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書法美學史上,宋代是以“尚意’,強調書法藝術的情感意趣、表現內含為其基本特徵的。但作為“尚意”思想的代表人物,蘇(軾)、黃(庭堅)、米(帶)、蔡(襄)並非都異口同聲地喊著“尚意”的口號,蔡襄“取神”,蘇軾“尚意”,黃庭堅“觀韻”,米芾“重趣”,每一位書法家的美學思想既是“尚意’夕內含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對“尚意”思想的邏輯展開和深化。

因此,要較為全面地認識宋代書法美學思想的“尚意”特徵,更深刻地把握其豐富的美學內含和意義,必須對蘇、黃、米、蔡等人的美學思想特點,加以細緻而系統的研究。

這裡意在對黃庭堅“觀韻”的美學追求及其意義作些探討。

在黃庭堅大量的書論、題跋中,“觀韻”的思想是極為突出的。他在《題摹燕尚父圖》中說:“凡書畫當觀其韻。”《題絳本法帖》又說:“論人物要是韻勝,為尤難得。蓄書者能以韻觀之,當得彷彿。”

然而,“韻”作為一個藝術美學範疇,並非始於黃庭堅。因而要認識黃庭堅“觀韻”的思想特質,有必要對“韻”的內在含義的流動和發展,作必要的追敘和闡釋。

從現有的文獻史料來看,曹植《白鶴賦》中的“聆雅琴之清韻”之語,或為今日可以見到以“韻’論藝之始。這裡“韻”字的內含,是指在時間中流動的音樂的節奏和韻律,是一種與心理情感相聯繫的對音樂形式美的品味和感受。其後,在魏晉期間,舍聲而言韻,“韻”被用在人物品鑑方面,如“拔俗之韻”風韻邁達”等等,意在說明人物氣質、精神等內在品格在外在形體上所顯示出來的獨特風度和狀態。

南齊的謝赫在《古畫品錄》中,將“韻’用在繪畫方面,並把“氣韻生動”列為繪畫“六法”之首。“韻”的含義,是指由心理因素參予,物象形體所呈現的一種審美狀態,即指藝術造形的生動、傳神。就書法藝術而言,書法美學史上雖有“晉尚韻”之說,但這只不過是後人對!晉代人物品鑑風尚和方法的借用和依附,晉人的書論中很少有“韻”字。傳為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中的“悉令合韻”一語,也只是要求書法創作,要講究法度、技巧,以空間的建構,顯出時間的運動,要有音樂的節奏與韻律,而不是書法創造主體內在精神和意趣的表現,因而它不可能成為對這一時代書法審美風尚的概括。

中唐之前,書法重理法,尚神采,也並不以“韻”論。“韻”的突出及在書論中的大量出現,是在中唐以後,特別是司空圖提出了“韻味說”,以及宋代書法的“尚意”思潮興起之際。那麼,黃庭堅“觀韻”的內含是什麼呢?這一點,雖然黃庭堅也同他的前輩們一樣,沒有對‘韻”的內含作出特別的說明與闡釋,但他的弟子範蘊在《潛溪詩眼》一文中,多處引用蘇軾和黃庭堅論‘韻”的觀點和語言,對‘韻”的含義作了較為深入的探討與闡述,足可成為我們把握黃庭堅“觀韻”內含的依據。

範蘊在《潛溪詩眼》中,首先交待了他探討“韻”的內含的背景,即“王倆定觀好論書畫,嘗誦山谷(黃庭堅)之言曰:“書畫以韻為主。”接著對王倆提出的“不俗之謂韻”、“瀟灑之謂韻”、“生動傳神”、“簡而窮理之謂韻”的認識,一進行了排解與否定,最後提出了自己“有餘意之謂韻”的主張。認為“韻”是“備眾善而自韜晦,行於簡易閒澹之中,而有深遠無窮之味”至於書之韻……夫惟曲盡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其韻自遠”。由此可見,範蘊談“韻”,就是講“意”韻”的內含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己發生了突破性的深化。神存形中,意寓心內。“韻”的內含己由一個融匯著藝術家主觀感受和想象,但卻偏重技巧形式的節奏、韻律和物象造型的勢態、神采的再現性範疇,發展為超越藝術技巧形式,展示藝術家內在情感、心緒、意趣的表現性範疇。也正是“韻”的內含的這種內在化、心意化和表現化傾向,使我們找到了把握黃庭堅‘觀韻’美學思想的鑰匙。

黃庭堅論書“觀韻”,就是強調書法作品要“有餘意”,有表現力。他說:“筆墨各系其人,工拙要須其韻勝耳”即是要求書法超越工拙法度的束縛,字外有字,境生象外,在有限的筆墨線條組合形式中,表現出豐富、無限的藝術創造者的情感意趣和精神追求,給觀賞者以取之不盡的聯想和啟迪。只有這樣的書法作品,才具藝術表現力。這樣的作品,才是有“韻”的境界。取“韻”、求“韻”是他的審美理想,而有“韻”與無“韻”,則是他評價書法優劣的標準。

請欣賞黃庭堅《經伏波神祠》

《經伏波神詞》,黃庭堅書,紙本,行書。33.6×82.6cm,凡16行,166字。日本東京細川護立氏藏。

此為書劉禹錫詞卷,伏波指漢代名將伏波將軍馬援。書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五月黃庭堅五十七歲時所書。卷後自題雲:“持到淮南,見餘故舊可示之,何如元祐中黃魯直書?”蓋其晚年得意之筆。明代文徵明評其:“真得折釵、屋漏之妙。”曾經宋養正善、明沈周、項元汴、清成親王、劉文清及現代葉恭綽、張大千等人收藏。《清河書畫舫》、《珊瑚網》、《平生壯觀》等著錄。《聽雨樓帖》、《詒晉齋法帖》、《小清祕閣帖》等收錄。有影印本行世。

釋文:經伏波神祠 劉禹錫 濛濛篁竹下,有路上壺頭。漢壘麏鼯鬥,蠻溪霧雨愁。懷人敬遺像,閱世指東流。自負霸王略,安知恩澤侯。鄉園辭石柱,筋力盡炎洲。一以功名累,翻思馬少遊。

"

​在中國書法美學史上,宋代是以“尚意’,強調書法藝術的情感意趣、表現內含為其基本特徵的。但作為“尚意”思想的代表人物,蘇(軾)、黃(庭堅)、米(帶)、蔡(襄)並非都異口同聲地喊著“尚意”的口號,蔡襄“取神”,蘇軾“尚意”,黃庭堅“觀韻”,米芾“重趣”,每一位書法家的美學思想既是“尚意’夕內含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對“尚意”思想的邏輯展開和深化。

因此,要較為全面地認識宋代書法美學思想的“尚意”特徵,更深刻地把握其豐富的美學內含和意義,必須對蘇、黃、米、蔡等人的美學思想特點,加以細緻而系統的研究。

這裡意在對黃庭堅“觀韻”的美學追求及其意義作些探討。

在黃庭堅大量的書論、題跋中,“觀韻”的思想是極為突出的。他在《題摹燕尚父圖》中說:“凡書畫當觀其韻。”《題絳本法帖》又說:“論人物要是韻勝,為尤難得。蓄書者能以韻觀之,當得彷彿。”

然而,“韻”作為一個藝術美學範疇,並非始於黃庭堅。因而要認識黃庭堅“觀韻”的思想特質,有必要對“韻”的內在含義的流動和發展,作必要的追敘和闡釋。

從現有的文獻史料來看,曹植《白鶴賦》中的“聆雅琴之清韻”之語,或為今日可以見到以“韻’論藝之始。這裡“韻”字的內含,是指在時間中流動的音樂的節奏和韻律,是一種與心理情感相聯繫的對音樂形式美的品味和感受。其後,在魏晉期間,舍聲而言韻,“韻”被用在人物品鑑方面,如“拔俗之韻”風韻邁達”等等,意在說明人物氣質、精神等內在品格在外在形體上所顯示出來的獨特風度和狀態。

南齊的謝赫在《古畫品錄》中,將“韻’用在繪畫方面,並把“氣韻生動”列為繪畫“六法”之首。“韻”的含義,是指由心理因素參予,物象形體所呈現的一種審美狀態,即指藝術造形的生動、傳神。就書法藝術而言,書法美學史上雖有“晉尚韻”之說,但這只不過是後人對!晉代人物品鑑風尚和方法的借用和依附,晉人的書論中很少有“韻”字。傳為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中的“悉令合韻”一語,也只是要求書法創作,要講究法度、技巧,以空間的建構,顯出時間的運動,要有音樂的節奏與韻律,而不是書法創造主體內在精神和意趣的表現,因而它不可能成為對這一時代書法審美風尚的概括。

中唐之前,書法重理法,尚神采,也並不以“韻”論。“韻”的突出及在書論中的大量出現,是在中唐以後,特別是司空圖提出了“韻味說”,以及宋代書法的“尚意”思潮興起之際。那麼,黃庭堅“觀韻”的內含是什麼呢?這一點,雖然黃庭堅也同他的前輩們一樣,沒有對‘韻”的內含作出特別的說明與闡釋,但他的弟子範蘊在《潛溪詩眼》一文中,多處引用蘇軾和黃庭堅論‘韻”的觀點和語言,對‘韻”的含義作了較為深入的探討與闡述,足可成為我們把握黃庭堅“觀韻”內含的依據。

範蘊在《潛溪詩眼》中,首先交待了他探討“韻”的內含的背景,即“王倆定觀好論書畫,嘗誦山谷(黃庭堅)之言曰:“書畫以韻為主。”接著對王倆提出的“不俗之謂韻”、“瀟灑之謂韻”、“生動傳神”、“簡而窮理之謂韻”的認識,一進行了排解與否定,最後提出了自己“有餘意之謂韻”的主張。認為“韻”是“備眾善而自韜晦,行於簡易閒澹之中,而有深遠無窮之味”至於書之韻……夫惟曲盡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其韻自遠”。由此可見,範蘊談“韻”,就是講“意”韻”的內含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己發生了突破性的深化。神存形中,意寓心內。“韻”的內含己由一個融匯著藝術家主觀感受和想象,但卻偏重技巧形式的節奏、韻律和物象造型的勢態、神采的再現性範疇,發展為超越藝術技巧形式,展示藝術家內在情感、心緒、意趣的表現性範疇。也正是“韻”的內含的這種內在化、心意化和表現化傾向,使我們找到了把握黃庭堅‘觀韻’美學思想的鑰匙。

黃庭堅論書“觀韻”,就是強調書法作品要“有餘意”,有表現力。他說:“筆墨各系其人,工拙要須其韻勝耳”即是要求書法超越工拙法度的束縛,字外有字,境生象外,在有限的筆墨線條組合形式中,表現出豐富、無限的藝術創造者的情感意趣和精神追求,給觀賞者以取之不盡的聯想和啟迪。只有這樣的書法作品,才具藝術表現力。這樣的作品,才是有“韻”的境界。取“韻”、求“韻”是他的審美理想,而有“韻”與無“韻”,則是他評價書法優劣的標準。

請欣賞黃庭堅《經伏波神祠》

《經伏波神詞》,黃庭堅書,紙本,行書。33.6×82.6cm,凡16行,166字。日本東京細川護立氏藏。

此為書劉禹錫詞卷,伏波指漢代名將伏波將軍馬援。書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五月黃庭堅五十七歲時所書。卷後自題雲:“持到淮南,見餘故舊可示之,何如元祐中黃魯直書?”蓋其晚年得意之筆。明代文徵明評其:“真得折釵、屋漏之妙。”曾經宋養正善、明沈周、項元汴、清成親王、劉文清及現代葉恭綽、張大千等人收藏。《清河書畫舫》、《珊瑚網》、《平生壯觀》等著錄。《聽雨樓帖》、《詒晉齋法帖》、《小清祕閣帖》等收錄。有影印本行世。

釋文:經伏波神祠 劉禹錫 濛濛篁竹下,有路上壺頭。漢壘麏鼯鬥,蠻溪霧雨愁。懷人敬遺像,閱世指東流。自負霸王略,安知恩澤侯。鄉園辭石柱,筋力盡炎洲。一以功名累,翻思馬少遊。

黃庭堅書法的“韻”


"

​在中國書法美學史上,宋代是以“尚意’,強調書法藝術的情感意趣、表現內含為其基本特徵的。但作為“尚意”思想的代表人物,蘇(軾)、黃(庭堅)、米(帶)、蔡(襄)並非都異口同聲地喊著“尚意”的口號,蔡襄“取神”,蘇軾“尚意”,黃庭堅“觀韻”,米芾“重趣”,每一位書法家的美學思想既是“尚意’夕內含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對“尚意”思想的邏輯展開和深化。

因此,要較為全面地認識宋代書法美學思想的“尚意”特徵,更深刻地把握其豐富的美學內含和意義,必須對蘇、黃、米、蔡等人的美學思想特點,加以細緻而系統的研究。

這裡意在對黃庭堅“觀韻”的美學追求及其意義作些探討。

在黃庭堅大量的書論、題跋中,“觀韻”的思想是極為突出的。他在《題摹燕尚父圖》中說:“凡書畫當觀其韻。”《題絳本法帖》又說:“論人物要是韻勝,為尤難得。蓄書者能以韻觀之,當得彷彿。”

然而,“韻”作為一個藝術美學範疇,並非始於黃庭堅。因而要認識黃庭堅“觀韻”的思想特質,有必要對“韻”的內在含義的流動和發展,作必要的追敘和闡釋。

從現有的文獻史料來看,曹植《白鶴賦》中的“聆雅琴之清韻”之語,或為今日可以見到以“韻’論藝之始。這裡“韻”字的內含,是指在時間中流動的音樂的節奏和韻律,是一種與心理情感相聯繫的對音樂形式美的品味和感受。其後,在魏晉期間,舍聲而言韻,“韻”被用在人物品鑑方面,如“拔俗之韻”風韻邁達”等等,意在說明人物氣質、精神等內在品格在外在形體上所顯示出來的獨特風度和狀態。

南齊的謝赫在《古畫品錄》中,將“韻’用在繪畫方面,並把“氣韻生動”列為繪畫“六法”之首。“韻”的含義,是指由心理因素參予,物象形體所呈現的一種審美狀態,即指藝術造形的生動、傳神。就書法藝術而言,書法美學史上雖有“晉尚韻”之說,但這只不過是後人對!晉代人物品鑑風尚和方法的借用和依附,晉人的書論中很少有“韻”字。傳為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中的“悉令合韻”一語,也只是要求書法創作,要講究法度、技巧,以空間的建構,顯出時間的運動,要有音樂的節奏與韻律,而不是書法創造主體內在精神和意趣的表現,因而它不可能成為對這一時代書法審美風尚的概括。

中唐之前,書法重理法,尚神采,也並不以“韻”論。“韻”的突出及在書論中的大量出現,是在中唐以後,特別是司空圖提出了“韻味說”,以及宋代書法的“尚意”思潮興起之際。那麼,黃庭堅“觀韻”的內含是什麼呢?這一點,雖然黃庭堅也同他的前輩們一樣,沒有對‘韻”的內含作出特別的說明與闡釋,但他的弟子範蘊在《潛溪詩眼》一文中,多處引用蘇軾和黃庭堅論‘韻”的觀點和語言,對‘韻”的含義作了較為深入的探討與闡述,足可成為我們把握黃庭堅“觀韻”內含的依據。

範蘊在《潛溪詩眼》中,首先交待了他探討“韻”的內含的背景,即“王倆定觀好論書畫,嘗誦山谷(黃庭堅)之言曰:“書畫以韻為主。”接著對王倆提出的“不俗之謂韻”、“瀟灑之謂韻”、“生動傳神”、“簡而窮理之謂韻”的認識,一進行了排解與否定,最後提出了自己“有餘意之謂韻”的主張。認為“韻”是“備眾善而自韜晦,行於簡易閒澹之中,而有深遠無窮之味”至於書之韻……夫惟曲盡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其韻自遠”。由此可見,範蘊談“韻”,就是講“意”韻”的內含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己發生了突破性的深化。神存形中,意寓心內。“韻”的內含己由一個融匯著藝術家主觀感受和想象,但卻偏重技巧形式的節奏、韻律和物象造型的勢態、神采的再現性範疇,發展為超越藝術技巧形式,展示藝術家內在情感、心緒、意趣的表現性範疇。也正是“韻”的內含的這種內在化、心意化和表現化傾向,使我們找到了把握黃庭堅‘觀韻’美學思想的鑰匙。

黃庭堅論書“觀韻”,就是強調書法作品要“有餘意”,有表現力。他說:“筆墨各系其人,工拙要須其韻勝耳”即是要求書法超越工拙法度的束縛,字外有字,境生象外,在有限的筆墨線條組合形式中,表現出豐富、無限的藝術創造者的情感意趣和精神追求,給觀賞者以取之不盡的聯想和啟迪。只有這樣的書法作品,才具藝術表現力。這樣的作品,才是有“韻”的境界。取“韻”、求“韻”是他的審美理想,而有“韻”與無“韻”,則是他評價書法優劣的標準。

請欣賞黃庭堅《經伏波神祠》

《經伏波神詞》,黃庭堅書,紙本,行書。33.6×82.6cm,凡16行,166字。日本東京細川護立氏藏。

此為書劉禹錫詞卷,伏波指漢代名將伏波將軍馬援。書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五月黃庭堅五十七歲時所書。卷後自題雲:“持到淮南,見餘故舊可示之,何如元祐中黃魯直書?”蓋其晚年得意之筆。明代文徵明評其:“真得折釵、屋漏之妙。”曾經宋養正善、明沈周、項元汴、清成親王、劉文清及現代葉恭綽、張大千等人收藏。《清河書畫舫》、《珊瑚網》、《平生壯觀》等著錄。《聽雨樓帖》、《詒晉齋法帖》、《小清祕閣帖》等收錄。有影印本行世。

釋文:經伏波神祠 劉禹錫 濛濛篁竹下,有路上壺頭。漢壘麏鼯鬥,蠻溪霧雨愁。懷人敬遺像,閱世指東流。自負霸王略,安知恩澤侯。鄉園辭石柱,筋力盡炎洲。一以功名累,翻思馬少遊。

黃庭堅書法的“韻”


黃庭堅書法的“韻”


"

​在中國書法美學史上,宋代是以“尚意’,強調書法藝術的情感意趣、表現內含為其基本特徵的。但作為“尚意”思想的代表人物,蘇(軾)、黃(庭堅)、米(帶)、蔡(襄)並非都異口同聲地喊著“尚意”的口號,蔡襄“取神”,蘇軾“尚意”,黃庭堅“觀韻”,米芾“重趣”,每一位書法家的美學思想既是“尚意’夕內含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對“尚意”思想的邏輯展開和深化。

因此,要較為全面地認識宋代書法美學思想的“尚意”特徵,更深刻地把握其豐富的美學內含和意義,必須對蘇、黃、米、蔡等人的美學思想特點,加以細緻而系統的研究。

這裡意在對黃庭堅“觀韻”的美學追求及其意義作些探討。

在黃庭堅大量的書論、題跋中,“觀韻”的思想是極為突出的。他在《題摹燕尚父圖》中說:“凡書畫當觀其韻。”《題絳本法帖》又說:“論人物要是韻勝,為尤難得。蓄書者能以韻觀之,當得彷彿。”

然而,“韻”作為一個藝術美學範疇,並非始於黃庭堅。因而要認識黃庭堅“觀韻”的思想特質,有必要對“韻”的內在含義的流動和發展,作必要的追敘和闡釋。

從現有的文獻史料來看,曹植《白鶴賦》中的“聆雅琴之清韻”之語,或為今日可以見到以“韻’論藝之始。這裡“韻”字的內含,是指在時間中流動的音樂的節奏和韻律,是一種與心理情感相聯繫的對音樂形式美的品味和感受。其後,在魏晉期間,舍聲而言韻,“韻”被用在人物品鑑方面,如“拔俗之韻”風韻邁達”等等,意在說明人物氣質、精神等內在品格在外在形體上所顯示出來的獨特風度和狀態。

南齊的謝赫在《古畫品錄》中,將“韻’用在繪畫方面,並把“氣韻生動”列為繪畫“六法”之首。“韻”的含義,是指由心理因素參予,物象形體所呈現的一種審美狀態,即指藝術造形的生動、傳神。就書法藝術而言,書法美學史上雖有“晉尚韻”之說,但這只不過是後人對!晉代人物品鑑風尚和方法的借用和依附,晉人的書論中很少有“韻”字。傳為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中的“悉令合韻”一語,也只是要求書法創作,要講究法度、技巧,以空間的建構,顯出時間的運動,要有音樂的節奏與韻律,而不是書法創造主體內在精神和意趣的表現,因而它不可能成為對這一時代書法審美風尚的概括。

中唐之前,書法重理法,尚神采,也並不以“韻”論。“韻”的突出及在書論中的大量出現,是在中唐以後,特別是司空圖提出了“韻味說”,以及宋代書法的“尚意”思潮興起之際。那麼,黃庭堅“觀韻”的內含是什麼呢?這一點,雖然黃庭堅也同他的前輩們一樣,沒有對‘韻”的內含作出特別的說明與闡釋,但他的弟子範蘊在《潛溪詩眼》一文中,多處引用蘇軾和黃庭堅論‘韻”的觀點和語言,對‘韻”的含義作了較為深入的探討與闡述,足可成為我們把握黃庭堅“觀韻”內含的依據。

範蘊在《潛溪詩眼》中,首先交待了他探討“韻”的內含的背景,即“王倆定觀好論書畫,嘗誦山谷(黃庭堅)之言曰:“書畫以韻為主。”接著對王倆提出的“不俗之謂韻”、“瀟灑之謂韻”、“生動傳神”、“簡而窮理之謂韻”的認識,一進行了排解與否定,最後提出了自己“有餘意之謂韻”的主張。認為“韻”是“備眾善而自韜晦,行於簡易閒澹之中,而有深遠無窮之味”至於書之韻……夫惟曲盡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其韻自遠”。由此可見,範蘊談“韻”,就是講“意”韻”的內含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己發生了突破性的深化。神存形中,意寓心內。“韻”的內含己由一個融匯著藝術家主觀感受和想象,但卻偏重技巧形式的節奏、韻律和物象造型的勢態、神采的再現性範疇,發展為超越藝術技巧形式,展示藝術家內在情感、心緒、意趣的表現性範疇。也正是“韻”的內含的這種內在化、心意化和表現化傾向,使我們找到了把握黃庭堅‘觀韻’美學思想的鑰匙。

黃庭堅論書“觀韻”,就是強調書法作品要“有餘意”,有表現力。他說:“筆墨各系其人,工拙要須其韻勝耳”即是要求書法超越工拙法度的束縛,字外有字,境生象外,在有限的筆墨線條組合形式中,表現出豐富、無限的藝術創造者的情感意趣和精神追求,給觀賞者以取之不盡的聯想和啟迪。只有這樣的書法作品,才具藝術表現力。這樣的作品,才是有“韻”的境界。取“韻”、求“韻”是他的審美理想,而有“韻”與無“韻”,則是他評價書法優劣的標準。

請欣賞黃庭堅《經伏波神祠》

《經伏波神詞》,黃庭堅書,紙本,行書。33.6×82.6cm,凡16行,166字。日本東京細川護立氏藏。

此為書劉禹錫詞卷,伏波指漢代名將伏波將軍馬援。書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五月黃庭堅五十七歲時所書。卷後自題雲:“持到淮南,見餘故舊可示之,何如元祐中黃魯直書?”蓋其晚年得意之筆。明代文徵明評其:“真得折釵、屋漏之妙。”曾經宋養正善、明沈周、項元汴、清成親王、劉文清及現代葉恭綽、張大千等人收藏。《清河書畫舫》、《珊瑚網》、《平生壯觀》等著錄。《聽雨樓帖》、《詒晉齋法帖》、《小清祕閣帖》等收錄。有影印本行世。

釋文:經伏波神祠 劉禹錫 濛濛篁竹下,有路上壺頭。漢壘麏鼯鬥,蠻溪霧雨愁。懷人敬遺像,閱世指東流。自負霸王略,安知恩澤侯。鄉園辭石柱,筋力盡炎洲。一以功名累,翻思馬少遊。

黃庭堅書法的“韻”


黃庭堅書法的“韻”


黃庭堅書法的“韻”


"

​在中國書法美學史上,宋代是以“尚意’,強調書法藝術的情感意趣、表現內含為其基本特徵的。但作為“尚意”思想的代表人物,蘇(軾)、黃(庭堅)、米(帶)、蔡(襄)並非都異口同聲地喊著“尚意”的口號,蔡襄“取神”,蘇軾“尚意”,黃庭堅“觀韻”,米芾“重趣”,每一位書法家的美學思想既是“尚意’夕內含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對“尚意”思想的邏輯展開和深化。

因此,要較為全面地認識宋代書法美學思想的“尚意”特徵,更深刻地把握其豐富的美學內含和意義,必須對蘇、黃、米、蔡等人的美學思想特點,加以細緻而系統的研究。

這裡意在對黃庭堅“觀韻”的美學追求及其意義作些探討。

在黃庭堅大量的書論、題跋中,“觀韻”的思想是極為突出的。他在《題摹燕尚父圖》中說:“凡書畫當觀其韻。”《題絳本法帖》又說:“論人物要是韻勝,為尤難得。蓄書者能以韻觀之,當得彷彿。”

然而,“韻”作為一個藝術美學範疇,並非始於黃庭堅。因而要認識黃庭堅“觀韻”的思想特質,有必要對“韻”的內在含義的流動和發展,作必要的追敘和闡釋。

從現有的文獻史料來看,曹植《白鶴賦》中的“聆雅琴之清韻”之語,或為今日可以見到以“韻’論藝之始。這裡“韻”字的內含,是指在時間中流動的音樂的節奏和韻律,是一種與心理情感相聯繫的對音樂形式美的品味和感受。其後,在魏晉期間,舍聲而言韻,“韻”被用在人物品鑑方面,如“拔俗之韻”風韻邁達”等等,意在說明人物氣質、精神等內在品格在外在形體上所顯示出來的獨特風度和狀態。

南齊的謝赫在《古畫品錄》中,將“韻’用在繪畫方面,並把“氣韻生動”列為繪畫“六法”之首。“韻”的含義,是指由心理因素參予,物象形體所呈現的一種審美狀態,即指藝術造形的生動、傳神。就書法藝術而言,書法美學史上雖有“晉尚韻”之說,但這只不過是後人對!晉代人物品鑑風尚和方法的借用和依附,晉人的書論中很少有“韻”字。傳為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中的“悉令合韻”一語,也只是要求書法創作,要講究法度、技巧,以空間的建構,顯出時間的運動,要有音樂的節奏與韻律,而不是書法創造主體內在精神和意趣的表現,因而它不可能成為對這一時代書法審美風尚的概括。

中唐之前,書法重理法,尚神采,也並不以“韻”論。“韻”的突出及在書論中的大量出現,是在中唐以後,特別是司空圖提出了“韻味說”,以及宋代書法的“尚意”思潮興起之際。那麼,黃庭堅“觀韻”的內含是什麼呢?這一點,雖然黃庭堅也同他的前輩們一樣,沒有對‘韻”的內含作出特別的說明與闡釋,但他的弟子範蘊在《潛溪詩眼》一文中,多處引用蘇軾和黃庭堅論‘韻”的觀點和語言,對‘韻”的含義作了較為深入的探討與闡述,足可成為我們把握黃庭堅“觀韻”內含的依據。

範蘊在《潛溪詩眼》中,首先交待了他探討“韻”的內含的背景,即“王倆定觀好論書畫,嘗誦山谷(黃庭堅)之言曰:“書畫以韻為主。”接著對王倆提出的“不俗之謂韻”、“瀟灑之謂韻”、“生動傳神”、“簡而窮理之謂韻”的認識,一進行了排解與否定,最後提出了自己“有餘意之謂韻”的主張。認為“韻”是“備眾善而自韜晦,行於簡易閒澹之中,而有深遠無窮之味”至於書之韻……夫惟曲盡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其韻自遠”。由此可見,範蘊談“韻”,就是講“意”韻”的內含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己發生了突破性的深化。神存形中,意寓心內。“韻”的內含己由一個融匯著藝術家主觀感受和想象,但卻偏重技巧形式的節奏、韻律和物象造型的勢態、神采的再現性範疇,發展為超越藝術技巧形式,展示藝術家內在情感、心緒、意趣的表現性範疇。也正是“韻”的內含的這種內在化、心意化和表現化傾向,使我們找到了把握黃庭堅‘觀韻’美學思想的鑰匙。

黃庭堅論書“觀韻”,就是強調書法作品要“有餘意”,有表現力。他說:“筆墨各系其人,工拙要須其韻勝耳”即是要求書法超越工拙法度的束縛,字外有字,境生象外,在有限的筆墨線條組合形式中,表現出豐富、無限的藝術創造者的情感意趣和精神追求,給觀賞者以取之不盡的聯想和啟迪。只有這樣的書法作品,才具藝術表現力。這樣的作品,才是有“韻”的境界。取“韻”、求“韻”是他的審美理想,而有“韻”與無“韻”,則是他評價書法優劣的標準。

請欣賞黃庭堅《經伏波神祠》

《經伏波神詞》,黃庭堅書,紙本,行書。33.6×82.6cm,凡16行,166字。日本東京細川護立氏藏。

此為書劉禹錫詞卷,伏波指漢代名將伏波將軍馬援。書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五月黃庭堅五十七歲時所書。卷後自題雲:“持到淮南,見餘故舊可示之,何如元祐中黃魯直書?”蓋其晚年得意之筆。明代文徵明評其:“真得折釵、屋漏之妙。”曾經宋養正善、明沈周、項元汴、清成親王、劉文清及現代葉恭綽、張大千等人收藏。《清河書畫舫》、《珊瑚網》、《平生壯觀》等著錄。《聽雨樓帖》、《詒晉齋法帖》、《小清祕閣帖》等收錄。有影印本行世。

釋文:經伏波神祠 劉禹錫 濛濛篁竹下,有路上壺頭。漢壘麏鼯鬥,蠻溪霧雨愁。懷人敬遺像,閱世指東流。自負霸王略,安知恩澤侯。鄉園辭石柱,筋力盡炎洲。一以功名累,翻思馬少遊。

黃庭堅書法的“韻”


黃庭堅書法的“韻”


黃庭堅書法的“韻”


黃庭堅書法的“韻”


"

​在中國書法美學史上,宋代是以“尚意’,強調書法藝術的情感意趣、表現內含為其基本特徵的。但作為“尚意”思想的代表人物,蘇(軾)、黃(庭堅)、米(帶)、蔡(襄)並非都異口同聲地喊著“尚意”的口號,蔡襄“取神”,蘇軾“尚意”,黃庭堅“觀韻”,米芾“重趣”,每一位書法家的美學思想既是“尚意’夕內含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對“尚意”思想的邏輯展開和深化。

因此,要較為全面地認識宋代書法美學思想的“尚意”特徵,更深刻地把握其豐富的美學內含和意義,必須對蘇、黃、米、蔡等人的美學思想特點,加以細緻而系統的研究。

這裡意在對黃庭堅“觀韻”的美學追求及其意義作些探討。

在黃庭堅大量的書論、題跋中,“觀韻”的思想是極為突出的。他在《題摹燕尚父圖》中說:“凡書畫當觀其韻。”《題絳本法帖》又說:“論人物要是韻勝,為尤難得。蓄書者能以韻觀之,當得彷彿。”

然而,“韻”作為一個藝術美學範疇,並非始於黃庭堅。因而要認識黃庭堅“觀韻”的思想特質,有必要對“韻”的內在含義的流動和發展,作必要的追敘和闡釋。

從現有的文獻史料來看,曹植《白鶴賦》中的“聆雅琴之清韻”之語,或為今日可以見到以“韻’論藝之始。這裡“韻”字的內含,是指在時間中流動的音樂的節奏和韻律,是一種與心理情感相聯繫的對音樂形式美的品味和感受。其後,在魏晉期間,舍聲而言韻,“韻”被用在人物品鑑方面,如“拔俗之韻”風韻邁達”等等,意在說明人物氣質、精神等內在品格在外在形體上所顯示出來的獨特風度和狀態。

南齊的謝赫在《古畫品錄》中,將“韻’用在繪畫方面,並把“氣韻生動”列為繪畫“六法”之首。“韻”的含義,是指由心理因素參予,物象形體所呈現的一種審美狀態,即指藝術造形的生動、傳神。就書法藝術而言,書法美學史上雖有“晉尚韻”之說,但這只不過是後人對!晉代人物品鑑風尚和方法的借用和依附,晉人的書論中很少有“韻”字。傳為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中的“悉令合韻”一語,也只是要求書法創作,要講究法度、技巧,以空間的建構,顯出時間的運動,要有音樂的節奏與韻律,而不是書法創造主體內在精神和意趣的表現,因而它不可能成為對這一時代書法審美風尚的概括。

中唐之前,書法重理法,尚神采,也並不以“韻”論。“韻”的突出及在書論中的大量出現,是在中唐以後,特別是司空圖提出了“韻味說”,以及宋代書法的“尚意”思潮興起之際。那麼,黃庭堅“觀韻”的內含是什麼呢?這一點,雖然黃庭堅也同他的前輩們一樣,沒有對‘韻”的內含作出特別的說明與闡釋,但他的弟子範蘊在《潛溪詩眼》一文中,多處引用蘇軾和黃庭堅論‘韻”的觀點和語言,對‘韻”的含義作了較為深入的探討與闡述,足可成為我們把握黃庭堅“觀韻”內含的依據。

範蘊在《潛溪詩眼》中,首先交待了他探討“韻”的內含的背景,即“王倆定觀好論書畫,嘗誦山谷(黃庭堅)之言曰:“書畫以韻為主。”接著對王倆提出的“不俗之謂韻”、“瀟灑之謂韻”、“生動傳神”、“簡而窮理之謂韻”的認識,一進行了排解與否定,最後提出了自己“有餘意之謂韻”的主張。認為“韻”是“備眾善而自韜晦,行於簡易閒澹之中,而有深遠無窮之味”至於書之韻……夫惟曲盡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其韻自遠”。由此可見,範蘊談“韻”,就是講“意”韻”的內含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己發生了突破性的深化。神存形中,意寓心內。“韻”的內含己由一個融匯著藝術家主觀感受和想象,但卻偏重技巧形式的節奏、韻律和物象造型的勢態、神采的再現性範疇,發展為超越藝術技巧形式,展示藝術家內在情感、心緒、意趣的表現性範疇。也正是“韻”的內含的這種內在化、心意化和表現化傾向,使我們找到了把握黃庭堅‘觀韻’美學思想的鑰匙。

黃庭堅論書“觀韻”,就是強調書法作品要“有餘意”,有表現力。他說:“筆墨各系其人,工拙要須其韻勝耳”即是要求書法超越工拙法度的束縛,字外有字,境生象外,在有限的筆墨線條組合形式中,表現出豐富、無限的藝術創造者的情感意趣和精神追求,給觀賞者以取之不盡的聯想和啟迪。只有這樣的書法作品,才具藝術表現力。這樣的作品,才是有“韻”的境界。取“韻”、求“韻”是他的審美理想,而有“韻”與無“韻”,則是他評價書法優劣的標準。

請欣賞黃庭堅《經伏波神祠》

《經伏波神詞》,黃庭堅書,紙本,行書。33.6×82.6cm,凡16行,166字。日本東京細川護立氏藏。

此為書劉禹錫詞卷,伏波指漢代名將伏波將軍馬援。書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五月黃庭堅五十七歲時所書。卷後自題雲:“持到淮南,見餘故舊可示之,何如元祐中黃魯直書?”蓋其晚年得意之筆。明代文徵明評其:“真得折釵、屋漏之妙。”曾經宋養正善、明沈周、項元汴、清成親王、劉文清及現代葉恭綽、張大千等人收藏。《清河書畫舫》、《珊瑚網》、《平生壯觀》等著錄。《聽雨樓帖》、《詒晉齋法帖》、《小清祕閣帖》等收錄。有影印本行世。

釋文:經伏波神祠 劉禹錫 濛濛篁竹下,有路上壺頭。漢壘麏鼯鬥,蠻溪霧雨愁。懷人敬遺像,閱世指東流。自負霸王略,安知恩澤侯。鄉園辭石柱,筋力盡炎洲。一以功名累,翻思馬少遊。

黃庭堅書法的“韻”


黃庭堅書法的“韻”


黃庭堅書法的“韻”


黃庭堅書法的“韻”


黃庭堅書法的“韻”


"

​在中國書法美學史上,宋代是以“尚意’,強調書法藝術的情感意趣、表現內含為其基本特徵的。但作為“尚意”思想的代表人物,蘇(軾)、黃(庭堅)、米(帶)、蔡(襄)並非都異口同聲地喊著“尚意”的口號,蔡襄“取神”,蘇軾“尚意”,黃庭堅“觀韻”,米芾“重趣”,每一位書法家的美學思想既是“尚意’夕內含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對“尚意”思想的邏輯展開和深化。

因此,要較為全面地認識宋代書法美學思想的“尚意”特徵,更深刻地把握其豐富的美學內含和意義,必須對蘇、黃、米、蔡等人的美學思想特點,加以細緻而系統的研究。

這裡意在對黃庭堅“觀韻”的美學追求及其意義作些探討。

在黃庭堅大量的書論、題跋中,“觀韻”的思想是極為突出的。他在《題摹燕尚父圖》中說:“凡書畫當觀其韻。”《題絳本法帖》又說:“論人物要是韻勝,為尤難得。蓄書者能以韻觀之,當得彷彿。”

然而,“韻”作為一個藝術美學範疇,並非始於黃庭堅。因而要認識黃庭堅“觀韻”的思想特質,有必要對“韻”的內在含義的流動和發展,作必要的追敘和闡釋。

從現有的文獻史料來看,曹植《白鶴賦》中的“聆雅琴之清韻”之語,或為今日可以見到以“韻’論藝之始。這裡“韻”字的內含,是指在時間中流動的音樂的節奏和韻律,是一種與心理情感相聯繫的對音樂形式美的品味和感受。其後,在魏晉期間,舍聲而言韻,“韻”被用在人物品鑑方面,如“拔俗之韻”風韻邁達”等等,意在說明人物氣質、精神等內在品格在外在形體上所顯示出來的獨特風度和狀態。

南齊的謝赫在《古畫品錄》中,將“韻’用在繪畫方面,並把“氣韻生動”列為繪畫“六法”之首。“韻”的含義,是指由心理因素參予,物象形體所呈現的一種審美狀態,即指藝術造形的生動、傳神。就書法藝術而言,書法美學史上雖有“晉尚韻”之說,但這只不過是後人對!晉代人物品鑑風尚和方法的借用和依附,晉人的書論中很少有“韻”字。傳為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中的“悉令合韻”一語,也只是要求書法創作,要講究法度、技巧,以空間的建構,顯出時間的運動,要有音樂的節奏與韻律,而不是書法創造主體內在精神和意趣的表現,因而它不可能成為對這一時代書法審美風尚的概括。

中唐之前,書法重理法,尚神采,也並不以“韻”論。“韻”的突出及在書論中的大量出現,是在中唐以後,特別是司空圖提出了“韻味說”,以及宋代書法的“尚意”思潮興起之際。那麼,黃庭堅“觀韻”的內含是什麼呢?這一點,雖然黃庭堅也同他的前輩們一樣,沒有對‘韻”的內含作出特別的說明與闡釋,但他的弟子範蘊在《潛溪詩眼》一文中,多處引用蘇軾和黃庭堅論‘韻”的觀點和語言,對‘韻”的含義作了較為深入的探討與闡述,足可成為我們把握黃庭堅“觀韻”內含的依據。

範蘊在《潛溪詩眼》中,首先交待了他探討“韻”的內含的背景,即“王倆定觀好論書畫,嘗誦山谷(黃庭堅)之言曰:“書畫以韻為主。”接著對王倆提出的“不俗之謂韻”、“瀟灑之謂韻”、“生動傳神”、“簡而窮理之謂韻”的認識,一進行了排解與否定,最後提出了自己“有餘意之謂韻”的主張。認為“韻”是“備眾善而自韜晦,行於簡易閒澹之中,而有深遠無窮之味”至於書之韻……夫惟曲盡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其韻自遠”。由此可見,範蘊談“韻”,就是講“意”韻”的內含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己發生了突破性的深化。神存形中,意寓心內。“韻”的內含己由一個融匯著藝術家主觀感受和想象,但卻偏重技巧形式的節奏、韻律和物象造型的勢態、神采的再現性範疇,發展為超越藝術技巧形式,展示藝術家內在情感、心緒、意趣的表現性範疇。也正是“韻”的內含的這種內在化、心意化和表現化傾向,使我們找到了把握黃庭堅‘觀韻’美學思想的鑰匙。

黃庭堅論書“觀韻”,就是強調書法作品要“有餘意”,有表現力。他說:“筆墨各系其人,工拙要須其韻勝耳”即是要求書法超越工拙法度的束縛,字外有字,境生象外,在有限的筆墨線條組合形式中,表現出豐富、無限的藝術創造者的情感意趣和精神追求,給觀賞者以取之不盡的聯想和啟迪。只有這樣的書法作品,才具藝術表現力。這樣的作品,才是有“韻”的境界。取“韻”、求“韻”是他的審美理想,而有“韻”與無“韻”,則是他評價書法優劣的標準。

請欣賞黃庭堅《經伏波神祠》

《經伏波神詞》,黃庭堅書,紙本,行書。33.6×82.6cm,凡16行,166字。日本東京細川護立氏藏。

此為書劉禹錫詞卷,伏波指漢代名將伏波將軍馬援。書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五月黃庭堅五十七歲時所書。卷後自題雲:“持到淮南,見餘故舊可示之,何如元祐中黃魯直書?”蓋其晚年得意之筆。明代文徵明評其:“真得折釵、屋漏之妙。”曾經宋養正善、明沈周、項元汴、清成親王、劉文清及現代葉恭綽、張大千等人收藏。《清河書畫舫》、《珊瑚網》、《平生壯觀》等著錄。《聽雨樓帖》、《詒晉齋法帖》、《小清祕閣帖》等收錄。有影印本行世。

釋文:經伏波神祠 劉禹錫 濛濛篁竹下,有路上壺頭。漢壘麏鼯鬥,蠻溪霧雨愁。懷人敬遺像,閱世指東流。自負霸王略,安知恩澤侯。鄉園辭石柱,筋力盡炎洲。一以功名累,翻思馬少遊。

黃庭堅書法的“韻”


黃庭堅書法的“韻”


黃庭堅書法的“韻”


黃庭堅書法的“韻”


黃庭堅書法的“韻”


黃庭堅書法的“韻”


"

​在中國書法美學史上,宋代是以“尚意’,強調書法藝術的情感意趣、表現內含為其基本特徵的。但作為“尚意”思想的代表人物,蘇(軾)、黃(庭堅)、米(帶)、蔡(襄)並非都異口同聲地喊著“尚意”的口號,蔡襄“取神”,蘇軾“尚意”,黃庭堅“觀韻”,米芾“重趣”,每一位書法家的美學思想既是“尚意’夕內含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對“尚意”思想的邏輯展開和深化。

因此,要較為全面地認識宋代書法美學思想的“尚意”特徵,更深刻地把握其豐富的美學內含和意義,必須對蘇、黃、米、蔡等人的美學思想特點,加以細緻而系統的研究。

這裡意在對黃庭堅“觀韻”的美學追求及其意義作些探討。

在黃庭堅大量的書論、題跋中,“觀韻”的思想是極為突出的。他在《題摹燕尚父圖》中說:“凡書畫當觀其韻。”《題絳本法帖》又說:“論人物要是韻勝,為尤難得。蓄書者能以韻觀之,當得彷彿。”

然而,“韻”作為一個藝術美學範疇,並非始於黃庭堅。因而要認識黃庭堅“觀韻”的思想特質,有必要對“韻”的內在含義的流動和發展,作必要的追敘和闡釋。

從現有的文獻史料來看,曹植《白鶴賦》中的“聆雅琴之清韻”之語,或為今日可以見到以“韻’論藝之始。這裡“韻”字的內含,是指在時間中流動的音樂的節奏和韻律,是一種與心理情感相聯繫的對音樂形式美的品味和感受。其後,在魏晉期間,舍聲而言韻,“韻”被用在人物品鑑方面,如“拔俗之韻”風韻邁達”等等,意在說明人物氣質、精神等內在品格在外在形體上所顯示出來的獨特風度和狀態。

南齊的謝赫在《古畫品錄》中,將“韻’用在繪畫方面,並把“氣韻生動”列為繪畫“六法”之首。“韻”的含義,是指由心理因素參予,物象形體所呈現的一種審美狀態,即指藝術造形的生動、傳神。就書法藝術而言,書法美學史上雖有“晉尚韻”之說,但這只不過是後人對!晉代人物品鑑風尚和方法的借用和依附,晉人的書論中很少有“韻”字。傳為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中的“悉令合韻”一語,也只是要求書法創作,要講究法度、技巧,以空間的建構,顯出時間的運動,要有音樂的節奏與韻律,而不是書法創造主體內在精神和意趣的表現,因而它不可能成為對這一時代書法審美風尚的概括。

中唐之前,書法重理法,尚神采,也並不以“韻”論。“韻”的突出及在書論中的大量出現,是在中唐以後,特別是司空圖提出了“韻味說”,以及宋代書法的“尚意”思潮興起之際。那麼,黃庭堅“觀韻”的內含是什麼呢?這一點,雖然黃庭堅也同他的前輩們一樣,沒有對‘韻”的內含作出特別的說明與闡釋,但他的弟子範蘊在《潛溪詩眼》一文中,多處引用蘇軾和黃庭堅論‘韻”的觀點和語言,對‘韻”的含義作了較為深入的探討與闡述,足可成為我們把握黃庭堅“觀韻”內含的依據。

範蘊在《潛溪詩眼》中,首先交待了他探討“韻”的內含的背景,即“王倆定觀好論書畫,嘗誦山谷(黃庭堅)之言曰:“書畫以韻為主。”接著對王倆提出的“不俗之謂韻”、“瀟灑之謂韻”、“生動傳神”、“簡而窮理之謂韻”的認識,一進行了排解與否定,最後提出了自己“有餘意之謂韻”的主張。認為“韻”是“備眾善而自韜晦,行於簡易閒澹之中,而有深遠無窮之味”至於書之韻……夫惟曲盡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其韻自遠”。由此可見,範蘊談“韻”,就是講“意”韻”的內含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己發生了突破性的深化。神存形中,意寓心內。“韻”的內含己由一個融匯著藝術家主觀感受和想象,但卻偏重技巧形式的節奏、韻律和物象造型的勢態、神采的再現性範疇,發展為超越藝術技巧形式,展示藝術家內在情感、心緒、意趣的表現性範疇。也正是“韻”的內含的這種內在化、心意化和表現化傾向,使我們找到了把握黃庭堅‘觀韻’美學思想的鑰匙。

黃庭堅論書“觀韻”,就是強調書法作品要“有餘意”,有表現力。他說:“筆墨各系其人,工拙要須其韻勝耳”即是要求書法超越工拙法度的束縛,字外有字,境生象外,在有限的筆墨線條組合形式中,表現出豐富、無限的藝術創造者的情感意趣和精神追求,給觀賞者以取之不盡的聯想和啟迪。只有這樣的書法作品,才具藝術表現力。這樣的作品,才是有“韻”的境界。取“韻”、求“韻”是他的審美理想,而有“韻”與無“韻”,則是他評價書法優劣的標準。

請欣賞黃庭堅《經伏波神祠》

《經伏波神詞》,黃庭堅書,紙本,行書。33.6×82.6cm,凡16行,166字。日本東京細川護立氏藏。

此為書劉禹錫詞卷,伏波指漢代名將伏波將軍馬援。書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五月黃庭堅五十七歲時所書。卷後自題雲:“持到淮南,見餘故舊可示之,何如元祐中黃魯直書?”蓋其晚年得意之筆。明代文徵明評其:“真得折釵、屋漏之妙。”曾經宋養正善、明沈周、項元汴、清成親王、劉文清及現代葉恭綽、張大千等人收藏。《清河書畫舫》、《珊瑚網》、《平生壯觀》等著錄。《聽雨樓帖》、《詒晉齋法帖》、《小清祕閣帖》等收錄。有影印本行世。

釋文:經伏波神祠 劉禹錫 濛濛篁竹下,有路上壺頭。漢壘麏鼯鬥,蠻溪霧雨愁。懷人敬遺像,閱世指東流。自負霸王略,安知恩澤侯。鄉園辭石柱,筋力盡炎洲。一以功名累,翻思馬少遊。

黃庭堅書法的“韻”


黃庭堅書法的“韻”


黃庭堅書法的“韻”


黃庭堅書法的“韻”


黃庭堅書法的“韻”


黃庭堅書法的“韻”


黃庭堅書法的“韻”


"

​在中國書法美學史上,宋代是以“尚意’,強調書法藝術的情感意趣、表現內含為其基本特徵的。但作為“尚意”思想的代表人物,蘇(軾)、黃(庭堅)、米(帶)、蔡(襄)並非都異口同聲地喊著“尚意”的口號,蔡襄“取神”,蘇軾“尚意”,黃庭堅“觀韻”,米芾“重趣”,每一位書法家的美學思想既是“尚意’夕內含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對“尚意”思想的邏輯展開和深化。

因此,要較為全面地認識宋代書法美學思想的“尚意”特徵,更深刻地把握其豐富的美學內含和意義,必須對蘇、黃、米、蔡等人的美學思想特點,加以細緻而系統的研究。

這裡意在對黃庭堅“觀韻”的美學追求及其意義作些探討。

在黃庭堅大量的書論、題跋中,“觀韻”的思想是極為突出的。他在《題摹燕尚父圖》中說:“凡書畫當觀其韻。”《題絳本法帖》又說:“論人物要是韻勝,為尤難得。蓄書者能以韻觀之,當得彷彿。”

然而,“韻”作為一個藝術美學範疇,並非始於黃庭堅。因而要認識黃庭堅“觀韻”的思想特質,有必要對“韻”的內在含義的流動和發展,作必要的追敘和闡釋。

從現有的文獻史料來看,曹植《白鶴賦》中的“聆雅琴之清韻”之語,或為今日可以見到以“韻’論藝之始。這裡“韻”字的內含,是指在時間中流動的音樂的節奏和韻律,是一種與心理情感相聯繫的對音樂形式美的品味和感受。其後,在魏晉期間,舍聲而言韻,“韻”被用在人物品鑑方面,如“拔俗之韻”風韻邁達”等等,意在說明人物氣質、精神等內在品格在外在形體上所顯示出來的獨特風度和狀態。

南齊的謝赫在《古畫品錄》中,將“韻’用在繪畫方面,並把“氣韻生動”列為繪畫“六法”之首。“韻”的含義,是指由心理因素參予,物象形體所呈現的一種審美狀態,即指藝術造形的生動、傳神。就書法藝術而言,書法美學史上雖有“晉尚韻”之說,但這只不過是後人對!晉代人物品鑑風尚和方法的借用和依附,晉人的書論中很少有“韻”字。傳為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中的“悉令合韻”一語,也只是要求書法創作,要講究法度、技巧,以空間的建構,顯出時間的運動,要有音樂的節奏與韻律,而不是書法創造主體內在精神和意趣的表現,因而它不可能成為對這一時代書法審美風尚的概括。

中唐之前,書法重理法,尚神采,也並不以“韻”論。“韻”的突出及在書論中的大量出現,是在中唐以後,特別是司空圖提出了“韻味說”,以及宋代書法的“尚意”思潮興起之際。那麼,黃庭堅“觀韻”的內含是什麼呢?這一點,雖然黃庭堅也同他的前輩們一樣,沒有對‘韻”的內含作出特別的說明與闡釋,但他的弟子範蘊在《潛溪詩眼》一文中,多處引用蘇軾和黃庭堅論‘韻”的觀點和語言,對‘韻”的含義作了較為深入的探討與闡述,足可成為我們把握黃庭堅“觀韻”內含的依據。

範蘊在《潛溪詩眼》中,首先交待了他探討“韻”的內含的背景,即“王倆定觀好論書畫,嘗誦山谷(黃庭堅)之言曰:“書畫以韻為主。”接著對王倆提出的“不俗之謂韻”、“瀟灑之謂韻”、“生動傳神”、“簡而窮理之謂韻”的認識,一進行了排解與否定,最後提出了自己“有餘意之謂韻”的主張。認為“韻”是“備眾善而自韜晦,行於簡易閒澹之中,而有深遠無窮之味”至於書之韻……夫惟曲盡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其韻自遠”。由此可見,範蘊談“韻”,就是講“意”韻”的內含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己發生了突破性的深化。神存形中,意寓心內。“韻”的內含己由一個融匯著藝術家主觀感受和想象,但卻偏重技巧形式的節奏、韻律和物象造型的勢態、神采的再現性範疇,發展為超越藝術技巧形式,展示藝術家內在情感、心緒、意趣的表現性範疇。也正是“韻”的內含的這種內在化、心意化和表現化傾向,使我們找到了把握黃庭堅‘觀韻’美學思想的鑰匙。

黃庭堅論書“觀韻”,就是強調書法作品要“有餘意”,有表現力。他說:“筆墨各系其人,工拙要須其韻勝耳”即是要求書法超越工拙法度的束縛,字外有字,境生象外,在有限的筆墨線條組合形式中,表現出豐富、無限的藝術創造者的情感意趣和精神追求,給觀賞者以取之不盡的聯想和啟迪。只有這樣的書法作品,才具藝術表現力。這樣的作品,才是有“韻”的境界。取“韻”、求“韻”是他的審美理想,而有“韻”與無“韻”,則是他評價書法優劣的標準。

請欣賞黃庭堅《經伏波神祠》

《經伏波神詞》,黃庭堅書,紙本,行書。33.6×82.6cm,凡16行,166字。日本東京細川護立氏藏。

此為書劉禹錫詞卷,伏波指漢代名將伏波將軍馬援。書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五月黃庭堅五十七歲時所書。卷後自題雲:“持到淮南,見餘故舊可示之,何如元祐中黃魯直書?”蓋其晚年得意之筆。明代文徵明評其:“真得折釵、屋漏之妙。”曾經宋養正善、明沈周、項元汴、清成親王、劉文清及現代葉恭綽、張大千等人收藏。《清河書畫舫》、《珊瑚網》、《平生壯觀》等著錄。《聽雨樓帖》、《詒晉齋法帖》、《小清祕閣帖》等收錄。有影印本行世。

釋文:經伏波神祠 劉禹錫 濛濛篁竹下,有路上壺頭。漢壘麏鼯鬥,蠻溪霧雨愁。懷人敬遺像,閱世指東流。自負霸王略,安知恩澤侯。鄉園辭石柱,筋力盡炎洲。一以功名累,翻思馬少遊。

黃庭堅書法的“韻”


黃庭堅書法的“韻”


黃庭堅書法的“韻”


黃庭堅書法的“韻”


黃庭堅書法的“韻”


黃庭堅書法的“韻”


黃庭堅書法的“韻”


黃庭堅書法的“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