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之妙用——黃芪的大劑量到底能用到多少克?'

"

導讀:今天繼續跟著小編學習黃芪的用法。

攻可補之

小編認為,黃芪之升補,尤善治流產崩帶。

但重用黃芪可下死胎,這是我的經驗。死胎之於母體,已轉變為致病之物——“邪”,病屬實證。

自宋代以來,婦科方書,下死胎習用平胃散加朴硝。

平胃散是健運胃腸溼滯的主方,蒼朮猛悍為健運主藥;厚朴、陳皮加強行氣燥溼之力;加朴硝以潤下。

前人認為,“胃氣行,則死胎自行,更投朴硝則無不下矣。”

明代以後,《景嶽全書》提倡用脫花煎催生與下死胎,此方以行血為主,兼用車前、牛膝以利下。

"

導讀:今天繼續跟著小編學習黃芪的用法。

攻可補之

小編認為,黃芪之升補,尤善治流產崩帶。

但重用黃芪可下死胎,這是我的經驗。死胎之於母體,已轉變為致病之物——“邪”,病屬實證。

自宋代以來,婦科方書,下死胎習用平胃散加朴硝。

平胃散是健運胃腸溼滯的主方,蒼朮猛悍為健運主藥;厚朴、陳皮加強行氣燥溼之力;加朴硝以潤下。

前人認為,“胃氣行,則死胎自行,更投朴硝則無不下矣。”

明代以後,《景嶽全書》提倡用脫花煎催生與下死胎,此方以行血為主,兼用車前、牛膝以利下。

黃芪之妙用——黃芪的大劑量到底能用到多少克?

平胃散著眼於氣滯,脫花煎著眼於血瘀。

我曾治一氣陰兩虛之胎死腹中之患者,初用平胃散加芒硝,並配合鍼灸,後用脫花煎,皆因藥證不符而未效。

再經仔細辨證,借用王清任治產難之加味開骨散,重用黃芪120g,外加鍼灸,一劑而死胎產下。

開骨散是以宋代龜甲湯加川芎而成,明代又名加味芎歸湯,此方重用當歸、川芎以行血,龜板潛降,血餘炭引經而止血,本方不用攻下藥和破血藥,故明代以後多用以治產難。

清代王清任認為,本方治產難有效有不效,緣於只著重於養血活血,忽視補氣行氣,故主張在開骨散的基礎上,重用黃芪以補氣行氣,使本方更臻完善。

"

導讀:今天繼續跟著小編學習黃芪的用法。

攻可補之

小編認為,黃芪之升補,尤善治流產崩帶。

但重用黃芪可下死胎,這是我的經驗。死胎之於母體,已轉變為致病之物——“邪”,病屬實證。

自宋代以來,婦科方書,下死胎習用平胃散加朴硝。

平胃散是健運胃腸溼滯的主方,蒼朮猛悍為健運主藥;厚朴、陳皮加強行氣燥溼之力;加朴硝以潤下。

前人認為,“胃氣行,則死胎自行,更投朴硝則無不下矣。”

明代以後,《景嶽全書》提倡用脫花煎催生與下死胎,此方以行血為主,兼用車前、牛膝以利下。

黃芪之妙用——黃芪的大劑量到底能用到多少克?

平胃散著眼於氣滯,脫花煎著眼於血瘀。

我曾治一氣陰兩虛之胎死腹中之患者,初用平胃散加芒硝,並配合鍼灸,後用脫花煎,皆因藥證不符而未效。

再經仔細辨證,借用王清任治產難之加味開骨散,重用黃芪120g,外加鍼灸,一劑而死胎產下。

開骨散是以宋代龜甲湯加川芎而成,明代又名加味芎歸湯,此方重用當歸、川芎以行血,龜板潛降,血餘炭引經而止血,本方不用攻下藥和破血藥,故明代以後多用以治產難。

清代王清任認為,本方治產難有效有不效,緣於只著重於養血活血,忽視補氣行氣,故主張在開骨散的基礎上,重用黃芪以補氣行氣,使本方更臻完善。

黃芪之妙用——黃芪的大劑量到底能用到多少克?


此例何以用加味開骨散取效?

緣患者妊娠8月,胎動消失7天,診其舌淡嫩,剝苔,脈大而數,重按無力,更兼問診知其妊娠反應較甚,嘔吐劇烈,食納艱難,致使傷津耗氣,病雖實而母體虛,本不任攻下,故用平胃散加味和脫花煎無效。

傅青主指出:“既知兒死腹中,不能用藥以降之,危道也;若用霸道以瀉之,亦危道也。

蓋生產至六七日,其母之氣必甚睏乏,烏能勝霸道之治,如用霸道以強逐其死子,恐死子下而母亦立亡矣。必須仍補其母,使母之氣血旺,而死子自下也。”

實踐證明,傅氏這一論點是正確的,為下死胎另闢蹊徑。

傅氏主張用療兒散治之,我用加味開骨散取效,可算異曲同工。當時龜板缺貨未用。

此例說明重用黃芪可下死胎,這是寓攻於補之法也。

"

導讀:今天繼續跟著小編學習黃芪的用法。

攻可補之

小編認為,黃芪之升補,尤善治流產崩帶。

但重用黃芪可下死胎,這是我的經驗。死胎之於母體,已轉變為致病之物——“邪”,病屬實證。

自宋代以來,婦科方書,下死胎習用平胃散加朴硝。

平胃散是健運胃腸溼滯的主方,蒼朮猛悍為健運主藥;厚朴、陳皮加強行氣燥溼之力;加朴硝以潤下。

前人認為,“胃氣行,則死胎自行,更投朴硝則無不下矣。”

明代以後,《景嶽全書》提倡用脫花煎催生與下死胎,此方以行血為主,兼用車前、牛膝以利下。

黃芪之妙用——黃芪的大劑量到底能用到多少克?

平胃散著眼於氣滯,脫花煎著眼於血瘀。

我曾治一氣陰兩虛之胎死腹中之患者,初用平胃散加芒硝,並配合鍼灸,後用脫花煎,皆因藥證不符而未效。

再經仔細辨證,借用王清任治產難之加味開骨散,重用黃芪120g,外加鍼灸,一劑而死胎產下。

開骨散是以宋代龜甲湯加川芎而成,明代又名加味芎歸湯,此方重用當歸、川芎以行血,龜板潛降,血餘炭引經而止血,本方不用攻下藥和破血藥,故明代以後多用以治產難。

清代王清任認為,本方治產難有效有不效,緣於只著重於養血活血,忽視補氣行氣,故主張在開骨散的基礎上,重用黃芪以補氣行氣,使本方更臻完善。

黃芪之妙用——黃芪的大劑量到底能用到多少克?


此例何以用加味開骨散取效?

緣患者妊娠8月,胎動消失7天,診其舌淡嫩,剝苔,脈大而數,重按無力,更兼問診知其妊娠反應較甚,嘔吐劇烈,食納艱難,致使傷津耗氣,病雖實而母體虛,本不任攻下,故用平胃散加味和脫花煎無效。

傅青主指出:“既知兒死腹中,不能用藥以降之,危道也;若用霸道以瀉之,亦危道也。

蓋生產至六七日,其母之氣必甚睏乏,烏能勝霸道之治,如用霸道以強逐其死子,恐死子下而母亦立亡矣。必須仍補其母,使母之氣血旺,而死子自下也。”

實踐證明,傅氏這一論點是正確的,為下死胎另闢蹊徑。

傅氏主張用療兒散治之,我用加味開骨散取效,可算異曲同工。當時龜板缺貨未用。

此例說明重用黃芪可下死胎,這是寓攻於補之法也。

黃芪之妙用——黃芪的大劑量到底能用到多少克?

癱者行之


對於偏癱、截癱等屬於氣虛有瘀者,補陽還五湯是一張特別著名的效方,它出自王清任的《醫林改錯》。

專家雖然批評了王氏對於治療半身不遂過於強調陽氣不足之說,認為萎證有虛仍有實,補陽還五湯用之要得當,但張氏仍不能不說:“補陽還五湯其湯甚妥善也。”

我曾用此方治療各種腦血管意外後遺症屬氣虛血瘀之偏癱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療效,有恢復五成的,也有恢復八、九成的。

曾治一例嚴重截癱之女性青年,就診時已臥床數月,兩腿消瘦,自膝下皮包骨頭,需人推扶起坐,坐亦不能持久。

我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治之,黃芪初用120g,最大量時用至200g。

服藥8個多月,並經艱苦鍛鍊,已能扶柺杖緩慢行進,1年後參加工作,2年後能去掉手杖跛行,後結婚生一子。

我體會使用補陽還五湯需要注意兩點:

一者辨證須是氣虛血瘀證,二者黃芪必需重用至120g,不宜少於60g方效,其他藥量也可略為增加,但決不能輕重倒置。

"

導讀:今天繼續跟著小編學習黃芪的用法。

攻可補之

小編認為,黃芪之升補,尤善治流產崩帶。

但重用黃芪可下死胎,這是我的經驗。死胎之於母體,已轉變為致病之物——“邪”,病屬實證。

自宋代以來,婦科方書,下死胎習用平胃散加朴硝。

平胃散是健運胃腸溼滯的主方,蒼朮猛悍為健運主藥;厚朴、陳皮加強行氣燥溼之力;加朴硝以潤下。

前人認為,“胃氣行,則死胎自行,更投朴硝則無不下矣。”

明代以後,《景嶽全書》提倡用脫花煎催生與下死胎,此方以行血為主,兼用車前、牛膝以利下。

黃芪之妙用——黃芪的大劑量到底能用到多少克?

平胃散著眼於氣滯,脫花煎著眼於血瘀。

我曾治一氣陰兩虛之胎死腹中之患者,初用平胃散加芒硝,並配合鍼灸,後用脫花煎,皆因藥證不符而未效。

再經仔細辨證,借用王清任治產難之加味開骨散,重用黃芪120g,外加鍼灸,一劑而死胎產下。

開骨散是以宋代龜甲湯加川芎而成,明代又名加味芎歸湯,此方重用當歸、川芎以行血,龜板潛降,血餘炭引經而止血,本方不用攻下藥和破血藥,故明代以後多用以治產難。

清代王清任認為,本方治產難有效有不效,緣於只著重於養血活血,忽視補氣行氣,故主張在開骨散的基礎上,重用黃芪以補氣行氣,使本方更臻完善。

黃芪之妙用——黃芪的大劑量到底能用到多少克?


此例何以用加味開骨散取效?

緣患者妊娠8月,胎動消失7天,診其舌淡嫩,剝苔,脈大而數,重按無力,更兼問診知其妊娠反應較甚,嘔吐劇烈,食納艱難,致使傷津耗氣,病雖實而母體虛,本不任攻下,故用平胃散加味和脫花煎無效。

傅青主指出:“既知兒死腹中,不能用藥以降之,危道也;若用霸道以瀉之,亦危道也。

蓋生產至六七日,其母之氣必甚睏乏,烏能勝霸道之治,如用霸道以強逐其死子,恐死子下而母亦立亡矣。必須仍補其母,使母之氣血旺,而死子自下也。”

實踐證明,傅氏這一論點是正確的,為下死胎另闢蹊徑。

傅氏主張用療兒散治之,我用加味開骨散取效,可算異曲同工。當時龜板缺貨未用。

此例說明重用黃芪可下死胎,這是寓攻於補之法也。

黃芪之妙用——黃芪的大劑量到底能用到多少克?

癱者行之


對於偏癱、截癱等屬於氣虛有瘀者,補陽還五湯是一張特別著名的效方,它出自王清任的《醫林改錯》。

專家雖然批評了王氏對於治療半身不遂過於強調陽氣不足之說,認為萎證有虛仍有實,補陽還五湯用之要得當,但張氏仍不能不說:“補陽還五湯其湯甚妥善也。”

我曾用此方治療各種腦血管意外後遺症屬氣虛血瘀之偏癱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療效,有恢復五成的,也有恢復八、九成的。

曾治一例嚴重截癱之女性青年,就診時已臥床數月,兩腿消瘦,自膝下皮包骨頭,需人推扶起坐,坐亦不能持久。

我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治之,黃芪初用120g,最大量時用至200g。

服藥8個多月,並經艱苦鍛鍊,已能扶柺杖緩慢行進,1年後參加工作,2年後能去掉手杖跛行,後結婚生一子。

我體會使用補陽還五湯需要注意兩點:

一者辨證須是氣虛血瘀證,二者黃芪必需重用至120g,不宜少於60g方效,其他藥量也可略為增加,但決不能輕重倒置。

黃芪之妙用——黃芪的大劑量到底能用到多少克?

表虛固之

專家認為,黃芪能補三焦之外,又能實衛氣。

衛氣者,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合者也。“實衛”就是“固表”。自汗一證,玉屏風散為療效確切的名方。

我體會此方不但治自汗,一些盜汗屬氣虛者亦適用。

為了方便,常用湯劑,其份量為:黃芪12g,防風3g,白朮15g,防風用量少於黃芪,白朮的量是黃芪與防風的量之和。

治自汗盜汗兼陰虛者,我喜用玉屏風散加生龍骨、生牡蠣各30g,或加浮小麥、糯稻根各30g;若汗出特多者加麻黃根10g。

治瘡瘍爛肉,黃芪也是一味重要藥物。

曾會診一患者,腋下腫瘤摘除之後,傷口久不癒合,不斷滲液,1天要換多次紗布。

用補益氣血之劑,重用黃芪30g後,滲液減少,不到半月而傷口癒合,此黃芪內託之功也。

小兒瘡癤,逢夏則發,此伏彼起,實不少見,亦甚棘手。

一軍醫小孩,自2歲開始,夏季癤瘡發作,用抗生素稍好,稍好又發,反反覆覆,此伏彼起,至交秋乃愈。如是者3年,乃求助於餘。

時正6月,小孩滿頭癤瘡,人雖不瘦而面黃脣淡,舌胖嫩,苔白,脈細,此正氣虛不能抗禦病邪所致,擬扶正祛邪標本同治。

處方:黃芪、皁角刺、青天葵、野菊花、浙貝母、金銀花、蒲公英各9g,陳皮、白朮、甘草各6g,茯苓、綠豆、炙甘草各12g

4劑,癤瘡乃不再起。

其父翌年1月求治診斷根,為處預防方:黃芪9g,防風、甘草、浙貝母各6g,陳皮、白朮、蒲公英各12g,囑其於4月開始,每週2劑。此後瘡未再發。

6

證須審之!!!


我雖喜用黃芪,但黃芪到底是藥,不是糧,用之對證則效,用之不當則害人。


餘曾治一肺結核患者,於養陰除痰藥中加入黃芪9g,1劑額部發熱,2劑全面發熱,3劑頸面均熱,撤去黃芪熱自消失。

又治一中風患者,藥後頭皮發癢,體溫增高,誤以為外感,改用辛涼解表之劑,1劑退熱,再用黃芪90g,又再發熱,右上肢活動反而退步,乃知辨證不確當。

細想患者脈雖虛大,但舌苔厚膩,而舌質不胖,亦無齒印,此證痰瘀比較,痰溼重於血瘀,改用祛痰為主,稍加祛瘀之藥,以五爪龍代黃芪,證遂向好轉。

對於使用黃芪的指徵,我認為舌見淡胖有齒印,脈虛大或寸部弱,再參察有否其他氣虛之證候,便可考慮使用。

至於用量之多寡,則要時時留意證候之變化,切戒墨守成規,刻舟求劍。本文來源網絡,僅供參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