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醫大治水 原來有“祕密武器”

環境汙染 無人機 黃宏 時政 青年時報 2017-04-13

【致青春】

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發出“剿滅劣V類水”的號令後,我省各地便再次掀起了治水護水的高潮,各地高校更是立足專業所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水質檢測、小魚治水、清理河道垃圾……這是大多數人蔘與治水的途徑。然而,溫州醫科大學卻使用了不同的“祕密武器”——“走航式測水儀”、GIS管理系統、人造仿生護堤、無人機……

□時報記者 周淳淳 通訊員 卞成德

“抹茶河”變“生態河”

在溫醫大校園西側,有一條河名叫諸浹河,河長約55米、寬15-60米,水面面積約16600平方米。曾幾何時,溫醫大因為這條“抹茶河”而“名噪一時”。為了摘掉“抹茶河”這頂帽子,近些年來,在“五水共治”的大背景下,溫醫大想方設法對該河水質進行修復試驗。

2014年9月,溫州醫科大學與溫州市政府共同建立了浙南水科院,開始對諸浹河進行調查。在兩年多的時間裡,開展了多項生態修復試驗。

“修復之前,諸浹河水質較差,主要指標均為劣V類,河道多年未清淤,淤積現象明顯。特定季節浮萍爆發,水質及景色都岌岌可危。”據浙南水科院黃宏博士介紹,由於典型的渠道化、硬質化的傳統城市河道施工方式,使得該河地表徑流排放強度也較大,“針對以上汙染情況和河道環境條件,我們採取了綜合措施。”

水科院從強化淨化水質、增強水體交換和復氧、生境改善三方面實施了水環境修復試驗示範工程建設。其中,構建了基於植物——微生物耦合生態攔截帶,對浮萍起到了一定的阻隔作用。“基於模塊化的設計,我們的施工極為迅速和簡便,一天就完成了40米的攔截帶。”黃宏說。

數月後,諸浹河兩岸植物生長繁茂,攔截帶不僅起到了攔截效果,還形成了一道美妙的景觀。黃宏告訴記者,現在在敷設軟化模塊的水域周邊,還能觀測到小型魚類種群,常引得鴨群前來攝食。

此外,該院還發明瞭一項防堵塞人工溼地技術,通過在諸浹河的一端建立一片生態溼地,用溼地來淨化河水並充分利用,然後再將灌溉後的水排入河中,達到水資源的利用和平衡,有效地解決了斷頭河的堵塞,將死水變活。

研發治水“祕密武器”

伴隨著“抹茶河”的消失,浙南水科院的治水“祕密武器”也越來越多。該團隊建立的鹿城區溫瑞塘河水環境移動GIS系統、溫瑞塘河GIS研究與管理平臺、珊溪水庫在線監測及決策支持系統等,為當地的“五水共治”提供了重要數據及科技支撐。

這些高科技到底有多牛,對治水又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

“乍一看是不是感覺很平常?告訴你,這個儀器價值20萬元!”黃宏指著一臺儀器,解釋道,“它其實是一個小型水科學實驗室,可以憑藉探頭將水中的所有信息數據化。”黃宏介紹,該設備可以搭載在船隻上,配合GPS設備就能一邊走一邊記錄各項數據,全面反映水質情況,所以又叫“走航式測水儀”。“它克服了傳統定點水質監測技術不能完整再現水質指標時空連續分佈特徵的缺點,大大節約了時間和經濟成本。”

GIS管理系統則通過用走航式測水儀來收集河道中不同的數據,然後把這些數據及河水受汙染的程度用虛擬構圖來呈現出來,實現了河道數據化。“通過GIS管理系統,我們不僅可以隨時知道河道的各個角落裡受汙染的情況,甚至還可以通過走航式測水儀直接找到汙染源。簡單說呢,它就是一臺電腦的CPU。”黃宏表示。

該院研發的“無人機”巡航監測技術也是治水利器,每當水華、赤潮等爆發時,它就派上用場了。通過用無人機監測水源地,就可以快速瞭解水源環境質量狀況。特別在環境比較惡劣的地段,無人機通過對上、下游河流快速巡查,能第一時間掌握水質情況,操控自如地完成監測任務,是監測水資源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幫手。

只有高科技還不夠,人才是關鍵。為了助力剿滅劣V類水,溫州醫科大學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還成立了清源志願服務隊,通過志願下鄉實踐與宣傳為民眾帶去最前沿的科學普及。從溫州母親河溫瑞塘河到無名的小黑河,清源的志願者們幾乎走遍了溫州市的各個角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