考慮的是自身利益。五角大樓文件事件最開始只有《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兩家報紙刊登了文件內容,後來兩家報紙被司法部告上法庭,鬧了一段時間之後,也很少有媒體跟進。而水門事件一開始幾乎是《華盛頓郵報》在單打獨鬥,事件持續了兩年多,直到後來尼克松針對新聞媒體頒佈了一些禁令,其他的媒體才感受到了危機,開始跟進水門事件。

對掌握權力的總統來說,他們也不會坐以待斃,往往會以誹謗、涉及機密、影響國家安全等理由,對媒體進行打壓。在五角大樓文件事件和水門事件中,尼克松政府就用了這些理由打壓《華盛頓郵報》。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華盛頓郵報》能夠堅持為公眾服務的信念確實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們也能看到凱瑟琳作為一名女性的堅韌和勇敢。正如基辛格對她的評價:“她的傳奇是一種智慧、勇氣和高質量生活的象徵,她是一個不可替代的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